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业科技研究3篇

农业科技研究3篇

农业科技研究1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并以农业事业单位为例,探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程序和奖励激励机制,以丰富和拓展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研究。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业事业单位;成果转化;激励措施

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调动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尤为重要。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和背景,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探索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程序和奖励激励机制,以期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运行与发展中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研究。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1.1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背景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顺利召开,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科学论断,推动了我国农业科研建制的迅速恢复[1]。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农业科技体制,由此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步入了探索体制变革的阶段[2]。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实施,该法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的法律保障,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随即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3]。此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政策关注的重点转向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宏观部署了农业关键技术储备和研究方向,将大力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作为重中之重[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5]。

1.2新时期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中,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地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6]。农业农村部先后实施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效显著[7]。此外,陆续出台《农业部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细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充分体现出只有进一步规范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8]。

1.3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体系不够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科技人员,然而,对于这部分群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很多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推广,难以转化为对农民和农业发展有益的现实生产力[9]。现阶段,许多科研成果没有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理想。要想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就必须将科技成果的收益、处置和使用权下放,不断强化股权对科研人员的激励[10]。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普遍采取将一定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给成果团队的做法,这对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工作产生积极影响[11],但随之而来的个人与单位之间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也对科技成果研发的持续性产生不良影响[12]。此外,对于带有较强公益性质和以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为主的农业事业单位而言,仍缺少行之有效的内生动力、激励机制和成功做法[13]。

2构建农业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1农业事业单位成果转化特点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农业事业单位被定为公益一类,以承担管理型任务为主,面临失去从事经营性业务职能的困境[14]。因此,在这类单位中从事创新研发的技术人员的科技成果不具备商业价值,难以获得有偿收入,致使这些人员缺乏从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15]。在公益性农业事业单位中,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减少的同时,势必会给农业应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带来不利影响[16]。综上所述,对于带有较强公益性质和以社会效益科技成果为主的农业事业单位而言,因其自身定位的诸多限制和要求,科技成果转化也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单位或企业的特点,应尽快探索建立适应于这类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解决转化动力不足的问题。

2.2权属界定农业事业单位利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其所有权、使用权、转化权归单位所有。与外单位合作形成的科技成果,按合同或任务书约定确定权属。事业单位对单独所有的科技成果享有独立转化权,对共有的科技成果经与其他共有权人协商一致后,共同享有科技成果转化权。科技成果完成团队的成员均享有科技成果转化权益。团队成员需符合以下条件:在科研项目立项书(或科技成果转化合同)中,有明确的职责定位和任务分工;在科学研究实施阶段,有创造性贡献和实际工作量;必须是在专利权、品种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证书中列出的实际完成人,或在科技成果评价、鉴定时列入的实际完成人。团队成员享有的成果转化权益,不因工作单位和岗位变动而丧失。

2.3组织管理以农业事业单位为例,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由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审议,审定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方案等。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拟定相关规章制度、受理科技成果转化申请、审核科技成果转化和现金奖励分配方案等事项,以及处理异议事项、做好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总结和相关材料归档。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部门主要负责成果转化实施、合同洽谈、拟定科技成果转化各方权益、起草和签订成果转化合同及合同履行、负责到属地科技主管部门办理技术合同登记、提出现金奖励分配方案、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材料归档等。财务部门协助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处室核算成本,负责办理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减免税、转化收入管理、资产处置等相关工作。单位纪委负责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事项进行问责。

2.4实施程序科技成果转化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并在平等自愿、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下,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农业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可按照申请、审查、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合同终止的程序执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时,要充分听取科技成果完成人意见,通过协议定价或以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价格。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公示15日,公示内容包括科技成果名称及概述、拟交易方、交易价格及价格形成过程等。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公示期内,单位各部门和个人可以对拟转让科技成果及其拟交易价格提出异议,由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受理。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部门负责拟定科技成果转化合同,审查无异议后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生效后,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办公室即可组织协调合同履行。合同执行相关处室应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合同条款,登记保存有关合同履行记录,并及时办理资产处置手续。

