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传承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传承

[摘要]陕北面花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装饰丰富、色彩艳丽、制作精巧,且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蕴藏了陕北人民朴素的美学观,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陕北面花不仅是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更是陕北民俗文化的载体。在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应担负起陕北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将陕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为陕北面花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促进陕北面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陕北面花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传承与创新

引言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地方高校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积极发挥地方高校传承与保护地方民间艺术的作用,将地方民间艺术有机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之中,一方面丰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与创新应用,促进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同,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一、陕北面花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文化思考

陕北面花又称“老馍馍”、“子推馍”,是陕北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来的既可以食用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品,陕北面花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制作精巧,蕴含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黄土文化气息。陕北地区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师徒制”,其制作技艺主要通过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师徒之间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在新时代,家庭内部、师徒之间的传承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非遗传承人的需求,传统的传承方式受到了冲击,面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出现濒临失传的情况。随着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持续推进,“非遗教育传承”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如何将非遗的“师徒制”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结合,延长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时空线,成为各非遗保护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1.促进陕北面花艺术的“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艺术、风俗、信仰、审美和价值观念等深厚内涵,本质上是一种存在于特定文化空间的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活态性”是非遗传播的重要特征,非物质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文化界、教育界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目前,陕北面花艺术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其对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和多元化。高校是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不仅要培育人才,还应担负起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重任,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陕北面花艺术的内容,将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地域文化相互结合,既可以丰富高校教学内容,还可以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促进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保护与活态传承。

2.促进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人的价值观念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支配下形成的,非物质文化会影响人们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并进行有效的传播,发挥高校文化基因库的作用,发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陕北面花艺术进校园,让更多学生学习和了解陕北面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了解与陕北面花息息相关的陕北民俗文化,促进学生对陕北面花艺术与陕北民俗文化的理解、尊重与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有积极的意义,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可以构建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教育教学实践新范式,以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并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高校是一个集知识、信息、智能于一体的教学场所,地方高校实施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对于高校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陕北面花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之中,不但可以丰富艺术设计教育的多样性,还可以促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陕北面花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育,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在选修课、专业课等课程中融入陕北面花艺术的内容,通过举办陕北面花的相关讲座、开设相关课程,整合陕北面花艺术的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素材来开展教学改革,为陕北面花的学习、研究与传承打好基础,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具有本土文化意识的传承者。4.促进陕北面花艺术的科学研究将陕北面花艺术融入到地方高校的教学过程与科学研究之中,是陕北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陕北面花艺术的传承人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很难将自己的技艺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梳理和记载。与面花艺术的传承人相比,高校教师和学生更擅长理论研究,依托高等院校的科研平台为陕北面花艺术设立研究中心,对面花艺术的起源、民俗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传承与发展规律等进行充分的调研与梳理,对面花艺术在传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为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科学而周密的指导,促进对陕北面花艺术更为深入科学的研究。

二、陕北面花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非遗文化进校园,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视、听、感等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内涵。

1.讲座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方式。讲座式教学具有通俗化和直接性的特点,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授或现场示范,将知识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提问等方式直接参与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承人讲座式教学是指以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现身说法,根据传承人的具体情况安排言传理论、技艺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讲座。通过举办讲座,陕北面花传承人可以将陕北面花艺术的起源、面花在陕北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内涵、面花的制作技艺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互动,激发学生对面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学习热情。

2.基地采风实践教学基地采风实践教学是指在非遗所在地与传承人及制造作坊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民间技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领略非遗,再通过实地采风的形式收集和整理散落在乡野民间的非遗素材,加深学生对非遗的了解,促进学生对非遗的人文历史与生存现状的思考,激发学生对非遗保护、传承、发扬的兴趣。在陕北,黄陵、洛川、富县、神木、府谷、子洲等地的面花艺术独具特色,各地的非遗陈列馆中均有关于面花艺术的展示与介绍,有些县区如洛川,建有多个面花采风与实践基地,可供大中小学生及民间艺术爱好者实地考察与体验。

3.建立陕北面花技艺培训体系技艺是陕北面花的传承基础,面花技艺的传承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为了进一步推进陕北面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发挥面花传承人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地方政府应加大面花艺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展面花技艺的培训工作。依托地方高校的平台资源,聘请优秀的面花艺人定期开设陕北面花技术培训课程,让更多的民间艺术爱好者或学生学习陕北面花的制作技艺,促进陕北面花艺人之间的技艺沟通与交流。同时,为陕北地区的面花艺术培养后继人才,提高广大面花传承人的技术水平与社会地位。

4.建立面花艺术数据库在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等“新视觉”文化渐成主流的当下,要赋予非遗以全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就必须借助现代影像传播技术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播。目前,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展示形式主要是静态的文化馆展示以及传承人动态的现场技艺展示,在现代文化生态的背景下,这种原生态的传承方式受到了挑战。借助新的媒介手段成为陕北面花传承与延续不可逃避的选择,建立面花艺术数据库,通过图像、音频、视频、三维影像等形式将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资料进行分类与存储,可以有效地拓展陕北面花的新领地,实现面花艺术的创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5.创建陕北面花研究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资源与科研优势,创建陕北面花的科学研究平台,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对陕北地区的面花艺术进行科学的调研,以文字、图像、影像等形式对陕北面花的资料进行梳理,以更为科学完善的方式对陕北地区的面花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同时,加强陕北面花的科研队伍建设,将陕北面花的研究融入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材料之中,为陕北面花的传承队伍注入新的年轻血液。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学生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三、陕北面花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1.陕北面花艺术的设计创新“非遗+文创”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化产业。陕北面花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对陕北面花艺术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创新设计,不但可以解决面花艺术发展的困境,又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设计专业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共同研发基于陕北面花的文创产品,将陕北面花与文创产品进行融合。一方面,文创产品可以拓宽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发展途径,挖掘陕北面花的商业价值,促进陕北面花的持续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陕北面花为文创产品增加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创产品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陕北面花是民俗文化的产物,依附于陕北的民俗生活,具有很强的节令性并且不容易携带与保存,因此通过设计来提高面花艺术的实用性,以现代设计的手法展现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传统面花艺术的基础上,将面花艺术转化为文创产品,在保留面花艺术特色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通过艺术设计来提高面花产品的实用性,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面花产品,让陕北面花走进日常生活。学生们结合现代设计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创产品,使陕北面花艺术在新媒体语境下焕发新的活力。文创产品将陕北面花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在现代审美语境中找到新的发展点,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陕北面花艺术。

