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范文第1篇

一、问题及现象

作风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一种思想上、工作上的态度,通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潜藏在一件件具体事物之中,蛰伏于一个个有形表象之内,只有通过一件件实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获得对思想和作风的本质认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则是领导干部政治观、事业观、群众观的外在体现和展示。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良工作作风和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唯言,钴名钓誉的“功利主义”。个别领导干部受传统“官本位”思想顽疾影响,工作只是为功名利禄。对宗亲唯言,权位低了怕对不起列祖列宗和父母妻儿;对自身“缺点”唯言,暴露阳光下怕上纲上线,因而把“缺点”包装成既人人皆有、又人人皆无的“光荣缺点”,用“急躁”、“不够”、“有待”编织成一个个筐,啥毛病都里面装。对群众唯言,职权小了怕名气不足、威风不够;对工作唯言,担责多了怕引火烧身,处处回避矛盾,不敢触及焦点。对“情分”唯言,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素来面子薄,畏首畏尾,经不起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攻略,把本该用于工作的权利“分享”给了所谓的“情分”,亲人谓之曰“人之常情”,友人谓之曰“有情有义”,情人谓之曰“地久天长”。

唯上,心态各异的“机会主义”。遵守上级指示,理解上级意图,服从上级管理,是一名领导干部的职务使然。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对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屑一顾,对上级却唯诺至极,尊崇过分。一是工作能力有限,靠上级。有的领导干部,官虽然越当越大,而工作激情和创新能力却在逐年下降,工作中只好处处依靠上级指导,等待上级拿主意、定调子,发话“给活干”,为官一任,仅仅在程序层面履行为了“落实”而“抓落实”的义务,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员”。二是工作动机不纯,怕上级。个别领导干部工作只是为了个人升迁,谙熟察颜观色之术,处处揣摸领导心理,时时围着上级领导、甚至是个别领导的好恶转,惟恐上级抓住小辫子影响“前程”,工作中如此怕上级,工作中畏手畏脚自然不在话下。三是工作导向不清,蒙上级。有的领导干部忘却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在“为谁服务”的目标追求上很模糊,乐衷于做表面文章,投机取巧,报喜藏忧,哗众取宠,工作仅仅是做给上级“看”,等着上级“夸”,而对群众的冷暖疾苦却漠不关心。

唯书,内容翻新的“教条主义”。书乃智慧的大全,生活的先师,工作的益友。饱读诗书可以正人之德行,化人之境界,造人之能力。但书也可以固化人的思想,以至在实践中常常出现“学用所非”的现象。不用细说涉世不深、传统典型的“书呆子”,就是在用现代知识武装起来的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书”现象,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内容时有翻新。一是“照搬照抄”。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往往奉行拿来主义,唯书是道,很少思谋创新,会上讲话照本宣科,会下谈话不分对象,安排工作条条框框。二是“空屋悬梁”。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太过于相信下级和群众的理论理解水平,只顾自己书本理论水平上高度,不在联系群众上见深度,理论引用上滴水不漏,工作指导上却令人无所适从。三是“夸夸其谈”。有的领导干部津津乐道于社会上流行的“灰段子”、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将严肃的政治理论“调侃化”,常常不分场合说“段子”,滔滔不绝说“新词”。

唯虚,作风飘浮的“形式主义”。务虚本是高层次的务实,但在极少数领导干部身上,务虚的工作却有点误入歧途。有的工作就是开会,检查就是喝醉;有的沉醉于文山会海,紧忙于各种应酬之中;有的谋划工作动辄喊口号,落实工作有上文没下文;有的要显绩不要潜绩,顾眼前不顾子孙。有的沾沾自喜于“吃的盐多,过的桥多”,满足于老经验、老办法,观念陈旧,固步自封。凡此种种,不一而语。

二、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的原因很多,既与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观念有很大关联,也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工作氛围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可分离。概括来讲,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现实社会因素;既有环境客观因素,也有个人主观因素。

1、宗旨意识淡化。极少数领导干部在创业初期确实根正苗红,无可挑剔,但随着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增大,在“为谁服务”的根本性问题上渐次模糊起来。有的迷信官位,把封建“官本位”思想带入工作,视“职位”为光宗耀祖的“招牌”,仿效封建仕族官僚作派,只求当大官,不求做大事,求“官大”不择手段,求“位显”不图“有为”。有的迷信权力,在未成为领导干部之前还能规规矩矩、本本份份做人做事,一旦成为领导干部,就像换了一个人。目空一切,听不进批评意见;急功近利,只围绕立功去做事,把立功当作升官的阶梯和筹码,所立的“功”没有“德”支撑;特权思想,把单位当成“私营”公司,不允许别人参与或了解任何决策过程;滥用权力,任人唯亲,;视“权力”为“私有品”,只要自己风光,不要群众监督,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以至于出现了权力外包、寻租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党员,是一位党教育培养起来的党员干部。其根源就在于极少数领导干部淡忘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产生了位移。

