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林业局发展现代林科技整改方案

林业局发展现代林科技整改方案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我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66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9.8%,初步形成了以绿色为主基调、色彩比较丰富的城市人居环境和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兼顾商品林经营的全市林业建设新格局,我市的观赏植物、竹类、茶叶、特色果业、林木种苗、中药材、林业生态工程、森林旅游等产业已形成既具有经济优势、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随着林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我市林业发展自身的结构矛盾和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林分生产力低,生态稳定性差,重大灾害(现阶段主要是松材线虫病和森林火灾)发生严重,困难造林地多,林特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加工增值不高,产业链不长,质量安全和标准化生产滞后,产品不太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市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实施现代林特业发展科技专项,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制约我市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实现林特产业的技术跨越,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生态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和《*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要求,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生态安全、提升优势林特产品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组织实施一批林业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和推广一批制约我市林业生态安全与林特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推进我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的持续发展,为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基本建成适应现代林特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林业科技支撑体系,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现代林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林特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林特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林特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林农收入显著增加。在特色果树、茶叶、林业生态工程、花卉种苗、竹子、森林重大灾害控制等6大领域突破10-15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自主育成5-6个林特优良品种,建成5个高标准的林特良种示范园,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林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研究领域

(一)重点研究领域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杨梅、南方蜜梨等优势果树资源的保存、利用与优质、早熟、丰产、多抗优势新品种选育技术;设施栽培与数字化栽培技术;重大病虫害及安全生产技术;采后保鲜、贮运技术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竹林低产林改造和可持续经营技术;笋竹两用林生态型高产高效技术;竹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综合配套技术;竹林的覆盖增温新材料、新方法;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加工新技术;工艺竹材培育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白化茶新品种育成与良种产业化技术体系;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技术;低值茶鲜叶资源增值产业化技术;春茶低温侵害防御技术;茶综合利用开发技术。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优质、抗逆、抗病虫、多用途优良花卉新品种的引进驯化及良种选育技术;红枫、杜鹃、樱花等我市优势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技术;乡土树种的选优、驯化及繁殖与生态应用技术;名贵、稀有花卉品种的快繁与工厂化生产技术,大规格容器苗培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及定向栽培技术。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及困难立地特殊造林技术;以立地类型划分与适地适树为基础的生态公益林造林与经营技术;抗逆性植物材料选育及良种繁育技术;沿海防护林体系构建和低效能防护林改造复壮技术;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程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3S”技术在林火预报、林火监测中的应用;森林火灾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应急防治和综合控制技术。

(二)中试、示范、转化及产业化

1.优势果树良种选育与产业化配套技术

重点推广杨梅、柑桔等水果良种及配套技术;南方蜜梨、葡萄等的设施栽培技术、套袋技术;柑桔完熟栽培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产后保鲜与贮运技术。

2.竹类安全优质高效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

重点推广毛竹笋用林肥水喷滴灌技术;竹笋有机化栽培技术;观赏竹培育技术;竹林覆盖技术;竹材集成工艺板材开发。

3.茶良种选育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

重点推广“黄金芽”、“千年雪”等*本地珍稀白化茶及其它茶树良种;引进推广新型高效肥料、生物农药;加快全程信息管理系统在茶叶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4.林木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

重点推广已引进成功的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树种良种及配套栽培、繁育技术;生态公益林造林容器苗的工厂化培育技术;花卉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5.森林生态体系高效构建与效能评价技术

重点推广针叶林人工促进改造技术;新农村景观设计与环境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绿化示范技术。

6.重大森林灾害的预警及防控关键技术

重点推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控制技术;松树树干注射剂及其它高效农药新剂型的引进与应用技术。

四、重点项目

围绕专项目标与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问题,按照“支撑和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未来5年,着力组织启动12个重点林业科技项目。

1.主要林特鲜活产品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构建及适宜中长途贮运的水果品种筛选;贮运鲜活林特产品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确定;采后鲜活林特产品物流冷链体系建立;物流品质的维持与营养保健功能的挖掘;以采后鲜活林特产品预冷和物流冷链体系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与应用;从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标准制定。

预期目标:制定杨梅、水蜜桃、竹笋等鲜活林特产品采后物流冷链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建立物流品质综合评判体系;鲜活林特产品安全贮藏保鲜期、冷藏运输时限、目的地货架寿命显著提高,流通损耗明显减少;货架期内产品保持良好的物流品质和商品性;建立集成技术产业化示范点;申请国家专利2-3项,全市鲜活林特产品物流水平总体上明显提高。

