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精选

安全素养教育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素养;现状;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1网络安全素养的研究意义及基本内涵

1.1研究意义

第一,时代背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2014年2月27日成立,同时召开了以“网络强国和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和网络安全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愿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2018年4月,我国召开了首次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二,现实意义。我国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9.6%。其中,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10~39岁网民占整体网民比重的近7成,20~29岁网民占比高达26.8%。在8亿多网民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在校学生占18.6%,他们是我国互联网使用的特殊群体,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后备主力军。

1.2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是指随着网络的普及,不断适应网络的发展,利用网络获取、评估、制造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使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

2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1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水平,对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通过QQ、微信、邮箱等网络手段发放网络安全素养调查问卷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84份,有效回收率94.67%。最后从参与调查问卷的样本中再抽取3%,即9人进行访谈交流,以便全面把握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真实情况。

2.2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安全素养问题成因

2.2.1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是将知识内化建构体系的过程,体现主体驱动下融兴趣导向与实践积累于一体的终身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网络安全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其自我约束力较差。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表现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并能够有效抵抗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律意识淡薄。调查问卷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44.48%的学生会在网络上透露个人信息,其中5%的学生会如实告知,20.29%的学生会透露部分真实信息,19.29%的学生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意识到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家庭所在地即农村与城市为例,55.45%居住城市的学生表示不会在网上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居住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略低于城市学生(55.42%),说明农村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略低于城市学生,但差距不大。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影响。进入高校后,身边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院校学生不断追求新事物和自我独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甄别信息能力较差,对于接触到的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对主流意识把握不准确,现代自媒体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极易使他们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造成网络言论不当和处理极端化的行为。

2.2.2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落后。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没能充分利用新技术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观念功利,教学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当今社会,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社会转型速度加剧,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对这类信息缺乏判断力,高校也多以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开展,重教育轻实践。第二,高校网络师资力量不足。目前国内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的网络素养教育,有的甚至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这就很难满足教育学生的需求。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图书馆负责学生的信息检索教育,但很多图书管理员年龄偏大,自身都缺乏网络安全素养,不能跟随时代步伐发展,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教育了。

2.2.3网络安全环境不稳定

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要求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高度重视并广泛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国家已经逐渐认识到对高校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网络技术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网络素养教育起步也较晚,没有形成全民重视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大环境。

3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措施

3.1提升高校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网络世界容易让人沉陷,这就更加提醒我们应该采取合理、有效、多样的方法和措施,从精神层面引导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高校应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增强辨别能力,充分发挥自我约束力,通过教育和引导养成正确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

3.2有效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第一,思政课与学生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紧密相连。合理安排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要将网络安全素养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将网络安全素养知识转换成网络行为能力。第二,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网络安全素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先于学生接受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提升自身网络安全素养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的网络安全素养。

3.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督体系,加快监管制度建设。有关网络安全方面,政府应该尽快加强研发相关科技,提升监督力度。作为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制定相关监管制度,督促各高校认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使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掷地有声。第二,加大政府部门对网络安全素养教育的规范和保障力度。各级政府要适应时展需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素养教育,多措并举,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素养教育活动。有关新闻宣传和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依据各自职责分工,挖掘网络安全素养教育资源,完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周高琴,谭科宏.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J].新闻前哨,2015,(12):51-53.

[2]孙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89-91.

[3]冯婧.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4):88-90.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2篇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开幕,教育话题热度不减,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坦言,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建议,将青少年安全防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提出,建议发挥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开齐上好体育课,开展中小学体育“晒课表”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体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安全与健康是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却面临着边缘化和缺失的困境。

