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焦虑;抑郁;心理行为干预

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并可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1]。临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是一种严重的分解代谢性疾病,发展迅速且并发症多,如治疗不及时,可危机生命。由于该病病情突发、疼痛、禁食时间长,并且易波动,治疗费用高,给患者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很多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本文旨在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5月入住肝胆外科符合中华医学会胰腺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临床研究。共入选60例。按入院顺序编号,按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工具

1.2.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2] 该量表的最大特点是简便,易于掌握,且能迅速反映出被测者个入主观感受到的焦虑情绪,是一种公认效度较高的量表。该量表共由20个条目组成,按照发生频率分为1~4级评分。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DS)[2] 评定患者抑郁的主观感受,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4级评分,即偶尔或无、有时、经常、总是。统计指标采用标准分。总粗分的正常上限参考值为41分,标准分正常上限参考值为53分。

1.3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支持治疗,实验组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包括:①情绪管理训练:指导患者应对焦虑的技巧,如:积极的自我情绪表达、自我放松训练;②自助小册子:编制关于急性胰腺炎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对技巧的科普小册子供患者阅读学习,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产生的焦虑,提高患者的自我心理康复功能;③认知治疗:帮助患者寻找导致他们情绪障碍以及适应不良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驳以及纠正患者歪曲思维模式等方法,重建患者认知系统,减少症状,恢复其社会功能;④对家属的支持性团体治疗:由1~2名心理医生和主管护士主持,每组患者家属10人左右,时间90min。主要是介绍患者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应的表现,如何观察和给予理解,相互支持帮助患者在心理上积极起来;⑤行为干预:让疗效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教,充当榜样,包括患病初期,治疗前、后对疾病的认知和心理变化历程;强调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愉快,作息规律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鼓励新、老患者相互交流,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信心于治疗。实施娱乐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爱好观看使人高兴的电视及听欢快的音乐1h左右等。

1.4评定方法 在治疗前后SDS、SAS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定。按照各表项目要求评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问卷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

1.5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治疗前后疗效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两组的量表评分采用两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从表1可见,急性胰腺炎患者的SAS标准分高于常模,SDS的标准分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17,P=0.03)。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治疗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2.27,P=0.03)。见表3。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消费不断增加,以及暴饮暴食和嗜酒的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项研究显示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恐惧、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4-5],研究表明当人的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存在时会造成身体机能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并且大脑皮质发生过度紧张后会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机体内一系列内脏自主神经代谢紊乱,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增加治愈的难度。本资料中先采用国际常用量表评估了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发现急性胰腺炎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后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对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实验组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心理治疗采用多种方式,有改善情绪的有改变认知的,有针对患者本人的,有针对患者家属的,此次干预中有行为干预,让疗效好的患者自身宣教,更有说服力。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较前较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在治疗前后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降低的更明显,说明心理行为干预更能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医护人员是急性胰腺炎患者第一时间接触的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在给予身体医治的同时,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多种方式的心理行为干预,可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学会胰腺外科学组[J].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1(21):1-5.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8-41.

[3]刘俊丽,刘云波,冯正直等.12486名军人SCL-90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23-427.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抑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许多人出现了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怖、孤独等,这种心理方面的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病,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其发病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心身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心身医学的发展,有关冠心病心理方面的临床分析及对症治疗愈显重要[1]。急性心肌梗死乃为冠心病中更为严重的类型之一,心理状态的正常与否同样会为疾病的治疗、预后带来影响,为此,我们对在院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组患者共82例,为2007年至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AMI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40~60岁共62例(75.6%),前壁心梗23例,下壁心梗29例,广泛前壁心梗11例,侧壁+正后壁16例,全部病例从发病到就诊最短时间2.5 h,最长时间3 d。对照组:随机抽取日常心电图正常者90例,其中男56例,女34例,年龄40~71岁,平均59岁,两组年龄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定,要求所有入选患者认真填写,不得征求他人意见,其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 检验。

1.3 心理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由精神科医师协助完成,态度诚恳以取得患者信任与合作。首先,早期进行健康教育,并指出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特别指出抑郁及焦虑情绪给疾病治疗带来的不良影响,心理上给予安慰、疏导、支持并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等措施使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以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

