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精选

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第1篇

电子数据安全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上的一个子项安全系统,它既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的一部分,但又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实质即是电子数据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计算机系统有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不被偶然或故意地泄露、更改和破坏。”欧洲几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信息技术安全评级准则”,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衡量计算机安全。对电子数据安全的衡量也可借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保密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泄露电子数据;完整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修改和删除电子数据;可用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独占电子数据资源,当用户需要使用计算机资源时能有资源可用。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性质

电子数据安全包括了广义安全和狭义安全。狭义安全仅仅是计算机系统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而广义的安全是计算机系统在保证电子数据不受破坏并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内提供保证质量和确定的服务。在电子数据运行在电子商务等以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组织业务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时,狭义安全固然重要,但需更多地考虑广义的安全。在广义安全中,安全问题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安全问题的性质更为复杂。

(一)电子数据安全的多元性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中,风险点和威胁点不是单一的,而存在多元性。这些威胁点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安全管理三个主要方面。物理安全涉及到关键设施、设备的安全和硬件资产存放地点的安全等内容;逻辑安全涉及到访问控制和电子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安全管理包括人员安全管理政策、组织安全管理政策等内容。电子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出现了漏洞,也可能是其中两个或是全部出现互相联系的安全事故。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动态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电子数据安全问题就具有动态性。因为在今天无关紧要的地方,在明天就可能成为安全系统的隐患;相反,在今天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将来就可能已经解决。例如,线路劫持和窃听的可能性会随着加密层协议和密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而客户机端由于b0这样的黑客程序存在,同样出现了安全需要。安全问题的动态性导致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三)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安全的多元性使仅仅采用安全产品来防范难以奏效。例如不可能用一个防火墙将所有的安全问题挡在门外,因为黑客常常利用防火墙的隔离性,持续几个月在防火墙外试探系统漏洞而未被发觉,并最终攻入系统。另外,攻击者通常会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例如对物理设施或协议、服务等逻辑方式对系统进行试探,可能绕过系统设置的某些安全措施,寻找到系统漏洞而攻入系统。它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软件知识,从最底层的计算机物理技术到程序设计内核,可以说无其不包,无所不在,因为攻击行为可能并不是单个人的,而是掌握不同技术的不同人群在各个方向上展开的行动。同样道理,在防范这些问题时,也只有掌握了各种入侵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的将各种侵犯拒之门外,这样就决定了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四)电子数据安全的安全悖论

目前,在电子数据安全的实施中,通常主要采用的是安全产品。例如防火墙、加密狗、密钥等,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会被提出: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是如何保证的?这个问题可以递归地问下去,这便是安全的悖论。安全产品放置点往往是系统结构的关键点,如果安全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差,将会后患无穷。当然在实际中不可能无限层次地进行产品的安全保证,但一般至少需要两层保证,即产品开发的安全保证和产品认证的安全保证。

(五)电子数据安全的适度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电子数据不存在l00%的安全。首先由于安全的多元性和动态性,难以找到一个方法对安全问题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其次由于安全的复杂性,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再次,即使找到这样的方法,一般从资源和成本考虑也不可能接受。目前,业界普遍遵循的概念是所谓的“适度安全准则”,即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度的安全目标并加以实现。

三、电子数据安全审计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是对每个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用户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有效地追查责任。电子数据安全审计过程的实现可分成三步:第一步,收集审计事件,产生审记记录;第二步,根据记录进行安全违反分析;第三步,采取处理措施。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凡是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活动、上机下机时间,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内敏感的数据、资源、文本等安全有关的事件,可随时记录在日志文件中,便于发现、调查、分析及事后追查责任,还可以为加强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审计技术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技术可分三种:了解系统,验证处理和处理结果的验证。

1.了解系统技术

审计人员通过查阅各种文件如程序表、控制流程等来审计。

2.验证处理技术

这是保证事务能正确执行,控制能在该系统中起作用。该技术一般分为实际测试和性能测试,实现方法主要有:

(1)事务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制订的审计标准,可以选择事务的样板来仔细分析。样板可以是随机的,选择软件可以扫描一批输入事务,也可以由操作系统的事务管理部件引用。

(2)测试数据

这种技术是程序测试的扩展,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动作准备处理的事务。通过某些独立的方法,可以预见正确的结果,并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用此方法,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程序检验被处理的测试数据。另外,还有综合测试、事务标志、跟踪和映射等方法。