2.水果设施栽培及数字化精准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根据水果栽培设施的结构及其对树体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品质和商品性形成的影响规律,树体代谢对氮、磷、钾等主要元素的需求,以及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水果栽培设施及结构;水果设施精细和精确栽培技术,水果设施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栽培地土壤、气候、水分等环境参数的自动获取、无线传输和数据解析技术,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模拟模型和融合反馈机制。应用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达到水果的数字化精确栽培、优质高效的目的。

预期目标:提出优化的水果设施栽培模式及数字化模型;研发1套设施果园环境参数自动获取与处理设备;提出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的精准栽培技术,并提供配套的栽培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1套;建立2-3个设施栽培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以上;申请专利1—2项。

3.优势果树良种选育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开展杨梅、水蜜桃、柑桔、金柑、葡萄等优势水果良种选育及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进行现有同类水果品种的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和分子指纹图谱构建及资源评价;筛选优质、适于鲜食、加工及设施栽培的专用或兼用优势水果新品种;研究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与生产技术规范,制定技术质量标准,并建立良种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通过目标选种及引种,每类水果集中20-30个优良单株或品种,建立1个品种试验基地,5-6个品种适应性区域试验点;构建主要品种(单株)重要品质性状的分子指纹图谱;每类水果选育出1-2个具有不同优良生产性状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单株),并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认)定或林木良种审定;建立500亩示范基地;制订配套生产技术规范或技术质量标准。

4.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与应用

研究内容:以“3S”技术、网络和质量检测等手段,建立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产中农药和肥料等施用、茶叶质量及商品流通去向跟踪等监控体系,包括茶叶产地编码系统、田间数据库以及基于WebGIS的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等,准确地评价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追溯问题源头,开展预警预报,及时提供优化质量安全的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

预期目标:建立*白化茶、望海茶、瀑布仙茗、东海龙舌等主要品牌3-5个代表性生产单位(组织)基地的茶叶安全生产数据库等基本信息系统;提出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完成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依据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制订安全生产操作规范、评价、控制等全程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开发出茶叶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网上和开展技术咨询,覆盖全市茶叶产区50%以上;提供茶叶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说明书和技术总结报告;提供茶叶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和环境质量评价专题图;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

5.全季型珍稀白化茶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选育

研究内容:开展全季白化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与形态特征鉴定、白化机理等研究;选育春、夏、秋三季(全年)均能生产品质优异名优茶的白化茶优势种;研究优势品种的育苗与栽培技术;产品加工与品质提升技术;建立优势种高效栽培与繁育基地,推进名优茶机械化采摘。

预期目标:育成1-2个以全季白化、综合优势明显的新品种;申报1项专利;建成集母本园、苗圃、示范园于一体的种质基地50亩,推广生产面积1000亩以上,争取获得省级新品种认定或新品种保护。

6.沿海防护林体系高效构建与效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调查与评价,筛选适合防护林建设的高抗逆性植物新品种,研究新品种苗高效培育技术,防护林高效节本营建技术,优化防护林的植物配置模式,形成高效的防护林基干林带,建立防护林效益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摸清我市沿海地区基干林带和一线海塘的立地类型与林地生产力现状;建立沿海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方案;引进筛选出适于沿海不同立地类型造林的植物50种以上,其中初选先锋植物15种;选育出高抗逆性耐盐抗风植物新品种5-6个;营造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林500亩以上,辐射推广5000亩,成本降低30%以上,造林保存率达85%以上。

7.特色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特色花卉植物产业面临的特色品种不特、优势品种不优、品种结构单一老化、生产栽培效益下降、品种知识产权缺乏等新问题,开展红枫、杜鹃、樱花、乡土树种等特色花卉和草本花卉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与种质库建设;研究特色花卉品种资源保育技术,良种的扩繁技术,良种壮苗促成培育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及生态利用技术。

预期目标:收集保存我市特色名优木本观赏植物和草本观赏植物15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观赏园300亩;育成优良特色花卉新品种10个以上,申报知识产权5项以上;研制一套集特色花卉良种扩繁、苗木培育、病虫害综合治理、生态利用技术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出驯化、保育、筛选及高效选育技术3项以上;制定各种栽培标准、规范等3项以上;建立种苗培育示范基地3-5处,面积500亩,辐射推广5000亩。

8.森林火灾的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森林燃烧的可能性以及发生森林大火的潜在危险性大大增加的实际,研究森林火灾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地形地貌等的相互关系及防控技术,包括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植被类型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对林火蔓延的影响及扑灭技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配置技术的研究。

