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以德治校影响德育

以德治校影响德育

论文关键词:以德治校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

论文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如何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付重担。本文围绕以德治校的中心论点,从分析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入手,全面论证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多因素,并且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生产特殊产品的“工厂”。培养什么样的人,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是关系民族整体素质、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学校,如何治校,培养合格人才,承担起民族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确实是压在我们肩头沉甸甸的一付担子。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在治理学校和办学的实践中动了不少脑子,出了不少点子,取得了效果。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实际付出和得到的效果不成正比,管理者心理不平衡;被管理者心里也不舒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经济建设确实呈现出了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这是必须肯定的。但在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因而使社会上的消极因素有所滋长和蔓延。一方面随着对外窗口的打开,西方腐朽的人生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乘机而人,并形成了一些人盲目向往、追求和效法的目标。另一方面,本已绝迹的封建迷信、漂娟又复生了;各种黄色书刊、音像制品、网吧纷纷出笼,屡禁不止,社会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学校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职工队伍特别是学生队伍中来。如有的人精神空虚,是职工的不好好工作,是学生的不好好读书,整天琢磨或寻找所谓够味的刺激,美其名曰“品尝人间快乐,不白活一回”。也有的将社会上哥们义气、低级下流的东西带回学校,满口流言秽语,歪歪楞楞,稍一有气,打架斗殴,起哄闹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美其名日“该出手时就出手。”还有的拿公共财物撒气,砸玻璃,踢桌子,洋洋得意,美其名日“破旧立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当然,这些现象毕竟反映在个别或少数人身上,但它是作为一种消极现象存在的,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经济因素的影响

从外部条件看,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计划经济,在经济成分中只有国营和集体两大经济体系。而利益的处置表面上是按劳分配,实际上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利益面前有你的,也有我的,档次同等,额度一样。因而,人们的物质利益的表现欲并不那么强烈,利益矛盾也显得不那么突出,心理比较平衡,思想比较单纯。这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各式各样,分配机制复杂多样。这些给国家和人们带来了很大利益和好处,这当然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些间题。由于一些政策的不够配套或不完善,甚至对某些问题认识得不够清楚,解决的也不够及时有力,因而使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一些消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限制。造成了一些人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和变型,经济实惠和金钱货币一下子就成了人们互相角逐的“猎物”,并把它称作“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标志。什么共产主义理想,什么社会主义道德,什么是非曲直,什么政治荣誉,什么上进心,什么精神文明全都抛在九霄云外,甚至不屑一顾。

在这种环境下,在这种氛围里,对学校的职工,对学校的学生能不产生影响吗?能不对以德治校的实现和开展产生工作难度吗?如有的职工工作责任淡化了,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而对育人的责任、奉献的精神却闭而不谈。这种态度和情绪反映到教学当中、课堂教学糊弄,违纪现象默认,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这是职工方面。在学生方面,则表现为政治上不上进;同学间不关心;班风差,集体意识淡,正气受压,邪气上升。甚至有的学生明唱:“进步不但不给钱,而且还费力气受束缚”;“理想是空的,毕业后多挣钱才是真的,有钱比有理想管用”等等。可见,经济因素的影响,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既涉及职工,又涉及学生,真正实现以德治校难度很大。

3、家庭因素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看,这几年家长普遍降低了对子女的要求和责任。一方面,目前,家庭基本是三口之家的格局,长辈过份的宠爱,父母不恰当的溺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以爱代教,以爱代管”的教育管理模式。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就算尽到了家长的责任。至于孩子的成长、进步却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把对孩子的要求降低到不出大问题的最低线上。这其中尽管也有当家长的苦衷,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自觉不自觉放松对子女教育管理的表现。

在这种模式下,在家里,孩子成了“太上皇”,要星星不给月亮。在学校里,不比进步、比吃穿;学习不努力,考试靠作弊;不守纪律,不关心集体,老子天下第一。在社会上,是非不分,起哄惹事,说不得,管不得,老虎屁股摸不得。家长无耐,老师无法。这些现象目前尽管是少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大的趋势。客观的讲,现在家庭教育的效果确实不如过去好了。主要问题是,在重视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忽视或减少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因而,给学校的工作增加了难度。

上述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实事求是地说,客观成份更多一些,且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但是,我们是辨证唯物主义者,问题找准了,原因弄清了,我们就会找出相应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l、治理社会环境,加强正确舆论导向。首先要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弊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除害”的斗争,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彻底净化社会环境,重新唤起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意识。

为学校以德治校建立无干扰、少负面影响的操作平台。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要进行反思,既要注重孩子的知识文化教育,又要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教育,正确处理“爱”和责任的关系,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第三,学校本身也要克服和消除悲观畏难情绪,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坚决摒弃那种“喊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的不良作法,拿出点实招来,付出点心血来,一定会有收获的。

2、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以人格的魅力影响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灌输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灌输道理的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不但要用正确的理论说服人,而且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这是一个方面。从另一个方面讲,以德治校,不仅仅是领导的事,教师的事,应该是全校的事。有人讲学校“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是很有道理的。相对学生来讲,学校的领导、教师、干部、工人都是师长。因此说,我们的每位职工说话办事、仪表形象都对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是个干活的工人,对学生没有关系。试想,当你脏话连篇时,学生就会不尊重你;当你行为不美时,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旦你教育他时,他自然会说,“老师也这样”。这就说明学生没有把你当工人,而是当老师看待。再则,你曾经做过错事,反过来再教育学生,他就不接受,不服气。因此说,学校的每位职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教育学生的义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如此,以德治校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并举,二者相互促进。道德与法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且也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道德对人的行为有约束性,但没有强制性。而法制对人们的行为既有约束性,又有强制性。道德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法制规范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二者的区别。但是它们又有联系,道德与法制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规范人们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二者同时并存,相互促进。因此,学校在德育教育和以德治校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严肃校规校纪,开展法制教育,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通过执行法纪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以德治校工作的开展,引导人们自觉坚持对的,克服和纠正错的,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风,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4、美化净化校园,重视环境育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实践证明,艰苦的环境能够锻炼人,而优美的环境可以培养人。环境优美人们会自觉的去珍惜它、爱护它。而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人们不但讨厌它,而且还会引发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出现。如厕所里脏的进不去,有人就会把尿撒在不该撒的地方;楼道里痰迹累累,有人就不会把痰吐在手纸里;校园里垃圾遍地,有人就不会舍近求远把垃圾送到垃圾池。因此说,环境养德、环境育人是客观事实,我们决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5、加强组织领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活跃学生业余生活的需要,也是以德治校的一条有效措施。如举办革命事迹的参观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革命的传统教育;举办球赛,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举办演讲歌咏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进取向上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如何使活动更富有实效,要把握好三条原则。一是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学校有关部门要提出贯穿全学期的活动计划,并有组织、有准备、有安排的实施,尽量减少分散性、自发性、随意性的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把学生旺盛的精力释放出来,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来。二是活动内容要突出时代主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有机的统一起来。三是注意形式创新。

活动形式单调,老一套,内容不新颖,是我们目前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科技手段,大胆设计,大胆创新,使文化活动既开展的有形有色,又富有实效。

总之,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勇于探讨,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开创以德治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