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局发展生态工业建设计划

农业局发展生态工业建设计划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20*年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90公里、苏州75公里。*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在接受三大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20*、20*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年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20*年全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市第一、全省第三;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市第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比20*年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比20*年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吨标准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20*年1-8月,县经济开发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县早在20*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领导。各政府职能部门围绕生态县建设的总体要求,在职责分解的基础上进行职能分工,确保生态建设的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对生态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生态工业的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2、生态工业建设的制约因素

(1)缺乏环境容量支撑

尽管近年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但总体而言,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生态环境质量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跟不上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目前,*县地面水环境质量形势十分严峻,各监测断面的总氮监测值均劣于Ⅴ类,化学需氧量基本为Ⅴ类及劣于Ⅴ类。作为*饮用水源地的水厂取水口,陆斜塘水质也远不能达到饮用水水源要求,其总氮劣于Ⅴ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氨氮、CODcr等指标仅达到Ⅳ类,水质性缺水严重;环境空气质量为Ⅱ级,工业粉尘、噪声污染业已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在考核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和城镇环境保护的15项指标中,仅有4项达到一类地区标准(经济发达地区标准),3项符合二类地区标准,有8项仅达到或低于三类地区标准。

(2)缺乏相应技术支撑

无论是进行污染的末端综合治理还是进行生产全过程的清洁化生产;无论是进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还是资源的生态化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化处理,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但目前*在相关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企业既缺乏相应的技术,也缺乏技术创新的能力。高耗量的能源难以得以替代、生产工艺难以得以更新、生产设备难以得以改造、生产过程难以加以实施监控、污染排放难以得以有效控制和处理等等,都影响了生态工业的深入开展。

*目前的四大支柱产业基本上都是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品主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尽管在部分行业已经进行了生产技术的改造,如在水泥行业中逐渐取缔机立窑,但多数行业多数企业仍在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能耗高、污染重。

(3)缺乏资金和法规支撑

*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之产品附加值较低,因而企业的盈利空间较小,利润薄,难以保证自愿安装污染治理设备,也难以保证企业废物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另外从环保的法规、条例来看,现行的制度主要是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体现一种事后的惩治。这种“谁污染,谁付费”的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矫正了排污企业向社会转嫁治污成本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治污积极性,未能起到积极有效的引导、激励作用。

二、生态工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偏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管理

现有的环保法规、制度等大都利用排污指标等对企业进行末端的污染水平考核,因而企业的重点也放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而普遍忽视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污染控制,忽视污染的预防。这种忽视清洁生产的后果,一是治污成本较大,而且随着污染排放指标的日益严格,成本开支也越大。这是因为没有控制生产全过程中污染源的产生和削减,最终的排污量相对较大,导致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而且维持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也非常可观;二是由于现有的污染治理技术毕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排放的工业“三废”在处理、处置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如废渣堆存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废物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废水处理产生含重金属污泥及活性污泥等等。三是污染控制的效果不稳定。

(二)工业布点不集中,污染集中治理率低

目前*工业的主要载体是工业园区,但除*经济开发区外,*工业园区基本保持着“一镇一区”的格局,工业园区缺乏有效整合。“一镇一区”模式既导致相互间在招商引资时的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又不利于同类污染企业的集中布点。各种污染治理设施无法共享,影响污染的集中治理和治污效率的提高。此外,还有很多企业没有进入工业园区,或远离污水管网等公共排污设施,这些企业的污染经简单处理后排向周围水域、周围环境。由于布点不集中,难以对这些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三)环保意识薄弱,部分企业三废超标排放

尽管近年来在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企业新建、改建项目均执行了“三同时”规定,多数企业也按“环评”要求进行污染治理,实现了污染的达标排放,但仍有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偷漏排、超标排放“三废”。部分热电、造纸、水泥、纺织印染等行业的企业现已成为*县的主要污染源。

三、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县建设”的要求,以清洁生产为切入点,以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为抓手,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为重点,加强生态工业建设,促进我县工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1、协调发展原则