2.5收益及现金奖励分配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以财务实际入账金额为准)扣除直接转化成本后的净收入,无法核算转化成本的,按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一定比例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在保障事业单位当年人员工资、绩效、奖励性补贴等经费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一次性给予现金奖励。科技成果转化团队成员现金奖励分配方案由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处室提出,由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办公室审核、公示。公示信息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科技成果名称、种类、转化方式、转化收益及取得时间等)、现金奖励人员信息(获得现金奖励人员姓名、岗位职务、对完成和转化科技成果作出的贡献情况等)、现金奖励信息(科技成果现金奖励总额、现金奖励发放时间等)、技术合同登记信息(技术合同在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的登记情况等)、公示期限等内容。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转让,需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报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在取得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三年(36个月)内奖励给有关人员,获得奖励人员按有关规定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并向税务机关履行备案手续。

3结语

农业科技的进步源于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研成果,而把成果从知识形态转化成物质形态,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当下,农业科技快速发展,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若不及时转化,很快就会被替换淘汰。同时,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普遍存在一定风险,加之成果转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受自然条件、市场需求、价格波动、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大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构建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制定配套的奖励激励措施,不断激发成果转化系统的内在动力。

作者:李薇 蔡彦虹 张旭冬 李仕宝 单位: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农业科技研究2

1长春市新媒体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1.1发展现状近年来,长春市新媒体农业科技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三农”综合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成,2017年3月正式开通运行;农业大数据平台已有4个系统投入使用。信息服务项目已覆盖10个方面的不同领域,服务效果不断显现;2020的3月注册名为长春农业抖音短视频账号,涵盖新闻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讲堂、价格行情、农业科普、春耕指导、美丽乡村、乡土专家、普法宣传、保护性耕作、现代农业展示等特色板块视频,累计视频近600条,关注用户10万人,获赞50余万;同年9月,注册名为长春农业的快手短视频账号,作品近400条,关注用户1.5万,获赞近5万;注册名为长春农业信息的微信公众号,共设三农时政、媒体矩阵、助农服务三个板块,下设长春农业、现代农业城、乡村振兴、保护性工作、典型推介、实用技术、网络课堂、农情测报、主推品种等14个二级子菜单以及6个三级子菜单,多方位向用户介绍展示我市农业相关信息,累计文章近500篇,关注用户近千人;注册名为长春农业的新浪微博,累计我市农业相关各类文章100多篇。

1.2存在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近五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县级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县级政府虽然有主导意识,但因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发展意愿受阻。目前,全市县级只有德惠市在近期设立了农业信息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其他县(市)区均未单独设立,这反映我市服务管理运行难以持续,县级财力的困难也使基础平台和应用设施建设滞后或不能相应配套,没有服务手段,难有服务效果,体系不完善,服务管理极易断层,发展难以维系。

1.2.2多部门凝聚力不足。此类问题重点反映在大数据的采集方面,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风向标。仅靠一个层级、单一部门,难以实现融会贯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据是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政府决策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要素,基于农业大数据的系统性和采集来源的多元性、发散性,将农业综合数据采集、分析、公布与应用,共建共享大数据平台系统工程。因此,从市、县两级纵向看,贯力不足,横向合力不足,需要统一部署、各方合作,农业部门独唱信息化的局面尚需下力气转变。

1.2.3服务制约问题尚存。从建设情况看,市、县两级基础服务平台功能开发建设制约性因素依然存在,基础设施构建不完善,服务管理主体与应用主体对接不畅,不仅制约全市新媒体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更加制约智慧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综合上述发展基础状况条件分析,长春市农业农村新媒体科技发展具有全面推进建设的条件,同时也存在较多制约性因素。整合长春市相关资源,延伸信息化服务领域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推进长春市新媒体农业科技发展的措施立足当前,审视不足,着眼新媒体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建设,今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媒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工作。

2.1规划启动农业“三大体系”建设

2.1.1继续强化农业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农业信息服务基础平台资源,改造升级为三产融合的大数据云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基础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建设农业一张图、农机一张图、遥感一张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管理标准化、全程质量监管可视化、溯源品控增信动态化、物联网管理智能化、增值营销网络化、农业产业大数据化及乡村振兴服务平台化的“7+1”管理服务。构建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顺畅联通。

2.1.2继续强化农业科技信息化传播体系建设。整合利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资源,赋予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职能,改造升级为县域农业科技信息化传播综合服务功能强站;依托市、县两级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点);扶持村域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一批村域农业信息服务站(点)。通过上述资源整合统筹利用的措施,到2024年,补齐县、乡、村农业科技信息化传播服务机构,完善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

