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在理论上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回顾这一历史进程,总结实践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从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极不和谐的社会。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从理性道德出发勾画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找到实现社会和谐的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必然性,并找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工人阶级,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也使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找到了通向和谐社会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形成这个自由人联合体,首要的前提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在这个自由人联合体里,必须同传统所有制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人对人的剥削,改变被迫奴役般地服从分工的现象,从而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这些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指明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找到了唯物辩证法这一促进社会向和谐状态变革的最好认识工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二重性”,这两个方面既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又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因此,辩证法不像形而上学那样在绝对的对立中思维,而是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对立中看到统一。列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指出:“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人运用矛盾学说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我们党在成立伊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从根本上铲除了导致社会对立、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为实现社会和谐开辟了广阔道路。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基本方针,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的一些重大关系作出了深刻论述。1957年,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解决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以解决共产党与派的矛盾,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以解决全国城乡各阶层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断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等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们党肩负的新任务,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同志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促进和实现社会和谐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统总结我们党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基本要求。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指明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把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丰富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突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20**年2月,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这六个基本特征称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

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作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同时从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加强党的领导六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打开新局面、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