要进一步转变工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为兼顾经济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2、科技创新原则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在生态工业建设中的作用。要依靠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促进清洁生产的贯彻实施;依靠技术创新开发生产清洁产品;依靠技术创新进行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

3、总体跟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原则

在近阶段选择若干重点企业、重点园区进行清洁生产、生态园区建设及循环经济的试点,循序渐进地向所有企业、所有园区推进。近阶段可针对污染较严重的造纸、水泥、酿酒等行业进行清洁生产的试点,以*经济开发区为试点推行循环经济建设,以此带动全县生态工业的整体发展。

4、政府导向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

企业环境的影响属于外部经济范畴。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节对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因此单靠市场机制无法约束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或污染的末端治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既要加大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重要性及必要性的宣传,又要采取必要的监控、惩治措施,加强对生态工业的管理,同时也要积极提供相关的知识培训、技术咨询及优惠政策,以保障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

规划分三阶段推进生态工业建设:20*-20*年为启动阶段,设定近期目标;20*-20*年为全面贯彻实施阶段,设定中期目标;20*-2*5年为提高深化阶段,设定远期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20*-20*年)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尤其是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的培育,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并带动产品结构的升级。

2、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最优配置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的近期目标是提高产业空间集聚度。一方面要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争取到20*年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特色明显的“一区一带”工业布局框架。

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业企业的入园率,在近期要确保污染企业进区并纳入集中治污范畴。不同企业应按行业类别搬迁进入各功能园区,便于环保部门进行集中检测,更有利于治污资源的共享,提高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益。

3、制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展开清洁生产试点工作

在提升产业层次和调整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在国家和省级政府有关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围绕控制排污总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制定*县全面推广清洁生产的实施行动方案。近期可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试点工作,采用技术起点高、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全过程控制转变。

4、完善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和绿色管理体系

科学布局园区的道路、绿化、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的污水及固废集中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所有入园企业的污水及固废。

严格工业园区的项目管理。按各工业园区的功能划分,制定相应的入园企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凡达不到规定的排放标准、不符合功能区发展定位、投资密度等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一律不能入园;区内企业应严格执行“环评”要求,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对不符合功能区发展定位、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应定期整改,适时搬迁。全面推广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工作,到20*年全县有1-2个工业园区和20家企业通过ISO14000论证,提高本地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能力。

(二)中期规划(20*-20*年)

1、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确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确保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逐步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业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业以生物技术、低毒高效农药、生物肥料等为突破口,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保技术、环保设备的供给量。

2、采用高新适用技术,全面推广清洁生产

在重点单位、新建单位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清洁生产意识;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对企业清洁生产的实施情况予以奖惩;确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提高企业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筛选和确定最优清洁生产方案;向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的科研攻关;公布鼓励推广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目录等。

3、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加强污染集中治理

根据功能区划分,对各镇、园区的工业企业进行清理,逐步关停污染严重企业、搬迁不符合生态功能的企业;新建项目必须集中布局在工业园区,并引导其他企业向园区搬迁;严格控制燃煤企业的污染排放,魏塘镇建成区内所有燃煤企业全部搬迁,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燃煤企业,对原有燃煤企业一律要求能源更新;延伸铺设污水管道,经集中治理后排入*市外排污水管道;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堆放、集中处理。

(三)远期规划(20*-2*5年)

1、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着力构建工业园区内部的生态系统。通过项目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在工业园区集聚多个不同种类的相关工业企业,使一类企业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另一类企业的全部或部分原料,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环型生产模式;尽量延伸工业产业加工链,积极推进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和主副产品,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从园区工业产业链的上游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小。重点控制万元工业产值的废水排放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严格监控生态系统内部各环节的污染排放,力争零排放。

2、确立循环经济理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在巩固制造业加工基地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总体方向为:经济循环化、产业生态化、工业共生化、生产清洁化、资源再生化、废物减量化。大力引进或开发高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开发环保产业。如开发纳米产品、利用纳米技术进行三废治理、开发燃料酒精等。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指标