2.1.3继续加强应用体系建设。选择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农业物联网“六大工程”建设。

2.2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农业大数据搜集整理和应用服务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以农业资源环境数据模型设计分析、农作物生长及病虫害信息数据模型设计与分析、农业生产进度数据模型设计及分析、农业生产信息数据模型设计及分析和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服务等五个方面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农业大数据的采集队伍。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建立以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农业经营生产人员相结合的信息员服务队伍,发展农业专家50人,社区农技服务人员200人,种养殖大户500人,农资经销100人。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标准体系。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采集机制。上报信息做到“快、实、准、短、新”五字要求,重要信息要有情况、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利用传感网络对农业生产环境、农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等信息实时监测采集,从而实现信息采集、监测、预警、决策、调度的闭环应用;充分发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现代农业物联网平台的应用能力,对农业生产、管理和抗灾救灾进行便捷高效的调度指挥实现精细化农业生产与监管。

2.3完善助农服务功能,延伸服务深度,优化服务模式

2.3.1进一步完善长春农业信息微信公众号、长春农业抖音短视频、长春农业快手短视频、长春农业的新浪微博等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依托借助网络媒体和即时通信软件,进一步整合长春农业信息微信公众号、长春农业抖音短视频、长春农业快手短视频、长春农业的新浪微博等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构建“三农”时政、媒体矩阵、助农服务综合传媒板块,布设涵盖技术指导、美丽乡村、乡土专家、普法宣传、现代农业展示等二级子菜单,开发长春农业、现代农业城、乡村振兴、保护性工作、典型推介等特色板块视频三级子菜单,多方位向用户介绍展示我市农业相关信息,为全市种粮大户、养殖专业户、农民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业科技示范户、设施蔬菜种植户、家庭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价格行情、农业科技、农事指导、惠农政策、气象预报、灾害预警等信息服务。搭建与农业指导部门、农业专家在线互动的沟通平台,为用户提供(果蔬病虫害、大田农作物病虫害、畜禽疫病)诊断查询及指导防治,建立农作物病虫害常见发生部位的典型描述,畜禽疫病典型症状描述,提高虫害、病害、疫病识别的准确度以及诊治的精准度。

2.3.2延伸服务深度,扩充服务领域。依托长春市农村农务站群系统,开展集村落概况、村情简介、村务管理及公开、乡风文明、一村一品、农家店、特色农产品展示、图说村落、现场活动报道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依托农作物品种审定查询系统,多维度整合关联信息,智能匹配搜索结果,与国家权威审定数据同步实时更新,指导广大农民科学选种、用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3.3强化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不断总结农业大数据平台运行中反映出来的新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依托智慧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创新基于手机的PC端、APP端、微信端的三线互通服务新模式,为用户提供媒体矩阵综合型服务。2.3.4强化推广示范应用。为推进基础服务平台与应用平台的有效对接;强化典型引导作用,要加大信息化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在线服务专家队伍,扩充信息员队伍,为推广应用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增强应用主体信息化发展建设的意识,提高平台注册用户应用的积极性.

作者:于蕴吉 单位:长春市农业信息中心

农业科技研究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1],河北省编制了《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规划指出: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强化环境治理促进乡村生态宜居、聚焦“四个农业”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筑牢组织基础促进乡村治理有效、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农民生活富裕、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精准谋划河北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以下简称“河北省农科院”)自规划实施以来,积极发挥技术优势[2],探索具有不同特点的乡村振兴技术路径,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1服务区域特色产业技术路径

聚焦河北省不同地区农业产业类型,因地制宜[3],以发展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为导向,实施“公共品牌+定制服务”模式,进而探索促进区域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路径[4],整合当地资源,促进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5]。

1.1传统优势品牌服务浆水镇位于河北邢台市信都区西部深山,是河北省苹果生产的传统优势区。“浆水苹果”曾荣获“河北省十大林果地域公用品牌”称号。全镇苹果种植面积1333hm2,年产量5万t,产值2亿元以上。河北省农科院苹果创新团队专家考察了浆水镇苹果产业现状,并针对当前信都区和浆水镇领导、龙头企业以及果农代表提出的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管理模式、品牌保护、品种改良、生产管理以及政企合作等不同角度提出高质量发展方案,并制定了相应技术环节质量标准。

