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和谐文化应把握的着力点

建设和谐文化应把握的着力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社会和谐既是一种理想和目标,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氛围。《决定》将和谐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等方面。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对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工作是“以文化人”的工作。文化如水,滋润万物。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提高人们整体素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培养社会文明风气,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功能。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文化工作者长远的历史使命,又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现阶段建设和谐文化需要把握好的八个着力点

第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激荡,要坚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文化工作必须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陶冶,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基本价值观更加广泛地深入人心,真正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坚持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要求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和谐为价值取向,必须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着力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通过各种文化阵地和一切有效形式和途径,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全社会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风尚。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实践中统一起来,从而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是社会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对世界的和谐作出中国文化的贡献。二是树人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文化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