2 结果

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的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抑郁自评量表(SAS)及焦虑自评量表(SDS)测定,抑郁、焦虑的得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前后比较,经过心理干预患者对照SAS及SDS评分,焦虑、抑郁得分明显降低。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发展,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人群的一大危害,心血管病学是现代医学中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对疾病进行动态诊断,同时也为疾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与此同时,精神心理疾病也迅速发展,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负担。不容忽视的的是,精神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在内)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病因和并发症,一旦同时出现,会严重影响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缩短预期寿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在有躯体疾病症状表现的同时,心理活动也同样有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两者可单独存在,也可并存。焦虑抑郁症状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精神运动性迟缓或焦虑、紧张、不安、精神运动性激越等表现。研究证实,在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相同的神经生化、内分泌和神经解剖的改变。焦虑、抑郁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高,使心率增快,血压及血脂异常,从而增加了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性和病死率。调查发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文化程度低,经济收入有限,再加上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治疗的信心不足以及对疾病恐惧、担心昂贵的治疗费用,担心丧失生活能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种心理情绪的出现,使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再次心肌梗死的风险较普通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显著增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使用单纯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在药物对躯体疾病进行治疗过程中,解除心理压力,调节行为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并做好心理治疗,缓冲紧张情绪,提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及增强对预后的信心,提高社会支持等心理协同治疗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调查中,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精神问题突出,普遍存在的情绪问题是焦虑和抑郁。这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给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刺激,易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3],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对该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从而提高该病的临床疗效,也越来越引起医疗界的重视,临床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疾病的本身,还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改变,对其心理及情绪问题加强干预。临床医生应该努力适应当前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将疾病作为危机的管理并注意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注意谈话形式,需要肯定患者的内在力量及正面转化的能力,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生活目标并建立医疗伙伴关系,必要时应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物,从而使其身心全面康复。

参考文献

[1] 任显峰,白慧丽,郑素娟.冠心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31.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急诊留观滞留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并在急诊留观72h以上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期间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及治疗后的依从性。结果对照组中存在焦虑者共46例,占76.67%,存在抑郁者38人,占63.33%;观察组存在焦虑者48例,占80.00%,存在抑郁者39人,占65.00%。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后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结论急诊留观滞留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给予人性化护理将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急诊;滞留;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

综合性医院急诊过度拥挤早已成为全球普遍问题,使急诊留观滞留时间尽可能<72h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1-3]。急诊留观病人滞留时间过长,不仅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也容易造成医疗隐患和医疗纠纷。而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医疗服务从“病”到“人”的转变[4],近年来,我科实行人性化护理,以改善急诊留观滞留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心理状态,并取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0日来我院就诊,并在急诊留观72h以上的患者120例,遵循随机化原则分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6~81岁(平均54.8岁);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17~83岁(平均56.4岁)。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于急诊留观期间实行常规护理,包括日常临床相关检查,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治疗为目的,注重完成结果。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人性化护理,包括以下内容:①环境护理。各功能区位置标识醒目,易辨认,让患者一目了然,不走错路。适当摆放植物盆栽及播放音乐,使患者心情愉悦、放松。②心理护理。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换位思考,了解患者需求,及时发现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常常进行安慰、开导,耐心解答所有问题。③健康教育。语言简洁且通俗易懂,根据患者知识程度不同进行针对性指导,宣教内容多样化,利用宣传手册,报刊杂志,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④细节护理。对危重患者先救治,后补费;对无家属陪同患者,安排护工为其挂号、交费、取药及电话通知家属;加强巡视,在患者呼叫之前主动给予帮助,进入病房时,需轻轻敲门,询问后再进入;经常嘘寒问暖,为有需要患者送热水袋保暖,根据天气调节中央空调温度,提供足够衣被御寒;时时提供费用咨询服务.提高诊疗收费透明度,使得患者安心、放心治疗[5-7]。

1.3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价。SAS评分标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焦虑分界值为50分,其中轻度焦虑为50~59分,中度焦虑为60~69分,重度焦虑为70分以上。SDS评分标准按中国常模结果,抑郁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超过72分为重度抑郁[8]。治疗依从性:由研究者根据急诊疾病特点,查阅文献后设计依从性调查问卷[5-7],问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依从性(5个条目),检查及监护依从性(5个条目),疾病重视程度(3个条目),心理接受程度(4个条目),健康教育指导依从性(4个条目)。各条目分为“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5个等级,正向条目依次以5分至1分计算,负向条目依次以1分至5分计算,总分为21~105分,85~105分为完全依从,21~42分为不能依从,两者之间为部分依从。经3名急诊科教授和3名急诊主管及以上职称护理专家共同评定,经预调查,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和内容效度分别为0.81和0.91。总依从性以完全依从与一般依从人数之和除以总人数计算。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数据采用(x珋±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定性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态评价情况