一、安全与健康

学校教育的困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在我国每年有超过5.4万名儿童死于意外,其中死于交通伤害的14岁以下儿童高达18500名,死亡率是美国的2.6倍,欧洲国家的2.5倍。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全球大面积居家隔离,学校长时间停课,但2020年中国校园安全事故案例仍频繁出现。典型死亡案例包括运动猝死、运动伤害、自杀、暴力伤害、校园欺凌、食物中毒、意外坠楼、烫伤等。意外伤害事件给孩子及其家庭带来终身的痛苦和不幸的同时,也给政府、学校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与此同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引发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体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学校教育中却长期被定位在“身体教育”层面,与其他以显性的“分数”来评价的学科相比,体育往往受到轻视甚至忽视。受此大环境影响,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紧学习松体育”的现象,导致出现“重成绩轻健康”的后果。虽然近年来部分省市开始试点通过中高考指挥棒提升学校和家长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但片面追求体育“成绩”而忽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又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学生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重点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全民安摘要:学生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切的重点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改变目前不安全行为、安全意识薄弱和安全知识技能缺乏的社会现状,提升全体公民的安全素养,必须从孩子抓起。本文提出把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全民安全素质提升的基础,把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康素质提升的基础,通过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在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中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科学、专业、规范、常态化的安全教育,实现师生安全素养的提升,为体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为学校安全工作减压。全素质提升的基础,把青少年体育锻炼作为全民健康素质提升的基础,把加强学校体育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规划纲要》(2016-2020)中明确指出: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推动安全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以规定或指导意见的方式确定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教育工作评估中的价值,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要改变目前不安全行为横行、安全意识薄弱和安全知识技能缺乏的社会现状,提升全体公民的安全素养,必须从娃娃抓起。相关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有效避免的。同时,开展系统常态的安全教育是校长和教师尽到教育责任的重要依据。然而,现阶段我国校园安全教育尚处于边缘状态,更多只是碎片化的临时性、应景式活动,停留在宣传层面,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的课程及评价体系。提升全社会公民体质健康水平,同样必须从学校体育教育开始。然而现阶段体育课在整体被忽视的情况下,学校负责人特别是体育教师还裹足于运动伤害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很多学校人为降低了体育课运动强度,甚至取消了一些体育项目。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聚焦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注重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促进。体育不仅是“身体教育”,更是塑造品格、保障生命安全、让人生更有质量、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重要教育方式。从幼儿到大学每个人接受的学校教育应是一个完整过程,体育教育也应是贯通的体系。然而,体育教育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和关键性的问题:各学段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有效衔接,不够系统,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难以形成,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不甚理想,“繁、浅、偏、断”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

二、一体化研究探寻破解之道

2018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启动德育、体育、音乐、美术四个学科的一体化研究,体育学科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在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开启了探寻学生安全与健康问题的破解之旅。一体化的体育课程建设,突出理念“生本化”、目标“层次化”、内容“结构化”、实施“多样化”,评价“多元化”等联动机制的建设,而体育课程一体化聚焦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系统化规划与实施。纵向衔接重点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像接链条一样,将各个学段的体育学习内容衔接起来,解决过去课程存在的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等问题。横向一致主要聚焦于基本运动能力,基于相同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身体发育等相似的发展规律,结合素质发展敏感期和年龄特点,界定不同学段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类型与难度。内在统一注重全面把握“知、能、行、健”核心目标,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等都需要在各个学段有不同程度的把握;运动能力既要考虑日常生活运动所需,还要考虑终身体育运动必备;具备良好的健康与安全行为和品行是关键;不同学段的体育学习最终共同服务于对健康的促进。形式联合提倡充分利用多元联合形式,课程实施注重学、练、赛、评的有机联合,实现课程实施空间上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关联。让学生通过课内外、校内外联合式的学、练、赛活动的参与,对体育产生浓厚兴趣,养成终身锻炼习惯。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开创性地构建了系统完整的体育和健康课程体系,致力服务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需求,助推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安全教育在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体育绝不仅仅是“身体教育”,基于对其功能和价值的分析,结合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富有“生命教育”的意义。体育能够使人的生命更有保障,使人的生命更有质量,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生命教育”的高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安全教育遵循一体化体育课程总体格局,从理念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业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创新性地构建起基于运动伤害防护、延展到日常意外防范、自然灾害避险的三大版块、覆盖大中小幼七个学段的课程体系。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窗口期”概念,学生生长发育特点、认知规律、动作发展规律、素质发展敏感期特点、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各项运动自身的特点等,决定了具有不同特点和难易度区分的运动项目应该具有一个适宜开始学习的“窗口期”。基于实验校的调研、实验,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及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安全教育的窗口期设定为:培养安全意识从幼儿园开始,学习安全知识从小学开始,掌握安全自救技能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掌握安全互救技能从高中开始,形成了充分尊重身体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安排教育内容的科学体系。安全教育课程实施与一体化体育课程实施保持同步,倡导“学、练、赛、评”,从以往的“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把握学情,因材施教,注重强化“教会、勤练、常赛”。考虑到安全教育课程的特点,创新性地将课程内容教学分为专题式和融合式两大类型。对于内容较多较复杂的课程,采取专题式教学,用完整的课时充分实现“教会、练熟”;而另一部分较简单的内容,则采取融合式教学,分散到相关的体育课中,用较短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练习。结合体育课,通过趣味竞赛等形式对需掌握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并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各项评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都对评价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要将日常参与、体质监测与技能测试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将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等的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能、行、健”四个维度,安全教育相应将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行为、意识”四维度,并据此构建起涵盖各学段各版块的多元评价体系。师资能力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安全课程能否上好、如何上好,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联。目前,一体化体育课程研究项目已启动教师教程编写和教师培训筹备工作,希望通过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素养,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补齐安全教育短板,积极推动体育教学改革。

