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评价改革问题

学生评价改革问题

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实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实践工作者们在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做出了种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他们在改革过程中充满了热情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令人振奋和钦佩的。在实验区可以看到种种富有创意、符合当地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改革举措。这提示我们,在当前阶段,各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是最重要的,统一推行某一两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可能反而会束缚实验区的手脚。评价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决不是推行一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此外,在一些关键的改革理念没有被深刻领会之前,施行某些具体的做法可能会出现表面化和潮流化的现象。针对各地进行学生评价改革遇到的问题说一些我们的意见,希望能够为实验区深入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发展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二、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学生评价的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和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其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忽视都可能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因此,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虽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与社会、家长或上级部门的压力有密切关系,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教育的追求和理想,把教育的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教育不能只关注升学率,而应促进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在观念上逐步让教师、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全面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要让社会各界认识到,社会对人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即使是选拔性的考试,其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最后,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事实证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全面发展不仅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的人。

三、认真把握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学生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环节,诸如确立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设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方法并收集数据和资料,达成和呈现评价结论以及评价的反馈等。评价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制约。明确的评价目标和内容是选择评价方法的基础,笼统或琐碎的评价标准不利于数据和资料的收集,而没有准确、有效的数据,就不可能达成正确的评价结论,从而影响对学生的反馈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评价及其改革仅仅关注某个环节或采取某种方法是难以收到好的效果的,必须同时关注评价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对评价进行系统研究。例如,表现性评价是测查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但如果不顾评价内容一味推行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基本知识点时也用这种方法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如果在评价改革中不注意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就可能使得改革工作收到实效,特别是在学习别的地区或学校的经验时,如果只把片断的东西拿过来,没有领会其相应的理念、原则、背景及其局限性,很有可能出现表面化或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在进行评语改革时,有的学校要求只能采用激励性语言,这往往使评语陷入空洞和教条,出现一味赞扬学生,回避恰当地指出学生不足的现象。

四、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作业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就典型地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小测验、表现性评价和即时的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评价对改进下一阶段教学和学习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性评价一定不要拘泥于形式,如硬性规定日常评价的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五、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它不规定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这一方面给教师和学生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教师把握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的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必然也必须有一个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之前就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设立恰当的评价目标,并据此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收集各种信息,监控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从课程标准到评价目标再到评价内容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育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笼统,这样会削弱评价的可操作性并且有可能增加评价结论的不一致性。例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立意、格式、语言等三个方面,如果在评价文章的语言时还是感到笼统,还可以再将其进行分解为准确性和表现力等。对评价内容的恰当把握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教师通过评价确定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时,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必须是全面、重要和有效的,否则就会削弱评价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时,将上课时的坐姿作为评价内容和关键指标可能是不恰当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将那些能够真实、恰当地体现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重要指标归纳出来,以增强评价的操作性和导向性。

六、恰当地运用多种学生评价方法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需要注意的是,提倡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的作用,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例如,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利于纸笔测验进行评价是恰当的,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而用纸笔测验可能就难以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样,用表现性评价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点不但费时费力,还不能保证覆盖面。每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如成长记录和表现性评价存在着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对教师要求高,评价结论的一致性相对较差等困难和不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保证各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评价实践中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情境和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各科课程标准都强调了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比,后者的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在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非学业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如说一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就过于笼统、抽象。如果一个学生在热爱祖国方面被评为“中”或“差”,其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如果一个学生得到“优”,这个月变为“良”,其评判的依据又是什么?

其次,非学业评价必须与学科教育目标和日常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因为这些内容是培养目标的一部分,是必须关注的,同时它们也是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要避免为了评价而评价的现象,人为“制造”某些情境,或采用标准化的量表对学生非学业内容进行评价是不值得提倡的。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则为非学业评价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积极参加讨论,是否愿意帮助他人,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是否有合作精神等,这样才能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落到实处。

第三,在非学业评价中,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性之间的关系。如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摸索和实践,对于某一项评价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其中的关键与具体要素,就可以将该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例如,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要注意关键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如果不能概括出评价内容的主要指标,宁可模糊一些,也不要将其固定化,以避免最终评价的片面性。

第四,在非学业评价的呈现形式上,一般要避免给学生的非学业评价一个等级甚至是分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某些能力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困难的,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如对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进行评价,简单地用68分、75分表示可能是不准确的,而且无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或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在非学业评价中应提倡质性描述,在给学生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慎重,而且要有简洁的描述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

八、保证评价资料准确性和有效性。

学生评价的资料是指学生的作业、小测验、问卷调查表、小论文、计划书、实验报告、活动过程纪录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资料,还包括对上述内容的评价,如分数、等级、评语及改进建议。

评价资料的有效性主要受到评价任务的制约,后者指的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表现机会,如测验、探究活动、调查、课外实践、小论文、辩论等等。学生通过评价任务展示自己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任务必须与评价目标高度一致,并且要对评价过程进行高质量的管理才能保证所获得的评价资料的有效性。例如,用要求学生回答游泳要点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游泳技能就不是恰当的,所获得的评价资料(学生的回答)就失去了有效性;同样,如果没有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合作能力进行仔细观察和纪录,而是将学生本人的汇报或调查表的内容作为评价资料,就有可能出现不准确的问题。

如前所述,有效的评价资料是保证达成恰当的评价结论的基础,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当前学习状况的有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评价资料还表明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发展变化的轨迹,对于教学和学习改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在所积累的4篇作文及其修改稿中,教师和学生本人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作文的各个方面的基础、所取得的进步,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以完善教学。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重要。后者更多用于学生的期末、年终或毕业等级评定,虽然也是必要的,但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来看,抽象的等级、标志或分数掩盖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对于促进教学和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

九、实行多主体评价

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在实行多主体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多主体评价的实效性。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多主体评价,这样会造成费时费力,而且有可能出现形式主义。一般说来,多主体评价的目的是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或者使评价的多个主体都能从评价中受益。如学生间相互评价促进学习和交流,家长评价学生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了解,教师也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更多有关学生学习的信息。

第二,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如果让家长对学生具体的学科学习进行评价,家长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做还会造成家长感觉教师推卸责任,教师感觉家长不负责任。同样,学生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第三,在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

十、通过评价反馈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和家长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发展变化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无论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荣誉卡或是大红花,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准确的观察和资料收集、恰当的评价结论,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的,而且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很多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起来。此外,随着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和愿望的提高,他们会对表面化、形式化的激励感到空洞和乏味。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评价反馈时要注意考虑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并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但仍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目标,盲目追求形式化的激励,认为只要学生“快乐”就行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此外,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样应包含探究、实践和创新等基本要素,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与高年级的学生和成人不同而已。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