见表1。对照组中存在焦虑患者共46例(76.67%),存在抑郁患者38例(63.33%);观察组存在焦虑患者48例(80.00%),存在抑郁患者39例(65.00%)。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降低;而且观察组治疗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2.3两组患者治疗后依从性比较

见表3。观察组治疗后总依从率为91.67%,对照组总依从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00,P<0.05);观察组患者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3讨论

急诊科作为医院重要组成部分,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部分患者经首诊后,因病情原因需留院观察或留观等待住院治疗,而受各种客观条件影响,如科室床位紧张、等待检查结果及会诊时间过长及患者本身特殊情况,以致部分患者留观时间过长,甚至超过72h[9,10]。因多数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严重性、复杂性了解不够,对医院诊治程序不熟悉,滞留时间过长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包括焦虑、抑郁、紧张等。而多数患者留观后都希望尽快住院,得到快速检查及有效治疗,期望值较高,而医护人员工作忙碌,常忽略及时与患者或亲属沟通,当留观滞留时间过长或处理不满意时,患者负性情绪可能加重,对治疗依从性降低,严重者易引发医患纠纷。本文中对照组存在焦虑者占76.67%,抑郁者占63.33%,观察组存在焦虑者占80.00%,抑郁者占65.00%,两组患者出现焦虑及抑郁概率均较高,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少数仍表现为重度焦虑及重度抑郁,与毛婧等报道基本一致[11]。可见急诊滞留患者负性情绪发生率较高,应引起医护人员重视。毛婧等统计发现负性情绪常见于女性患者,年收入较高者及教师,临床护理中应注意该类高危人群的心理状态[11]。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诊治及护理过程中时刻为患者着想,给予足够的关心,是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产物。多项实践证实,人性化护理不仅增加护患之间信任,利于建立护患之间融洽关系,并对提高医疗质量产生积极作用[12]。本文发现,实行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较未实行者明显好转,其治疗依从性也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包括有通过环境护理改善急诊留观病房环境,使得患者从繁杂、嘈闹的就诊大厅转到安静、舒适的留观病房,缓解焦躁的情绪;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得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诊治情况,通过体贴的关心及言语进一步消除烦躁、焦虑的心情。最后人性化护理更体现在细节上,包括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保护其隐私、尊严,使患者在更舒适、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检查和治疗,让患者及家属身心放松,减少纠纷的发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急诊留观滞留患者其焦虑抑郁发生率高,给予人性化护理将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人性化护理为一种现代化护理模式,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医疗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学忠,徐腾达.急诊系统会崩溃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13.

[4]姜永华,王子熹.人性化护理对改善卵巢癌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负性情绪状态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4-6.

[5]何冬影.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19(32):150-151.

[6]王连竹.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0-41.

[7]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

[8]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1.

[9]孙香蕾,高燕,崔岩,等.应用急诊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急诊患者滞留状况[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5):261-263.

[10]朱莹,蒋婕,陶然君,等.急诊科患者滞留现象的研究及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2):1435-1438.

[11]毛婧,孙琳,丁婧婧,等.急诊留观患者负性情绪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885-887.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抑郁;焦虑;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c)-0113-04

急性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病,起病急,病情较重,并发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1]。急性脑出血常伴有不同程度偏瘫、失语及认知障碍,心理压力较大,大部分伴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加并发症发生,延迟患者的康复,影响了其预后,需积极处理干预[2]。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早日康复具有正面的效应[3-4]。本研究观察了急性脑出血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其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及并发症改善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天台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7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2004年脑出血诊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5],并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①脑出血发生脑疝、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或需手术治疗清除血肿治疗的患者;②以往有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及精神病史患者;③意识不清、失语、文盲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本研究的7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37例。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和教育程度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时间均为4周。早期康复护理的具体内容包括:①心理干预:通过多种方式的沟通、交流以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心理感受,采用支持性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释放心理压力,改善抑郁、焦虑等情绪,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②认知干预:详细介绍急性脑出血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情况,重要着重介绍急性脑出血患者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并发症,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心理干预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③康复干预:康复锻炼采用分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早期以患肢关节被动运动为主,后逐渐过渡到患肢关节的主动运动,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下床活动进行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发挥身体残余功能带动肢体功能恢复,先进行站立平衡训练、短距离行走,后逐渐独立行走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和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评估[6] 分别采用17项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14项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情绪,每项评分0~3分,其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抑郁和焦虑越严重。