2、创业激情减退。领导干部大多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无论是年代跨度,还是工作经历,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而又循序渐进的锻炼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能顺应时展变化要求,通过不断解放思想,焕发出新的创业激情适应新的岗位,但也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在多年的“奋斗”中磨去了棱角,头脑中装满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为官处事的“潜规则”,事事按部就班,处处不紧不慢,当起了太平官,不惹事,不出事,当然也不创事。缺少应变市场竞争的危机感,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能力很弱,随着年龄渐次到杠、职位再提升逐渐渺茫,更不图思想解放,抖擞精神创业,仅有的守业心情也在消退。

3、知识结构陈旧。少数领导干部虽然在职级提升,但能力素质却没有随着职位的提升而提高。尤其是成为领导干部后,客观理由多多,来自外界的学习压力更小,有条件不再事必窮亲,不但各种材料稿需要属下准备,有的甚至学习笔记属下补、体会文章属下写等等,日子一长,早年的知识存底掏空殆尽,新知识格格不入,工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更是自然,头脑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钝自在情理之中,面对工作困境只能是拆东墙补西墙,四处应付。

4、监督渠道不畅。领导干部不良工作作风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纠正起来也不能指望一天两天之功,需要建立和形成一种长效监督机制才行。当前,监督渠道不畅、制度措施皮软是导致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纠而无力、整而无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中纪委副书记刘锡龙谈对官员监督的五大困境: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律监督为时太晚。

5、政绩评价失准。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工作作风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行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还不能够准确评价、激励、提醒、制约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行为。政绩评价标准太原则,量化操作困难,板子很难打到具体人身上。考核评价不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考核结果运用还存在失缺现象,考评干部与任用干部结合得还不太紧密。

三、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大同市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通过创新思想政治建设载体,科学选配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强化全市效能建设、科学考评政绩、健全监督机制等方法,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一些特色经验做法受到中组部和省委的好评,有效保证了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精神状态佳、创业劲头足、作风纪律严,形成了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建和谐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创新思想政治建设载体,活跃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创业激情。市委在分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时认为:“大同作为山西第二大城市,之所以在全国全省大开放、大发展的形势面前不能赢得与其名相符的发展速度,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够,抢抓机遇奋力赶超意识不浓,开拓进取创新观念不强,争先创优工作动力不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是事业的核心,抓住了思想就抓住了人,抓住了领导干部就抓住了事业的龙头。全市要尽快实现好中求快地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思想观念超前、工作干劲超强、有活力有动力,能够领导科学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针对全市领导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现状,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树四观创真绩”、“四看四比”、“四争一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重点在县区领导干部中,针对为政动机不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力开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完善目标规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端正为政动机;树立新型的人才观,科学识人用人;树立牢固的群众观,转变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树四观创真绩”活动,着力打造创业型的县区领导干部队伍。在市直机关领导干部中,针对效能低下、作风不实的问题,大力开展“在全省看位次、比实绩,在全市看大局、比创新,在单位看团结、比作风,在基层看服务、比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看四比”活动,着力打造优质服务型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农村的基层领导干部中,针对模范带头作用不突出、干劲不足的问题,大力开展以“争做市场经济领路人、科技推广带头人、文化教育热心人、生态建设创业人”为主要内容的“四争一树”活动,塑造新时期基层领导干部新形象。市委还专门成立了领导机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定期汇报在活动中的进步情况,适时督查改进,检查考核,并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三项活动覆盖市县乡村,牵动党政群团,使党建政治工作具体化,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平台化,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实践科学执政、追求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在大同蔚成风气,受到全市干部群众的认可。

