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振兴下农村皮革电商发展与对策

乡村振兴下农村皮革电商发展与对策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跨越的阻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交通物流、信息网络等)的建设完善,农村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不再是只有传统农业的产业单一化地区,借助网络电商平台,加上农村独有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地租和原材料优势,许多农村地区正在尝试农业电商化,将本地特色产业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产销一体化电商产业,相比传统农业展示出很强的竞争力。以农村的皮革加工制造业为例,北方一些地区农村在皮革原料、劳动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但却限于无法打开销路,生产出来的皮革产品陷入滞销的困境。而网络电商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农民在电商平台上接单,与物流企业建立好长期合作关系,接单后加工打包好发出,省去了中间商介入,简化了产销环节,消费者还能够以较为实惠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皮革产品,可谓双赢。由马晓冬、李鑫、白现军撰著的《面向城乡融合的乡村多维重构研究》一书从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农村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苏北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城乡融合背景下的新型乡村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具体归述如下:

一、立足乡村振兴基点,以新兴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要缩小城乡差距,单靠劳动力向外输出是不可行的。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也只能做较为基础的工作,获得微薄的工资,却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只有以乡村自身为立足点,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构建集约化高、可持续性强的富农产业,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大革新。传统农村产业或者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快节奏发展的经济格局,传统农业融合互联网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乡村传统皮革产业由于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销售渠道,因此呈无序散乱发展状态,而在网络电商的加持下,产品生产加工方向更加明确,可以做更好的细分规划设计,生产皮革工艺品的、加工半成品的、做皮革家居的、供应厂家原料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做好规划,以更好地实现高效率产销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皮革电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配套完善、供应有力的产业体系,从种牛的养殖、屠宰到牛皮的加工设计、生产制作、物流联通、网络销售、售后服务等各环节,要形成严格的规范操作流程和合格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慢慢积累产品知名度,打造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的优质产业格局,为乡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农村环境优化提供动力。

二、梳理现阶段发展阻力,助力农村电商良性发展

以乡村皮革电商产业为例,本书梳理了现阶段影响其扩张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不平衡,一些偏远地区,虽然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但是由于道路通信交通和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致使无法构建完善的农业皮革电商产业网络。因此,现阶段要做的是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实现农户——物流——消费者之间的高效联通,改善营商环境。第二是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制约着产业集约化发展。农村皮革电商产业要发展壮大,从生产、加工到仓储、发货、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而当前农村劳动力向周边城市外流严重,无疑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此,政府要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留住农村青壮劳动力,为皮革电商产业发展储备人才。第三是农民信息化素养不高,对电商产业缺乏认识。电商产业与传统产业在生产经营模式上有很大不同,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而一些农村地区农民文化素养不高,对网络电商和营销都了解不深,容易犯错。对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农民参加相关培训,诸如“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皮革电商发展之路”“农民电商产业专题培训班”等,让农民积累足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三、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立现代化乡镇企业制度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虽然所占体量不大,却有力地支援了农村地区发展,不仅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也加快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缩小了城乡差距。但是,部分乡镇企业尽管拥有特色产业,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销路不错,但却始终无法突破现有结构,升级成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这里面涉及到多方面因素,但其中比较明显的一项是“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落后”。乡镇企业由于乡村社会生态文化影响,职工之间关系较为紧密,裙带关系较为普遍,加之职工文化素养相对不高,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上重视不足,未能构建科学合理、健康有序的企业经营制度,这就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农村地方皮革企业在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也要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再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设立相关规章制度,并要求职工严格遵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牛晓 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