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急性缺血性脑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患者中的有效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卒中模拟病(TM)评分和改良简化版急诊室类卒中筛查(sFABS)评分在急诊条件下用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类卒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94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AIS组83例和类卒中组1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ROC曲线分析。结果类卒中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M评分、NIHSS评分>14分及面瘫比例明显低于AIS组,sFABS评分明显高于AIS组(P<0.01)。TM评分预测类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7(95%CI:0.933~1.000,P<0.01),sFABS评分的AUC为0.875(95%CI:0.773~0.977,P<0.01)。结论2种评分对类卒中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可以为溶栓或介入治疗前识别类卒中患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多相筛查;诊断

在现有条件下,院前及急诊正确的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仍存在挑战,类卒中占到了相当的比例[1]。近些年,提出的远程类卒中筛查评分,即远程卒中模拟病(TM)评分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改良简化版急诊室类卒中筛查(sFABS)评分,均针对类卒中表现出良好的鉴别能力,但国内该类研究较少[2]。本研究通过对94例进行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疑诊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探讨TM评分与sFABS评分对识别于老年AIS类卒中患者的有效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连续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6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73(68,80)岁,单纯静脉溶栓38例,单纯血管内治疗31例,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25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AIS组83例(88.3%)和类卒中组11例(11.7%)。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3)在入院1周内完成头颅MRI检查,包含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且其他临床信息完整。

1.2方法

收集入选者一般临床资料。TM评分包括年龄、心房颤动、高血压、癫痫发作的病史、面瘫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分,计算TM评分=(年龄×0.2)+6(如有心房颤动)+3(如有高血压史)+9(如有面瘫)+5(如NIHSS评分>14分)-6(如有癫痫病史)。sFABS量表包含无面瘫、无心房颤动病史、年龄<50岁及收缩压<150mmHg(1mmHg=0.133kPa)这4项变量,每项变量记1分。

1.3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于溶栓或血管内治疗前完成头颅CT,并且在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MRI检查,包括平扫、DWI序列,以DWI发现局灶性高信号且与临床症状相关为DWI异常,定义为AIS[3]。卒中样起病,进入绿色通道并行血管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发病1周内DWI正常,且最终出院诊断为非脑卒中的其他疾病定义为类卒中[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软件,分类变量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法,连续性变量以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用ROC曲线分析,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以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其拟合效能,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临床特征的比较

AIS组与类卒中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癫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类卒中组NIHSS评分、TM评分、NIHSS评分>14分及面瘫比例明显低于AIS组,sFABS评分明显高于A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2.22种评分对类卒中的预测能力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TM评分预测类卒中的AUC为0.967(95%CI:0.933~1.000,P<0.01),sFABS评分的AUC为0.875(95%CI:0.773~0.977,P<0.01,图1,表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2种评分均有良好的拟合效能(P>0.05)。

3讨论

当前,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绝大多数是缺血性脑卒中。血流再灌注治疗是AIS的最有效救治手段。头颅CT影像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较短的治疗时间窗等因素使得AIS在院前及急诊的诊断存在挑战,其中类卒中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不同的卒中中心,类卒中数据有所不同[4-5]。有回顾性分析提示,类卒中占全部卒中患者比例24.9%,溶栓率17%[1]。本研究类卒中占11.7%,与既往研究类似。目前,对类卒中患者是否进行血流再灌注治疗仍存在争议。一方面,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血流再灌注治疗并未导致严重的危害[1,5-7]。我国指南推荐,当短时间内难以明确的患者,不应因安排其他排除类卒中的诊断性检查而耽误溶栓治疗[3]。另一方面,类卒中应作为AIS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的相对禁忌证[8]。因此,快速、简单和有效的筛查量表是急诊鉴别AIS当中类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2014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的Ali等制定了TM评分,其显示了对类卒中良好的鉴别能力。若TM评分≤5分或者没有面瘫表现者,类卒中可能性大;TM评分≥20分者强烈支持脑卒中的诊断;该研究中,TM评分量表对类卒中识别的敏感性91.3%,特异性58.8%。TM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在不同的研究中存在一定差异,德国柏林移动卒中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TM评分≤15分时,提示类卒中可能;若TM评分>30分则强烈提示脑卒中,该标准下的AUC达0.72(95%CI:0.70~0.73)[9]。基于梅奥诊所远程卒中医疗数据库的一项研究则显示,TM评分>25分、TM评分<10分分别对脑卒中和类卒中有更强的预测性[10]。本研究结果提示,在急诊行血流再灌注治疗的人群中,TM评分对类卒中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其AUC为0.967(95%CI:0.933~1.000)。各研究中推荐的最佳临界值有所差别,本研究结果提示,当以TM评分≤19.4分作为类卒中的最佳临界值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6%。总体而言,若选取较小的分数作为类卒中的最佳临界值,则敏感性将降低,特异性将升高,对于急诊人群来说,重要的是不能漏过需要溶栓的人群,因此,提高特异性似乎是合理的,限于本研究纳入人群数量较小,没有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最佳临界值仍需进一步更大规模的研究来确定。Qin等[2]研究sFABS评分在中国脑卒中人群中应用的结果显示,sFABS在预测中国脑卒中人群中的类卒中方面具有很好的鉴别能力。新加坡一项研究对4个常见类卒中量表进行外部验证,sFABS评分AUC为0.608(95%CI:0.483~0.734)[11]。本研究sFABS评分AUC为0.875(95%CI:0.773~0.977),与以上研究均显示出了该量表对类卒中良好的预测能力。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首先,这是一个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样本量较小,选择偏倚与观察者偏倚也难以避免。其次,本研究没有纳入未接受静脉溶栓的卒中样发病患者,这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在相关人群中的推广。第三,本研究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此,未来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评估TM评分与sFABS评分在中国患者中的有效性。在没有更有效的筛查手段之前,不应因过度要求类卒中的诊断而耽误血流再灌注治疗。

作者:卢志杰 尹泽钢 谢馨 黄涛 范进 王庆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