三、安全进课程体育健康新局面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训练;安全教育;课程思政

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工程训练系列课程首先要旗帜鲜明的给予支持,因为工程训练面向本科各专业学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教育环节,所以,在工程训练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课很有必要。工程训练要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每一位工程训练实践教师老制定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工训系列课程有思政,实践教师人人讲育人。工程训练涉及很多实践环节,应该在学生在开始实践课程学习之前,把中心、车间、教学组三级安全教育当成工程训练思政课最重要的责任田。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级安全教育,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学习中去。三级安全教育,不能仅仅灌输安全和纪律条例,不能简单认为在工程训练中给学生引入了职业素养,就不用进行思政教育,但是,怎样在安全教育中融入思政课,让学生乐于接受思政课的授课效果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的比较

(一)有联系

1.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就是思政的内容。比如职业素养中的“诚实守信”,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思政教育的克难攻坚精神和意志素养,思政教育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思政教育的团结合作和社会素养等等,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2.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比如专业职业素养中磨具专业的“一丝不苟精神”,是思政教育中“认真负责态度”的具体等。 

(二)有一定区别

1.思政内容相对宏观,职业素养内容相对微观(所以说,职业素养有些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 在这个意义上,有些职业素养的内容不足以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时,就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特有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跳出圈子想问题”,提高引导学生的效用。2.思政教育有些内容和职业素养内容高度一致,也有一些内容“高于”职业素养,特别是涉及方法论、政党观、国家观的那些内容,和做人做事“大思路”有关,因此影响人技术技能发挥作用,相对要间接一些,更为潜移默化一些。3.职业素养不少内容可以少讲不讲,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规章约束等手段提高来养成。但思政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当然也可以在借助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过程中加以灌输。思政思政,是以思想性为特征的,思想的东西,需要分析和语言传播。

二分析、归纳和提炼

将三级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上的安全教育过程,在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多年,在老师和学生心中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安全教育本身就是一堂严肃的思政课,但是,这还不够,需要在以上三个级别的教育中提炼思政课的内容,见表2。这是给学生集中上思政课的好时机,参考三级安全教育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手段和载体,把提炼的思政课内容,也要授予学生,起到处处育人的作用,所以,怎样融入是关键。

三如何融入

(一)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思政元素不单纯是政治,也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认识方法。“科学求真、工程务实、人文达善、艺术尚美”,思政内容属于人文社科范畴,对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成长有好处。技术技能是解决“物”的问题,但技术技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个掌握基础技能的人,努力不努力,掌握技能后用于什么地方?技术技能本身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思政来解决。

(二)解决一个载体问题

安全教育中介绍规章制度等,是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良好载体。企业规章或班级规定,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介绍规章制度时,也是培养学生纪律和规章意识的重要机会。

(三)解决一个方法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讲故事(案例)的方法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故事本身要紧扣时代脉搏,能反映当前主流思想,有正能量,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融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多媒体、看录像、情景剧等等。关键是找到适合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的融入方法。故事举例:2018年8月底,昆山龙哥反杀案引起全国关注,学生也有大范围讨论,9月1日,该案定性为“正当防卫”,9月3日,学生开始在工程训练中心实训,人数分别为周一556人,周二437人,周五149人,老师在安全教育中讲到了这个案例,这是全国人民都想看到的法律判决。从中提炼的思政内容主要有:1.遵纪守法,遵守交规。2.尊重生命才能真正安全。3.不要凭借势利践踏别人的尊严。不能让学生只关注案件本身 的娱乐环节,比如宝马、纹身等,要通过案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体会人生,感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四关键环节

(一)融入的关键在教师

把思政课融入三级安全教育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老师们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能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融入的思想误区

比如:1.思政内容不一定要用太多的理论术语,只要我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描述出来。2.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主要是为了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3.工程训练老师对思政相关概念和理论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思政素养需要培训提高,否则不仅不能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另外,要在选择题材上下功夫。

