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从**年*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至今,*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在共青团中央、*团市委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各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愈发呈现出起点定位高、辐射范围广、品牌效应突出等特点,在全社会形成了一道彰显*特色、展现学子风采的亮丽风景线,实现了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工作目标。

今年,学校领导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划拨专款给予支持。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许智宏致信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砥砺思想、锤炼意志,努力实现全面发展;许智宏校长亲自带领由25人组成的*博士生服务团,以“走进西部、走向和谐”为主题在陕西咸阳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张彦副书记多次就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工作给予重要指示,并与部分重点团队领队代表座谈,鼓励同学认真参与、收获成长,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管理等问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方正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团委着眼于为党的*预热,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上充分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突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与战略命题,并紧紧抓住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10周年以及20*年*奥运会和*110周年校庆的重要契机,鼓励广大学生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广泛开展奥运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考察、就业见习、课题调研、挂职锻炼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团队总体状况

从参与人数来看,今年*共有304支团队申报立项,3026人次参与实践活动。校本部共有230支团队申报立项,参与总数2135人次,学生1881人次,其中本科生共有1503人次,占参与总人次的70%;研究生378人次,占参与总人次的17%(硕士生273人次,博士生105人次);指导教师共计254人次,其中随团指导老师69人次。

从团队结构来看,有研究生参与的团队共计89支,其中,有硕士生参与的实践团队79支,占团队总数的37%;有博士生参与的团队达42支,占团队总数的20%。今年教师随团参与并指导实践的团队有53支,占团队总数的25%。

从地域分布来看,团队的实践区域覆盖了全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赴革命老区的团队12支,占团队总数的5%;在*实践的团队11支,占团队总数的5%;赴西部实践的团队88支,占团队总数的38%;赴东北的团队12支,占团队总数的5%;赴东部沿海实践的团队65支,占团队总数的28%;赴中部地区实践的团队32支,占团队总数的14%。

从实践内容来看,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的团队有24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团队有65支,以关注奥运为主题的团队有26支,以自主创新、人才强国为主题的团队有10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团队有39支,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团队有47支,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团队有44支,以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团队有59支,同时仍有许多团队以弘扬传统文化、科技发展、体制改革、法律援助等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从实践成果来看,据不完全统计,实践团在实践地举办了22场文体演出、247场讲座、140场宣讲会、411场座谈会、73场专业培训和231场现场咨询活动,向实践地捐赠现金11000余元,图书4400余本。实践团队支教活动的受益人数30000余人次。

今年,我们加大两部联合组团的工作力度,不断致力于优化团队结构,努力扩大社会影响。今年共有20余支两部联合组建的实践团队。这些实践团队奔赴广西、贵州等地,开展奥运知识宣讲、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环境保护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校本部与医学部的交流与融合。

二、推出重点团队计划,突出*特色

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团委着眼于时代特色,并与自身实际工作和*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和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着力点,着重开展了四大重点团队计划:

第一,“百镇千村”调查计划。25年前,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大学部分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百村调查”,*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由此拉开帷幕。

25年后的今天,*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继承“百村调查”以来的优良传统,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相结合,与*共青团的育人工程相结合,启动了“百镇千村”社会实践计划,引导同学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农村,深入基层,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团委鼓励广大学生赴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农村以及华西村、南街村等富裕农村开展“回访”活动,对这些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与以前的实践成果进行对比,总结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基本经验,并围绕“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服务及医疗体制改革”、“农村耕地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研究,让青年学生在农村的广阔空间施展才华。

参与此项计划的60多支团队在实践中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见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受了新农村朝气蓬勃的现状,并积极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赴河南南街村实践团参观了南街村文化园、南街村集团,走访了当地农户,与当地中学生进行交流,深入调查了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生活。南街村“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成熟的就业和分配机制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发展思路,都给考察团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也启发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赴偏远农村开展社会实践的团队还将实践成果带回校园,通过交流会、报告会等形式传达给更多同学,引导广大学生关注农村,理解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第二,“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围绕“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的全面推进,*团委一方面鼓励正在接受培训的奥运志愿者组团,在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学生赴奥运协办城市,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开展奥运知识宣讲、奥运场馆参观考察、专题调研以及“爱心传递微笑”等活动,为*20*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良好的氛围。