(3)并行仿真。审计人员要通过一应用程序来仿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当给出实际的和仿真的系统相同数据后,来比较它们的结果。仿真代价较高,借助特定的高级语音可使仿真类似于实际的应用。

(4)验证处理结果技术

这种技术,审计人员把重点放在数据上,而不是对数据的处理上。这里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选择和选取数据。将审计数据收集技术插入应用程序审计模块(此模块根据指定的标准收集数据,监视意外事件);扩展记录技术为事务(包括面向应用的工具)建立全部的审计跟踪;借用于日志恢复的备份库(如当审计跟踪时,用两个可比较的备份去检验账目是否相同);通过审计库的记录抽取设施(它允许结合属性值随机选择文件记录并放在工作文件中,以备以后分析),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设施抽取用户数据。

二是从数据中寻找什么?一旦抽取数据后,审计人员可以检查控制信息(含检验控制总数、故障总数和其他控制信息);检查语义完整性约束;检查与无关源点的数据。

(二)审计范围

在系统中,审计通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来实现。审计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审计子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检测和判定对系统的渗透及识别误操作。其基本功能为:审计对象(如用户、文件操作、操作命令等)的选择;审计文件的定义与自动转换;文件系统完整性的定时检测;审计信息的格式和输出媒体;逐出系统、报警阀值的设置与选择;审计日态记录及其数据的安全保护等。

应用程序审计子系统的重点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某些操作作为审计对象进行监视和实时记录并据记录结果判断此应用程序是否被修改和安全控制,是否在发挥正确作用;判断程序和数据是否完整;依靠使用者身份、口令验证终端保护等办法控制应用程序的运行。

(三)审计跟踪

通常审计跟踪与日志恢复可结合起来使用,但在概念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日志恢复通常不记录读操作;但根据需要,日记恢复处理可以很容易地为审计跟踪提供审计信息。如果将审计功能与告警功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时,或在威胁安全的重要操作进行时,及时向安检员发出告警信息,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避免损失扩大。审计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

审计跟踪的特点是:对被审计的系统是透明的;支持所有的应用;允许构造事件实际顺序;可以有选择地、动态地开始或停止记录;记录的事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的进程、时间、日期、数据库的操作、事务类型、用户名、终端号等;可以对单个事件的记录进行指定。

按照访问控制类型,审计跟踪描述一个特定的执行请求,然而,数据库不限制审计跟踪的请求。独立的审计跟踪更保密,因为审计人员可以限制时间,但代价比较昂贵。

(四)审计的流程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的流程是:收集来自内核和核外的事件,根据相应的审计条件,判断是否是审计事件。对审计事件的内容按日志的模式记录到审计日志中。当审计事件满足报警阀的报警值时,则向审计人员发送报警信息并记录其内容。当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生,满足逐出系统阀值,则将引起该事件的用户逐出系统并记录其内容。

常用的报警类型有:用于实时报告用户试探进入系统的登录失败报警以及用于实时报告系统中病毒活动情况的病毒报警等。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第2篇

一、对电子数据安全的基本认识、电子数据安全的安全悖论、审计技术

电子数据安全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上的一个子项安全系统,它既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的一部分,但又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实质即是电子数据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计算机系统有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不被偶然或故意地泄露、更改和破坏。”欧洲几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信息技术安全评级准则”,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衡量计算机安全。对电子数据安全的衡量也可借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保密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泄露电子数据;完整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修改和删除电子数据;可用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独占电子数据资源,当用户需要使用计算机资源时能有资源可用。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性质

电子数据安全包括了广义安全和狭义安全。狭义安全仅仅是计算机系统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而广义的安全是计算机系统在保证电子数据不受破坏并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内提供保证质量和确定的服务。在电子数据运行在电子商务等以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组织业务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时,狭义安全固然重要,但需更多地考虑广义的安全。在广义安全中,安全问题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安全问题的性质更为复杂。

