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职能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职能探究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大学生直接面对面的人,身担重责。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既是国家对高校的目标要求,也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为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荣辱观,激发大学生品德学习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动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改革。文章梳理了高校辅导员两大职能,为进一步完善高校辅导员教育与管理理论与对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思想政治管理职能

1高校辅导员的概念厘清

辅导员身份关键,他是过渡区,上传下达;他是调解石,安抚镇定;他是沟通桥,汇集民意后尽最大能力解决。没有他,学生的愿望达不成,领导的工作难开展。他连着两头,两头都需要他。

1.1辅导员的概念及由来

辅导,按词源,来源于《汉书王商史丹等传赞》:“丹之辅道副主,掩恶扬美。”是辅佐引导,帮助指导和教育的意思,也写作“辅道”;同时它也指辅导的官员或者指一个官职,在《陈书·孔奂传》:“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辅导员的“辅导”是上述第一层含义,辅导员即为辅佐引导的人或者帮助指导和教育的人。“辅导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工作职位。按职业划分,属于教师队伍,本职中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但它职能的发挥不再是通过传统的课堂和讲课形式,而是更多地体现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联的工作与事务当中,它的真正角色是拥有一定的政治身份且同时兼有学生事务管理职责的专业群体。

1.2高校辅导员的概念及演变

辅导员这一称呼,最早在我国高校出现并使用是在1952年8月,当时只是为了在高校开展政治工作,因此又称之为“政治辅导员”,[1]从此就融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由于这个职位是面向全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在当时与大学生的关联程度不是特别明显。直到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写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辅导员没有冠以“政治”二字,更加亲切自然。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使用“高等学校辅导员”。后明确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这一名称一直延续到今。一直以来,辅导员的工作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最主要的职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养成文明的素质;第二个职能是负责对大学生的管理,通过日常管理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在2017年教育部令中明确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并表明这一辅导员的概念:“是指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3]充分显示了这个职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所担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重大责任。本文使用“高校辅导员”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统称。

2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职能意蕴阐释

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一般是指大学生经由教育和管理的手段辅导后所产生的品德素质的效果。它所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学校里的教师身份,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做到“辅导”的责任。这个“辅导”是辅助和疏导,是对大学生群体在教育基础上的管理与帮扶,尤其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因此辅导员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

辅导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我国高校的教育目的中明确“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辅导员作为教师,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它的教育职能直接影响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2.1.1辅导员的教育理念统领其教学方式。辅导员教学,主要是通过班会课或者主题教育课来进行的,在此课程中,辅导员作为教师,转变教育的理念,让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增强课堂吸引力,努力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2.1.2辅导员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既包括扎实专业知识又包括优秀教学能力。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理工科专业或者院校,辅导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彰显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2.1.3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彰显价值。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在言语方面,更应该体现为行动,只有言传和身教统一,以身作则,才能展现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人格魅力,才能实现辅导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效能。

2.2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的职能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的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下还担有管理大学生的重大职责。2.2.1辅导员是通过党委团委以及院系班级等平台履行管理职责的辅导员利用党课团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或者在对学生会和班干部的人员选用中进行积极地引导激励和有益培养,与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充分关注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怀他们素养的培植,对他们实施社会规范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提升。2.2.2高校设置辅导员是为了在学生管理中融入品德教育高校辅导员不是宿管阿姨,也不是高校领导,它的设置不是因学生的生活需要,也不是因高校行政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大学生在公共政治课之外的日常中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设置的,设置的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行为品质和做人基本规范的正确指导。2.2.3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能可以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是我们进行思政教育与管理的初衷。辅导员作为基层管理者其优势在于“接地气”,就是能和学生近距离地亲密接触,由此可以通过管理,更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

3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职能的方法对策

基于辅导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与角色的设定,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为了帮助大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为了使我国高校辅导员能够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特探索出一些可以帮助辅导员发挥其角色特点与职能的针对性的对策和手段,进而丰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论。

3.1发挥教育的角色,促进教学相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员,在教育大学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3.1.1继续发挥“人”的主体地位高校辅导员应转变一直以来延续至今的传统式教学,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课堂还给学生,其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辅助疏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健全人格培养。3.1.2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高校辅导员大多比较年轻,一般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虽然可能有较强的学生工作经历与能力,且被得到认可。但肩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就需要积淀自己的理论功底,历练自己的专业素养。3.1.3真正以身作则高校辅导员应坚持育人为先,用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树立自身品德,一视同仁、公平正义对待学生去树立自身威望与形象,用自身散发的人格魅力去施以德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3.2强化管理的职能,平等沟通交流,帮助大学生养成技德兼修的习惯

目前,学界认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在总体上一直向前。学界在研究分析教育实践的管理效果后,达成新共识,即在针对管理对象上,不再是强抓硬管。而且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是需要人才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大学生时,应做到:3.2.1合理运用时机,及时管理高校辅导员可通过一些主题会议和活动,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可以通过个别谈心,平等交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穿插道德两难问题,培养学生辨识能力的同时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格的目的。3.2.2近距离关心学生的特定需要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与大学生距离近,无论是年龄还是认知方面都更容易与大学生打成一片。这样的优势就会让辅导员更易于了解学生需求,特定情况酌情处理,能够真正做到在“温情”中管理与服务大学生。3.2.3及时上报记录,与高层管理者的步调相一致高校辅导员作为连接大学生与校领导的纽带,既负责对大学生的管理,还负责及时向领导汇报请示的重任,这就凸显了辅导员的职能和所扮演的角色。在进行思想政治管理的过程中,注意区分主次,对于大学生民意非常激愤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可以制定管理的计划,定期执行,分门别类做记录;在管理中一旦发现问题,仅凭自己个人力量难以解决时,要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汇报;应注意信息的隐蔽性,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隐私,使他们有独立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改造;最后及时下发上级领导的指示,以便大学生知悉和了解。

4结语

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不仅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骨干角色,而且也扮演着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领路人角色,应该更加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围绕“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基石,[5]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细化日常事务管理、强化班级寝室建设、精化科技文化活动“四化一体”的举措,为学生点起远航的灯、照明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世界教育大事典——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重点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6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10.15.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Z].2017.09.29.

[4]央视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OB/OL].

[5]崔青青,邹红美.深化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作者:梁蓓 李学锋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