7月5日,在20*年*奥运会倒计时400天的特殊时刻,*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赴奥运协办城市青岛开展社会实践的50余名同学,在青岛市五四广场举行了以“五彩奥运,微笑*”为主题的奥运宣传活动。同学们在现场拉起了一条写有“携手奥运400天”字样的横幅,邀请路过的市民签名并写下对奥运的祝福。他们还向市民发放宣传单和奥运知识手册,介绍*筹备奥运会的情况,回答市民们关于奥运的提问,并在现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奥运知识的普及情况,受到了当地市民的热烈响应。物理学院赴*实践团则选择了*大学、*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奥运场馆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场馆建设和周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第三,“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化生活的诉求也愈加强烈;与此同时,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实行宽松灵活的选课制、学分制之后,作为传统上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生组织——班级与团支部的内在联系日趋松散,“同班不同课”、“同班不同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大学团委认真分析了这一新时期的新特点,决定采取鼓励班级和团支部成建制地组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积极探索增强高校班团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新途径。为此,*团委在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专门推出了“‘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重点团队计划”,将班级组团这一组团模式引入社会实践,努力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

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团委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同班级(团支部)学生的智力、专业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并借此促进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委将由各院系团委推荐的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组团的8支实践团队作为重点团队,给予重点指导和重点支持。这8支团队人数最多的达到33人,实践地横跨东、中、西部,实践形式涵盖了支教、奥运志愿服务、养老保险调研等多个方面。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由于个人的选课计划不同,同班同学在教学时间内聚齐的机会十分有限,而暑期的长假则为班级(团支部)开展集体活动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同班同学走出校园,在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共同学习、生活和实践,不仅能比平时在课堂上和校园内更好地加深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而且通过组织全班(支部)成员为实现同一个目标、完成同一项任务,齐心协力,携手奋进,能够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班团组织的凝聚力。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强化了同伴教育,提升了育人实效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无论是班级(团支部)的组织形式,还是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都是同伴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而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产生“1+1>2”的倍增效果。这就是说,通过班级(团支部)组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促使同学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相互欣赏,取长补短,在有形无形中使其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得到锤炼与升华,从而能真正实现“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会变得更加优秀”的育人效果。

班级组团社会实践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保障实践的针对性。与跨院系、跨年级、跨班级的实践团队相比,以班级(团支部)为单位组成的实践团队具有彼此熟悉程度较高、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优势,不仅减少了团队的磨合期,能够合理分工,各施所长,最快、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战斗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保证集体活动的效率和质量。8支由班团组成的重点团队几乎都设计和安排了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实践环节,有的就中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问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有的深入到山区小学进行了扶贫支教,有的则进入城市社区讲授奥运英语。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同学们的实践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尝辄止,而真正地是在“受教育”的同时,长了才干,做了贡献,理解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真谛。

实践证明,班团集体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既是在新时期新阶段加强班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深化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有益探索。在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加快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将暑期社会实践和班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是完成集体主义教育这堂大学“必修课”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四,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今年年初,由*团委和城市与环境学院联合申报的“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项目获得由团中央颁发的“丰田环境保护特别奖”。基地于今年6月5日正式启动,并于暑期开始实施“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组织了10支重点宣讲团和30余支普通实践团,一方面深入全国有代表性的重点大学,开展环境教育宣讲、知识培训、专题调研等活动,以推动高校建立或完善大学生环境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各实践团队深入重点高校邻近的中小学、社区或农村,从与当地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问题入手,进行环境科普宣传和环境状况调研,深入推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环境政策建议。如环境学院赴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实践团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了“环境教育论坛”,并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采取不同的环教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教育推广活动。

今年的学生骨干训练营也采取团队实践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路,光明行”为主题,组成几个团队分赴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召开地以及在我党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会议和事件发生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式培训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骨干树立远大理想,思考成长成才方向,提升自我教育和团队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实践安全

由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地域广、持续时间长、所处环境复杂,为保障活动安全顺利地开展,*团委今始终把团队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断探索安全保障的新措施。

第一,严格把握立项申报标准,把好安全实践的第一关。*团委在社会实践团队的立项申报环节中继续推行院系审批同意、《团队守则》领队签字、《个人责任书》成员签字等制度,并要求实践团队上交详细的社会实践计划和安全预案,在预案中明确要求团队考虑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及解决措施。根据惯例,所有的团队必须购买保险才有资格参与立项审批。*团委也邀请保险公司到学校现场办公,方便同学办理,同时为每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10元的保险资助。