(一)电子数据安全的多元性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中,风险点和威胁点不是单一的,而存在多元性。这些威胁点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安全管理三个主要方面。物理安全涉及到关键设施、设备的安全和硬件资产存放地点的安全等内容;逻辑安全涉及到访问控制和电子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安全管理包括人员安全管理政策、组织安全管理政策等内容。电子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出现了漏洞,也可能是其中两个或是全部出现互相联系的安全事故。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动态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电子数据安全问题就具有动态性。因为在今天无关紧要的地方,在明天就可能成为安全系统的隐患;相反,在今天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将来就可能已经解决。例如,线路劫持和窃听的可能性会随着加密层协议和密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而客户机端由于B0这样的黑客程序存在,同样出现了安全需要。安全问题的动态性导致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三)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安全的多元性使仅仅采用安全产品来防范难以奏效。例如不可能用一个防火墙将所有的安全问题挡在门外,因为黑客常常利用防火墙的隔离性,持续几个月在防火墙外试探系统漏洞而未被发觉,并最终攻入系统。另外,攻击者通常会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例如对物理设施或协议、服务等逻辑方式对系统进行试探,可能绕过系统设置的某些安全措施,寻找到系统漏洞而攻入系统。它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软件知识,从最底层的计算机物理技术到程序设计内核,可以说无其不包,无所不在,因为攻击行为可能并不是单个人的,而是掌握不同技术的不同人群在各个方向上展开的行动。同样道理,在防范这些问题时,也只有掌握了各种入侵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的将各种侵犯拒之门外,这样就决定了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四)电子数据安全的安全悖论

目前,在电子数据安全的实施中,通常主要采用的是安全产品。例如防火墙、加密狗、密钥等,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会被提出: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是如何保证的?这个问题可以递归地问下去,这便是安全的悖论。安全产品放置点往往是系统结构的关键点,如果安全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差,将会后患无穷。当然在实际中不可能无限层次地进行产品的安全保证,但一般至少需要两层保证,即产品开发的安全保证和产品认证的安全保证。

(五)电子数据安全的适度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电子数据不存在l00%的安全。首先由于安全的多元性和动态性,难以找到一个方法对安全问题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其次由于安全的复杂性,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再次,即使找到这样的方法,一般从资源和成本考虑也不可能接受。目前,业界普遍遵循的概念是所谓的“适度安全准则”,即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度的安全目标并加以实现。

三、电子数据安全审计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是对每个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用户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有效地追查责任。电子数据安全审计过程的实现可分成三步:第一步,收集审计事件,产生审记记录;第二步,根据记录进行安全违反分析;第三步,采取处理措施。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凡是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活动、上机下机时间,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内敏感的数据、资源、文本等安全有关的事件,可随时记录在日志文件中,便于发现、调查、分析及事后追查责任,还可以为加强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审计技术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技术可分三种:了解系统,验证处理和处理结果的验证。

1.了解系统技术

审计人员通过查阅各种文件如程序表、控制流程等来审计。

2.验证处理技术

这是保证事务能正确执行,控制能在该系统中起作用。该技术一般分为实际测试和性能测试,实现方法主要有:

(1)事务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制订的审计标准,可以选择事务的样板来仔细分析。样板可以是随机的,选择软件可以扫描一批输入事务,也可以由操作系统的事务管理部件引用。

(2)测试数据

这种技术是程序测试的扩展,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动作准备处理的事务。通过某些独立的方法,可以预见正确的结果,并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用此方法,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程序检验被处理的测试数据。另外,还有综合测试、事务标志、跟踪和映射等方法。

(3)并行仿真。审计人员要通过一应用程序来仿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当给出实际的和仿真的系统相同数据后,来比较它们的结果。仿真代价较高,借助特定的高级语音可使仿真类似于实际的应用。

(4)验证处理结果技术

这种技术,审计人员把重点放在数据上,而不是对数据的处理上。这里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选择和选取数据。将审计数据收集技术插入应用程序审计模块(此模块根据指定的标准收集数据,监视意外事件);扩展记录技术为事务(包括面向应用的工具)建立全部的审计跟踪;借用于日志恢复的备份库(如当审计跟踪时,用两个可比较的备份去检验账目是否相同);通过审计库的记录抽取设施(它允许结合属性值随机选择文件记录并放在工作文件中,以备以后分析),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设施抽取用户数据。

二是从数据中寻找什么?一旦抽取数据后,审计人员可以检查控制信息(含检验控制总数、故障总数和其他控制信息);检查语义完整性约束;检查与无关源点的数据。

(二)审计范围

在系统中,审计通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来实现。审计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审计子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检测和判定对系统的渗透及识别误操作。其基本功能为:审计对象(如用户、文件操作、操作命令等)的选择;审计文件的定义与自动转换;文件系统完整性的定时检测;审计信息的格式和输出媒体;逐出系统、报警阀值的设置与选择;审计日态记录及其数据的安全保护等。