根据*县的现状,以不低于国家生态区的要求作为近期(20*年)规划指标,以不低于国家生态县的要求作为中期(20*年)规划指标。具体指标见附表一。

五、规划重点

围绕生态立县的目标,*生态工业建设的重点应主要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建设生态示范区、改善生态系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传统产业改造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仍将占据*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当前传统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瓶颈,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如技术装备水平、工艺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的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水泥、纺织印染、酿酒等都是*目前较为主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这些行业都存在产能较低、能耗大、污染重等问题,亟待进行改造。

近年来国内外传统工业改造的实践经验以及当代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表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综合集成技术是传统工业现代化改造的主要技术方向。

信息技术。这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是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体,渗透到传统技术中,并促使传统工业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材料技术。材料是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钢铁、铜、铅、塑料、橡胶、水泥等基础材料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会大大促进冶金、机械、化工、建筑、船舶等传统工业的升级和改造。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带动医药、能源和加工等工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发展生物技术,不仅能促进“生物治疗”新领域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

综合集成技术。机械和电子的集成、机械和光的集成、电子和光的集成,抑或机械、光和电子的综合集成,能极大改变传统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与生产方式。

运用上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将会大大提高*工业的竞争力。

1、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该行业的生态化改造主要涉及信息化、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以及绿色无污染产品打造。

胶合板生产:(1)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产业层次;(2)在现有低甲醛胶粘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低成本、粘度强的低甲醛环保胶粘剂,进而在保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向用材要求低、木材利用率高的密度板及其他新型多用途基板转化;(4)控制废水排放。

家具制造业:(1)积极推广CAM(计算机辅助制造)、ERP(企业资源规划)等技术,降低木材消耗量;(2)在家具生产中适度采用塑料、钢材等木材替代品;(3)积极开发塑料、钢材家具;(4)发展智能化、机械化、多功能家具;(5)开展废旧家具回收再利用;(6)加大废水治理力度。

2、五金机械制造业。该行业的生态化改造主要涉及产业集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内容。

标准件:(1)以晋亿公司为龙头,以台湾螺丝城、精密机械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为发展平台,积极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入驻;(2)积极推广CAM(计算机辅助制造)、ERP(企业资源规划)等技术,拓展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精密度;(3)合理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实施废水集中治理。

轴承:(1)以双飞轴承公司为龙头,引导产业集聚,进而形成轴承制造业基地;(2)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无润滑转子轴承等新产品。

3、纺织服装业。*的服装辅料,尤其是纽扣等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粗纺呢绒:(1)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推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2)加大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努力拓展高档和高附加值羊绒面料品种;(3)加强横向联系,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横向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4)控制废水排放。

人造毛皮:(1)积极推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扩大复合毛皮等中档产品的生产,重点发展仿兽皮等符合国际潮流的高档产品;(2)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

植绒产品:(1)充分发挥行业研发中心的作用,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向家纺、装饰等多用途的新型植绒产品发展;(2)加大投入,通过引进、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

服饰辅料:(1)加快钮扣特色园区建设,引导服饰辅料产业集聚,提高产业竞争力;(2)积极推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自动化装备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3)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拓展产品种类和功能;(4)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废水集中治理。

4、水泥工业

水泥及其制品在*工业产品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20*年,全县生产水泥154.80万吨、水泥电杆31937吨、水泥预制构件220.31万立方米。同时该行业也是资源消耗、工业污染较大的行业之一。在全县20家重点污染企业中,水泥及其制品占40%。该行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水泥生产:(1)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2)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水泥粉磨站,逐步淘汰工艺相对落后的机立窑生产线;(3)加大水泥生产中的粉尘治理。

预制构件:(1)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资产重组,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实力;(2)重点发展技术要求高、产品质量好的水泥混凝土预应力管桩及大型沟管。

新型墙体材料:(1)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更新设备;(2)采用信息化技术、新型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3)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墙体材料、高性能与特种性能建筑装饰材料、窑外分解水泥等产品,推广淤泥制砖技术。

(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目前*产业发展情况看,其高技术产业投资显著不足,主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与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工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电子信息业

