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经营策略

公司经营策略

公司经营策略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司 实施策略 必要性 可行性 多元化经营战略

一、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优点

顾名思义,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实际上就是让公司的经营模式多样化,多角化,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运行公司,这种公司运行方式是相对于专业化运营战略而言的。如果公司实行多元经营战略,具有如下优势:协调公司经济运转流畅,保障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能够循环利用;规避公司的运行风险。公司在运行的过程中将运转模式转化为多元化运行后,就企业的业务进行分散管理,将公司中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实行分开经营,最后形成一种组合形式,进而让公司的综合风险分散开,进而提升公司的运行安全性,规避了经营风险。

二、在当前公司运行环境中实行多元化运行的必要性

在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公司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不断的增强,很多公司的生存举步维艰,因此,整个公司面临的生存环境和竞争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背景下,公司的运行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许多公司纷纷开始考虑如何降低或者规避公司的运行风险,而实施多元化运营战略实际上就是降低风险或者规避风险的最好选择,很多的公司已经逐渐将传统的单一运行模式逐渐转化为了多元运行模式,可以说,在未来的公司生存空间中,实行多元化运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和运行风险,在未来实行多元化运营是十分必要的。

三、公司实行多元化运营战略的实施策略

(一)不断完善公司组织结构

许多公司已经成立了许久,在成立之初组织结构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型,比如:公司有的部门在成立时看起来可能对公司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经过长时间发展以后,可能该部门对公司的重要性可能已经发生了转变,必须对公司的运行结构进行调整,集中综合好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提升公司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在优化公司结构前,必须对公司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制定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让新组建的部门或者机构能够切实的为未来公司的发展所服务,比如:公司原来的产业较为凌乱,可以对分散的产业进行重组,但是,在重组的过程中,重组的产业必须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灵活性。

(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在一个公司的资源组成成,人力资源是其中最为核心的资源之一。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公司的发展战略。一个公司要想转变经营战略,那么,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之上,需要有相关的人力资源政策。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当下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该人力资源体系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必须坚持以提升公司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公司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为出发点。以保障在未来公司的发展工程中,既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源做支撑,又有足够质量的人才作为发展保障,最终确保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推动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一个公司要想顺利转变成为多元化运营,人才的重组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公司多元运营战略越是紧密依靠技术、技能的转移,就越要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质量足够高,人才队伍数量足够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公司未来的各种业务就必须要依靠这些人才去完成和实现,并且还需要掌握好许多的技术,进而建立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财务管理,做好融资工作

许多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已经十分落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更不能适应未来公司走向多元化运营战略的要求,因此,对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整顿十分关键,建立一个符合公司未来多元化运行战略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组建财务管理部门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在原有财务中心的基础上,对各分管中心进行合并和组建,进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服务,为公司相关领导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实时的控制公司的运行风险。

在公司实行多元化运行战略的过程中,应当科学有效的选择融资方式,降低资金成本。首先是对公司内部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比如:将原来的存量资产逐渐的变为现有实物资产,科学合理的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使用客户结算资金等。其次是实行直接融资,对于部分经济效益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可以采取吸收外部法人入股或者技术依托单位共同组建股份制分公司,争取在股票市场上上市,取得社会资金的支持。最后是间接融资。既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充分发挥银行和企业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进而降低融资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公司采取多元化运行战略是十分必要的,采用多元化运行战略具有诸多的优势,可以有效的分散或者降低公司的运行风险,保障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多元化运行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相关的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情况,科学有效的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海清.北京京铁物流有限公司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鲁丽.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杨珊.中国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第2篇

一、中资保险公司目前所面临的经营环境

(一)宏观经济环境

保险业的发展不仅有赖于市场化进程中保险需求的扩大,更有赖于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从保险需求的角度看,我国保险深度不到2%,而发达国家的保险深度大多在 7%—9%;从保费收入占居民储蓄的比重来看,发达国家占到15%,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了7%,而我国是2.3%,这表明我国保险业有巨大的潜力待挖掘。

自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高速稳定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人口结构状况和家庭结构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福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为保险业保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经济基础。仅以过去10年保费收入来看,保险公司的总保费收入每年以29%的速度在增长,寿险的年均保费增长速度更快,达到了46%。