2、科学选人用人,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目标信心。市委始终坚持科学择优选人用人。一是科学选人。着眼干部的全面发展,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健全机制,扩大民主,大力选拔各类优秀干部。在选任程序上,市委从规范民主推荐制度入手,着力解决“民意失真”的问题;从完善考察方式入手,着力解决“考察失实”的问题;从提高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入手,着力解决“酝酿失公”的问题;从贯彻民主集中制入手,着力解决“决定失范”的问题。在健全机制上,出台了《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规范民主推荐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同市考察领导干部工作规定》、《大同市讨论决定领导干部工作规定》、《大同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暂行办法》、《关于选拔任用市管干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规定》、《县区党委换届工作方案》、《届末考核及全额定向推荐工作方案》,从制度上保证选人用人公正公平。二是科学用人。针对县区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妇女干部和年轻干部少、许多干部长期在一地任职活力不足等问题,市委以去年县区党委换届和今年县乡人大、政府、县政协换届为契机,加大了班子配备改革和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在交流中既注重干部交流回避,又注重交流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合理搭配;既注重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地方磨炼,又坚持由偏远到近郊、由小县到大县的原则,调动干部积极性;既考虑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又考虑干部自身的锻炼成长;既考虑班子的结构优化,又考虑个人专长、能位匹配及县区工作的连续性,从而最大程度地优化了各级班子结构,激活了领导干部的工作干劲。去年党委换届中,全市共交流县级干部104名,占调整干部总数的81.25%。今年县区人大、政府、县政协换届中,市委坚持重基层、重能力、重实绩、重民意、重结构的用人导向,调整干部紧密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岗位结构需要,把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干部选配到最需要、最适合的岗位。换届中提拔的56名干部,有54名从县区干部中产生的,只有2名为市直单位产生,新提拔的7名副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全部是县区的中层干部;配备缺额的5名非中共党员副县区长,全部是经过多个岗位锻炼的副县级干部平转。

3、开展大规模培训,打牢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素质基础。2004年初,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意见》,从实际出发,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立足提升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现“四个转变”,大规模培训干部。一是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改变过去主要由课堂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通过实践锻炼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选派了近800多名领导干部到经济发达省份挂职学习,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长见识。二是从传统型向开放型转变。与中央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确立长期合作意向,先后在中央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三期培训班;从2003年以来,选送580多名干部出国(境)进行培训学习,培训内容涉及农业、企业管理、金融、城建、环保、招商引资等20多个方面,使广大干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选聘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讲学;聘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来同讲学,近3万名干部接受了各种社会前沿知识的专题培训。建立流动党校送学上门,组织市内知名专家、学者,创建了市委流动党校,定期深入各县区、市直单位巡回宣讲。三是从常规型向需要型转变。从提高不同行业、不同级别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出发,设置培训内容。加强宗旨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为政动机;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加强国情、省情、市情教育,树立大局意识。四是从随意型向制度型转变。结合实际制定了《大同市“十一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日制度、干部培训档案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干部调训制度,推进了干部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各级领导干部的保持和发扬良好工作作风的能力素质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4、深化效能建设,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紧迫感和规范性。市委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作风漂浮、效率低下等沉疴顽症,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市纵深推动效能建设。市委专门成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纪检委牵头的“全市效能建设办公室”,召开全市效能建设千人动员大会,在全市范围开展万人问卷调查和机关作风大讨论活动。在全市大会上,让各级机关主要领导干部针对本单位的作风漂浮、工作消极、态度粗暴、、执法不严等工作作风问题自查自纠,自亮家丑,在向全市干部群众公开道歉的同时,拿出整改措施,通过新闻媒体接受群众监督。轮番“邀请”各单位领导干部上电视、电台做节目,摆问题、说缺点,向群众检讨工作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市“效能办”高效开展工作,明察暗访,积极接诉应诉,认真调查核实,对存在问题的领导干部不纵容包庇,坚决一查到底,依照法规定性处理。天镇县一名领导干部,擅离工作岗位,造成不良影响,被撤职查办。阳高县粮食局局长无故长期不上班,被责令辞职。被群众测评满意率最低的两个基层站所,不但站所主要领导干部被撤销了行政职务,上级分管领导干部也受到了行政处分。据统计,自2006年全市开展效能建设以来,有31个单位收到效能办下发的效能告诫书,有24名领导干部受到组织处理,有力地震慑了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的歪风邪气,主动担责任事、高效履职谋事、一心意干事正在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自觉行动。

5、科学考评政绩,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目标方向。市委着眼于识别“有绩”型领导干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从2002年就实施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目标考核,并不断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改进考核评价办法,逐步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实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任事用权。在考核内容上,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工作作风、工作实绩和廉洁自律五方面。既有共性目标,又有个性目标;既有定量目标,又有定性目标;既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目标,又有民生指标;整个目标体系既体现单位部门的重大工作部署和重点工程项目,又反映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能特点。在考核标准上,依照德、能、勤、绩、廉等综合考评结果,给领导干部本人评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等次,并实施奖惩。二是常态考核,动态监督领导干部落实年度目标的任事用权。市委把目标考核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科学执政、为民执政的“导向标”。每年年底,市委组织部都要派出综合考核组,采取领导干部述职、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把与领导干部分管工作生活关联度较高的上级、同级、下级、基层群众和新闻媒体都请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三是导向考核,激励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市委坚持把年度目标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调整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每年考核结束后,按县区和市直单位两大块,对领导干部考核情况进行打分排队,并在新闻媒体公布。2004年以来,有21名连续三年目标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去年县区党委换届提拔的10名党政正职,全部为连续三年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的干部。根据考核结果,对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有5名领导干部被调整职务,有4名“一把手”因考核不称职被免职。