(三)效果和结语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融入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持续性等观察融入的效果。工程训练中心通过学生座谈会、书面问卷等方式对融入的效果做了调查,学生的反映都很好。每学期召开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研讨会,把一些好的做法,案例进行推广,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在训练报告中也写出了心得体会,大多数学生反映老师不但讲到了安全,而且用一些生动的事例讲到了人生的道理,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工程训练中心把思政课融入三级安全教育是一种新的探索,一要积极实践,充分积累经验,二要教师多读书,注意钻研思政教育融入工程训练安全教育的方法,吸取身边老师正在探索的一些有益经验,在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三要注意在实践中,挖掘本模块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四要坚持不懈,和其他课程相向而行,这是时代赋予工程训练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高琪,祖英利.工程训练过程的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与实践[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7,34(04):313-316.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丁涛.谈金工实习中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素质教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S1):221-222.

[4]徐文永.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24):24.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地方高校;信息素养评价;信息素养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资讯的规模发生“爆炸式”增殖,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数量急速增加,人类社会自此进入大数据时代。在科教领域,以实验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传统学科(诸如基因组学、信息科学、天体物理学以及环境监测科学等)的数据来源与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催生了有效整合与深度挖掘多源、海量数据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诸如Google、Facebook、百度以及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联网行业巨头所运营处理的客户信息逐渐增加,相继都已经达到了PB、EB的规模。维基百科将大数据描述为“利用常用软件工具获取、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合,其结果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其进行统计、比对与解析”。大数据的兴起与应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Nature》《Science》等全球知名学术期刊纷纷开辟专栏重点探讨大数据对于经济学、超级计算与数据处理技术等领域带来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并指出大数据对未来科学研究与大众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大数据行业发展近况而言,2012年1月召开的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将大数据作为重要议题,了“Bigdata,bigimpact:Newpossibilities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的特别报告,将个人移动数据的融合利用与隐私保护提上议事日程[1]。2013年5月联合国框架下的“GlobalPulse”项目正式名为“Bigdatafordevelopment: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的全球性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大数据时代下各国在海量数据获取与处理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新的挑战[2]。中国也于2016年底推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期建立“技术产品先进可控、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体系繁荣发展、数据安全保障有力”的总体目标[3]。近年来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变革逐渐超越行业技术和工具的基本范畴,极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框架之内,持续推进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教学整体质量。2018年4月教育部施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到2022年要实现“一大两高三全”的总体目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技术促成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生态的逐步形成,在推动高校教育体制深刻变革的同时,对教师信息与交流技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有效评估,已成为高校领域与相关主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课题之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研究聚焦三个主要问题:第一,地方高校教师具备的信息素养现状;第二,拥有良好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影响,不同受试对象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第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二)调查对象

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山东、河南、北京、上海等不同省份的10余所地方普通高校的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的教师。调查对象所在院校按学科范围分类包括师范类、理工类及其他等。(三)调查过程研究的调查时间集中在2020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不同专业高校大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所有问卷进行系统收集、分类与整理,未发现问卷遗缺,共计完成86份有效问卷。(四)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搜集整理、归纳总结目前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为本文实验设计与研究提供借鉴。依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纲领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实践基础。问卷调查以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文件、纲领作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文献[4-11],编制并修订问卷题项,共计20题,主要涉及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5个维度。问卷赋值采用Likert五分量表法,用1~5分别代表从“完全不具备”到“完全具备”的变化梯度。

二、统计处理与结果分析

将所收集的问卷采用EXCEL2019软件进行数据赋值、录入编码等简单处理后,导入SPSS24.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地方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信息素养(各受试对象得分状况),将所有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56人)两大类别,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置信水平α设为0.05。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选用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对样本原始数据进行信度检验(表1)。克隆巴赫系数均处于0.702~0.876之间,超过0.7,说明样本数据的信度符合问卷分析基本要求[12]。2.效度分析为验证研究工具的有效性,运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量表进行效度检验(表2)。KMO值分别是0.783、0.756均超过了0.7,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分别为868.629、647.831,各组数据Sig.均为0.000<0.05,表明调查问卷中各题目设计较为合理,具有因子分析可提取的共同因素,通过样本效度检验。

