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贸局市域经济规划发展计划

经贸局市域经济规划发展计划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大桥经济的黄金时期。“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继续实施“四大抓手”,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努力构建“平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年,力争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建成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城市化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区域功能明晰的市域城镇格局,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改造、整理、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基本解决重大环境污染源问题,力争70%的水体水质达到三类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人民生活迈向富裕型小康,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初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逐步提高标准的全员全覆盖;文化大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群众安全感切实增强,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任务:

(一)优化市域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区域联动协调发展的要求,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编制,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域,以集中布局促进集约发展,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要素流动,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片区布局合理、发展导向明确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市域空间整合步伐,推进市域城镇格局从“一体两翼”逐步向“一个中心、四个片区(中心即中心城区,四个片区为杭州湾、慈东、周巷、观海卫片区)”发展,构建“中心城区—片区重点镇—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型城镇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完成“四横十纵”市域主干路网建设,构筑覆盖城乡、内外贯通,各镇(街道)15分钟上高速的城市快速交通网。有序推进“三横十一纵”骨干河道建设,形成区域调蓄、生态、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水网体系。以*水库引水等工程及城乡联网供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网络。加快建成覆盖市域的市、镇、村三级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完善电源电网设施,实施天然气管网建设,构建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继续推进“*数码桥”工程建设,打造高效便捷、大容量、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平台。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力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推进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区股份合作制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行农民居住方式改革,有序推进村庄整治改造,改善农村环境。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发展能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高农村管理水平。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培植稳固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实施“双十万”农民培训工程,强化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围绕建设四大基地目标,以集聚集约为导向,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大桥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都市创汇农业,扩大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积极拓展农产品加工,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机械化装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大整合提升力度,构筑“两区两园两城”产业集聚平台,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行业,一批行业内著名,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要素集聚的龙头企业,一批战略型、创新型、知识型的企业家,一批产业集聚、配套完善、特色明显的工业集聚区块,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社区服务、休闲旅游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信息中介、文化传媒等知识型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四)着力自主创新,建设文化大市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立服务型教育体系,充分开发人才资源,努力建设文化大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构筑区域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努力在主要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掌握和形成一批核心技术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普及15年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加强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完善激励机制和引进资助政策,降低落户创业成本,不断增强人才吸纳集聚能力。繁荣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文化品牌、文化阵地、文化保护四大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五)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市建设

加强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发展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快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块的生态化改造。鼓励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深入开展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工作,努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认真贯彻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工程,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着力解决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污染问题。强化生态功能建设,抓好水资源、耕地资源、滩涂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构筑南部山林、中部平原和北部滨海等大型生态带,进一步改善市域生态环境质量。

(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立有利于发展模式转型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推动和引导企业开展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优化产权结构,促进产权多元化、合理化。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要素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力度,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升加工贸易企业的深加工程度,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继续实施“选商引资”策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引进对产业升级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加大现代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区域合作,自觉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七)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平安*”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保险,不断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整合就业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劳动技能素质培训,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快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努力增加医疗卫生公共产品供给。坚持不懈地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出生人口低增长率。强化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逐步建立起反应灵敏、高效有序的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2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安排

今年是启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围绕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大桥经济发展的推进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增长7%以上,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促进又快又好发展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模式转型主线,深化拓展“发展大桥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强化要素组织、政策激励、经济调控、公共服务和社会维稳五项功能,力求在促进产业提升、协调发展、社会和谐三方面有明显进展,使*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突出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以土地集中经营为基础、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为主体的集约型农业,健全以各级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组织服务体系,继续推进“西菜东扩”和规模型绿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万亩,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40个。强化科技兴农,加快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推广农业新机械、新设施、新技术,建设省级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加快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完成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一期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争创农产品名品名牌。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资源,抓好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质量管理,发展农业内循环生态技术,重视做好畜禽疫病及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完善财政支农新机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担保基金规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围绕有技能、有保障、有素质的目标,从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着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实行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政策和就业服务待遇“四统一”,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开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当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万名,实现转移就业2.5万人。

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建设美好新家园、和谐新社区的要求,加快推进以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实事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新环境百村改造工程,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办法,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扎实推进村庄拆迁新建、撤并整理和梳理改造,建成一批规划合理、用地集约、公建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新社区,新创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0个,宁波市级示范村4个。继续实施康庄工程、二次改水,全面实现通村等级公路通客运班车目标,完成农村饮用水改造6.9万户,继续推进以远程教育网络为基础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庭院整治和“三基”整理,抓好镇级主干河道和村级三类河道疏浚整治,试行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努力改善村居环境。