应用程序审计子系统的重点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某些操作作为审计对象进行监视和实时记录并据记录结果判断此应用程序是否被修改和安全控制,是否在发挥正确作用;判断程序和数据是否完整;依靠使用者身份、口令验证终端保护等办法控制应用程序的运行。

(三)审计跟踪

通常审计跟踪与日志恢复可结合起来使用,但在概念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日志恢复通常不记录读操作;但根据需要,日记恢复处理可以很容易地为审计跟踪提供审计信息。如果将审计功能与告警功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时,或在威胁安全的重要操作进行时,及时向安检员发出告警信息,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避免损失扩大。审计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

审计跟踪的特点是:对被审计的系统是透明的;支持所有的应用;允许构造事件实际顺序;可以有选择地、动态地开始或停止记录;记录的事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的进程、时间、日期、数据库的操作、事务类型、用户名、终端号等;可以对单个事件的记录进行指定。

按照访问控制类型,审计跟踪描述一个特定的执行请求,然而,数据库不限制审计跟踪的请求。独立的审计跟踪更保密,因为审计人员可以限制时间,但代价比较昂贵。

(四)审计的流程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的流程是:收集来自内核和核外的事件,根据相应的审计条件,判断是否是审计事件。对审计事件的内容按日志的模式记录到审计日志中。当审计事件满足报警阀的报警值时,则向审计人员发送报警信息并记录其内容。当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生,满足逐出系统阀值,则将引起该事件的用户逐出系统并记录其内容。

常用的报警类型有:用于实时报告用户试探进入系统的登录失败报警以及用于实时报告系统中病毒活动情况的病毒报警等。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第3篇

电子数据安全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上的一个子项安全系统,它既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概念的一部分,但又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紧密相连,从一定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安全其实质即是电子数据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为:“计算机系统有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不被偶然或故意地泄露、更改和破坏。”欧洲几个国家共同提出的“信息技术安全评级准则”,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来衡量计算机安全。对电子数据安全的衡量也可借鉴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保密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泄露电子数据;完整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修改和删除电子数据;可用性是指计算机系统能防止非法独占电子数据资源,当用户需要使用计算机资源时能有资源可用。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性质

电子数据安全包括了广义安全和狭义安全。狭义安全仅仅是计算机系统对外部威胁的防范,而广义的安全是计算机系统在保证电子数据不受破坏并在给定的时间和资源内提供保证质量和确定的服务。在电子数据运行在电子商务等以计算机系统作为一个组织业务目标实现的核心部分时,狭义安全固然重要,但需更多地考虑广义的安全。在广义安全中,安全问题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安全问题的性质更为复杂。

(一)电子数据安全的多元性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环境中,风险点和威胁点不是单一的,而存在多元性。这些威胁点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安全管理三个主要方面。物理安全涉及到关键设施、设备的安全和硬件资产存放地点的安全等内容;逻辑安全涉及到访问控制和电子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安全管理包括人员安全管理政策、组织安全管理政策等内容。电子数据安全出现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方面出现了漏洞,也可能是其中两个或是全部出现互相联系的安全事故。

(二)电子数据安全的动态性

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电子数据安全问题就具有动态性。因为在今天无关紧要的地方,在明天就可能成为安全系统的隐患;相反,在今天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将来就可能已经解决。例如,线路劫持和窃听的可能性会随着加密层协议和密钥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而客户机端由于B0这样的黑客程序存在,同样出现了安全需要。安全问题的动态性导致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三)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安全的多元性使仅仅采用安全产品来防范难以奏效。例如不可能用一个防火墙将所有的安全问题挡在门外,因为黑客常常利用防火墙的隔离性,持续几个月在防火墙外试探系统漏洞而未被发觉,并最终攻入系统。另外,攻击者通常会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例如对物理设施或协议、服务等逻辑方式对系统进行试探,可能绕过系统设置的某些安全措施,寻找到系统漏洞而攻入系统。它涉及到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软件知识,从最底层的计算机物理技术到程序设计内核,可以说无其不包,无所不在,因为攻击行为可能并不是单个人的,而是掌握不同技术的不同人群在各个方向上展开的行动。同样道理,在防范这些问题时,也只有掌握了各种入侵技术和手段,才能有效的将各种侵犯拒之门外,这样就决定了电子数据安全的复杂性。

