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闻影像推动社会发展与力量

新闻影像推动社会发展与力量

【摘要】本文从新闻影像的价值出发,从多个维度阐述培根铸魂的影像力量,表达了融媒时代新闻摄影的作用不容削弱的鲜明立场。

【关键词】融媒时代; 新闻摄影; 影像力量

培根铸魂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闻传播业态发生较大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应重新厘清对新闻摄影的定位,摄影记者也应当重新梳理新闻影像的价值,在融媒浪潮中不断保持定力。

一、新闻影像推动社会发展

与文字相比,影像具有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书写历史、改变社会,放眼全球,新闻影像以其独有的力量推动过世界的发展。1972年,黄功吾拍摄的《火从天降》中,惊恐的孩子形象成为反战的象征,被公认为加速了越战的结束。1980年迈克•威尔斯拍摄的《手——乌干达旱灾的恶果》和1994年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让世界人民为之震撼,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人道主义援助。1991年,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让希望工程家喻户晓,千万山区孩子因此受益。画面中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唤醒无数人对偏远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关注。1992年4月,“大眼睛”成为希望工程宣传标识后,短短8个月收到捐款突破亿元。

二、新闻影像蕴含民族之魂

纵观近代新闻摄影史,流传下来的影像无不饱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价值观。1937年,曾为鲁迅拍摄珍贵影像的沙飞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共产党部队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1938春,他在河北涞源浮图峪拍摄了著名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展现了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念。1948年,北京昌平上下店子战役现场,战地记者袁苓冒着枪林弹雨拍摄,其中一张照片里,一位战士刚刚倒下,后面的战士毫无畏惧,奔向敌阵。在炮火横飞的一线阵地,这些摄影记者以精湛的影像语言,书写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些铭刻中华民族之魂的宝贵影像定格了历史。1960年,红旗渠工程动工,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魏德忠展开长达10年的跟拍,将“红旗渠精神”永远定格在黑白光影之中。湖北日报摄影记者周立新拍摄的《三峡大江截流胜利合龙》和《世纪大浇筑》是对三峡建设者的讴歌,是中国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

三、新闻影像厚植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新华社社长穆青、著名摄影理论家蒋齐生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观点得到全国媒体的响应。生逢其时,新一代新闻摄影记者以为时代留影、为人民留影的信念,以影像的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四、持续激起民族复兴路上不竭动力。围绕脱贫攻坚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新华社摄影记者田建川拍摄的《下山,哥哥背你去新家》感动无数网民,裤腿沾满大雪的彝族9岁男孩背着弟弟冒雪前行,他双眼坚定充满渴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激起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聚焦脱贫攻坚,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6年间20余次走进有“悬崖村”之称的大凉山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记录“悬崖村”的山乡巨变,从危险的藤梯到新建的钢梯,从山上陋居到全村人整体搬迁到县城,陈杰以富有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呈现了“悬崖村”今昔对比的巨大反差,引发社会极大关注。这股排除万难的精神激励全国人民铆足干劲,脱贫攻坚,也坚定了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初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1998年抗洪,30万解放军奋勇救灾。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拍摄的《九江决堤,士兵舍身挡水》画面中,滔滔洪水掀起巨浪,浑身裹满淤泥的人民子弟兵在水中手挽手阻挡洪流,被定格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2008年汶川地震,从影20多年的邹森拍摄的《母爱地震》激起读者无尽的悲悯之情,图片中,消防队员在倒塌的土墙下刨出一对遇难的母子,母亲弓着背俯卧在孩子身上,右手握着筷子。一张张救灾现场的画面通过网络迅速传开,触动海内外中华儿女踊跃捐款捐物,血浓于水的同胞情凝聚成最大同心圆。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顽强奋战在抗疫最前线。南都特派记者钟锐钧拍摄的《印记——你们摘掉口罩的样子,很美》在全网传开;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率队为4.2万名援鄂医护人员拍摄影像,她们鼻梁受伤、满脸勒痕的图片刷遍全网,激励无数志愿者争相冲锋战疫一线。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赵迪深入“新冠风暴眼”,拍摄的《金银潭ICU的呼吸》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武汉时刻。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富有感染力的画面激发无数普通人的家国情怀,凝聚成最强向心力。

四、接续激励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璀璨的焰火与水立方和鸟巢交相辉映,精美绝伦的壮美画卷、运动健儿激情拼搏的画面、中国选手夺冠的场景被摄影记者以各种角度定格,在报纸、在网络、在世界传播。北京奥运闭幕了,但这些精彩的影像持续激发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无比自豪感。国庆阅兵、神六飞天、中国空间站着陆……摄影记者拍摄的大国重器、威武方阵图被全国人民转发,一幅幅经典影像一次次唤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九江决堤,士兵舍身挡水》于文国/摄

五、新闻影像汇聚国家档案

《图像证史》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说:图像记录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2016年9月始,新华社推出《国家相册》微纪录片栏目,以历史照片为切口,讲述中国百年历史和时代变迁。目前已推出155期,每期50张照片。有网民评论说:《国家相册》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指导。建党百年,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各战线推出了一系列回望征程、重温历史的图片展。具有强烈现场感、极强代入感的新闻图片,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发挥着独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六、新闻影像价值不能削弱

新闻摄影理论家胡颖认为,新闻影像成为记录历史的永恒瞬间,珍贵文献具有独特的可视价值、新闻价值、审美价值与珍藏价值。这个要义是图像新闻样式永存、永贵、永放光芒的立足之本。然而,融媒转型整合中,新闻图片呈场景化、碎片化之势。短视频兴起,摄影记者需兼顾视频采集或直接转型为视频记者,视频截图一时盛行,不少摄影记者或被动或主动地放弃了对经典影像的追求。手机影像技术的智能让人人都能成为新闻图片的拍摄者。新闻摄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对新闻事件核心的挖掘与揭示,而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表象的抓取、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传播。真正意义的新闻照片绝不仅仅是现场,而是观点的表达。专业摄影记者在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传达情感、阐释主题方面,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只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摄影记者才能拍摄出有思想分量、有情感温度、有时代精神的新闻图片。定格历史,记录时代,伴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新闻图片发挥过极大的社会价值。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依然肩负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担当。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进的时代,新闻摄影仍可发挥培根铸魂的巨大力量。以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摄影语言,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闻摄影作品,仍然是摄影记者的时代使命。

作者:晏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