6、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长效性。抓住领导干部的用人、花钱和干事三个重点,有效开展干部选任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年度目标考核,不断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市委制定了《关于在市直机关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的规定》、《关于县级领导岗位实行干部试用期制的规定》。按照规定,对市人大、政协新提拔的23名县级干部实行了试用期。制定出台了《关于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实施意见》。2005年,对4名不称职县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免职处理。建立谈话诫勉制度。对平时发现的苗头性问题,随时采取个别谈话方式予以警示。2003年以来共谈话诫勉66人,其中县区主要领导1人,市直部门“一把手”6人,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8人。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在坚持对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的同时,不断加大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实现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的转变。2004年以来,共对71名“一把手”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一把手”38人、事业单位“一把手”18人、企业“一把手”15人。实行回复函询、调查核实制度。2005年以来,已回复函询23人,其中查处3人。依靠纪检部门,发挥监督作用。每次选任干部,都请纪检部门参与选任工作的全过程,既对每一个选拔对象的廉洁情况进行把关,又对组织部门选任干部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督,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从组织程序上保证了新上任的领导干部的工作权威性和身份信任度。

四、启示与思考

工作作风是一种观念、一种责任、一种意志。良好的工作作风出凝聚力、出生产力、出创造力。领导干部良好工作作风的实现途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1、把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当作改进工作作风的“起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庄子心得》一书中提到了“心斋”一词,心斋就是不光要用耳朵来听,还要用心来听,更要用气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意思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在改进作风方面,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也应该学习这种“心斋”意识,努力反省、发现和正视我们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鲜明地提出:“发现缺点是改进的开端”。结束后,他刚一复出,就再三强调说:“承认我们哪些方面有缺点,哪些方面还不足,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克服弱点、克服缺点的起点”。把“真正反躬自省”作为认识自己的能力起点来对待,值得我们尤其是党的各级干部深思学习。

一是要在勇于发现问题中正视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归根结底可以概括为:终身学习的理念树得不牢,理论学习不够一贯经常;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剖人生意义的真谛不够机动灵活;在运用邓小平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真信真用上不够果敢坚定;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善于改造思想,调整状态,以至于放松了警惕,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能力减弱。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就会从思想领域蔓延到工作生活领域,直至损害党的肌体,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二是要在勇于纠正错误中解决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修正错误,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党”。由此可见,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取得革命胜利、推进事业创新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存在问题不奇怪、也不可怕,可怕是知错不改。要做到解决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防止再犯同类错误,就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纠错能力,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照党性要求反复自查,深刻思考,找出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问题究竟出哪里,拿出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并在今后的不断学习改造中加以状态保持,取得人民群众的永恒理解、支持和信任。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我省的环境污染指标未达标的问题,公开向全省人民道歉。这种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的勇气感动了群众,赢得了全省上下同心协力绿化美化山西的合力。大同近年来的经济排位为什么屡屡在全省排名靠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作风建设上,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工作效率不高,人浮于事;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办事推诿、态度粗暴、执法不公、甚至。这些严重影响党员和干部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关注民生不拘大事小事,塑造形象注重言谈举止。

2、把专心谋事、勇于任事当作改进工作作风的“重点”。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当前我国正处在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在全国各省竞相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抢抓机遇,又好又快地发展自己,是摆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现实课题。要想干成事,就要把专心谋事、勇于任事当作改进工作作风的重点,用良好的心态、坚定的行动,树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作风。

一要提高谋事的境界,养成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思考的习惯。这里讲的重大现实问题是指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事新事。我们不提倡“小人物说大话,大人物抓小事”,但无论大小领导都必须在战略全局下行动。为什么我们有的单位工作思路总是与上级的工作部署和形势发展要求不合拍,思想认识跟不上,工作质量不合格,就是因为关注和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不够。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把想大事、谋大事、抓大事、成大事当成一种工作习惯,一种责任境界,小中见大,近中见远,个别中见全局,自觉摆正个人在单位集体、单位集体在全市工作中的定位,着眼全局想事情、干工作,这样胸怀就会更远大,思路就会更宽阔,实践意识就会更强烈,谋事就会更具针对性。如:思考研究如何站在省市委的决策高度做好本职工作、创新本部门的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如何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把实实在在的工作干得更加出色。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等,如此上下结合关注多了,思考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多起来,个人的工作成效也就高起来。