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在*发展迅猛,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现已培育发展以新嘉联电子有限公司、宝狮电子有限公司、斯贝克电子(*)有限公司、浙江丽正电子有限公司、*天马打印机耗材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各类电子企业近150家,其中多媒体音响、受话器、汽车音响总量在国内排名前列,受话器已占全球同类产品约10%的市场份额。20*年,*获准建立“*电子信息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集结魏塘、惠民、干窑、大云等四镇的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已逐渐形成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发展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力发展符合*产业升级、产品升级的目标。今后生态化发展的方向主要为: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构建产业集聚高地。以省级信息产业特色园区为发展平台,以承担*市火炬计划的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促进电子信息类企业及关联配套企业的集聚。有关专家认为,电子信息企业通过地理集中和产业组织优化,可以获得生产成本优势、以质量为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产品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2)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拓展产品领域。在现有电子元器件、受话器、汽车音响、打印耗材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产品领域,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电脑零配件、汽车电子产品及数字音视频产品等,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向更高层次发展。

(3)加大招商力度,力争引进电子信息类的龙头企业。要从提升产业层次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瞄准国内外知名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通过“锁定式”招商,引进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在电子信息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项目。首先用*已经建立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吸引龙头企业,然后再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来培植、延长产业链,促进当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加大废旧产品的回收处理力度,减少电子垃圾的污染。电子类产品在报废后大都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否则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通过政策导向督促企业进行废旧产品的回收及集中处理。欧盟的两个电子电气环保指令即将正式实施,我国有关回收电子垃圾的法令法规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制定当中。企业应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废旧产品的回收及处理工作。

2、生物医药业

医药产业是世界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技术国际化产业,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长和高收益非常突出,专家预言,生物医药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成为未来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医药大省是浙江省的建设目标,九十年代后期,*的生物医药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拥有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生物医药业的生态化发展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制药、中药及相关的医用材料、医疗机械、制药器械、卫生材料等。

(2)运用信息化技术、新型节能技术与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制药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

(3)充分利用*科创服务中心的孵化器功能,积极开展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产品研发,不断拓展产品系列。

3、环保产业

生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环保设备、环保机械、环保仪器等的供应,离不开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世界环保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多亿美元,被誉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然而,*目前在环保产业的供给方面却存在空白。伴随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的蓬勃开展,必然会产生对环保设备等的巨大需求,环保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产品重点发展领域为各种工业废水处理、除尘、除烟、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理等的各种设备和装置,提高本地高效能环保设备、机械的供给能力。

(2)大力开发、引进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目前该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是运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不断提高环保设备、环保机械的运行效能,如悬浮型生物填料、BIO-SOUND生物处理技术、纳米材料等在降噪、除尘、水处理等方面的运用等。企业应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科研单位的联系,共同开发研制环保技术。

(2)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投融资、税收优惠政策,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产品或企业,以及专门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目录内的产品或设备的企业给予融资优惠或税收优惠,以此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工业布局优化

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的宗旨是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协调增长、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布局调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共分两个层次,一是在确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加速产业的空间集聚,尤其是要引导同类污染源排放的企业的集聚,以便提高末端污染治理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园区内部生态系统的构建。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指导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园区内部的企业形成共生的网状生态工业链,达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循环使用,通过能源使用的“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实现污染的零排放、环境的零污染。

1、合理确定区域主导产业

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区域主导产业,既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同构。区域的比较优势一般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自然资源优势决定区域主导产业的作用已有所弱化,但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时仍应考虑这一因素。二是产业基础。如果一个区域某产业有一定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聚,则已具备作为主导产业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发展基础。三是产业传统。区域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还应考虑产业传统。因为有产业传统就意味着具有发展该产业的知识存量,容易找到符合要求的熟练劳动力。四是交通运输成本。只要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正确、合理,就一定能够通过主导产业的关联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区域经济的起飞,同时又可以避免不同区域产业的同构和重复建设。

根据*目前的工业产业基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应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一方面继续加大对木业、纺织及其配件业、机械加工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科技化、生态化改造,另一方面努力培育发展高科技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业、环保产业等高科技生态化产业。