1.3.2 并发症的评估[7] 包括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状态变化

两组患者干预前HAMD和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干预4周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下降(t = 2.31、2.39、3.10、3.07,P < 0.05或P < 0.01),且护理干预组干预后HAMD和HAMA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25、2.27,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 < 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的危重症,病情进展快,患者颅内压迅速上升压迫脑组织常造成脑水肿,严重可易引起脑疝,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非常高,有必要进行及时治疗和处理,改善其预后[8-9]。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急性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疾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肢体或语言障碍,出现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心理障碍,从而降低对治疗和护理干预依从性,影响患者生理功能恢复,出现褥疮、应激性溃疡、便秘、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0-11]。随着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急性脑出血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患者的致残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生活质量是急性脑出血治疗与护理的热点问题[12-14]。

近年来国内外对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康复中的疗效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早日康复,可改善其负性情绪状态,预防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预后[15-20]。刘淑琴等[21]研究发现护理干预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使其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从而解除或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许玉华等[22]研究发现护理干预通过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积极性,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满意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4周后,护理干预组HAMD和HAMA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且护理干预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能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核心和关键内容是心理干预,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提供情感帮助与支持,有利于激发患者自身潜在的心理资源,帮助患者及时有效地释放其心理压力,打消患者不良心理防御体制,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稳定并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障碍[23-27];并进一步结合认知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治疗遵医行为,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28-33]。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用于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较肯定,能改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稳定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Lekic T,Hartman R,Rojas H,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melatonin upon neuropathology,striatal function,and memory ability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rats [J]. 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0,27(3):627-637.

[2] 华莎,冯娟.脑出血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护理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9):572-573.

[3]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4] 施明,傅建明,李亮,等.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出血后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9):853-854.

[5] 张祥建,范振增,张丽英,等.脑出血诊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19-1320.

[6] 李玉珍,何焕金,林东如.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焦虑抑郁综合征的心理干预[J].吉林医学,2012,33(9):1968-1969.

[7] 王清.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27-28.

[8]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9] 高旭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06,4(7):62-64.

[10]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1] 吴亚丽,任蕾蕾,廖颖.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18):1688-1689.

[12] 魏霞,朋风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4-6.

[13] 向世明,任冬云,陈群芳.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 21(11):288-289.

[14] 卢精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3):713-714.

[15] 司玲珍,刘捷.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5,32(20):36-37.

[16] 苏晓蓉.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9):77-78.

[17] Davis SM,Broderick J,Hennerici M,et al. Hematoma growth is a determinant of mortality and poor outcome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eurology,2006,66(8):1175-1181.

[18] Stephan A,Nikolai C,Kamilla B,et al.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Ⅶ for acute im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 Engl J Med,2007,352(8):777-785.

[19] 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J]. Stroke,2011,42(4):227-276.

[20] Bitar R,Moody AR,Leung G,et al. In vivo 3D high-spatial-resolution MR imaging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J]. Radiology,2008,249(3):259-267.

[21] 刘淑琴,张琼,王玉珍,等.护理干预对脑出血病人抑郁治疗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2):3346-3347.

[22] 许玉华,侯佃漆,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5):5-6.

[23] 魏洪莲.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666-667.

[24] Alqadri SL,Qureshi AI. Management of 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Curr Atheroscler Rep,2012,14(4):322-327.

[25] 何燕.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45-46.

[26] Jiang B,Wang WZ,Chen H,et al. Incidence and trends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a:Results from three large eities [J]. Stroke,2006,37(1):63-68.

[27] 陆兰菲.心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6):1041.

[28] 林绯.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6):563.

[29] 于革华,徐桂娟.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研究[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12):1243-1245.

[30] 秦延京,王海玲,潘钰.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6):551-552.

[31] 顾玲,胡永善,李丽华,等.脑血管病患者偏瘫恢复期的规范化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73-74.

[32] Altaf N,Daniels L,Morgan PS,et al. Detection of intraplaque hemorrhag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arotid stenosis predicts recurrent neurological events [J]. J Vasc Surg,2008,47(5):337-342.

