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化学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方案

中学化学教学深化素质教育方案

一、我市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探索努力与主要经验

1.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可以具体体现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在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达成来实现的。

2.25年来我市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探索

为了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市广大化学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后重建教学秩序工作基本结束的1982年开始,25年来,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一直是全市化学教研的主题。一次次探索都是为了寻求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感悟化学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以及学科思维特点,形成化学学科素养。

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研究活动有:

(1)“中学化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

(2)“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

(3)中学化学教学“两实一过程”研究

(4)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

(5)素质教育理念下化学高考备考研究

(6)“我与化学”活动

这几项研究,研究周期长,参与教师面广,取得的成果不但获奖等次高,尤其是在全市的化学教学实践中产生了相当大的积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3.已经初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

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化学教学经验,其中重要的有:

(1)系统化的能力培养。缺乏整体设计的、随意性的能力培养,是一种低效的“培养”。所以,应该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出“中学化学能力培养的纲和序”,横向把可以培养的能力分解为若干要素,纵向把需要培养的能力,与教材内容同步地设计成多个阶梯和循环,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

(2)重视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教学手段,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学中特别重视让学生体验实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实验激发兴趣、获取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品德等多种功能,通过实验教学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化学教学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化学”而不仅仅是“考化学”,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结论加习题”的教学,是无助于学生科学素质育成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中培养科学品质,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发展性,才能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把握课型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的中学化学教学,应该把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顺序相结合,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追求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也是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是辩证地处理科学探究与落实双基的关系。化学课堂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操作经验,可以归纳为“三点两保证”。“三点”分别是:第一,精选好探究点。为了在有限的课时内让探究活动充分展开,课堂上的科学探究要选择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进行,以利于通过探究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第二,设计好探究起点。只有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活动,学生才有可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第三,把握好探究落点。课堂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结论可以开放,但应当有结论,这样才能在渗透学科的核心思想、科学方法的同时,落实必要的基础知识。“两保证”一是要保证探究中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二是要保证探究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参与。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探究,同时留给学生探究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交流展示的范围要广。

(6)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启动于*年的“我与化学”活动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让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周围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中认识化学对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影响、体验“化学为大众”的情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化学真正成为中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过程的学科。*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市中学化学新课程实施。

(7)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科学备考。考试是对人的素质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在化学高考和中考复习中的科学备考,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依循教学规律,强调将学生化学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考试成绩的提高的统一。在操作上,重视目标导向,在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根据学生的起点把握复习的内容和要求;重视遵循学习规律,反复循环,分步到位;重视以学科思想(如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等)为核心的思维训练。其中,以选择题训练为突破口,重视思维过程,强调知识间内在联系,力求用尽量少的训练量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的系列操作模式,已经在我市近十年的高考备考中发挥了效益,获得了成功。

4.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市化学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虽然在探索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市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影响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新课程的化学知识体系还在逐步熟悉和建构中

新课程的整个中学化学知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高中化学知识的内容以模块呈现,从必修到选修,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学习中有不同要求,即使在同一模块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其要求也不同。目前全市只有约8%的教师完整教过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还处在逐步熟悉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控制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其次,高中新课程实验还刚刚完成一个循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过去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缺乏将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角,这导致了目前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系统和整体的现象;最后,虽然初中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4年,但目前大多数高中教师没有机会执教初中,对学生知识基础的不了解更加大了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难度。因此教师尽快熟悉和建构完整的新课程化学知识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2)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研究仍然空白

目前,构建系统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体系,还处在刚刚起步甚至基本空白。例如化学学习中四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培养途径,尤其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教材体系,与化学知识学习同步实现培养目标等都是有待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和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和关键,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前两个目标的自然结果。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了解明显要比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了解还要陌生,例如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哪几种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求有什么不同?教材中的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相应的方法训练?这些问题课标中没有明确指出,人教版教材也没有作为教学内容显性呈现。对目标缺乏系统的认识,自然导致了教学中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因缺乏明晰而措施无力,因缺乏系统而效率不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对虚化

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应该贯穿在科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但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现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而虚化的现象,孤立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4)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仍然效率不高

我们在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备考”的复习理念,并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操作经验。但是,在两个毕业班的复习备考中,在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则明显不足的现象仍相当普遍。不少教师还在迷信“多讲多练”这种在知识立意命题时代形成的“经验”,知识梳理,本来应该有足够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却往往由教师“条理清晰”的灌输代替;在知识结构还是朦胧模糊之际,就用大量未加选择的训练进行“巩固”;大量练习后的总结归纳,本来正是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大好机会,却被一些教师认为“浪费”时间而以简单的公布答案代替,这些复习教学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实际是剥夺了学生作为复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也难以适应以能力立意为主要特征的高考改革。学习理论告诉我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适当的训练,但过度的重复训练将严重影响创造力的培养。繁重的课外作业负担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已成为我市化学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二、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目标