(二)资金运用环境保费收入持续高速地增长,必然要求保险投资收益的相应提高,要求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有效互动。然而,在大的宏观背景下,投资环境虽有一定改善,但保险资金的运用却出现了一些新的难题。一是新发行债券的利率下降或走低,这不利于新增资金的投资,原资金也面临着再投资的利率风险。国债、债利率处于较低水平,5年期以内债券收益率在2.2%左右;10年期债券收益率在2.8%左右;15年期债券收益率在3.3%左右;二是金融市场资金供给充足。2001年底,货币供应量增长比经济增长和物价涨幅之和还高6个百分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为 7.2%,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比例超过了13%,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为4万多亿元。股市的持续低迷,部分资金从股市回流至银行,加之通货紧缩及贷款难放等原因,使得各大商业银行资金充裕,存贷比率很低。受此,存款利率也出现了持续走低的现象,5年期协议存款利率从前两年的 5%左右,逐步降至目前的3.3%左右;三是受资本市场政策变化及股指持续下降的影响,使得保险公司间接入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净值与市价屡次下挫,保险公司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大幅回落,由前两年市场的平均收益15%左右,降至目前的较低收益水平,且基金投资收益具有不稳定性特征。

一方面保费收入大幅增长,一方面投资环境欠佳,可以说,保险投资资产与负债匹配的难度加大了,高风险的证券市场环境导致保险公司投资连结、分红类产品在创新、营销及服务等方面出现了新课题,保险投资与有效经营的风险被放大了,面对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保险投资运作要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面临着阶段性的困难。

(三)市场竞争环境在同业竞争中已经出现了由于所有制的差别或经营管理及风险控制能力的差别原因,有些保险公司对费率市场化的风险呈刚性或不敏感,由此出现了“价格自杀”的行为,对其它规范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规模和效益上产生了负面影响,有些公司因此已出现了亏损的迹象。事实上由于股市不振和恶性竞争带来的承保能力和利润的下降,已经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趋势,我们所企求看到的是一种良性互动。可以肯定地说,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和国有与非国有保险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保险市场也会更加繁荣,一个以中外保险公司为主体、保险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公平有序的保险市场有望形成,将会有力地推动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四)政策制度环境中资保险公司目前所面临的政策环境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O,各方面的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有些政策对保险公司经营又限制过死或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加入WTO后,要求我国政府的各个管理部门减少过多的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必须全面接受和遵循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市场经济的理念调整自己的定位,转变政府职能和监管模式,为保险公司经营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改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完善保险监管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有关、法规及其配套措施和管理细则的制定、修改和废止工作;建立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一些必要的制度,如保险精算规则、精算报告制度、精算师资格制度、预警指标制度、年检报告制度、保险企业自律公约等等。可以说,保险公司的政策制度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中资保险公司应采取的经营策略

(一)理念领先策略。一是坚持“稳健,永续经营”的管理理念。保险公司在制定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目标和管理战略时,应充分考虑体制及政策环境的制约及因素。无论是在有利还是不利的环境下,都更要强化一个法人的管理制度,防止分支机构各自为政,这是公司盈利和稳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利润为根本的经营服务理念。抓全质量管理,实行差别化、个性化、优质化服务,用高质量的服务来赢得高素质的重点客户,降低展业成本。同时也应该防止保险公司利益过度向客户倾斜的产生。三是坚持追求股东价值进而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应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使投资与承保业务良性互动,用高质量的承保业务、积极稳妥的投资业务、客户满意的服务业务等多项业务与管理为股东创造最佳的投资回报。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根据保险公司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和人力资源的才干优势特征,优化经营管理队伍资源配置,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倡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切实实施激励机制。