二要提高任事的能力,增强在实际工作中勇挑重担的气度和责任。作风问题是个事业观的问题。见困难就上,见难题就解,见群众就帮,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勇于任事的责任风范和勇于牺牲的品性境界。当前,在我们少数领导干部身上除看不到这种崇高的责任风范和品性境界外,反而不时能听到和看到与民争利、与民争位的现象,原因在于这些党员干部党性观念淡薄,把个人利益追求置于党的根本宗旨之上,以至于明哲保身,畏首畏脚,消极怠工、不想任事,怕担责任、不敢任事,心中无底、没能力任事,这种作风如不改变,大则影响党的事业发展,中则延误本地发展,小则贻失的个人发展。所以,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强化责任感事业心入手,在全市“重振雄风、奋力赶超”的战略目标实施中勇挑重担,在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城市转型中勇于任事,以干事求有为,以成事促发展。

3、把增长本领、永葆本色当作改进工作作风的“亮点”。全国唯一的一届至十届人大代表、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亮点的申纪兰同志,就是一位扎根农村有本事、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典型代表。申纪兰之所以能成为亮点,最根本的就是模范执行党的良好作风。

一是实实在在长本领,让群众佩服。本领是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基本功,本领的高低决定着服务群众的质量,服务群众的质量高,体现党的良好作风就明显,群众就佩服。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增长本领、改进作风与服务群众作为永恒追求。

二是清清白白保本色,让群众信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只长本事,不能担当重任,是不称职的,更不会有什么政绩。但有本事而不保本色的人,就有可能走向腐败,走向堕落,而且危害更大,造成的影响更恶劣。近年来揭露的一些腐败案件中,有的人还是很有本事的,或者说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被称为“才子”的原国家统计局长。但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组织,有本事却不保本色,常以本事掩盖不廉洁,以成绩掩藏贪婪。因此,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光有本事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本色,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本色,拒腐蚀、永不沾的本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本色。保住了这些本色,就能经受各种考验,就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4、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当作改进工作作风的“极点”。“得民心者得天下”。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阶段,其政策主张大多能代表群众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前苏联共产党的命运结局,就是明证。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人发展为近7000万党员的执政党,这一路走来,就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人民也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广大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80多年一如既往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始终做到“三个有利于”,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但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也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代表”“不会代表”的问题,造成党群关系紧张,引起社会不和谐,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作为一名对党忠诚、热爱党的事业的党员干部,就应该常怀感激之情,把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常怀感恩之念,把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当作改进作风的永恒追求和终极目标。

一是要把情感贴在民心上。“感人者,莫先乎情”。党员干部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常怀亲民之心,常念为民之责,常思富民之策,从心灵深处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做人讲真实、待人讲真诚、做事讲真情。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提质、提效、提速”的要求,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讨论活动,找准、查实影响卫生系统效能建设的突出问题并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大力倡导重视效能、提高效率、讲求实效的良好风尚,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市卫生系统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讨论内容

各县区、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和局机关各处室应围绕提高效率、增强能力、改进作风开展大讨论,重点针对以下题目进行:

(一)为什么要加强效能建设,如何加强效能建设;

(二)如何加强能力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三)如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四)如何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卫生系统良好社会形象;

(五)当前少数干部职工作风涣散、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强的主要表现、危害、原因及解决办法;

(六)如何更新思想观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卫生工作争先进位、有为有位作出更大的贡献;

(七)如何立足本部门、本岗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效能建设的表率;

(八)如何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提高效能的长效机制。

三、方法步骤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把学习教育贯穿效能年活动全过程的要求,将大讨论活动纳入效能年活动第一、二阶段中,自2月16日起至3月31日止,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学习教育(2月16日至2月28日)

各单位组织1至2次专题学习,重点学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关于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省、市机关效能年、卫生系统效能年活动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二)讨论评议(3月1日至3月20日)

1、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和组织讨论评议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认真剖析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切实做到研究问题、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推动工作。

2、开展“我为效能建设献一计”活动,集思广益,为效能建设献计献策。

(三)整改提高(3月21日至3月31日)

