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对比浅析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对比浅析

摘要:社会发展带动工程管理领域发展,促进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导致工程管理硕士(MEM)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现有文献及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工程管理硕士发展历程,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供思路。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各高校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PDCA管理循环结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MEM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提出MEM项目的优化路径,为MEM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实践提供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工程管理硕士(MEM);培养模式;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优化路径

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工程师队伍的支撑。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建筑工程行业逐步细化,现代工程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也愈加明显。工程管理硕士培养项目作为工程师的重要培养方式,需要积极应对科技和产业等带来的全新挑战。为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渴望,国内各高校自2011年便开始注重培养工程管理硕士,以满足各阶段对工程类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有关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研究较少,缺乏实际参考经验,借鉴国际和以往经验成为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

1国内外MEM发展历程

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回顾美国的百年工程历史,工程管理教育起源于美国[2],而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则可追溯到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3]。自1913年开始,美国先后设立了工程管理相关学位、工程管理相关院系以及美国工程管理学会,用以促进工程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直到1997年,工程管理学科才正式被确认为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学科,随后康奈尔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成立了工程管理硕士项目联盟,用以交流和分享MEM的成功经验。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1912年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上海交通大学[4],1986年设立了《关于我国工业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道路和方法》的相关课题,工程管理的学习才得到广泛关注。工程管理硕士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近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确认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为MEM的培养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2010年国内第一批工程管理硕士点正式设立。2019年,项目管理、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3个专业并入到工程管理硕士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范围和方向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截止到2021年,中国共有MEM授权点184个。中美工程管理硕士发展历程对比见表1。工程管理硕士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其发展路径却存在相似性。目前,中国工程管理硕士设立仅10年,很多高校处于建设高质量队伍和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时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仍需要继续探索。回顾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发展道路提供前车之鉴。

2国内高校MEM培养内容的对比分析

国内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国内高校MEM的发展现状和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张彦春等从培养目标及学位论文角度出发,探讨工程管理硕士教育现状及对策[5];桑秀丽等通过对比分析工程管理岗岗位要求和工程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探究其适应性[6];白思俊基于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对项目管理工程硕士与工程管理硕士进行剖析[7];也有学者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内容对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教学体系框架进行探讨,以王淑雨、刘红勇等较具代表性[8-9]。选择国内4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经管学院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周期、课程设置、毕业要求5个方面对MEM专业学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见表2。通过4所高校的对比,国内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4所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具有相似性,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培养视野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不同于其他3所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立足于国际视野,面向全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则立足于西部,面向全国。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与高校自身的实力及定位相关,更要符合市场需求。2)培养方向。各高校侧重点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并根据培养方向侧重点来制定出具有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0]。当前,各高校已经根据学院特色初步形成特色专业,但培养方向不应浮于表面,应注重突出特色专业建设的优势和亮点,进一步推动特色专业的发展。3)培养周期。MEM招生的学生年龄与接触能力具有较大差异,且MEM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3年,导致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MEM的培养可以适当延长培养周期以确保质量,亦或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保证MEM的培养质量。4)课程设置。部分高校形成了独特的课程体系,如清华大学的π型课程体系、天津大学的T型课程体系,各高校均存在一定的优势课程或在某个细分工程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部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将本机构的特色课程与工程管理的知识进行充分融合,无法确保课程发挥最大效果。5)毕业要求。学分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的关键,但对于工程管理类硕士的培养,学分制度同时也局限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易丧失对高质量学业的追求从而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加上高校针对严格完成毕业要求的意识均较为薄弱,毕业要求存在模糊性,不利于学科发展。应该加强毕业要求完整化、清晰化,对毕业生严格把关,针对性地加强学生重视程度、加强教学模式改革以及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1]。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构建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研究多基于理论,较少构建实际的管理体系,加上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针对性弱、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借此引入PDCA循环,以保障工程管理硕士的毕业质量。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高效的质量管控工具,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WalterA.Shewhart提出,将质量管理分为4个阶段,即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具有完整统一、持续循环等特点,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12-15]。工程管理硕士培养可以看作一个整体PDCA循环,P阶段为目标系统,包括培养方案等内容的选定;D阶段为管理系统,包括课程学习等内容的执行;C阶段为检查系统,包括各类学分的检查考核;A阶段为反馈系统,包括各类问题的处理反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PDCA管理循环如图1所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需要构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PDCA循环,更需要对体系中的具体内容构建小循环,以形成大环与小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改进模式。小循环推动大循环,大循环带动小循环,不断进行新一轮循环的特点,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国内MEM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MEM项目在各高校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对比分析各高校的培养模式,国内MEM培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结合以往办学经验,深化改革,注重创新,可以促进MEM项目在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国内MEM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4条路径。

4.1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

目前,从国内高校收到的企业及毕业人员的反馈结果上来看,高校工程管理类硕士的培养不足以满足行业需求,出现了人才培养同质化、培养目标与毕业实际情况不符、工程管理硕士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培养目标确认的第一步就是打破人才培养同质化,与传统工程硕士区分开。人才培养同质化一般源于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脱离社会需求、办学特色模糊、办学理念落后等方面。以需求为核心、以学科为优势、以突出学科专家为领导,可以实现培养目标在确立过程中的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避免因培养目标界限不清晰、规范性不足,造成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的背离。培养目标的建立同时需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综合能力的提升。

4.2拓展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培养

MEM的培养强调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实践能力是提高工程管理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16]。当前,工程管理硕士的教学内容仍偏重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即使高校普遍实行了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以克服实践内容的不足,但仍需克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譬如在实施过程中避免校内与企业导师的指导浮于表面,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果。校内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向实际问题,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向外延伸,拓展教学内容,以确保突出工程技术专业性。可以从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路径出发,将理论知识充分融入工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实现能力上的飞跃。

4.3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水平

MEM培养具有特殊性,培养过程容易忽视实践的重要性,造成教学水平低、培养质量不符合要求等问题,针对专业和实践部分的教学,通常也难以把握。通过构建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于一体的PDCA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把控,有效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和循环发展。例如在课程学习方面,监督人员通过上课,记录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讲解情况和课堂问题;培养人员对此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制定评教机制,通过评教机制辅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科学改进;最后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的途径,收集和采纳培养过程建议,制定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4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突破交流局限

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企业与培养单位的对接,为企业带来所需人才,同时企业也能够为高校带来丰富的资源。加强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注重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三者之间的共赢[17]。一方面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周期,避免培养过程中出现“校热企冷”现象,造成培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完善办学模式,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人才培养、产业生产、技术创新三者之间深层次的融合。除此之外,应加强重视校与校之间的合作,高校可以与校外各类资源联合开展办学,实现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标准化。目前国内高校间MEM的培养注重于校内,推进产学研用将会是突破MEM项目交流局限的关键。

5结语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工程建设领域的根本要求,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则是新时期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促进MEM项目在新阶段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结合国内外MEM发展历程、对比国内高校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PDCA管理循环结构,可以为MEM项目的发展提供建议和路径,推动工程管理硕士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曹琳剑 李博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