(四)电子数据安全的安全悖论

目前,在电子数据安全的实施中,通常主要采用的是安全产品。例如防火墙、加密狗、密钥等,一个很自然的问题会被提出:安全产品本身的安全性是如何保证的?这个问题可以递归地问下去,这便是安全的悖论。安全产品放置点往往是系统结构的关键点,如果安全产品自身的安全性差,将会后患无穷。当然在实际中不可能无限层次地进行产品的安全保证,但一般至少需要两层保证,即产品开发的安全保证和产品认证的安全保证。

(五)电子数据安全的适度性

由以上可以看出,电子数据不存在l00%的安全。首先由于安全的多元性和动态性,难以找到一个方法对安全问题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其次由于安全的复杂性,不可能在所有方面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再次,即使找到这样的方法,一般从资源和成本考虑也不可能接受。目前,业界普遍遵循的概念是所谓的“适度安全准则”,即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度的安全目标并加以实现。

三、电子数据安全审计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是对每个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用户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有效地追查责任。电子数据安全审计过程的实现可分成三步:第一步,收集审计事件,产生审记记录;第二步,根据记录进行安全违反分析;第三步,采取处理措施。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是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凡是用户在计算机系统上的活动、上机下机时间,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内敏感的数据、资源、文本等安全有关的事件,可随时记录在日志文件中,便于发现、调查、分析及事后追查责任,还可以为加强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一)审计技术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技术可分三种:了解系统,验证处理和处理结果的验证。

1.了解系统技术

审计人员通过查阅各种文件如程序表、控制流程等来审计。

2.验证处理技术

这是保证事务能正确执行,控制能在该系统中起作用。该技术一般分为实际测试和性能测试,实现方法主要有:

(1)事务选择

审计人员根据制订的审计标准,可以选择事务的样板来仔细分析。样板可以是随机的,选择软件可以扫描一批输入事务,也可以由操作系统的事务管理部件引用。

(2)测试数据

这种技术是程序测试的扩展,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动作准备处理的事务。通过某些独立的方法,可以预见正确的结果,并与实际结果相比较。用此方法,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程序检验被处理的测试数据。另外,还有综合测试、事务标志、跟踪和映射等方法。

(3)并行仿真。审计人员要通过一应用程序来仿真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当给出实际的和仿真的系统相同数据后,来比较它们的结果。仿真代价较高,借助特定的高级语音可使仿真类似于实际的应用。

(4)验证处理结果技术

这种技术,审计人员把重点放在数据上,而不是对数据的处理上。这里主要考虑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选择和选取数据。将审计数据收集技术插入应用程序审计模块(此模块根据指定的标准收集数据,监视意外事件);扩展记录技术为事务(包括面向应用的工具)建立全部的审计跟踪;借用于日志恢复的备份库(如当审计跟踪时,用两个可比较的备份去检验账目是否相同);通过审计库的记录抽取设施(它允许结合属性值随机选择文件记录并放在工作文件中,以备以后分析),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设施抽取用户数据。

二是从数据中寻找什么?一旦抽取数据后,审计人员可以检查控制信息(含检验控制总数、故障总数和其他控制信息);检查语义完整性约束;检查与无关源点的数据。

(二)审计范围

在系统中,审计通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来实现。审计范围包括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审计子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检测和判定对系统的渗透及识别误操作。其基本功能为:审计对象(如用户、文件操作、操作命令等)的选择;审计文件的定义与自动转换;文件系统完整性的定时检测;审计信息的格式和输出媒体;逐出系统、报警阀值的设置与选择;审计日态记录及其数据的安全保护等。

应用程序审计子系统的重点是针对应用程序的某些操作作为审计对象进行监视和实时记录并据记录结果判断此应用程序是否被修改和安全控制,是否在发挥正确作用;判断程序和数据是否完整;依靠使用者身份、口令验证终端保护等办法控制应用程序的运行。

(三)审计跟踪

通常审计跟踪与日志恢复可结合起来使用,但在概念上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日志恢复通常不记录读操作;但根据需要,日记恢复处理可以很容易地为审计跟踪提供审计信息。如果将审计功能与告警功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在违反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时,或在威胁安全的重要操作进行时,及时向安检员发出告警信息,以便迅速采取相应对策,避免损失扩大。审计记录应包括以下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引发事件的用户;事件的类型;事件成功与否。

审计跟踪的特点是:对被审计的系统是透明的;支持所有的应用;允许构造事件实际顺序;可以有选择地、动态地开始或停止记录;记录的事件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被审讯的进程、时间、日期、数据库的操作、事务类型、用户名、终端号等;可以对单个事件的记录进行指定。