(二)产品定位策略。在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公司在产品的定位策略上,应考虑国情因素,不断、借鉴经验,加大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以利于不断满足更广泛的保险市场需求。在有利的宏观背景下大力创收保费的同时,要适时调整险种或产品结构,巩固和扩大有效益的传统和非传统业务,压缩或坚决停办规模不经济或规模效益递减的业务。特别对于寿险业务来说,应该适时调整个别险种过高的预定利率;审慎发展与利率及股票市场关联度高的投资型业务,以及其他保证回报型业务;大力发展预定利率适中的侧重保障的传统险、分红险及有效益的健康险业务。让盈利建立在稳健投资及的产品开发和定位策略基础之上。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第3篇

一、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现状分析

深圳的物业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行业特征和市场现状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可以折射出全国其它地区的物业管理的行业特征和市场现状。

纵观深圳的物业管理行业的行业特征和市场现状,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少数几个依靠大房地产公司成长起来的大物业公司,牢牢地控制着作为其母公司的开发公司开发的大部分楼盘,同时在国内东一个西一个地占领着一些类似的楼盘;数百个中小物业公司温顺地守着其依靠的中小开发公司开发的中小楼盘,对非属本开发公司开发的楼盘和外地楼盘,不敢越雷池半步(主要是越不了)。

本来,任何一个行业的情形都会与此相似,处于风口浪尖,能呼风唤雨的公司只有少数的几个,大多数中小公司都是默默无闻者,其状如众星捧月,或绿叶扶花。但物业管理行业与其它行业不同的是,物业管理行业一开始并不是作为一个原生行业诞生,而是作为房地产行业的缘生行业或延展行业诞生,甚至可以说是房地产行业的寄生行业。物业管理行业与房地产行业的血亲关系,决定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行业特征和市场现状与房地产行业的相似。在目前房地产开发公司与物业公司未能完全脱离关系的情况下,相似性实则是依赖性,而依赖性,其实就是物业管理行业未进入真正的市场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业管理公司的大与小,强与弱的区别,主要是由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大与小,强与弱所决定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真大与真小,真强与真弱,没有完全的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背景。

2.物业管理公司的品牌,其实质是开发公司的品牌在支撑。如果认为不是的话,我们可以想象一些着名的物业管理公司如果其背后的开发公司倒闭了,它的情形会是怎么样。当然不排除已有极少数的物业公司正逐渐走出开发公司的影子。

3.物业公司所服务的客户(业主),开始选择时主要是选择开发公司,而非物业公司,也即物业公司的客户并不是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选择物业公司的,客户没有选择的自由,是缺乏市场化的显着特征。

4.再有,从一些在全国范围内攻城掠地、大力拓展市场的大公司来看,其乐于表现的是,言必称又接了几个几个楼盘,鲜有说它的管理服务特色及其品牌的内涵。如果不是出于商业机密的话,大致是因为“物业管理都差不多”。从一些大公司的行为可以看出,其真正的竞争力并非完全来自其物业管理服务的优势,而主要来自其“大”和“强”的优势。

从以上的这些情形可以看出,物业管理行业还没有制订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现在的物业管理行业奉行的是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而非作为服务行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的游戏规则,其原因是物业管理行业未能做到真正完全的市场化。

但不管怎样,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真正的市场化一定会到来。在完全的市场化下,行业将制订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物业管理公司将奉行这种游戏规则。而目前,在游戏规则未完全清晰制定的情况下,如果仅作为一个物业管理公司而言,大公司与小公司是站在同一道起跑线上的,机会亦等同。在机会等同的情况下,优势是决定胜出的前提。但必须看到,大公司与小公司的优势都是相对的,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优势,小公司有小公司的优势,很难说谁的优势更具有竞争力。这样,优势也只是一个理论上胜出的“假设”,是一支握在手中的上上签,而非实际上的真正把握,在结果产生之前,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在新规则下的大公司与小公司处于均势,中小物业管理公司的希望正在于此。如果中小物业公司采取恰当的经营策略,则完全可以经过几轮行业洗牌后由小到大,由弱而强,由强而胜。

二、中小物业公司的经营策略

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以十所述的市场现状,中小物业管理公司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并不是要完全听命于其所依赖的开发公司求得生存,相反,中小物业管理公司在行业市场化的进程中,是一个独立的主体,有自己的意志,只要采取合适的经营策略,完全有可能从小到大。

中小物业管理公司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一些策略,组合运用,逐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夯实基本功