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是,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围绕化学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特有的育人功能,从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一道,共同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5~8年的工作时间里,具体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是:

1.在我市中学化学教学二十多年来素质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体系,重构和完善有*地域特色的、分层次要求的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操作体系,包括高中新课程的化学知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高中与初中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的培养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渗透体系。并且能运用目标体系有效地导向课堂教学。

2.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常规;产生和积累一批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

3.推广和丰富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复习备考策略与模式,化学中考和高考成绩能稳定在目前水平并且有所提高。

4.在八年“我与化学”活动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地区的化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5.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用多种途径,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搭建多种阶梯和平台,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

三、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与科学素质的三个要素相对应的。在当前,“有效教学”可以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还可以为学生腾出时间与空间,开展各种有利于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重要的切入口是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实际的中学化学教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操作体系,树立目标的整体意识,将每一堂课的教学放到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体系的大背景中去考虑,建立逐级推进、逐步深化的教学目标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1)研究“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研究我市的中学化学教学要帮助学生建构怎样的知识体系以及如何建构,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在不同的模块或单元、章节,要掌握哪些知识点;②每个知识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③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思维的难点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④设计怎样的活动(包括习题或题组、实验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如义务教育阶段对核心概念“化学反应”的建构,在第一单元课题1的学习中,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学生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第二单元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后,可以在哪些方面丰富概念的内涵?在第三单元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后,对概念的理解又应该达到什么层次?在第四单元课题3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应该在什么方面深化概念?在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后,又如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上各层次要求如何通过习题加以体现?

又如“氯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体系的建构,从什么时候开始逐步渗透氯气的性质,达到什么要求?在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学习中应该掌握氯气的哪些性质,哪些化合物要重点介绍?在必修2第一章的教学中如何深化氯及其化合物性质?在哪些选修模块中还可继续深化哪些内容、如何深化?

(2)研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培养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课程标准要求,研究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素材可进行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深化?具体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分类,即中学化学能培养学生哪些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每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分解为哪些培养的操作要素;②学科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序,即每一种科学方法分别在哪些模块、单元、章节中结合哪些知识内容培养,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要达到什么要求,分别采用什么途径。

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哪些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这个问题的系统回答还有待研究,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自然科学研究中需要的一般基本逻辑方法,在化学学习中使用最多的是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体现在学科教学中表现为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另一方面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的思想、守恒的思想、平衡的思想、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实验研究的方法等,其中实验研究方法又包括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描述的方法、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等。

对于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选择良好的教学素材。如“钠与水反应”就是训练实验观察方法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和空间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由表及里)进行有序观察,体验观察的有序性,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也同样具有阶段性。比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初三化学在“氮肥、磷肥、钾肥的初步鉴别”中,学生学习了初步区分物质的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③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高中必修1第三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中进一步完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即①观察外观;②观察水溶性,检验水溶液的酸碱性;③热稳定性;④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其后学习的“铁盐和亚铁盐的一些性质”的探究中,还可补充⑤根据组成元素的化合价,判断其氧化还原性,推测其性质,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山东版选修6“实验化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按探究“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学习内容的渗透、融合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①中学化学课程能培养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它们可以分别在哪些学习内容中渗透?③渗透的方式有哪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实际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教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4)研究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课型与教学模式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素质教育的方向研究:①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典型课型有哪几种?每种各有什么特征?在课堂的设计与教学中各有哪些规律和要求;②化学课中有哪些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我市在第二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中关于中学化学课型与模式研究成果,对广大化学教师从规律上把握化学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对从整体上保证全市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水平,曾经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原有的研究成果二次开发,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新教材的学习内容,重构和完善*市中学化学新课程的课型与教学模式,构建我市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常规。

(5)研究、积累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主要工作内容:形成和积累一批化学素质教育研讨课的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录像、课后反思、教学叙事等。

在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它应该而且必须与日常教学任务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应该跟广大化学教师最大量、最常规的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对目标体系的研究、对新课程的化学课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都必须迅速转化为日常课堂教学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积累出一批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课例。这是本次研究活动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科学备考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推广我市已有的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总结和提炼我市在化学高考(中考)复习备考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想、符合*教学实际、具有*特色的化学高考(中考)备考的有效策略和模式。