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农村中小学困难学生补助、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和教师素质提升四项工程,推进农村初中教育振兴计划,加快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开展参保对象健康体检工作,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医疗保健水平。继续推进东海明珠工程和村落文化宫建设,组织开展“文化进百村”、“百场戏剧千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大力建设乡风文明,提升农村社会新风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固村级集体经济财源,加大经济薄弱村扶持力度,夯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基础。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效发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功能,筹建*科技创业孵化中心。鼓励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扩大科技型企业队伍,重点扶持100家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进步企业,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2%。抓好家电科技、高性能化纤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认真做好专利申请、授权及产业化工作。拓展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完善技术转移中心职能,积极支持企业创办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继续加强区域特色产业整合和推介。建立完善主导行业产品设计、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先进设备的引进更新,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争取5000万元以上销售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达到70%。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品牌梯度培育体系,有力支持企业创品牌争名牌,力争新增宁波市级以上品牌数60只。加快企业制度创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放开股权,通过收购兼并、外资嫁接、上市等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做大做强。全年完成技改财务投入100亿元。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以节水、节地为重点,加强企业资源消耗管理,推广重点行业中水回用,严格执行促进集约用地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加大重污染行业集中迁建整治力度,基本建成电镀和漂印染工业园区,深化区域小熔炼行业整治,启动锻打园区建设,坚决取缔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生态农业,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节俭文明的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积极扩大内需,确保消费和投资较快增长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重大项目的推进服务和监管工作,抓紧做好重大项目的申报、审批等前期服务,统筹安排和优化配置要素供给,确保年度投资计划的落实。加快推进中横线二期、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等重点路网建设,着力抓好徐家浦两侧围涂、*江引水*段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好电力及一批重要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完成*水库引水工程。继续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完善标准厂房建设扶持办法和批后监管措施,全年新增标准厂房面积48万平方米。努力激活民间投资,筹建联合投资创业公司,推动民营资本联盟合作,增强投资实力。加强银企交流合作,稳妥发展融资担保机构,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结合产业联动发展要求,着力增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筹划建设西部物流市场、银泰百货商场等一批重点商贸项目,加强对传统商品市场改造和布局调整,积极推进周巷等中心镇商贸集聚区建设。制订社区商业标准,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以家电科技城会展中心投用为契机,筹办好首届“中国*家电博览会”,加快区域性会展业的培育。继续推进农村放心店、农资连锁经销店和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镇、村放心店普及率达到100%。抓好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完成北部旅游休闲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生态湿地项目的筹建,加强对生态、农业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加强消费服务,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扩大文化、休闲、健身、培训等服务性消费,继续保持我市社会消费规模和水平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切实加强市场秩序整顿和监管。深入推进“经济规范在*”活动,成立协调督促专门机构,加强执法联动和综合治理。全面清理无证无照经营,重点整治经营不规范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切实落实重大危险源监管措施,抓好人员密集场所、道路交通、“三合一”厂房等专项整治,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制裁仿冒、侵权行为,继续抓好以火花塞为重点的打假整治行动。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整合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等环节监测网络,筹建市食品检测中心。整治土地交易市场,加强地价管理和项目审批监管,切实防止项目圈地和土地闲置浪费现象。

(四)以“两区”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和对外开放

提高杭州湾新区集约开发水平。以出口加工区设立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模式转变,进一步优化细化新区目标定位和规划布局,切实提高投入产出率,提高区域集约开发水平。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为主,转向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并重,加快出口加工区一期建设,实现年内封关运作;抓紧申报筹划保税物流园区;加快区内交通、商贸、学校及生活区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从传统产业集聚为主,转向传统产业集聚与优质内外资引进并举,加强选商引资,加快引进和集聚一批高新技术和大型项目,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从简单放权、授权向形成责权利相配套、高效运作的机制转变,提高新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监管,逐步提高新区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全面加快慈东工业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强慈东工业区的统筹开发和领导力度,改进完善管理体制,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完成一期10平方公里区块配套,积极启动二期区块建设,全年完成投入3亿元以上。加强项目招商和企业投建,力争全年引进新项目50个,开工企业达到50家,工业产值超10亿元。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促进电子家电、轻纺服装、五金汽配等中小企业集聚组群。同时,根据慈东工业区发展需要,超前研究东部地区产业资源、公共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布局。