预期目标:用定量分析方法提供气候条件与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及季节变化规律;用数据阐明不同植被类型、林分结构与引发森林火灾的相互关系,并提供相应的布控防范技术方案;提供林火在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类型的蔓延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扑灭技术方案;筛选优良防火树种10个以上,生物防火林带配置模式5种以上,营造生物防火示范林带20公里。

9.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低质低效林分区域分布、立地条件和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不同类型(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经营目的)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树种选择及优化配置模式;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集成与示范;改良林分的质量、效益评价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

预期目标:提出低质低效林分的分类和评价标准;提出不同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技术规程和标准;筛选出适宜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改造、不同经营目的应用的造林树种50种;建立不同类型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示范林600亩,辐射推广5000亩;提出低质低效林分植被改良后的质量、效益评价体系与可持续经营策略

10.高抗逆性植物资源的引进、选育与生态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台风、洪涝、干旱、工业污染等灾害频发,给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实际,开展耐盐碱、耐水湿、耐干旱瘠薄、抗风、抗化学污染等高抗性植物材料的引进、选育及驯化技术研究;进行高抗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的评价;开发高抗逆植物材料种质的保存、扩繁和生态应用技术,并建成种质繁育和生态应用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引进高抗逆植物材料50种,筛选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质高抗植物材料20种;营建遗传种质保存圃及采穗圃30hm2;掌握各引进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抗逆潜力与生态安全性;总结一整套高抗逆植物材料的扩繁与生态应用技术;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应用示范林1000亩。

11.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外来有害生物和本土爆发性有害生物对我市森林生态安全、林特产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严重威胁,研究生态林、经济林、景观风景林、园林苗圃等重要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监测、灾变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研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寄主-病原-环境的互作关系,以及生物、物理、信息素、营林及化学减药等综合安全防治技术。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的危害,营造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维护森林健康,促进森林各种效益的持续发挥。

预期目标:揭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及其灾变规律和内在机制,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和应急防控体系;建立天敌、环境等自然因子对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控制模式及效果评价体系;通过综合采用物理、生物、信息素、营林、化学等手段,确立一整套控制当地林业重要有害生物的安全防治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选育一批具有较强抗性的林特物种新品种(新品系)。

12.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我市大面积分布的竹林综合经营效益较低的实际,研究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竹林空间高效复合利用技术;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基于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竹笋品质改良技术;竹笋保鲜技术。

预期目标:提出不同立地条件竹林的经营措施与优化模式2-3种;竹林空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提出不同经营目标竹林的笋、材利用优化结构新模式;总结一套大径工艺竹材定向培育技术;研制1-2种废弃竹材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出一套竹林可持续经营的肥料、水分、光照、土壤及有害生物等的优化控制技术;建成高效经营技术示范竹林500亩,竹林生产力较传统经营技术提高15%;竹笋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鲜笋保鲜期延长5-7天。申报国家专利1-2项。

五、创新平台建设

以支撑科技发展、改善创新环境、提升研发水平为目标,加快构建适合我市现代林特业发展需求和资源高效共享的林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

1.加快建设林业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推进涉林类的大专院校、科研推广机构与农业产业基地的产学研结合,鼓励林业企业、产业基地与国内外林业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开展科技合作,积极以理事制、股份制的方式,联合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以面向林业生产和林业生态安全为目标,致力于林业应用类技术开发与服务的林业科技研发机构。重点建成市林特科技、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两大工程技术中心。

2.组织创建林特种质资源中心

创建林特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林特种质资源中心,整合、保护我市现有各类林特品种资源,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我市林特品种结构,提高我市林业生态功能效益,提升林特产业档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林特种质资源中心将根据全市林特产业区域布局和品种资源分布现状,在全市各林特主导产业区建立杨梅、柑桔、水蜜桃、蜜梨、白化茶、观赏植物等六大种质资源库。

六、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管理

由市科技局和市林业局成立专项领导小组,领导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协调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专项的实施,实行市县联动、部门互动,共同组织实施专项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推荐与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大全社会对林业科技的投入,着力改善投融资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市科技三项经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林业发展相关的专项资金等经费将作相应安排,支持本专项的组织与实施。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林业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进一步树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思想意识,加强企业对本专项的科技投入,凡参加承担本专项实施的示范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将《*市现代林特业及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实施与人才使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林业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及各类研发人才,增强我市林业技术力量,力争形成200名以上从事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推广的林业技术骨干队伍。

4.积极利用国内外林业科技资源

鼓励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市农科院林业研究所、林业产业基地、林业企业等林业科研与生产单位与国内外林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合作,联合承担市重大林业科技项目。重点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省林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省内高效及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通过合作引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