(二)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描述性统计分析

1.总体频数分布信息化运用较为熟练及以上的只有56%,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2.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5维度分析如表4所示,根据不同受试对象是否拥有良好的现代技术与数字化信息,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结果显示:实验组的5个维度所得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均值分别是3.36与2.61。就具体的各维度来看,实验组中“信息知识”维度的得分最高,平均值为3.72,“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意识”维度的得分次之,均值分别为3.42与3.21,随后是“信息道德素养”维度,平均得分为2.94,“信息安全素养”维度的得分最低,均值为2.85,这一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知识专业素养,而信息安全素养有待提高。在对照组中,各维度得分降序排序为信息知识(平均值2.81,下同)、信息获取利用能力(2.64)、信息意识(2.47)、信息道德素养(2.33)、信息安全素养(2.28),上述不同维度数据反映出地方高校教师目前具备的信息素养得分偏低,且各维度间无明显差异。

(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显著性比较分析

为深入探究地方高校教师所具备信息素养对于教师自身的影响,并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进行评估。对于不同受试对象的得分值进行差异性检验,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根据独立样本检验流程,需先检测Levene方差齐性,若其显著性Sig值小于0.05,则说明两组数据间的方差基本一致,因此将假设方差齐性通过的T检验数据作为判定显著性的依据;若未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则以表5假设方差齐性被拒绝后的T检验数据作为依据。根据上述原则,得出本文中各受试对象的T检验结果。本次调查研究在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知识这两个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t=2.371,Sig.=0.016<0.05;t=2.457,Sig.=0.006<0.05),而在信息道德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这3个维度上无明显差异(t=1.526,Sig.=0.142>0.05;t=1.148,Sig.=0.279>0.05;t=1.526,Sig.=0.112>0.05),这一结果说明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信息知识,还需要借助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知识,并保证信息技术操作过程中信息化能力的利用效率;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安全素养层面处在较低水平。

三、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地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的具体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获取利用能力。针对于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帮助教师实现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强化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

信息知识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中总权重最大,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具有显著影响。鉴于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第一,各大高校可通过与培训机构和职业教育学校合作的方式,建立集培训、认证与考核为一体的信息素养培训基地,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软件操作能力提供学习平台。第二,根据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类别以及年龄等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对于基础较差、年龄偏大的高校教师,主要侧重于PPT制作以及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具有较好的网络信息基础和相对年轻的高校教师,侧重于信息技术软件应用的深层次培训。第三,依据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情况持续更新和完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通过创建和剪辑音、视频、讲授APP应用和资料查找技巧等方式,进一步增加技术实操课时,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能力。一方面可邀请相关专家或其他院校的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到校开办讲座;另一方面也可以选出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外出培训和学习。通过讲解软件应用技巧、以骨干带全体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的应用能力。

(二)提升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水平

除信息技术工具软件操作以外,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影响较为显著的指标还包括信息基本技能知识。可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不断夯实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一方面,立足于教育教学需要,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研修班、精品课程培训班、教学理论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对教师信息基本技能知识的系统培训学习。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不断关注统计学、互联网+以及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将大数据、Python语言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中,在获取、管理与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共享。高校教师可通过建立团队共同成长的方式,组建研究方向一致的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之上,邀请3~4名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加入教学团队中,甚至还可以将范围拓展至学生群体,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化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信息基本技能知识水平。

(三)提高教师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

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师除了参加学校所组织的集中培训外,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相关教育技术论坛等渠道,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知识资源。与此同时,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增强信息知识的利用能力。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时,要不断积累实操经验,培养自身的自主研学能力,最终形成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LIMJ,KIMJJ,KIMS.Aholisticreview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andreductionbasedonbigdata[J].Sustainability,2021,13(4):54-61

[2]张香兰,曹文.地方高校教师教学道德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调查[J].当代教育科学,2018(6):50-55.

[3]时燕妮,石映辉,吴砥.面向未来教育的新能力发展———ICT素养内涵、演化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3-11.

[4]陈彦平,王殿霞,刘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4):101-104,109.

[5]周辉,郑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128-131.

安全素养教育范文第5篇

根据行业生产和岗位工作特点,现代电力工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除需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勇于奉献、行动敏捷、做事果断、乐观坚定、持续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形象等共需的职业素养外,还应有其独特的职业素养要求,如要忠诚企业,要特别强调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等;对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对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有耐力、有平衡力、有爆发力、有高空作业力、有团队意识等;对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要注意广泛专注持久、敏捷、胆大心细、精力好、耐得寂寞等;对用电管理和服务专业学生要求细心、耐心、热情、诚信、平衡性好等;对电力设备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有耐力、服务意识强等。

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开展“五个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

认知理论认为,认识决定行为,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为,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首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电力技术专业群形成了通过“五个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模式。