1.2区域特色品牌服务小龙马乡位于邯郸市永年区粮食主产区,河北省农科院依托博远粮油贸易公司,推广了“共享农业—联合生产”服务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科技+金融+保险”六方握手,示范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抗逆减灾稳产等系列种植技术,引领并创建小龙马乡优质粮特色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发家致富。经专家测产,该示范区小麦产量平均达到8409.0kg/hm2,增产1060.5kg/hm2,入股农户在12000元/hm2保底收入基础上,实现二次分红4500元/hm2,平均增收16500元/hm2。

2服务农产品增产稳产型产业技术路径

以农产品增产稳产为导向,培育高产稳产新品种,集成农产品全程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在示范基地进行宣传推广,有力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6]。

2.1选育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满足农产品高产稳产需要河北省农科院有近50%的科技人员从事新品种选育工作,已经选育出小麦、棉花、谷子、高粱、花生、苹果、桃、西瓜等多种作物系列品种,有力支撑了农产品高产稳产。以谷子和高粱为例,优质谷子新品种冀谷32,丰产性突出,在国家区试、生试中对照冀谷19分别增产9.42%、8.31%;高粱品种冀酿1号,2013—2014年参加河北、山东、河南高粱多点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6600kg,并且在2014年献县生产田专家现场检测中每公顷产量达到9705kg。

2.2制定全程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农产品高质量生产农业生产技术的标准化为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提供保障。河北省农科院依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河北省地方标准,完善覆盖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制定了棚室番茄、甘薯、板栗、水稻、谷子、山前平原冬小麦、苹果、鲜食杏、韭菜、高油酸花生、柴胡、金银花等作物“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以金银花全程绿色生产技术规程为例,其包含金银花绿色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要求、品种的选择、扦插育苗繁育过程、园区建设、专用肥配方、田间管理、整形修剪、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采收与产地加工、包装贮运等全部环节科学、先进以及实用的标准化技术制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河北省金银花的品质和产量,同时提高了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

2.3建设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推动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河北省农科院建立绿色生产示范基地59个,包括番茄、中草药、水稻、谷子、油菜、棉花、牧草、食用菌、葡萄、大豆、花生、黑小麦、甘薯等高产示范基地,以及水果保鲜、蔬菜育苗、甘薯脱毒、微生物药剂生产、生物肥料生产、害虫天敌生产、新型棚室生产等一批企业成果转化基地,带动了以生产为核心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科技支撑1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7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6个农业(科技)园区,34个农业科技创新驿站建设。

3服务乡村环境治理技术路径

乡村环境治理是一个大课题[8],河北省农科院重点在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上做文章,以选育节水、节肥、抗病新品种和绿色生产方式为主要技术路径[9],研发节水栽培新技术、农药化肥减施新技术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10]。

3.1选育出节水、省肥、抗病优质新品种已培育出的抗逆品种包括抗旱性强、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衡0816,抗纹枯病、白粉病、综合抗病性优的国审小麦品种金禾9123,抗蚜虫高粱杂交种冀酿1号和2号,高抗枯萎病、黄枯病的国审转基因抗虫棉冀杂1号等,与常规对照品种相比节水、节肥、节药达15%以上。

3.2开发绿色防控投入品,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已开发绿色防控投入品包括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其中:贝莱斯芽孢杆菌Hsg1949对花生果腐病的抑菌率达到8.7%~72.9%;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HMB33604的发酵液和发酵上清液,对马铃薯黑痣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HMB28948对棉花立枯病的平均防效达到79.0%以上;球孢白僵菌对金龟子的杀虫活性高;苏云金芽孢杆菌DK49对葱黄寡毛跳甲防效可达96.81%,且对葱黄寡毛跳甲专化性强,药效持久性好。

4思考与建议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业科技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撑[11],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区域农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河北省农科院一直以品种选育、绿色新产品开发、关键新技术创新为研究方向,在服务河北省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出系列技术服务路径,为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13-14]。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如何处理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和村集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农民真正获益;二是如何建设值得信赖的农村二传手队伍,这直接涉及科研单位与谁合作的问题;三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政策不够清晰,技术路径的可持续性值得商榷;四是乡村振兴的标准又包括哪些指标,如何调动县、乡政府积极性;等等。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实施,相关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农业科研单位只要按照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断探索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路径,就是对乡村振兴的最大贡献。

作者:曹欢 单位: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