2、规划构建“一区一带”工业布局框架

统筹全县工业布局,确定“一区一带”的工业空间布局框架。

“一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整合魏塘、惠民、干窑和姚庄等镇的工业园区而成。“一区”主要发展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五金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医药业等主导产业,形成*工业的主区块。

“一带”:以沿申嘉湖高速公路经济带为主轴,整合天凝、杨庙、洪溪、干窑和魏塘等镇的工业园区而成。“一带”主要发展纺织服装业、水泥及其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形成*工业的经济走廊。

在规划期内,要严格工业布局的管理。一方面要引导、敦促相关企业向“一区一带”集聚,提高企业的入园率,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对不符合“一区一带”产业布局的企业要实施限期搬迁。

生产企业向相关园区的集聚、搬迁主要应考虑两大原则:一是相同产业企业的空间集聚。这种搬迁有益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形成,在环境保护方面也便于监测机构的集中监测、污染排放的集中治理;二是纵向产业链在园区的延伸。在规划期后期,更应侧重于园区内部产品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内部循环的形成,提高园区各种资源使用的“3R”能力。

对已落户园区但不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企业,原则上要求搬迁。但若该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对园区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则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可暂缓搬迁。

布局在西塘、大云等“一区一带”之外的生态旅游观光区的所有工业企业,均应限期搬迁。

(四)生态系统改善

在优化工业布局的基础上,构建“园区污水及固废集中处理系统、新型能源供应系统、烟尘及工业噪声源控制系统和绿化系统”,以改善原有的工业生态系统,完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

1、构建园区污水及固废集中处理系统

企业要构建雨污分流的排水体系,进一步提高水循环率;“一区一带”要构建完善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各类企业产生的可利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应按其种类不同分别进行综合利用。“一区一带”应建设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对暂时无法利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妥善集中处置。

2、构建新型能源供应系统

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或较清洁的能源;结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成“一区一带”燃气管道以及重点企业的联网工程;推广清洁煤,严格控制煤的含硫量,建成区禁止使用燃煤、重油燃油锅炉;加速淘汰落后的、高污染的装备以及国家强制执行规定淘汰的窑炉设备。

3、构建烟尘及工业噪声源控制系统

巩固烟尘控制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扩建规模,“一区一带”要延伸烟控区建设;积极发展低噪声或无噪声污染的工业项目,尽可能选择低噪声设备及工艺;工业企业应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持设备正常运转,并构建消声、隔声系统,使企业噪声符合国家标准。

4、构建“一区一带”绿化系统

根据将*建成以蓝天、绿色、清净为特征的良性循环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生态县建设目标,工业区和工业带的企业要构建企业绿地,“一区一带”要构建沿路、沿河绿化带,充分利用绿色天然“氧吧”净化空气的作用。

(五)生态工业园建设

1、积极开展生态工业的试点

通过积极开展生态工业试点取得经验是建立生态工业体系的重要步骤。开展生态工业试点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选择典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主要通过产品设计、污染零排放、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二是选择一批现有的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工业园,基本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三是选择一批准备或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规划和设计,起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作用。

根据*工业布局和发展现状,应选择部分典型企业和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选择*经济开发区作为生态园区试点。在试点企业,通过生态设计、减量投入、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使企业的生产逐渐向生态型转化;在试点园区内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

2、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如:胶合板—家具—废旧家具回收—密度板(家具)。

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突破口,通过园区各企业、产业间存在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传递流动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环节的补充,在各企业、产业间建立起多渠道的产业连接,形成互动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生态工业的建设需要在多个产业或企业间进行工业生态的链接,如单纯依靠企业自己进行这种涉及多方面企业的协调和组合,在目前条件下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在生态工业建设中发挥主导的协调和指导作用,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3、强调生态效率原则