目前,中学化学四年课程中,至少有30~40%的学习时间是用于复习与备考的,这是在短时期内难以逾越的现实局限,所以,全面的素质教育应该包含应试备考的内容,教学领域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能将复习备考排除在外。实际上,应试备考,仅仅是实际教育教学中一个具体的工作内容,而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复习备考的工作内容与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可以有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也完全可以有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复习备考。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化学复习备考,一些最重要的特征包括:从提升化学综合素质入手全面提升考试成绩;遵循教学和复习的规律科学备考;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备考策略;着眼于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复习与有效训练模式等,研究可以围绕这些特征进行。

(三)*特色的化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在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的基础上,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通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课程标准性质和功能的《“我与化学”活动指南》,根据此指南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我与化学”活动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中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市化学学科领域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阵地。

“我与化学”活动自*年启动以来,始终坚持以展现“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为理论基础,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作为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给这项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为活动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区域性的学生课外活动发展为地方和校本的选修课程,将使该活动走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将活动纳入校本选修课程进行管理,这在制度层面保证了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了实现“我与化学”活动的课程化,就必需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课程标准。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目标的研制和课程评价的规范化,即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活动时,如何制定活动目标,如何根据活动目标评价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例如,在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活动中,活动的目标应关注学生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获得信息,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的熟练程度如何?获得信息的量是否足够?是否运对信息进行加工?是否能够得出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校来说,目前应该逐步形成稳定的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编制校本教材,尝试建立可操作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教师队伍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优化教师专业结构的途径。

具体可研究:①适应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结构;②搭建哪些阶梯和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全体化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③如何开展农村地区化学教师培训;④打造我市中学化学名师队伍的途径与实施。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各校化学科组、各区市教研室化学科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探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四、在化学教学领域开展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思路

1.行动研究

化学教学领域中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一项全体化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行动研究,研究工作应与日常教学任务紧密结合。

2.科题引领

以《*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为总课题,各区、学校科组要根据上述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选择某个研究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

3.点面结合

对重点的研究内容,由市教研室化学科和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组织各年级中心组和一些骨干教师组成专项研究进行重点攻关,点面结合全面开展我市中学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验工作。学校内部,也应该根据本校实际,组织科组内业务骨干,重点突破。

4.成果及时共享与转化

完善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市教研会将根据课题申报情况定期组织相关课题的交流与研讨,并建立交流的网络平台。区和学校也要定期组织交流,分享成果。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应该尽快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转化为教学行为。

5.重视积累与提炼

对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的各项研究,要注意对案例的积累,并且要注意从案例的素材中提炼规律、上升理论。

五、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工作进程

1.宣传发动,分层培训(*年11月~*年1月)

*年11月开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完善《*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

*年12月开始,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全员培训学习。组织全体化学教师学习《*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和《*市中学化学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充分认识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研究全国各地区特别是我市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典型个案和成功经验,增强在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2.分解目标,申报课题(*年2月~*年7月)

*年2月开始,各区(县级市)教研室化学科、区化学教研会、学校、个人从实际出发,细化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课题。务求使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明确研究目标、内容、范围、操作方案。

市、区两级教研部门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项目管理,制定课题申报、课题立项、课题实施、课题跟踪、课题交流研讨、课题结题鉴定、课题成果评奖等细则,规范课题的管理,促进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

各区、学校的研究课题可填写好申报表后,直接向*市中学化学教研会申报,截止课题申报时间:*年5月31日。申报表的打印稿*年5月31日前送*市教育局教研室化学科。电子文稿于*年5月31日前发到电子信箱:

公布课题立项时间:*年8月底。

3.逐步推进,滚动发展

*年8月~2011年8月,各级课题组根据研制的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市、区两级教研会加强对各课题组的跟踪指导,认真发掘总结各课题组的经验,适时地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经验交流会、现场会、成果推介会、表彰会、教学沙龙,并结合*市中青年化学教师素质大赛、*市优秀化学科组评比、化学教研积极分子评比、化学教研会年会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持续不断地把学科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工作推向深入。

*年12月,各立项研究课题中期交流

2009年12月,开展“知识与技能”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0年12月,开展“过程与方法”目标交流研讨会

2011年12月,开展“我与化学”课程化交流研讨会

4.总结深化,成果推广

2011年9月~2012年1月,各课题组进行结题总结、成果鉴定,提交结题报告。

2012年2月~2014年12月,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大面积推广实验。

六、在化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反思、教学录像等);

3.教学叙事(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或成长故事);

4.研究报告;

5.校本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