针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高质量落实,整改方案要突出重点,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时限、责任主体,做到真查真改,真整真改。对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集中时间和精力整改,确保问题有效解决,巩固大讨论成果。必要时通过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整改结果,重点向服务对象公布,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讨论总结及整改情况以书面材料于3月28日前报局效能办。

四、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区、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改进作风、提升效能、促进发展”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大讨论活动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安排,精心部署,认真落实。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带头参与,带头学习,带头思考,务必使大讨论活动不走过场。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党支部;教育教学;着力点;应对措施

优教育、改教法,是当前中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点,而如何构建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要求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党支部作为党建的主体力量,是推进教育教学工作面向“改革、创新”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党支部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是发挥党建战斗堡垒作用的集中体现,也是“学习”上、“群体”上,推进学风建设、创设教改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与调整,夯实基础、培育条件,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教育教学事业。因此,在笔者看来,中学党支部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构建,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学风建设新路径

学风建设是优教育的基础“工程”,强调“风清、学浓”,形成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校园文化体系,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应体现于学风建设的构建之中,依托学习平台的搭建、特色学风活动的开展,为学风建设注入新思路、新思维,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师队伍培育,搭建学习平台。学生的“学”如何更好地推进,关键在于创设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服务学生的实践、探究。党支部在学习平台的搭建中,应发挥在学习上的示范功能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凝聚学生力量。党支部引导教研组开展教研工作,培养教职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这些品质的具备,是提高教学治疗、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力量支撑。教与学是良性互动的过程,教的建立应立足于学习平台的搭建,党支部通过创设英语角、知识大讲台等学习平台,为学生“学”创设空间,提供更加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二)促学风建设,优教育教学环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学风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强调学风纯正、文化浓厚,在多元化的校园环境之中,促教改、优教法。在促学风建设中,党支部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多重角色,强调党支部应在广大学生当中,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思想宣传,为班级、校园文化注入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搭建积极向上、好问好学的良好学风。党员学生以身作则,充当学风建设的实践者。学风建设是一个过程,党支部结合中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的诸多变化,推出契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新举措,将学风建设与党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结合起来、调动起来。

二、依托党支部的服务功能,夯实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基础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面更加开阔,如何在创新改革的基础之上,实现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改革,关键在于党支部“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将战斗堡垒作用内化成为服务效能,为教育教学改革创设良好的环境。因此,党支部在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应落实学生学习、社会实践等多方因素的兼顾,将传统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化,提高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成效。

(一)服务教改,创设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党支部是学校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党支部凝聚力量、汇集精神。在教改攻坚克难的环境之中,精神力量的迸发,是维系教学改革持续前行的力量保障。党支部通过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对教改力量进行凝聚,进而为教改的全面推进,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特别是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形态之下,党支部更应将党组织建设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将教改一体化服务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如,组织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盘活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形成联动,丰富组织活动,提高教育引导力。党组织活动不是孤立的,而应与教学联动起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优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过程中,学校应丰富组织活动,充分立足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开展具有教育性、实践性的组织活动,更契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首先,组织活动与教学联动。在课外实践探究中,通过与组织活动配合,增加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导向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其次,通过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开展,盘活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促进作用。再次,创设“学生党员”大讲堂,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与调整,强调优化的有效性、调整的科学性,而如何在有效与科学的调配之下,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体化,应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功能,立足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从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出发,优化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手段。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应审视新的教学环境、紧扣教改的新方向,与党支部建设形成联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服务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杰,黄俊华.党建工作如何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究[J].党建,2016(03).

[2]周永祥.找准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点[J].党员生活,2015(13).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范文第4篇

一、当前工商事业面临新的重大转型

转型是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不同转型主体的状态及其与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决定了转型内容和方向的多样性。工商事业转型,就是指工商行政管理的决策层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本系统本部门的管理体制机制、职能运行模式、监管执法方式方法和长远发展战略,大范围、大幅度地进行动态调整和创新,将旧的管理、运作、执行和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模式。

工商事业转型具有四个构成要件:一是工商行政管理决策层领导的主动而为,二是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三是转型的重点内容是管理上的体制机制、职能上的运作模式、监管执法中的方式方法、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四是转型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调整与工作创新。工商事业转型是自身发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革故鼎新、促进快速发展,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工商事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化解和防范各种市场监管风险,营造内和外顺的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工商队伍锐意进取、履职到位的信心和决心。

二、工商事业转型带来的市场监管风险

工商事业转型的过程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自我解剖的过程,是摒弃某些部门利益的过程。是与旧的体制机制决裂的过程,这为市场监管带来方方面面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法制变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由于立法和法律法规的修订、变更、废止,使得工商执法的某个环节、某段链条发生变化,使得工商市场监管出现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执法主体变化带来的风险。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拓展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的空间,扩大了处罚范围,赋予了工商部门新的监管主体地位,如果我们不正确及时履行,则会面临监管“缺位”的风险。