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与合作。努力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出口产品自主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等进口贸易活动。提高加工贸易比重和层次,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深加工结转延伸。建立健全出口预警和反技术壁垒机制,抑制不合理低价竞销,增强企业应对贸易壁垒能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资源消耗少的重大项目。强化产业链招商,推进“以民引资”工作,开展与传统产业对接的专题招商活动,推动引资向农业、服务业领域拓展。积极开展宁波开放区域联动引资,广泛参与区域协作交流。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开展资源合作开发。全年外贸自营出口增长20%,完成合同外资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

(五)统筹市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

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根据“一中心、四片区”市域发展框架,以片区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布局为重点,抓紧开展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优化开发,完善“退二进三”、“腾笼换业”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完成中央商务区建设,适时启动旧城改造二期工程。继续推进市政道路环通、城河治理和景观绿化,抓好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浒溪线景观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推进各镇尤其是片区重点镇的集约开发,探索推进镇域公共资源整合与共享,增强城镇集聚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城镇统筹协调发展格局。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探索行政执法“市镇联管”模式。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搬迁改造城区大气污染企业,加强噪声点源控制和整改,积极做好道路河道保洁、户外广告管理及公厕改造等工作。实施“疏堵保畅”工程,加快城区道路叉口改造和停车场扩建,全力抓好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确保城区道路交通安全、有序和畅通。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创建工作,力争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省示范文明城市。

深入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市域污水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东、北两大污水处理厂及主干线工程,实施镇级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实行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继续查禁“白色污染”,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扎实做好矿业整顿和废弃矿山生态治理。保护海洋环境,完善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网络,调整完善《*市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公益林管护、迹地更新和阔叶林改造工程,推进城市、村庄、庭院绿化建设及沿海防护林工程,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35万平方米。

(六)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继续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劳动力市场和公共职介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信息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依法做好以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加大高风险行业和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力度。继续探索和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努力确保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失地农民即征即保,尽快解决特殊无保障对象的参保问题。加快城乡敬老院建设,推进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实施特困群众住房救助。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全面推开镇级慈善爱心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站建设,积极发挥社会弱势群体帮扶平台作用。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现代化学校创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启动“创新型”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深化职教改革,贴近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设置、调整和拓宽专业,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和完善劳动力职业培训工作,筹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一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材编制水平,整合并增加培训资源的投入,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抓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引进人才居住证》制度,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落实文化大市建设的各项部署,充分利用和开放各类场馆设施,积极开展节庆文化、广场文化和民间特色文化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发展,引进高水准文艺演出和体育赛事,全力办好第七届艺术节和第十二届全民运动会,积极创建小康型老年体育镇(街道)。编制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完成陈之佛故居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举办越窑青瓷文化国际研讨会。积极发展传媒、艺术等文化产业,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继续扩大数字电视覆盖面,为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打下基础。深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高度重视国防事业,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关心和发展老龄与残疾人事业。扎实做好双拥优抚和移民安置工作。

完善来慈务工人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快制订与我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人口规划,明确人口政策导向,创新暂住制度,引导来慈务工人员有序流动。确立“新*人”理念,加快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和维权并重的新型流动人口管理体系。逐步将来慈务工人员纳入公共政策服务范围,引导其参与当地政治活动和社会管理。发挥村(社区)暂住人口综合管理队伍作用,严格落实以证管人和以房管人措施,充分掌握暂住人口综合信息,加大对用工单位、中介机构、出租私房执法查处力度。完善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来慈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强化企业用工的社会责任,加强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劳动合同管理和劳动监察,切实维护外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健全治安打防控网络,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恶性、暴力犯罪和地下“”活动,加大查禁“黄赌毒”丑恶现象力度,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大力弘扬社会正义,加强以暂住人口、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教育,强化基层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平安工作基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强化重大疑难信访调处,支持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积极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处置工作体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能力。

(七)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优化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更加注重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深化镇(街道)机构改革,优化镇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依法委托授权,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改革完善市、镇(街道)财政体制,健全公共财政框架体系。

严格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不断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水平。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切实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加大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问责力度,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时限,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务公开的综合效应。

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市联批中心运作机制和服务功能,确保审批事项衔接有序、办理顺畅,进一步加强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强化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进一步严格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加大限时督办、跟踪督办力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以《公务员法》实施为契机,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完善公务员考录、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及与公务员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奖惩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并充满活力的公务员队伍。

努力树立良好从政风气。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市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坚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述职述廉制度,推行审计公示制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加快市招投标统一平台建设,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保廉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腐败。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从严控制公务经费标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发展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势催人奋进,事业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不断开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