在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筑物构造和工业过程中,应全面贯彻生态效率原则。通过园区各企业和企业生产单元的清洁生产,尽可能降低本企业的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通过各企业或单元间的副产品交换,降低园区总的物耗、水耗和能耗;通过物料替代、工艺革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在建筑材料、能源使用、产品和服务中,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重复利用资源。贯彻3R原则,使园区各单元尽可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抓好工业园区各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作。20*年以前,应全面整顿水泥厂,基本清除土窑烧砖厂,20*年前,关、停、并、转所有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到2*5年,园区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应当达到100%,有60%以上的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六、生态工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工业是实现工业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但要真正实现生态工业,还面临着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和组织等方面的许多困难和障碍。发展生态工业,首先就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为生态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此,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建设*的生态工业体系。

(一)加强宣传和交流,提高生态工业意识

加大对实施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引导企业感悟高耗能、重污染生产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及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影响;引导企业把工业生态理念融入企业的组织文化和企业的内部激励系统之中;引导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产量的增长,而追求低耗能、低污染、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县重点污染企业参加省、市组织召开的清洁生产培训会议,对清洁生产知识及技能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企业领导对清洁生产的认识。

加强与省内、国内相关部门及相关企业的交流,充分借鉴清洁生产示范城市、示范企业的经验,加快*生态工业的发展速度。

从国际范围看,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发达国家在清洁生产立法、组织机构建设、科学研究、信息交换、示范项目和推广等领域已取得明显成就,在生态工业建设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赴外学习考察。

(二)加强技术合作,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清洁生产、工业生态链和闭路循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技术方面的障碍已经扼杀了许多工业活动达到生态要求的可能性,如放射性废物就很难找到循环或无害化技术。由于无法对副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或回收利用的成本高昂,即使这些副产品或“废物”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一些企业在权衡利弊后,也只能随意处置副产品并购买新原料。因此,生态工业建设必须借助于高科技生态技术。

*本地的科研力量、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应加强与上海、*、*等地的高等学校及“大院名所”的科技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机制,组织研究人员对一些关键技术,诸如水污染治理、工业固废处理、废物利用、节能工艺、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生态工业的链接等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生产方式由高消耗、低产出、大量排放废弃物,向低消耗、高产出、废弃物还原利用转变。

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引进国内外环保产业、环保技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力度;积极与相关院校合作,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形成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化环保人才队伍,为*生态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参股等方式积极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技术的产业化运用。

(三)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组织保障

要按照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生态县建设的具体要求,建立工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制定分行业的、符合生态工业规律的清洁生产实施细则;在对企业的各项考核评比中,要综合考虑企业的清洁生产、污染排放、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指标;生态工业的建设指标应向有关职能部门分解,在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由经贸局牵头,分部门、分单位层层落实。

成立由经贸局或行业协会牵头的清洁生产指导办公室,定期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定期限制淘汰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导向目录,制定清洁生产审核管理方法。

组织开展生态工业的咨询、信息等技术服务工作,指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生产工艺及过程诊断、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案制定并指导其实施。

(四)坚持绿色导向,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以及浙江省有关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结合*县实际,制定地方性的分行业生态工业实施细则,制定相应的奖惩条例。法规等制度建设要充分体现绿色导向,要鼓励企业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对实施污染零排放、资源再生利用、产品流及能量流形成企业内部闭路循环的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制度建设,引导企业重视生态保护,实现生态化增长。

环保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认真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在“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估、清洁生产审核中严格把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项目,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循环型技术、循环型项目;凡污染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的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定期对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沿线、生态旅游区及污染烟控区进行集中监察行动,严肃查处污染超标企业,对严重违法排污企业要依法处理并令其关停;对主要排污企业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结合总量收费和新排污申报制度的实施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翔实掌握全县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建立健全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库,实施环保动态化管理。

(五)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生态工业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县、镇两级要将其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年加大财政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重点环保项目的支持,要确保对企业污染排放监测能力建设及污染集中治理所需资金的投入。

尽早制定和出台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以及县级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奖励、优惠政策。对申报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贷款优惠;对县级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进行一定的资金奖励;对重点环保项目给予低息、贴息等优惠。

要通过银行贷款、地方自筹、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