二是执法依据变化带来的风险。新的法律规定出台,使得同一种市场主体交易竞争行为,接受监管处罚的条文依据发生了变化,如何判断合法还是违法、如何衡量处罚的幅度,不准确把握就会出现市场监管的各类风险。比如对于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国务院《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出台后,某些无照经营行为是依照该法规处罚,还是依照《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来处罚,这就需要正确处理好法条竞合的问题,规避监管风险。

三是执法程序变化带来的风险。一些新的程序法出台,使得监管的行为、措施受到一定限制,监管行为不当、超越程序,就会造成滥权和错案现象发生。如《行政复议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则》出台后,监管执法的行为就受到管辖权、法定期间、案件审批环节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在执法监管的细节上不注重这些程序性规定,就会带来责任风险。

四是法规政策的放开或禁止带来的风险。如《粮食收购条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新旧法规更迭,使得粮食市场的经营主体资格合法性的确认、合法交易行为的认定都产生了认知性变化,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措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变化过程中政策延续的合理衔接,也使得监管风险应运而生。在监管实践中,国家制定的关于物价、物资供应的导向性政策出台,也往往会产生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市场监管风险:还有一些关于注册登记的前置审批的设置或取消,无不使监管手段的松紧性发生变化,监管的风险发生率也随之提升。

(二)职能转变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新职能定位蕴含的监管风险。2008年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对工商职能进行了重新调整,明确工商部门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以及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职能,取消了相关行政审批、达标评比、职业水平评价的职能。新职能的定位,使工商市场监管的领域得到了拓展,监管的对象更加复杂,监管的交易行为更加多变,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有效防控、网络商品交易的安全、行政审批项目和标准的变更,都存在一定的市场监管责任风险。全面履行新职能、实现职能到位。既是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又要承担和化解新的监管风险。

二是“收费型“工商到”监管型“工商转型面临的风险。2008年下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取消征收“两费”,工商部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如何合理分配监管比重,确立监管的重点,如何提升监管成效,成为近年来各级工商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懂监管、会监管、明执法、会办案的队伍如何培养,如何克服“收费型”工商遗留的不良作风,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解决不好、不及时,就会产生监管能力风险。

三是在向“服务型"32商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四个统一”、“四个只有”的论断,明确了工商部门在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地位和作用。工商部门主动而为、加快服务职能的转变,就能抢占政府体制改革和工作创新的先机,赢得党委政府、监管服务对象、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果我们不动不变、步子太慢,就会在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中被淘汰。或者,如果我们在服务过程中,定位不准,“过热”、“过火”、“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也同样会使我们丢掉监管阵地,失去自我发展的机遇,甚至面临失职渎职被责任追究的风险。

四是承担地方党委、政府临时性职能所具有的风险。某些地区在特别情况下,分配给工商部门一些临时性的职能任务,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治理占道经营,自然灾害发生时临时性市场的组建、重要商品流通的控制等等。这些任务,有的属于工商部门分内的事,有的不属于工商部门法定的职能。如果工作方法不当,就会产生很大的责任风险。

(三)体制改革因素引发的监管风险

一是工商机关内部机构运行机制设置不当产生的风险。在工商部门的改革发展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内设机构和所属单位的设置与分配,使工商系统的各项行政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优化,以满足职能作用的发挥。机构设置不合理,或对工商所和分局的放权不符合法律规定,就会产生市场监管中的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或监管空档、职能流失等现象。

二是监管机制的创新不当产生的风险。近年来,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开展“四化建设”、加快“四个转变”、

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各级工商机关也积极寻求监管效益的最大化,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如当前各地推行的“网格化监管”、“信用分类监管”、“经济户口制度”、“食品安全一票通管理”等等。这些方法模式如果与工商法规相冲突,或与地方实际相脱节,就难免会发生事故风险。

三是干部管理体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干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事业转型中的关键部分。如果人事改革中强制干部退休、致使干部集体罢工,竞争上岗程序不合理、干、部闹意见上访,都会限制工商干部在市场监管中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致使发生消极不作为或泄愤性质的乱作为。

四是经费运行机制改革产生的风险。在转型改革中,往往注重钱的流向、项目资金的使用。如果必要的市场监管经费保障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力,使一些譬如违法传销等大要案件错过最好的调查机会,从而造成市场秩序的混乱。