按照访问控制类型,审计跟踪描述一个特定的执行请求,然而,数据库不限制审计跟踪的请求。独立的审计跟踪更保密,因为审计人员可以限制时间,但代价比较昂贵。

(四)审计的流程

电子数据安全审计工作的流程是:收集来自内核和核外的事件,根据相应的审计条件,判断是否是审计事件。对审计事件的内容按日志的模式记录到审计日志中。当审计事件满足报警阀的报警值时,则向审计人员发送报警信息并记录其内容。当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连续发生,满足逐出系统阀值,则将引起该事件的用户逐出系统并记录其内容。

常用的报警类型有:用于实时报告用户试探进入系统的登录失败报警以及用于实时报告系统中病毒活动情况的病毒报警等。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第4篇

道路交通安全审计是由符合相关资质条件的专业团队对道路、交通项目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独立、客观地调查,给出正式的审计报告,列明安全隐患、提出消除或减轻隐患的措施,力求提升项目的安全水平。道路安全审计旨在通过专业人士的职业判断,帮助把安全的理念融入具体项目之中,有几点需要明确:(1)道路安全审计不同于事故多发点段调查,事故多发点段调查是事后行为,而道路安全审计是预防行为。(2)道路安全审计不是对设计标准的检查,其仅限于道路安全范畴。(3)道路安全审计实施范围灵活方便,审计项目可以大到整条公路或城市道路,也可以小至一处平交道口。(4)道路安全审计并不为项目出现的安全事故承担责任,责任仍由项目管理方或设计方承担。审计人员致力于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则是工程师(管理或设计方)的责任。

2工作程序

道路安全审计由拟建或既有项目的主管机构委托有资质的、专业化的审计队伍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一般步骤如下:(1)选择审计队伍。择优选择审计单位和人员,审计人员必须经验丰富、严谨认真且与设计无关,确保客观、公正、可靠。(2)提供项目背景资料。包括道路的勘察、设计资料,以及与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各种调查统计资料。(3)召开启动会议。与会各方商讨具体目标、阶段安排、沟通渠道等事项。(4)开展审计工作。根据收集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以及现场实地观测,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内外业应同步、交叉进行。(5)编写审计报告。主要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逐项阐明,并提出修正建议。(6)召开完工会议。主要工作是各方讨论审计报告,需要注意的是,审计的目的在于帮助提升项目安全,对于审计提出的问题,不应进行删减或弱化。(7)书面回复。委托方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予以回复,可以有不同意见,但应列明充分的理由。(8)采取行动。根据书面回复的内容,修改设计或动工消除隐患。为提高时效,第3、6步的两次会议,现今常以电子邮件或网络会议方式进行,重在各方充分沟通意见、取得一致。

3实施阶段

审计工作在各国大都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预通车和运营等五个阶段,文章借鉴有关文献论述,将施工阶段的审计也单独划分开来。

3.1可行性研究阶段审计

结合路网规划、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从安全角度查找、提出问题。

3.2初步设计阶段审计

针对设计指标进行安全评价,同时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3.3施工图设计阶段审计

相比初步设计阶段审计,本阶段的审计内容更加细化,主要考虑的是道路设计细节问题的安全性,同时要对施工中的交通管制设计方案进行安全审计。

3.4施工阶段审计

对施工现场、施工准备与实施方案、临时交通管控、交通疏导方案进行安全审计,充分重视现场施工人员与车辆、施工区域道路使用者的安全保障问题。

3.5预通车阶段审计

对于一般道路项目,在项目完工后开通前,为确保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需求能等到满足,应采取驾车、骑行及步行等多种方式进行现场检查,而且应分别在白天与夜晚、晴天与雨天进行。

3.6通车后审计

随着道路的使用,许多安全隐患可能会更直观地暴露出来,所以这一阶段的审计不论对于新建项目或是既有道路均十分重要。在着力从道路自身挖掘问题的同时,还应收集道路交通事故资料进行分析。并非每个审计项目都包含以上各阶段,根据被审计项目的性质和规模的不同,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进行审计。对于一条道路,安全审计进行得越早越好。及早发现问题,修正起来必然相对容易,在设计图纸上改动几条线要远比凿除成型的混凝土容易得多。及早消除隐患,就能减少更多的事故,减少更多的损失。