第二,完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对实践团队进行有效跟踪。今年,*团委在总结以往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并向院系发放了《实践团队安全管理细则》,明确了院系团委、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团队领队、实践个人在安全管理中的责任,突出了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在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团委要求所有实践团队的指导单位直接负责实践团队的安全管理工作,指定各团队在暑假期间的安全管理联络员,与之进行定期联系并作好相关记录,同时也要求他们与*团委保持密切联系,遇到紧急情况及时上报,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第三,开展全面的安全管理教育与宣传。*团委向所有实践团队下发了多份安全教育资料,其中《*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中以重要篇幅强调安全问题,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同学们提供安全建议;实践团队《安全出行一册通》对如何应对各种意外伤害、如何预防上火、如何进行急救处理、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求增强参与实践同学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意识地提高应变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针对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洪涝灾害等问题,*团委专门给部分团队发出安全提示以及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预防知识,邀请山鹰社、自行车协会等经验丰富的实践团队举办安全管理系列培训讲座,与参与实践同学的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广大同学对安全问题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此外,*团委要求各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分别就与本单位工作联系紧密的地方单位及团队前往地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进一步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第四,对到危险地区、边远山区开展实践的团队进行重点关注。根据团队实践地区的分布,*团委统一收集了前往西藏、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以及发生洪涝灾害地区进行实践的团队信息,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了解其实践的具体去向及安全管理情况,要求他们注意团队的男女性别搭配,与实践地接收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团委还要求各院系团委在本单位实践团队出发前召开团队动员会议,就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和具体部署。

第五,扎实做好暑假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团委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联络中心,由团委书记、主管社会实践的团委副书记总负责,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应急预案,公布了24小时值班手机号码。在暑期社会实践进行过程中,*团委要求各团队指导单位安全管理联络员与实践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汇报相关情况;要求各实践团队领队在实践开始时、实践中每到一处、实践结束后都及时反馈安全情况,安全管理联络员也要在实践过程的各阶段至少与团队主动沟通一次,实现全过程跟踪;要求重点关注的团队实行“一天一报”制度,保证严格的安全监控。同时,*团委和各指导单位通过BBS、社会实践网站、邮箱和短信等方式向实践团队提供全国各省市实践地的实时安全信息,提醒团队注意天气、环境等的变化带来的安全问题。

第六,严格做好山鹰社科考队和自行车协会实践团暑期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山鹰社的科考队、自行车协会的骑行团是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的亮点,也是社会实践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山鹰社科考队今年的实践地点是西藏,自行车协会选择的实践路线是从武汉到兰州。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团委从队员选拔、家长签字、信息通报、技术保证等多方面严格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并对这两个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做好各项安全保障工作。

四、加大团队指导力度,增强实践效果

为了更好地凸显实践主题,让参与同学最大限度地体会实践活动带给自己的收获,*团委延续往年的优良传统,力求全面、细致地给予团队相关指导,增强了实践活动的实际成效。

第一,加强社会实践的主题设计和科学指导。针对20*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决战之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0周年以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25周年的历史背景,今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与*学生社会实践的历史传统相结合,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相结合,与*共青团的育人工程相结合,围绕“百镇千村”调查计划、“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推广计划等重点团队计划,引导广大同学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

为加强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科学指导,减少实践团队出行和开展活动的盲目性,自4月初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团委推出了“科学组团,理性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系列培训讲座。培训讲座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中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概况”、“团队安全管理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DV拍摄培训”、“社会调查方法”等,为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讲解实践流程、介绍实践经验、捕捉社会热点、推广重点课题,对于同学们了解社会调研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实践的目的性和统筹规划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团委还向每间学生宿舍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手册》,向每个院系团委及其他指导单位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工作指南》,向每个参与实践的同学发放了一本《*大学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行一册通》,为实践团队提供了系统化的全方位指导。在社会实践的组织过程中,*团委进一步突出院系团委等实践团队指导单位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划分职责权限,动员多方面的力量,发挥各级团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为实践团队提供精细化服务。此外,*团委鼓励专业教师、学生工作干部随团指导,增强社会实践的育人实效。