急性焦虑病的治疗范文第5篇

急腹症是急性腹痛疾病的总称,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且变化快的特征,部分急腹症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而致主诉被掩盖,给救治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识别并提出有效救治措施可有效提高救治效果。本文总结了6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早期病情观察要点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5月~2015年3月收治的6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61~87岁,平均(72.31±13.69)岁;急性阑尾炎21例,急性胃肠道穿孔16例,急性肠梗阻10例,急性胆囊炎15例;发病至本次就诊时间30 min~2 h,平均(1.02±0.53)min;合并冠心病6例,高血压3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并结合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心源性腹痛、肺源性腹痛及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1.2方法 对62例入选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早期观察要点和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包括。

1.2.1早期观察要点

1.2.1.1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常无明显的发热征象,若出现明显的寒战高热且反复发作,通常为菌血症的特征,多见于腹部脏器穿孔合并腹膜炎或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寒战高热伴有黄疸、低血压时,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同时胆道感染、胆石症并感染时,体温也有明显升高;脉搏减慢、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等症状多为腹膜炎或合并内出血。观察到明显的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告知主治医生。

1.2.1.2胃肠道症状的观察 恶心、呕吐是急腹症患者最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通常较腹痛发生得更晚。恶心、呕吐严重者多为高位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及急性阑尾炎多为腹痛后呕吐;恶心、呕吐伴有便血时多考虑绞窄性肠梗阻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1.2.1.3腹痛性质、部位的观察 腹痛起势快,且在短时间内恶化,多见于坏死性胰腺炎、空腔脏器穿孔或急性梗阻;腹痛剧烈呈刀割样并在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多为十二指肠急性穿孔;阵发性绞痛伴有肠鸣音减弱及肠蠕动波的出现,为肠梗阻的表现;转移性下腹部疼痛多为阑尾炎;持续性腹痛多提示腹腔内炎症或空腔脏器穿孔、实质性脏器破裂;阵发性腹痛多为空腔脏器梗阻或肠痉挛所致;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重多为炎症与梗阻同时存在,如胆石症伴发感染等。

1.2.1.4体位的观察 腹痛伴卷曲卧位且惧怕体位改变者多提示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腹痛伴膝胸卧位或辗转不安,存在间歇期多为胆道蛔虫症或泌尿道结石。

1.2.1.5心理状态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通常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因治疗的需要通常会在早期建立经脉通道和行吸氧、心电监护,且部分患者还需置入引流管,患者被迫行被动体位,加重了其的痛苦,患者易出现烦躁、恐惧等心理。故因密切注意患者神情及情绪,并尽最大限度规避可能引起不适的因素,如建立经脉通道时尽量选择大血管和不影响关节活动的部位穿刺等。

1.2.1.6禁食阶段的观察 急腹症患者大多需行胃肠减压治疗,常需禁食,在此期间应严密观察出、入量及引流物的性状、色泽等,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2.1.7休克的观察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同时注意尿量、皮肤色泽及温度等,当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面色苍白、脉搏细弱等,提示休克出现,应立即将患者体位置于仰卧位,并设专人护理,遵医嘱使用扩容、纠酸、血管活性药物等。

1.2.2社区前期护理准备要点

1.2.2.1心理准备 手术是目前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方式,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交谈,告知手术治疗的目的、优势,适当讲解治疗步骤,促进患者对治疗的认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树立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告知患者良好情绪对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嘱其保持良好的情绪。

1.2.2.2合并性疾病的准备 老年患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基础性疾病,应做好相应处理,如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积极补充血容量并纠正脱水;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血糖;水电解质紊乱者积极进行纠正等。

1.2.2.3营养状态的准备 老年患者胃肠道消化及吸收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营养物质吸收存在一定的障碍,急腹症发作后需禁食、禁水,营养状况多不理想。对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应适当输血或输入白蛋白,以预防切口或吻合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治愈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焦虑程度采用Zung焦虑量表(SDS)[2]分别于入院时及手术后24h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焦虑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P

2结果

62例患者手术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全部治愈后出院,治愈率为100%;患者住院时间为12~25d,平均(18.13±3.29)d;治疗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护理前焦虑得分52~65分,平均(58.39±8.51)分;护理后焦虑得分46~53分,平均(50.07±6.18)分,护理前、后焦虑存在明显差异(t=6.228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