4成本与收益

项目成本是委托方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目前在我国还没有比较系统、规范地进行道路安全审计工作,所以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匾乏。国外部分资料显示,道路安全审计费用约为道路设计费用的5-10%,或按道路建设总费用计,不足0.5%。开展道路安全审计的收益主要体现在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和减少相关损失上。国外有研究表明,经安全审计后,一条道路的碰撞事故可以减少逾1/3,节约的事故赔偿和道路设施修复费用亦相当可观。所以相对于项目总费用,开展道路安全审计增加的费用很少而收益可能非常显著。

5结束语

安全审计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信息安全;用户身份认证

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当然使用要求也在随之提高,除了各种功能以外,安全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当下用户身份认证技术,能够针对系统计算机操作过程中的用户身份进行确认,大幅度提高了计算机使用安全性。相比传统的安全措施,需要用户记住大量的密码,而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复杂、安全性较低,所以身份认证技术无疑更加便利,而且安全系数要更高。因此需要加大对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并在重要的场所和领域中推广应用,以确保系统的计算机信息使用的安全。

1身份认证技术的含义

身份认证技术是用户在使用信息系统计算机的过程中,对其身份进行认证,以确保计算机信息使用安全。对于计算机和网络来说,其中所有内容都是通过信息数据来表示,也包括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而该技术就是利用这一点,对用户信息进行识别和授权,这样就能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这个过程中就利用了身份认证技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面发展,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尤其是企业单位的使用,会充分利用身份认证技术,针对计算机信息进行安全防护,由此可见身份认证技术,在企业单位的使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如果像以往采用单个电脑进行防护,就需要用户记住多个密码,因此在使用上十分复杂,而身份认证技术则做到了更加简化的操作,将登录、验证环节有效融合,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目前各大企业单位都建立了身份认证技术,并把其作为主要的安全保障系统,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的安全系数,也能简化以往的使用步骤,对于企业单位来说具有更多优势。

2计算机信息安全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从当下的实际使用来看,身份认证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充分判断合法用户与非法用户,允许并监督经过授权的操作,并针对非法操作进行阻止,以此来避免黑客入侵或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安全问题。一般来说用户在登录之前,必须要向身份认证系统表明自己的身份,再经过详细的识别和确认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或针对某一资源进行访问,安全系数大大提升。另外身份认证,技术支持检测系统,可以有效记录用户的行为,并针对系统进行检查,是否存在入侵的行为等,因此身份认证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安全防护。在应用身份认证技术后,所有的安全服务都要用户提供信息验证,这样就能大大降低安全问题,不过由于身份系统的重要作用,很多黑客也开始集中供给身份认证系统,若身份认证系统被破坏,将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愈发注重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并演变出密码认证、智能卡认证以外的网关认证、生物认证、动态口令认证等等,由此可见身份认证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3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类型

3.1密码认证。由于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频出,所以身份认证技术得到了广泛重视,作为计算机系统安全防护的第1道关卡,密码认证是整个身份认证技术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密码算法,也就是密码算法会直接决定身份认证的强度。目前密码认证使用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计算机,还有移动智能设备等。密码认证是最为常用的技术之一,可以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而且能够准确识别用户身份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储存文件的安全系数,不过也存在相应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密码认证技术会遭到更为强大的挑战,因此也加大了量子加密算法与抗量子攻击算法的研究,以此来加强密码认证技术的安全性。密码认证数据必须要经过加密后才能进行储存,因此当下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非对称密码技术,特别是基于PKI技术的二代身份认证技术,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更多黑客攻击,量子密码技术也在研究过程中,这样才能确保密码认证的安全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

3.2智能卡认证。智能卡也是较为常用的认证技术之一,在软硬件保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确保卡内信息无法被黑客访问,其次智能卡中装有芯片也能实现加密的效果,这样就能大幅度提高智能卡认证技术的安全性,因此也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当然智能卡的应用优势非常多,甚至给身份认证技术带来更多突破,例如智能卡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身份认证技术,而这种多因素认证,也能有效提高身份认证系统的安全性。其次用户在使用智能卡进行身份认证时,不仅要出示该智能卡,也要输入正确的PIN码,另外智能卡认证技术还有专属的ID号码,也是有效的防范措施,系统可以针对该号码进行识别是否由用户使用智能卡。目前智能卡技术得到了有效研究,而且衍生出更多新的人在技术,例如余数定理远程口令认证、EIGmaal密码远程认证等,对智能卡认证技术进一步升级,也实现了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身份认证。由此可见智能卡的使用,为身份认证技术研究,提供了更多动力。

