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为了两岸的未来民革中央大力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

为了两岸的未来民革中央大力促进两岸青少年交流

1月31日下午,由民革中央组织的“第六届台湾高校杰出青年大陆参访团”(简称“杰青团”)就要结束在祖国大陆11天难忘的旅程。30多位台湾大学生和民革的工作人员依依惜别。东海大学的郭雨涵同学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已经哭了好几遍了。就在回到台湾的第二天,她把自己的MSN签名换成“开始想念杰青团了”。

“大家都很好,一路都一起走。汪叔叔对我们很照顾,像对待他的孩子一样。他虽然是领导,但是却很能为别人着想。”郭雨涵说的“汪叔叔”是民革中央联络部副部长汪道武。其实他只是民革中央和民革地方组织为“杰青团”付出心血的工作人员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民革大力推进两岸青年交流。“杰青团”便是民革倾心打造的交流品牌。从2004年初至今,“杰青团”已经组织了六届,共接待台湾数十所知名高校的3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众多报名者中经过层层选拔后脱颖而出的。

每届“杰青团”的活动时间一般都在10天左右。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参访项目的安排上,经过民革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的共同努力和精心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在北京,同学们为登上长城,成为好汉而骄傲;在河南,同学们为厚重的中华文化所震撼;在广东,现代化的工厂让同学们目不暇接。“大陆竟然还有这么发达的城市!”在上海,同学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悠久的历史、腾飞的现实让不少“杰青团”成员改变了对祖国大陆的印象。

印象的改变不仅来源于大陆的飞速发展,也来自民革工作人员的细心工作。在每次接团前,民革的工作人员都会背下每一个同学的姓名、学校、专业,一见面就能叫出同学的名字,仅此就让台湾的同学们惊讶不已,感到很温暖。“杰青团”每到一地,当地民革组织的主要领导都会亲自出面会见、宴请。安排宴会座位时,不仅考虑年龄、性别、专业,甚至考虑到同学们的口味、习惯以及是否是情侣等因素。

周到细致的工作使很多“杰青团”成员与民革的工作人员成了好朋友。“我现在MSN的好友里有不少‘杰青团’的成员,我们经常聊。”一位民革中央的工作人员说。

“杰青团”现在已经成为民革祖国统一工作的“精品”和经典项目,得到了广泛的肯定。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的刘延东和国台办主任陈云林都对这项活动做出批示,对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的各方面做出高度评价。

“杰青团”活动的影响由此深入台湾岛内。不久前,“中华两岸杰出青年交流促进会”在台湾成立了。这个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少年相互了解与交流的促进会就是由参加过民革中央组织的历届“杰青团”的同学们发起成立的。

其实“杰青团”不过是近年来民革推进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成果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民革中央与北京大学的一批台生建立了联系,交流中发现台生有很多想法,也希望得到更多方面的关注。于是,2004年夏季,民革中央组织北京大学台生中的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利用暑假期间举办研习营,赴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参观、考察。面对宏伟的三峡工程,看见孙中山先生的愿望变成现实,台生为祖国大陆的迅速发展深深折服。台生还走进了民革中央机关,与民革中央的领导面对面交流。2006年“十一”长假刚刚结束,六位就读于暨南大学的台湾博士生就和他们的导师、亲友一起,与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朱培康等领导围坐在圆桌前。在那次座谈中,台生们畅谈了在大陆学习生活的体会,为大陆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还怀着浓厚的兴趣了解派如何参政议政,宾主相谈甚欢。

对台青少年交流工作也为民革的参政议政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民革先后向全国政协递交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工作》、《关于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青少年交流工作的建议》等提案,并被确定为全国政协的重点提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对民革青少年交流工作十分关注。他认为,青年人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民革关注两岸青少年交流就是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拉近两岸人民的情感距离,燃起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努力缩小两岸间的隔阂,这是促进统一的过程,也有利于统一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