在今年社会实践的组织中,*团委还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在总结往年使用经验、挖掘同学需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并制作了新的社会实践专用网站。新网站融合了原有社会实践网站的三大系统,具有信息、立项登记、团队管理、交叉查询、风采展示等主要功能,并链接了往年社会实践的各种案例,为参与实践同学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发掘实践意义。校团委在实践组织工作中不仅致力于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实践活动挖深、做细,在实际的调研考察中加深对于所见所闻的理解与感悟。

一方面,围绕“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的实践主题,*团委积极倡导暑期返乡学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地开展个人社会实践活动。返乡学生可以紧密结合家乡所在地及其邻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采用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单位实习、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奥运宣讲、招生宣传、就业见习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校团委尤其鼓励家在农村的返乡同学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积极完成一定数量有意义的实践成果,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有代表性的照片等。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也有助于激励更多同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自我,努力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校团委鼓励学生依托项目、带着问题投入实践,并在今年的社会实践评优表彰中特别设立了“优秀调研项目奖”,以此引导同学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进行纵向挖掘和深度探索。

第三,以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为抓手,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为进一步探索研究生社会实践的规律,鼓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20*年面向全校推广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的基础上,本着“点面结合、广泛宣传、重点突破”的指导原则,今年*团委加大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广度,通过传单、海报、网络、宣讲会等形式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关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水平,进一步简化申请手续,*团委编写了《20*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申请一本通》,并重点关注和深入动员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践团队,指导他们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此外,*团委对浙江人事厅就业见习项目、云南支教扶贫项目等研究生社会实践特色项目进行规划、整合,加大指导力度,全面调动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进一步规范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规范化的基地建设是推动社会实践基地稳步发展,夯实社会实践资源保障,巩固社会实践成果,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促进实践地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效果的有力助推。今年的社会实践工作启动之后,*团委组织人员对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料进行整理,完善了基地联系表;利用整合的信息与实践基地取得联系,征询相关接收单位今年继续合作的意愿以及合作的具体要求;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申报立项,将有意向继续合作的实践基地信息向广大同学,并向申请立项的符合条件的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地的联系方式,指导其与实践地充分接洽,寻求持续合作。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团委还召开专门会议,就基地建设管理的具体细节展开深入讨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管理办法》,出台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运作说明》,为实践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团委也将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社会实践基地按内容、形式、功能等要素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实现分类管理,增强参与实践同学的资源意识、合作意识,实现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指导实践团队进行风采展示与成果交流,扩大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着眼于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一人实践,多人受益;一次实践,长期受益”的目标。自9月中旬开始,*团委组织各团队开展了以“实践奥运精神,共促和谐发展”为主题的20*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细化指导、分类扶持。

校团委举办了“百镇千村”调查计划、“五彩奥运,微笑*”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和谐共谱,青春同行”班团组织行动计划、学生骨干训练营等专场报告会,并积极鼓励基层院系团委和学生社团通过报告会的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全程概况,让更多同学切实了解祖国的风土人情和发展状况,共同感受和体会实践活动的酸甜苦辣。对于那些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播效果的报告会,校团委还通过接受申报立项的方式给予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元培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等院系团委以及爱心社、山鹰社、黔中文化发展促进会等学生社团均自发组织了本单位的社会实践专场报告会,很好地扩大了实践活动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此外,团队经验交流会、摄影大赛、团队风采网络展示等活动的开展,全面展示了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风采,展现出*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对于促进实践成果深化,突出团队成员在实践中的收获,体现实践活动给当地带来的实际收益,进一步挖掘和展示*社会实践的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团委还将鼓励有条件的院系组织老师对实践团队撰写的论文成果进行评审,并通过宣传板展览、橱窗展览或刊物报道等形式,面向院系或全校举办优秀论文成果展,对于质量较高的论文,指导作者及时深化和完善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等课外学术科研竞赛活动。此外,*团委将根据现实情况,将实践团队的调研成果结集出版,并向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实践地进行推介,扩大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的*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得到了校内同学的积极参与,也受到了《光明日报》、新华网、中青网等校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跟踪报道,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总体看来,社会实践工作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尤其是方正集团的鼎力帮助。今后,*团委将进一步明确实践育人理念,挖掘实践育人着力点,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精心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理性报国,为把*早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