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政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结

民政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结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和20*年政府工作回顾

从20*年到20*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控紧的大环境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疫病和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加快发展中要素紧缺、环境制约、社会矛盾增多等带来的种种压力,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施“四大抓手”、打造“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大桥经济,全面建设“平安*”,努力促进社会和谐,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全市生产总值从*年的163.98亿元增加到20*年的375.23亿元,年均增长14.4%,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500美元,提前一年完成计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86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31.2%,提前两年完成本届政府预定目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4.31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倍。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一产增加值从14.61亿元增加到20.84亿元;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进展,二产增加值从96.2亿元增加到230.0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9%提高到20.7%;商贸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三产增加值从53.17亿元增加到124.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0.54亿元增加到135.43亿元,连续13年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外贸自营出口总额从5.38亿美元增加到31.46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64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5.8倍。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出口加工区,为*对外开放合作赢得了战略地位;慈东工业区开发加快推进,一期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五年期间,我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全省前茅,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各县(市)中排名上升至第7位。

“十五”期间,重大基础设施加快配套,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共完成重点实事工程建设投资186.45亿元,新改建骨干道路180.59公里,建设骨干河道94.87公里,围垦滩涂9.63万亩,中横线一期、高速连接线、四灶浦围涂、西部**、220千伏贤江变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水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外引内治”取得重大进展,*水库、*江、*江战略性境外引水工程相继实施,全市日供水能力提高到33.9万吨;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和城乡河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重污染行业集中迁建整治全面展开,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5万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9.5%。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率、城区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城区人均公绿面积达到7.6平方米。中心城区面貌实现“五年大变样”,完成旧城房屋拆迁90.2万平方米,新增市政道路面积89万平方米,中央商务区基本成型,主要街景完成立面改造,一批公园绿化设施建成开放,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农村环境明显改变,康庄工程新改建农村道路412公里,全市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84.2公里;农村二次改水全面推开,中西部地区完成改造3.45万户;新环境百村改造稳步推进,13个村成为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十五”期间,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快进行。农村改革全面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中心镇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扎实推进,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财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推进。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前列,累计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93项,共获专利授权4*5件,引进中高层次人才8100余名;城乡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升高”比例提高到90.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5.6%;文化事业不断繁荣,以东海明珠工程和村落文化宫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体活动呈现出城乡互动的崭新局面,市广电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书城)等一批文体设施相继落成,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节目传输套数明显增加,宁波数字电视登陆*并逐步推广,虞氏旧宅等地方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中国首批百大遗址保护项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人民医院、中医院等重大医疗设施建成投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巩固,参保农民达到82.45万名,累计医药费补偿支出1亿元;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得到强化,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1.22‰。国防教育、双拥优抚、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统计、档案、方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十五”时期,我市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市)、省首批文明城市和省首批科技强市。

“十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全市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8.5万名,养老基金支付能力具备50.96个月,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面实施土地被征用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员达到16.2万人,已有9.8万名失地农民按月领取养老金;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基础上,逐步实行困难群众价格补助政策;建立健全大病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等制度,成立全省首家弱势群体帮扶平台;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着力推动慈善爱心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站建设,市慈善总会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192万元。城乡统筹就业和技能培训稳步推进,累计培训劳动力6.1万名,开发就业岗位9.5万个,8.5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岗就业,各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2.4%以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平安创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群众的安全感有所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2元增加到19*9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5*元增加到8445元,年均分别增长12.6%和8.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7%和39.4%,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40.91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汽车达到15辆。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全市各级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大桥机遇、加快发展大桥经济的结果,是中共*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驻慈部队官兵,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来慈投资、经商、务工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的承前启后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重要一年。市政府针对宏观环境新变化,牢牢把握发展模式转型这条主线,加大对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协调发展和政府管理服务改善的推进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在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我们采取多项经济、行政措施,推进产业联动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升级,提高资源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启动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东部农业科技园区,稳步实施“西菜东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为农服务新机制,坚定实施农业产业化;出台先进特色制造业发展纲要和产业导向目录,完善“六个扶”为重点的工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和集聚集约发展,大力推动发展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全力保障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基础设施投入,启用市家电检测中心、智能家电设计服务中心和网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全年财政用于科技投入首超亿元;加大对商贸服务业发展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联动协调发展,加快家电科技城会展中心、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发建设,全力推进实施“两店一场”工程,全年发展农村(社区)连锁放心便利店181家、农资连锁经营店55家,完成规范化农贸市场改造10家。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工贸易比例达到34.5%,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进外资质量有所提高,千万美元以上投资项目达到24个。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启动杭州湾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在化纤、电镀行业推行废水回收和中水回用,开展矿山生态环境和滥建扩建坟墓治理,推动中小企业进标准厂房,全市新建成标准厂房面积40.5万平方米。深入开展“经济规范在*”活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促进产业、产品淘汰更新和升级。针对经济运行中一度出现的投资大幅回落现象,加强协调服务和专项考核,抓好用地指标落实,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投资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适度增长。

在强化统筹协调发展方面。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与建设“平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实施“234”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整体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年市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达到5亿元。继续抓好就业和各项保障政策的落实,积极构筑市镇村三级联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风险基金,制订“三保”互为衔接的政策措施,已有8584名农保、土保参保人员转移到社保体系。多渠道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就医、子女就学和文化生活条件,加大劳动维权及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整合各方力量,成立联合创建办公室,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力度。深入实施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动工建设漂印染生产基地,新增环保在线监测、监控企业31家,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件。积极实施“安居工程”,投放供应经济适用住房7*套,建成廉租房120套,竣工安置房面积30万平方米;增加建房用地指标,改进规划管理措施,缓解农村困难户建房难问题。开展“疏堵保畅”系列行动,推进城区道路环通工程建设,基本完成环城东路、环城西路、浒山江路拓建改造。高度重视居民消费安全,在外地建立10万亩粮食生产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逐步实行“菜篮子”重点商品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进“平安*”建设,编制总体应急预案及专项预案,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高危人群和出租私房监管,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强化动态监控和专项整治力度,促进了社会稳定。

在改善政府管理服务方面。我们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进政府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实施机构和收费的全面清理。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制定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试行政府部门审计结果公告,全面推行“阳光规划”。积极实施镇级内设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进镇级机构综合设置,强化基层政府在安全生产监管、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抓好《公务员法》培训,实施公务员绩效考核,完善外出考察、公务招待、公车配置使用等管理规定,开展争创行风建设零投诉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得到新的加强。组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专业审计分局,实行财政性投资项目全程审计制,全年节减政府建设资金1.42亿元。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等七项改革,推进各类招投标活动统一进场交易,以制度规范廉政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20*年及整个“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加快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增长方式还没有明显改变,水、土地、电力等要素资源短缺对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任务十分艰巨;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仍较突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政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统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需加强,职能转变仍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不同程度存在,加强政风建设、反腐倡廉的任务十分艰巨。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