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表现及改进

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表现及改进

摘要: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在育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功能、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与社会化功能、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功能、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与精神激励功能等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社团在育人功能方面也存在缺失与不足:忽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价值引领效果不够彰显;社团全面育人意识不强,社团行为与教育目标不够匹配;社团育人资源不足,资源管理和分配方式有待改进;社团管理和运作缺乏指导,社团活动效果有待提高。应从社团文化和青年学生特点出发,强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育人机制;加强资源供给,提升社团建设质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大学生社团作为一种重要的第二课堂形式,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大学生中,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对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1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表现

根据教育部学生司颁布的《学生社团管理条例》规定,大学生社团属于学生社团的一种,是“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群众组织”。大学生社团往往是自发成立的,在学校党委和团委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在学生中覆盖面较广,影响较大,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2020年1月,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颁发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成人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1]由此可知,大学生社团在育人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1.1政治引领与价值导向功能

大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团委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组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根本前提。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价值领域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能否形塑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大学生的思想根基、理想观念是否坚定,无论对青年学生个人还是国家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表达思想、社会交往、展示个性、自由成长的舞台,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高校学生社团的核心功能之一。

1.2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与社会化功能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2]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杰出代表,其公民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平。因此,要提升整个社会公民道德水准,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培养,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是其必由之路。高校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途径,高校学生社团本身也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为高校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感受社会运作,了解与遵守社会规则,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积累社会经验,提升社会化水平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作为大学生汇聚的学生群众组织,也应积极步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为社团成员尽快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3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功能

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是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育人的鲜明体现,在参与社团活动中,高校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社团在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如下能力方面表现尤其明显。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能力。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是其首要任务,可以通过在社团中建设党支部和团支部等方式,提高社团的政治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和执行力,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其次,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高校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大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的群众组织,根据社团章程自主运作,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社团成员是社团的主人,自愿、自主地参与到社团发展规划、社团运作和社团活动中来;在社团活动中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提升社团的运作水平。这一过程既是社团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社团成员在实践中提升自主能力的过程。最后,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部分高校大学生社团是依据专业特点而建立的。比如,周恩来思想研究小组、文学诗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这些社团往往是与专业课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社团活动中,通过开展座谈、辩论、经验交流、社会调查、理论研习等活动,提升社团成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1.4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与精神激励功能在组织和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社团成员在长期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慢慢习得了彼此沟通、相互协作来共同完成目标的思想;也在共同完成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认同感和责任感,习得并内化了团队合作精神。高校大学生社团要获得发展,得到社团成员的认可,就必须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最好方法便是精神激励。高校大学生社团通过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让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认同感,内心的满足感,以及成就感和荣誉感,可以对社团成员发挥持久且深刻的激励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2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缺失与不足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看,大学生社团都具有较好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还存在部分缺失和不足。

2.1忽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价值引领效果不够彰显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大学生社团通过在社团建立党支部、团支部,开展丰富、灵活的社团活动等方式,对大学生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的积极作用,坚定社团成员的政治信仰,提高社团成员的政治辨别力和执行力。但也不得不承认,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的开放性和获得的便利性,大学生受社会泛娱乐化、消费文化等影响,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娱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泛娱乐化的亚文化社团规模在不断增加,而有思想高度和文化底蕴的社团则面临发展困境。浅表的文化体验取代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与体验,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展示与表达受到了挤压与侵占,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受到负面影响。

2.2社团全面育人意识不强,社团行为与教育目标不够匹配

学生社团具有思想育人、组织育人、行为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多重重要功能,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在重要的作用,在育人方面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和潜能。但在社团的实际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就社团而社团、就活动而社团的问题,社团管理者的全面育人意识不强。这表现在:在社团活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过于注重表面的形式,过于迎合社会的流行趋势和社团成员的娱乐趣味;在社团的定位方面,主要将学生社团定位于文化娱乐活动,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没有考虑到社团应该发挥的教育价值,没有将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等结合起来;在社团的组织引导方面,过于强调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由此,学生社团的全面育人功能自然也就难以发挥。

2.3社团育人资源不足,资源管理和分配方式有待改进

高校大学生社团因其种类丰富、活动多样、覆盖面广、充满活力而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度高,这为社团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与之相对应的是,由于学生社团被定为学生自娱自乐的群众性组织,学校各个部门在考虑经费安排、场地使用等方面很少会将学生社团统筹考虑在内,资源投入较为有限,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如何分配资源也会影响到社团活动的开展和自身的发展。是按照“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方式进行分配,还是有选择地对重点社团进行优先扶持?如何通过资源分配,以资源为杠杆推动学生社团健康发展是高校社团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2.4社团管理和运作缺乏指导,社团活动效果有待提高

作为一个学生自发成立、自主运作的群众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能力当然很重要。但也不得不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在理论修养、专业素养、社会经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社团的成长、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社员的成长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多数高校中,学生社团的指导管理部门主要是学生团委,学生社团的业务指导则主要有社团所挂靠学院的团委承担。但不管是学校团委还是各二级学院团委,人手本就有限,且承担着大量的学生管理工作,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因学生社团被定位为团委的责任范围,使得专业教师在学生社团的指导方面缺失,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展得不到专业、系统、有效的指导。此外,指导学生社团往往不被认为是教师的工作业绩,不被学校的绩效评价所承认,这也影响了指导教师的参与度和投入度。这毫无疑问会影响甚至制约高校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发挥。

3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改进措施

面对高校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存在的缺失与不足,以及当前高校“三全育人”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促使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收到更好的育人成效。

3.1从社团文化和青年学生特点出发,强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

高校大学生社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社团文化和青年特点,否则便难以实现。依据不同的社团特点和社团文化,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引领,真正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和价值引领作用。比如,周恩来的思想研究小组等理论学习类社团,就应引导其聚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聚焦于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培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的主要管理部门,高校共青团也应在强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引领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社团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通过打造社团活动品牌,挖掘社团活动中的思政元素,真正提高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育人水平。

3.2加强社团管理体系建设,健全高校大学生社团的育人机制

高校大学生社团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要有效进行社团管理,必须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社团育人机制。首先,要构建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协同育人机制,整体谋划制定高校社团管理体系。建立校党委领导、校团委主导,各二级学院团委重点参与,各相关部门广泛参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社团自我发展的协同机制,为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发挥提供保障。其次,完善大学生社团运行保障机制。在经费方面,可以在各相关部门预算中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大学生社团发展;在场地方面,结合大学生社团发展需求,加强大学生活动中心建设,为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场地支持;在设施设备方面,加强软硬件平台建设;在人力方面,强化大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门的指导教师团队。再次,要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一方面,制定并实施社团育人评价制度,对大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进行定期评价,并对评价优异的社团给予经费、场地使用等方面的奖励;另一方面,将学生社团指导纳入教师奖励性绩效,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大学生社团骨干成员培养培训机制。学校团委应定期通过开设讲座、组织论坛、管理能力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社团骨干成员的培养与培训,提高大学生社团骨干成员的水平,进而通过其促进社团的发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

3.3加强资源供给,提升社团建设质量

资源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当是影响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和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使大学生社团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大资源供给,优化资源分配,做好资源保障。具体来说,在宏观上,学校要在学校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规划中,将学生社团发展纳入其中,确保学生社团的地位。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由团委牵头,协调学生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共同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提升学生社团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在微观层面,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部门在经费、场地、设施设备、指导教师配备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并进行合理分配,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发挥自身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0-01-20)[2022-04-14].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27)[2022-04-14].

[3]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续写新光荣[N].人民日报,2013-06-21(1).

作者:刘海沁 单位: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