三、防范工商转型期市场监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慎重改革

要加强对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找出规律性的变化,进一步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好办法、好思路、好途径。要经常性地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审视,及时发现工商事业转型的立足点、支撑点、结合点、着力点,找准转型的最佳时机。在新一轮的组织机构管理、市场监管方法体制机制改革中,开展广泛、细致、全面的论证,进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民主决策,使改革转型的方向、方式、手段、内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二)解决矛盾问题,轻装上阵,放心发展

改革就要触及矛盾,转型难免涉及利益。比如垂直管理改革时的人员分流,干部改革中的优胜劣汰,取消“两费”后的财政经费保障等等,难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在事业转型的过程中,要注重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能因为问题存在而影响改革转型的进度和幅度。也不能因改革转型急功近利而忽视问题的存在,致使矛盾不断升级,直至激化成事故,影响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

(三)服务中心大局,依靠政府,一心为民

工商事业转型的各项改革创新,无论是职能转变、机构设置、巡查办法的变化、维权方式的创新,都要围绕服务发展地方经济,构建良好市场秩序,紧贴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地方党委政府部署安排的大局为重,服从党委政府安排,遵循党委政府指导,不能“自立门户”、“另拉山头”、“自我孤立”。要在改革转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看新机构的设置是否与民争利,要看新监管方法的实施是否侵犯公民合法权益,要看新维权方式的推行是否群众满意。否则就会被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边缘化”,市场监管的权威无以树立,市场监管的职能受到束缚。

(四)合理配置资源,创新方法。优化职能

在改革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考虑现有行政资源的有效利用,统筹规划,注意协调好现实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内部与外部、阶段性与长效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结合业务工作与机关建设、基层建设的各个环节开展改革创新,既要注重机构和职能的对应性,又要注重职能对机构的作用性;既要注重把每一项工作的内容和标准具体分解、量化,又要注重不同工作内容和标准上的统一协调,使改革转型符合市场监管规律,在市场监管职能的充分发挥中有效化解登记注册、商标广告、合同监管、商品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监管风险。

如何改进工作作风范文第5篇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结合新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把焦裕禄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努力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做“为民型”干部。焦裕禄同志既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出色的领导干部,更是一名党的好儿子。他的光辉事迹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特别是他艰苦奋斗、心系群众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虽然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焦裕禄精神没有过时,新时期我们仍然要认真学习好焦裕禄精神,践行好焦裕禄精神,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做一名受人民欢迎的好党员好干部。当我们面对群众诉求时,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的怀着赤子之心,时刻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注重提升道德素养。要时刻不忘“三个谁”,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始终做到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二、学习焦裕禄精神,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做“务实型”干部。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实现了兰考发展新篇章。相比我们今天的工作,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在一线工作,直接面对着老百姓,我们要更加明白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干部。近年来,——经济和社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随着发展的深化,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从——年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由于权限的下放、行政服务的提速增效,——群众、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办事方便,效率提升。但要如何办的更好,多存优点少留缺点,把好事办得更好,我们还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我们要继续以体制改革为契机,以提升干部素质能力为抓手,加强部门工作协调,强化主动配合意识,不断增强工作合力,提升工作效率。要加强行政服务功能拓展,增加便民服务事项,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工作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多的便利。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作风,深入到企业和群众中去,掌握企业发展遇到的难题,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上碰到的问题,尽最大力量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学习焦裕禄精神,切实增强工作能力,做“担当型”干部。焦裕禄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时有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确保各项决策能够执行到位,为当地老百姓真正谋得福利。——镇在高新区筹建和强镇扩权后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在“区镇合一”、“强镇扩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后,如何更好地“接好权”、“用好权”问题,行政审批、综合执法服务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问题,机关局室部门工作协调运转的进一步顺畅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上,如何更好地统筹城乡建设问题,更加协调推进新城区、老镇区建设问题,不断持续地改善集居区、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问题;在推动经济和产业发展上,如何更好地兼顾到保持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资源、促进民生建设等同步推进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考验着我们工作在——的每一位党员干部。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通过深入学习和认真实践,积累工作经验,自觉克服工作难题,致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努力探索工作的特点规律,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在矛盾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风险面前要敢作敢为、敢担责任,不断强化执行力和落实力,使工作在难中求进、难中求成,难中争先、难中创优,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四、学习焦裕禄精神,自觉形成良好作风,做“清廉型”干部。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他刚到兰考时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带头取消了特殊生活待遇;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开展时,他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拍板决定购买议价粮;同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焦裕禄同志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剖析问题,有效解决难点。要廉洁勤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做到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做到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敢于担当,坚决反对“四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