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探究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日益融合、互动,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索美术通识教育的公共教育模式,在生活的“碎片化”学习模式中逐步形成美术学习氛围,通过在潜移默化中摸索到美术的内在含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审美水平。通过对公众进行美术通识教育,可以提升其审美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不仅要使人明确感知,社会还要提高公众的行为感知能力,所以在进行美术公共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提升其个人的素养,还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目前进行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出一种合适的教育方式,而互联网适时出现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网络+美育是促进美术公共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互联网+”美术教育

(一)互联网美育的意义。美术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基础,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全面的延伸发展,产生一种超越实际的美感。起初,美术不是美的一种形式,而是人们心中对美的朦胧感觉。通过不断的实际经历与经验的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内容也在不断的增强。这也就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对人们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让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区分善恶、美丑,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的塑造。同时最主要的是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普及美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要全面提高对学生美育的重视度,通过开设美术课堂,提高学生们的美育效果。通过使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美育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技术储备,还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由于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时间较为重要,所以美育常常会和学习产生冲突,这就会导致传统的美术通识教育没有办法获得很高的成效。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在网上进行美术教育。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时间与精力的问题,从而提高美育效果。

(二)互联网美育的初究。随着网络的发展,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与影响。所以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就必须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进行全面的结合,开设出一门满足人们需求的课程,从而使美术公共通识课程脱颖而出。然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他们对学校教育的需求相对较少,因此没有办法在美术教育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由于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影响导致公众的闲余时间被广泛分配在中午和深夜,使他们没有办法连贯地进行公共审美教育的学习,从而在审美教育学习方面受到阻碍。顾名思义,“碎片化”是指事物或过程的间歇性,但在美育的公共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在间歇性下,存在着一定的整体性。这是因为,在这一模式中,美育的传播虽然符合时代特征,也有一定的突破,但是相关的教育者必须要重视一下教育方式,进行模块化分割,通过这种方式将美术进行单元转换。使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的理解到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方式也适合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同时推动公共教育的方式,还可以使公众在一定时间内学习到连贯整体的知识。而将这些知识结合起来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种碎片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当代人们的学习需求。

二、学习资源的改变

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与普通的教育不同。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关系表明,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往往是学校美术教育在社会上的衍生。不同之处在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以及公众时间的碎片性和学习空间的不确定性。所以必须要重视将时间空间进行全面的利用以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使人们适应碎片化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知识的学习。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使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教育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美育效果。

三、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模式

社会美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不全面、不彻底,公民终身教育不够完善。大众媒体技术传播能力不足,质量不高。原因在于,普通市民的审美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熏陶实践,是一种不为了牟取公共利益的公益行为,短期内很难达良好效果。另外,公民教育受众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不同的社会地位之间的分化状况,就会导致这种课程在实施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必须要重视使用碎片化的方式,通过使用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使公众一点一点地获得信息和知识,通过不断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所以当前各大学习软件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不论是在上下班的途中,还是在休息时间,都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碎片化的学习形式有很多种,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以浏览微博和博客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搜索,还可以通过各种软件的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通过了解相关的历史记载以及名人评价等方式,了解到更多的本质思想以及情绪,从而进一步的讨论到历史的状况揭示自身的性格和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到公众进行美术通识知识的学习,提高公众的美术修养和鉴赏力,使公众的美术能力和创造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美的品格以及美的修养。同时碎片化学习还能使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其能够满足当前人们对于教育的各种各样的需求。现代化教育与系统教育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基本教育要求学生们按规定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碎片化教育则没有这么多的要求。

四、互联网背景下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模式特点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众都认为学习这件事情只属于学生,所以就会导致当前大部分人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开展美育社会化活动。同时美术通识公共教育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这就会导致其与美育的宣传和服务不符,从而进一步严重影响了美育的发展。所以必须要探索新的宣传和发展道路才能使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发展。碎片化模式可以使公众能够在闲暇时间一点一点的学习到美术,同时公共教育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教育方法。

(一)由点及面。“碎片化”是知识的划分,是一种知识结构,但这种结构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人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独立的知识。但是在整个美术通识公共教育过程中,由于这些知识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并可根据特定的规则加以重新组织,因此结构是相对的。这种临时性的“碎片化”,既适应了人们学习时间短的特点,又保证了人们学习美术的完整性,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形成相对完善的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使用这种信号的方式,它可以使人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内容的学习,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将知识点内容进行链接,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认知。

(二)形式灵活。形式灵活的美育学习也反映在学习途径的多样性中。在这种模式下,人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必在忙碌的时候匆匆赶到某个地方去获得统一的美术知识。大多数人只需要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这些途径,虽然看起来太过薄弱,但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难以觉察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在无意识地时候吸收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这些学习方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生动性。网络上的信息十分复杂,所以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这也就可以使人们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相关的美学知识,满足了人们在轻松环境中学习的要求。而且,这些方法很有群众基础,用这些途径进行美术教育,可以实现美术教育的公共性和普适性。如果把美术学习比作火车,那么美术就是整列火车,互联网就是火车头,“碎片化”的组成部分则构成了火车的各节车厢。通过使用碎片化的教育方式,可以改变人们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接受使用碎片化的方式灵活进行各种知识内容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美术通识公共教育效果。

五、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碎片化学习的关键点

(一)碎片化模式与兴趣点的营造。兴趣对一个人的知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可以采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使公众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还可以使公众能够更加主动进行各种知识内容的学习。美术教育领域丰富的教学资源,也将与新媒体碰撞,焕发出更丰富、更迷人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新的氛围。

(二)互动学习方式。评论较高的信息推送以及互相研讨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创建一个交互氛围,学习者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从移动设备中获取信息。而信息互动会导致主题性的产生,在新鲜的生活美术常识的学习氛围中,人们可以细致入微地体验美术学习的感觉,欣赏美术。例如,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观看视频进行知识内容的学习,课程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受到了极大关注,推动了视频课程的建设。同时网络各个平台的信息推送也是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微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教程的开发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碎片化教学形式,通过将知识点内容进行全面的分割,可以使公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内容。

(三)价值取向。通过使用碎片化的模式学习,可以使公众能够更加重视培养自我意识,提升自身美术素质,从而推动自身全面发展。这也是当前国家促进全民学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使用碎片化方式可以使公众在闲暇时光学习知识,通过不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当前的美术通识公共教育应该与传统的美术教育进行有效的区分,这样才可以使当前的中国文化现状得到全面的改善。首先必须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更高目标的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推动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发展,推动公众自主进行学习。

六、结语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当前还没有全面推广到社会生活当中,同时在社会文化教育与成人教育方面还没有全面的深入。公民还没有意识进行这一方面内容的学习,所以必须要重视使用碎片化学习模式,使公民们能够更加全面认识到美术公共教育的建设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情操道德,提高审美水平。因此,这也要求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以及对这种学习模式的探索,从而进一步提高全民美术通识公共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1

[2]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103~110

作者:李鸿涛 王柯 黄甘萍 陈佳欣 莫小米 张馨源 单位:琼台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