3.3网关认证。近年来,手机号逐渐成为为信息系统账号,一种基于手机号码和运营商网络的认证方式随之产生。网关认证技术的前提是手机号码作为系统账号,并且接入到运营商网络中。用户在手机端登录时,从用户在手机终端访问运营商网络产生的网关信令中自动获取用户手机号码,实现安全便捷的登录。网关认证有两种形态,一是通过网关信令直接截取用户手机号码,反馈给用户,用户确认后实现账号认证,一种是用户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账号,与网关获取的号码进行比对,若比对一致则认证成功。网关认证的优势是无须记忆密码,操作简单便捷,安全性和效率均较高,缺点是需要有运营商网络。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该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4生物认证。生物特征认证技术,也是当下最常使用的认证技术之一,其核心在于利用人体特征,进行有效的身份认证,首先要针对用户的生物特征进行提取,其次再经过模数转换确定出唯一的特征,并形成最终的特征模板。目前生物认证技术安全性非常高,在实际认证过程中,需要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在转换成预定义的数字格式,与提前设置好的特征模板进行有效对比,这样就能进行更加安全的身份认证,判断用户的合法性。其次生物认证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例如指纹认证、虹膜认证、视网膜认证、面部认证以及声音识别等等,尤其是面部认证在当下应用最为广泛。不过生物认证技术仍存在不足,尤其是特征提取与模式匹配这两个部分,仍然需要完善和探索,以此来减少识别过程中的错误概率。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生物特征信息并不具备保密特点,例如指纹类的认证方式,就容易遗留在物体上从而产生被盗用的风险,另外生物认证信息不能随意更改,基于这些因素可以明确生物认证技术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安全性、认证机制,安全性等等,这样才能增加安全保障。

3.5动态口令认证。动态口令认证技术其实就是由静态口令演变而来,只不过随着时展,静态口令的安全性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不然静态口令的使用却比较广泛,除了计算机的使用以外,例如银行卡、支付宝都采用了静态口令认证。其核心机制在于系统预先保存用户的ID和口令,这样在用户进行操作时,就需要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首先系统获取用户输入的ID和口令信息,再与数据库中保存的信息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用户的信息是否正确。但是静态口令认证技术的安全隐患比较严重,用户每次进行验证,静态口令都保持一致,除非进行自主修改,这也导致计算机信息安全风险。因此才有静态口令发展为动态口令认证技术,动态口令的核心就是一次性口令,用户每次进行验证,都会随机生成动态密码,再由认证服务器进行验证,从而大大提高认证过程的安全系数,因为每次传输的动态口令都不一致,所以能够防止被黑客攻击的情况。

3.6Usbkey技术认证。对于Usbkey认证技术来说,其核心就在于集合了多种身份认证技术的优势,例如密码认证、智能卡认证等等,可以说是多种技术融合而成,因此在使用上更加安全、可靠,尤其是内置CPU或智能卡芯片,整个加密运算过程都是在Usbkey中运行,这样用户端密钥就不会被计算机存储,在遭到黑客攻击时也不会泄漏密钥。其次该认真技术采用了双因子认证模式,并设计了USB接口,在使用上更加方便安全,与U盘大小一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内部结构相对复杂,包括CPU、储存器、以及芯片操作系统等等。除此之外Usbkey具有硬件PIN码保护,这样就形成了两个重要的防护因素,不仅有内置的密码算法,还要提供PIN码才能实现成功认证,而且就算PIN码出现丢失、泄漏的问题,只要用户的Usbkey没有丢失,就不会出现安全问题。如果用户的Usbkey丢失,但PIN没有泄漏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同时密钥与证书也是不能进行导出操作的,加上Usbkey硬件更是不可复制,因此Usbkey是非常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

4结论

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对个人、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使用,对于计算机信息资料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这样就能提升个人、企业的计算机使用信息安全。由此可见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对于我国广大社会民众,还有各大企业单位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大研究。其次,身份认证技术不仅可以防止数据信息泄露,而且可以使得我们在认证操作上更加便捷,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提升信息系统的使用体验,提升社会效率。由此可见,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对于我国广大社会民众,还有各大企业单位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楠,王艳,朱洪根.基于行为分析的用户身份信息安全验证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17(04):49-54+60.

[2]申奥.用户身份认证技术在计算机信息安全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8(12):158-1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