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浅析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浅析

摘要: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按照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提出面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总结了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优缺点和取得的成效,并为今后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及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建立健全新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推进学校电气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双一流”建设;实践基地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逐步扩大,学位结构日趋多样,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应用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迅速发展[1]。如何把专业研究生培养成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也指出,研究生应该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3]。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双电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当前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及电力行业发展对研究生提出的新需求,提出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联合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目标,推出了全职式、实习式、交流式三种联合培养模式,本文分析各模式的运行机制与特点,总结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并提出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持续改进的建议。

1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目标

按照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电力行业发展需要,提出了面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如下:

1.1培养高水平的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电气工程和农村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通过与研究院所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研究生直接参与来自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就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1.2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将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生产单位的协同合作,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完善以社会需求和学术贡献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本学科在农村能源互联网、农业电气化方面的优势与特色,培养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农村电气化领域的一流学科与专业。

1.3企业学科协同发展

加强协同创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在人才、资本、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4]。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5],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对于高校,通过联合培养,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丰富教师队伍工程实践经验,提升教师队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对于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电气行业发展做出贡献;为企业和研究机构培养专业技术创新人才,推动企业和研究机构提升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2创新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联合培养模式。

2.1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良好地运行机制是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学校和培养基地双方在长期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中,形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交叉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1)交叉管理模式学校与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就学生培养、科研合作、技术开发、资源共享、双方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进行规定,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学校负责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图1交叉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校内导师的管理,以及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基地负责外聘导师的管理,校内导师的项目成果考核,以及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的管理。校内导师负责对学生科研工作的专业理论与论文指导,外聘导师负责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校内导师与外聘导师通过联合指导,形成科研团队,并开展科研合作。2)运行机制领导组织机构:学校和基地双方共同领导,由基地3人、校内4人组成,负责基地的组织、运行与建设。导师遴选考核机制:导师遴选与考核由学校负责,根据学校对导师相关规定执行,每年遴选1次。分工合作机制: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计划制定和课程的教学;基地负责工程实践指导、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期间的管理;研究课题选题与过程指导分工由双方联合决定。经费筹措机制:根据双方合作机制,分为三种形式:①基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科技攻关课题,提供经费支持;②双方联合申请部级、省部级、企业等科研项目,共同出资;③校方根据科研需求,对学生和基地提供经费支持。资源共享机制:基地根据本单位条件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设备等。学校和基地双方根据合作模式,对实验平台、人才资源、知识资源等实施不同程度共享,双方就合作成果进行具体规定。

2.2联合培养模式与特点

中国农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与实践基地的联合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全职式、实习式和交流式三种模式。三种模式对比见表1。1)全职式联合培养模式全职式联合培养模式,对于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外聘导师担任第一导师,校内导师作为合作导师。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后到基地(科研院所等)完成课题研究及学位论文,再回学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在基地做研究约占整个学制2/3的时间。论文选题以基地为主,与校内合作导师商议确定。研究生培养经费由基地承担。优点:学校-基地、内外导师之间通过联合申请科研项目或互相协助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开展深度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学科发展。学校-基地双方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软(师资、资讯等)、硬(实验室、生活设施等)环境,研究生在培养基地开展科研与实践工作,在学校获得理论知识和学业指导,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业务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培养。缺点:对外聘导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其具有丰富的研究生指导经验,内外导师之间需要针对课题及学生时刻保持协作、沟通,并且对相应权责进行约束,明确各自职责。对学生的自律性、适应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在学校、基地之间完成角色转换以及课题推进、实践及业务能力提升、自我管理之间的利弊权衡。2)实习式联合培养模式实习式联合培养模式,以学校-基地双方合作项目为依托,通过项目挂靠的方式联合培养研究生,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外聘导师作为合作导师。一般在基地实践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实习期间主要针对合作项目在基地开展研究工作,外聘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相关指导,推进合作项目中双方协调、配合部分的任务完成。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培养经费等全面负责。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实习的工作环境、资源以及部分经费。优点:学生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依托合作项目,学生建立起了学校与基地之间的联系,双方合作得到了有效沟通,信息、成果等资源快速共享,促进双方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缺点:校外导师以项目负责人为主,缺乏研究生培养经验,一般以项目管理的要求指导学生,要求学生快速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缺少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学校与基地间利益出发点不一致,在知识产权、成果分配等方面需要充分沟通与协调,以促进双方的持续发展。存在项目周期与研究生培养周期不匹配的问题。3)交流式联合培养模式交流式联合培养模式,以学生到培养基地短期实习为主,时间在半年以内。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外聘导师或实践导师为合作导师,一般为学校-基地研究课题参与者及方向相近且有合作意向者。研究生根据论文选题,在基地从事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实践活动。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培养经费等全面负责。基地为研究生提供项目资源,并提供与工作量相匹配的实习经费。优点:研究生通过在实践基地全方位的实践与培训,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实际生产需求,拓展研究思路,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交流实践中,促进双方深入交流与合作,扩大资源共享范围和双方的共同发展。缺点:培养过程没有合作项目支撑,导致学生在实践基地缺少针对性的训练,难以保证实践中的预期效果。学校-基地双方缺少互补互利的前提,影响双方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培养质量。

3创新联合培养模式的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所提出的面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学校-基地、校内外导师间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密切合作,推进了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社会需求-科技创新-产品转化循环式发展模式,双方合作所带来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对学科建设、企业发展、社会服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育创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9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校企共同研发的配用电自动化、农业能源互联网等软硬件系统已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联合建设了煤改电、光伏扶贫、微电网等工程和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2)近年,全职模式培养出博士3名、硕士2名,实习模式培养出硕士15名,其余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均参与交流式联合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基地深度参与到科研、管理、生产各业务环节,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幅提升。(3)在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中,不仅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也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校内导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动态掌握了社会需求,并提高了科研水平。近5年,为企业培养在职博士2名、专业硕士12名。并且定期在实践基地为技术骨干开展理论培训,强化了实践基地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4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发展建议

我校将继续坚持自身发展特色、审视发展定位及社会需求,建设上突出“内涵”和“质量”,稳步推进建设农村电气化领域的一流学科与专业、“双一流”学科建设,具体建议如下:(1)拓宽创新联合培养模式思路、合作力度,由学校-基地向学校-国内名校、学校-国际名校等合作方向发展,加强学校与国际间的合作,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型应用型高水平人才。(2)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如双方导师互培机制,联合培养方案反馈修订机制,导师和学生的激励机制,基地培养环节的考核机制等,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证,促进双一流建设。(3)探索学校-基地、学校-学校间的学分共识管理制度,开展学校与具备招生资格的基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健全学位认可制度,加强深入合作,向联合培养学生双毕业证书、学位授予推进。

5结语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提出的面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行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改革。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与培养模式。该模式,以问题、产品、市场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与培养环节,实现了学校-基地人才与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互补。通过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得我院研究生培养制度更加健全,专业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基地联合培养成果互惠互利。我院正在向培养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设农村电气化领域的一流学科与专业、实现“双一流”建设、为国家输送高质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稳步推进。

作者:苏娟 杜松怀 李振 井天军 许朝辉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