2.陕北面花艺术的文化创新陕北面花艺术是陕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其进行创新传承的最佳途径是让陕北地区的面花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打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赋予陕北面花独特的趣味性,找到陕北面花与流行文化结合的创新点,使其与年轻一代的审美产生共鸣,对陕北面花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将陕北面花艺术融入到流行文化与现代设计之中,传承民间艺术的美学精神,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提供艺术滋养。陕北面花自古以来与陕北的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将陕北面花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之中,使它与现代潮流文化产生碰撞,陕北面花艺术会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让更多年轻学生关注陕北面花艺术,打破民间传统文化与当下流行文化之间的隔阂。陕北面花采用新的形式向年轻化、时尚化转变,如以国潮插画的形式对造型丰富的陕北面花进行表现,不但可以弥补陕北面花不易携带的缺点,还可以通过插画将陕北地区面花艺术的造型特点、色彩特点进行更为形象的概括与表现,让陕北面花艺术紧跟时尚潮流,呈现出大众化、时尚化、青春化的新面貌。当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用年轻化的方式跟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对话,用现代设计的视觉语言唤醒传统文化之美,为陕北面花艺术找到新的传承方式,实现陕北面花艺术的文化创新。

四、陕北面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1.促进陕北面花艺术活动的常态化陕北面花扎根于陕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化成地方文化习俗,并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每逢四时八节、生、婚、寿、葬,人们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揉捏出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猪、狗、鸡、人物等,塑造拙朴,蕴藏了陕北人的朴素美学观,寄托了陕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福。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民俗观念和习俗越来越淡化,面花这种依附于传统习俗、地域性强、工序复杂的民俗事物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保护陕北面花不仅是个别人或团体的任务,而应该发动全民积极参与,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因此,陕北面花艺术的长久传承,必须在传统民俗活动的基础上,促进面花艺术的常态化传承与发展。

2.培养面花艺术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流变性、即时性等特点,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人类创造过程中的智慧和情感因素始终贯穿其中。目前,陕北面花的传承人逐渐趋向老龄化,继承出现断层,面花工艺面临失传的可能。抢救陕北面花艺术以及它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唤起官、民双方的保护与传承意识,重塑陕北面花的艺术特色,培养面花艺术的传承人迫在眉睫,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应建立起适合陕北地区具体情况的面花传承人保护制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或工作条件。组织专家对传承人的成就进行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总结,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和展示,同时安排他们通过授课、带徒弟等方式培养接班人,使陕北面花更好地进行传承。
3.与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对于极具旅游价值且难以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原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仿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开发模式对其进行限制性开发;对于旅游价值潜力巨大、文化生存能力较强且能规模经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在制订完整保护计划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依托现有的非遗文化馆,在静态陈列的基础上,定期邀请陕北面花艺术传承人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因地制宜开发陕北面花艺术体验项目,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性和区域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实现陕北面花艺术的保存、展示与传承。对陕北面花艺术展开合理开发,将非遗转化为旅游资源,充分挖掘陕北面花的文化价值,为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的内生动力。

4.运用新媒体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数字存储、信息检索、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及数字媒体等技术,在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新媒体技术为陕北面花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陕北面花的制作工艺、纹样、题材等进行数据化分门别类保存;也可以将陕北面花艺术的制作工艺流程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同时,也可以通过直播等方式将陕北面花艺术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宣传,让更多人感受陕北面花艺术的魅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陕北面花艺术的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为陕北面花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快捷高效的载体。

5.深入挖掘陕北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在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当地独有的民间艺术资源,深度挖掘优质的非遗项目,将陕北面花艺术与剪纸、布堆画、泥塑等艺术形式相结合,采用产业化运作的模式,深入挖掘陕北面花艺术的社会功能。加大政府、关联企业、传承艺人及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体化,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平台和产品销售平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生存空间,方便民众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然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陕北面花艺术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之中,不仅是听面花、看面花,而且是将面花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培养有学历的传承人。陕北面花走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提高学生对陕北面花艺术的认知。同时,充分利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长,开发面花艺术设计产品,提升面花艺术的实用价值,为陕北面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培养潜在的传承人与传播者,实现陕北面花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枫,张永杰.活态传承视角下“非遗”影像传播机制研究[J].视听,2021(10).

[2]郝朴宁.非物质文化形态的社会承载形式[J].学术探索,2008(3).

[3]李晓丹.高校非遗保护传承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认同初探——以厦门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2021(8).

[4]陈思琦.成都市非遗教育传承实施路径及对策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系列研究文论[J].现代艺术,2020(11).

[5]姚松奇,陈晓.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5).

作者:张丽媛 张晓蓉 单位: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