1.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了解专业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近几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进行军训和校纪校规教育外,还重点加强对专业认知的教育,比如通过制作形象化的视频和PPT向新生介绍专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使学生从进入高职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从而增强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事该职业的自豪感。

2.开展对企业的参观调查教育,明确专业职业工作岗位的内容、流程和要求要想让学生热爱、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就必须首先让其对这一专业职业有个理性的认知和了解,知道这一专业职业有什么作用,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进而才会产生职业需要。因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及时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开展“走进企业,感知职业”的参观学习和调查活动,让其亲身了解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要求。从而不仅使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专业职业是干什么的,而且还理性地认识是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如此,对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3.开展校友报告教育,认识职场成功的要素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拥有一批优秀校友资源的优势,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个专业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优秀校友报告会(或座谈会);每个班要聘请一名优秀校友作为职业素养导师,每月与学生进行至少一次交流活动;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写一篇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体会文章。通过校友报告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坚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奉献、合作、善于沟通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4.开展介绍就业形势和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和从事专业职业工作的紧迫感及需要感一是要在新生入学不久邀请政府就业管理部门有关领导作关于就业形势的报告;二是要邀请行业专家作关于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情况与国外比较和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报告。

5.开展企业文化融入教育,增强对企业管理的认同感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一是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设计实训室(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标语贴在校园,如在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贴上“电力生产,安全第一”等标语和相关的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在变压器检修实训基地围上围栏,并贴上“高压危险,请勿攀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等企业标语;二是在校园建立企业捐赠的电力设备景观,如水轮机、风能发电机等,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校园文化景观;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作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发展比较快等问题,从而增强其养成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二)通过“四个平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是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前提,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是形成职业素养的关键。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四个平台”,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培养,形成了开放性、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和机制。

1.通过课程教学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各门课程中。

(1)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两课”内容,结合专业职业素养要求,将电力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电力法规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不仅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而且还要了解作为电力人的社会责任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精心设计专业课教学,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每门专业课(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都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需要增设了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过程中,采用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现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仪容着装职业化、考核评价标准化的“五化”模式。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使其树立知识、技能、素养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进行职业素养的训练,提高自身素养,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充实和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项目内容。如增加拔河、爬杆、扳手劲、拉电线、背电力设备、过独木桥、下棋等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每年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坚持、忍耐、爆发力、专注力、抗挫折力、公平竞争等职业素质。

(4)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训练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提高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我们在所有电力类专业开设职业礼仪和口才与沟通训练等课程。通过学习和开展有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礼仪的标准和要求、口才表达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知识,以此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2.通过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在专业实践方面,我们一方面在学生上岗实习前都要首先进行岗位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等内容的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实习;另一方面不仅对学生技能运用的“知道”情况和“做到”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还对其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考核,比如对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合作精神、工作效率等职业素养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专业能力、规矩意识等素养,针对这些目标要求,我们实施了推动社会实践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自行联系到本校的一个部门或岗位担任义务工作助手;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服务锻炼;每个城市学生每年要与农村同学回乡参加劳动一个月以上;每个班级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汇报会;学院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

3.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

我们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除了学院已有的30多个校级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外,还建立了系部和班级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形成了既有文化艺术类社团,又有研究类、技术类和服务类等社团的“三层级、多类别”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体系,满足了学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与一个科技文化社团组织的规定,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入一个社团。二是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学院每年分别举办一届校运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型院级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专业特点举办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比赛、企业文化理念和规章制度考核竞赛、技术比武竞赛、技术创新竞赛、团队素质拓展比赛、用电安全知识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制定了《电力类专业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创新,每年都对最佳社团活动方案、最佳社团活动效果、最佳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和推荐进级。

4.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管理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是通过日常管理逐步形成习惯的。为此,我们在宿舍、教室和实训室引入了6S的管理模式,并在相应的地方张贴有关管理制度和规程,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按制度和规程做事,还有选拔学生干部和招聘勤工助学的学生都实行招聘竞聘制度,要进行竞选答辩和面试,每年要进行一次述职。二是让学生参与管理。比如设立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等岗位,组织召开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纪律观念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的激励机制。每年开展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生、文明个人评比活动,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挂钩,对责任心不强和在纪律、卫生、安全、文明等方面不好的宿舍,其中的学生不能评优评先,不能参加学生干部的选拔。

(三)建立“六结合”评价机制,考核学生职业素养

要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考核评价是关键。为此,我们建立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认知考核与行为表现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六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考核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