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结合的法律思考

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结合的法律思考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全面总结二十多年基本实践和经验,深入思考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时,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思想,提出“以德治理”的重要思想,把道德建设摆在党的重要工作之中,摆在事关国家兴衰的全局性的位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这一思想必将对我国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以德治理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近年来我国继续进行全民“四五”普法教育,各行各业全面推行依法治理,推进了民主和法制建设,中央领导以战略家的眼光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动员全体人民在学习法律的同时,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传统的文化影响人,形成新的道德风尚。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紧密相连的,法治是德治的升华,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律和道德都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手段,法律属于外在的“他律”,道德体现内在的“自律”,道德治“本”,法律治“标”,依法治国是运用法律的强制力采保证国家社会生产有秩序地进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以德治国依靠的是社会舆论、人生价值和人的良知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来维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并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一种强大的约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无论在民主法制建设,还是在思想道德领域,都面I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尤其表现在理想信念方面,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在一些地方盛行,封建迷信、邪教抬头,黄、赌、毒、娼和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渗入,一些行业的不正之风等等,种种表现不得不令人深思,德治不能忽视。

思想道德领域历来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无产阶级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道德的土壤,又有着时代特征,传统美德和现代美德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的新道德。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深入思考,深入理解以德治国的内涵,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的结合,自觉投入德治实践。

二、以德治理需要自我教育和养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的义利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平等竞争、讲求效率深入人心,同时见利忘义、权钱交易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对人们道德积极的、负面的影响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的看法上。究其原因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国内在改革开放中一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减弱了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所以在全面推进法制的同时,必须重视德治,消除思想上的误区。

法律和道德既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也不能割裂和相互对立。在我国凡是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当谴责的不道德行为。当对有些行为不能够或者不方便实施法律制裁时,就可以用道德手段进行调解,靠道德手段解决不了的,就需要采用法律措施了。随着法制的健全,人们也逐渐习惯用调解、仲裁、和法律诉讼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当今社会,人们不仅要学法、懂法,更要守法。还需要遵守社会公德。道德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良知,需要人的价值,需要社会舆论,需要传统的习惯势力来维护。有些东西是属于社会提倡的,不可能用法律规定,属于道德的范围,它不能强迫人做什幺事情,也不能光靠处罚来解决问题。同样是服务,就有着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技能、服务效果的问题。人的思想具有多元性,行为有不确定性,不是什幺问题都可以用法律解决的,只有道德才能启发人的思想,调动人的潜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不能靠天平衡量,只能靠大家自觉的维护。

社会稳定发展既需要法律的规范,也需要道德的维系,需要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所以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抓打击犯罪,另一方面要抓道德的培育,扶正祛邪,这样道德建设才能落在实处。

要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结合群众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加强教育和强化管理结合起来。在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中,要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操,强化人的道德意志和荣辱观念,从而使人们形成道德的内在动因,通过建立道德规范,建立规章制度、建立社会公约,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净化社会风气。

三、积极探索以德治理和依法治理结合的实践

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在供电企业有在长期的实践,我们在创建一流供电企业和文明行业活动中突出抓好职工职业道德教育,把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结合起来,使供电职工具有时代精神,使供电行业成为成为精神文明的使者。但是思想道德建设是个艰巨的工程,是全员的活动,是长期的任务,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供电企业的工作涉及干家万户,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落实,体现了人民的愿望,所以供电职工要从大局出发,立足本职,干好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中国入世,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有待提高,在高科技面前,我们已经看到职工文化技术有了阻滞现象,一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反映出某种不适应。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加强职工队伍的管理,加强职工文化、技术培训,就要关心人、尊重人,给每个人以实现自身价值和展示才能的舞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推广应用新技术,调动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要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什幺形象,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抓好职工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要通过“三讲”、“三个代表”的学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从严治党,解决党内出现的一些严重违背共产主义道德和行政伦理的问题,从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道德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明确权力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以领导干部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推进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效能。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服务于企业的精神产品,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多方渗透、侵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多样化,使宣传、思想和文化面临着挑战。只有坚持鼓励、提倡、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我们供电企业要坚持“竞争求发展,创新当先行”的企业精神,用“安全第一、服务至上、效益领先、工作一流”的企业格言激励自己,培养新的企业经营理念,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重视人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加强企业民主建设,注重企业文化载体,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引导职工奋发向上。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感染、激励和约束作用,形成良好的企业人文环境,促进职工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升华。

四是要德治与法治并举形成合力。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和结合既运用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职工的行为,又善于用道德的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才能营造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今社会逐步成为法制社会,在社会变革中,群众的法制观念也在提高,全社会呼唤打破垄断,平等竞争。现在电力企业已经走向市场,必须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正确价值观规范企业的行为,把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立足点。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强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在企业就是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反之虚设的规章制度,就会破坏制度约束的权威,削弱职工遵纪守法的社会心理,导致思想道德的滑坡。在企业改制中,要继承电力企业的优秀传统,用安全、质量、效益和真诚的服务重塑公司形象。

五是把道德建设贯穿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强化正面教育,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开展“三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即:将开展的“四五”普法就是要教育公民和职工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地遵纪守法,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在创建文明行业、争当文明职工中要坚持不懈地对职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通过德治教育,培育职工良好的道德自我养成机制。教育职工从垄断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用先进人物感召人、激励人,抓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建设的结合点,培养全体职工共同认同和自觉遵守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强大的舆论氛围,爱岗敬业,做诚实守信的公民,做自觉奉献的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新的业绩,实现自身的价值。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社会治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治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人民日报社

三晋基层治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