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物业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基本功。基本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加强、夯实。

理清物业公司与开发公司的关系,建立合理的体制。物业公司与开发公司的关系不清,从根本上制约了物业公司的发展,有不少人认为,理清二者关系的主体是开发公司,其实从物业管理公司经营的角度来看,理清二者关系的主体应在物业管理公司。中小物业管理公司往往与开发公司的关系很密切,更易于与开发公司沟通协商,应主动推动二者脱离的进程,确立物业管理公司相对独立的地位,建立适宜物业公司发展的体制。

加强专业化建设。中小物业管理公司应在安全管理、维修保养、清洁绿化、社区文化等各方面切切实实地加强专业化建设,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抓好管理处的经营。中小物业管理公司辖下一般只有几个管理处,数目不多,应立足于管理处的经营,将每个管理处经营成精品。要将管理处经营铸成精品,就要下大力气抓好管理和服务。一个管理处从其职能来看,完全可以作为物业管理公司属下的一个独立经营的“分公司”来经营,这个“分公司”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总公司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完备的管理机制和向业主提供灵活的、富有特色的服务。同时,管理处要大力培养人才,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

在目前大的物业公司抬头大力开拓市场的急进情况下,他们往往忽视了基础建设,而这正是中小物业公司的机会所在,中小物业公司因为小,所以更容易把基础打得更扎实,更容易铸就精品。

(二)概念领先

中小物业公司因为小,力量集中,可以对客户的需求作非常深入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经营概念,以新的经营概念在行业中取得突破,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大的物业公司所持的经营理念和执行的路线,未必就代表了物业公司经营的真理。大的物业公司在一个经营概念的形成、实施、到总结而成整个公司的经营指导方针,往往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经营的效果如何,经营方针对与错,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如果中途要发生改变,就更加麻烦,这就是大公司易于僵化的原因。而中小物业公司包袱非常小,要采用一种新的经营概念,对其进行试验,会非常容易,即便是错了,也容易改正过来。这样,这种允许不断对新的经营方法作尝试的机 制和环境,更有利于公司的成长。中小物业公司应该发挥这种优势,大胆尝试一些新的经营思路,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三)服务领先

服务领先,这是中小物业管理公司最容易取得突破的途径。中小物业公司管理的小区本身就比较小,对业主的情况掌握得非常清楚,与业主接触很近很多,完全可以提供“一对一”式的个性化服务。有了“一对一”的条件,就可以根据业主的情况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内容,物业公司不但担当了小区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还担当了业主的生活顾问和生活管家。中小物业公司通过提供这种贴身的服务,将与业主的关系拉得很近,而业主也将物业公司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须臾不能离开。服务如果达到了这种层次,则中小物业公司具备了强大的生存力,其壮大仅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当大的物业公司手握大量资金,动用多种高层关系在市场中进行攻城掠地、抢占客户的时候,正是中小物业公司在服务方面苦练内功的大好时机。

(四)横向联合,资源共享

与大公司依靠实力的市场扩张力相反,中小物业公司往往处境孤立,经济实力不足,人际关系薄弱,要单靠自身力量冲向市场,实在太难。从目前行业中所举办的一些活动来看,几乎听不到中小物业公司的声音,他们完全被一些较大的物业公司遮住了。这种情况下,中小物业公司应横向联合起来,组成关系联盟,共享各种资源:人才智力共享、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方法共享、供应商共享等。共享资源后的中小物业公司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大物业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大的物业公司竞争。

(五)创造模式品牌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往往不是来自其自身的力量大小,而是来自其品牌。而品牌有实力品牌和模式品牌两种。实力品牌是完全依靠企业经济规模实力、在市场中的绝对垄断地位;而模式品牌,依靠的是企业采用的经营模式的独特性,如麦当劳一类富有特色的加盟店、连锁店,不同的店,却采用相同的模式。中小物业公司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单靠其经济实力难以树立品牌,这种情况下,就要创造模式品牌。可以这样创造模式品牌;几个中小物业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开发创造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模式的内容和特征固定下来,然后在各中小物业公司所管辖的小区推广开去,采用相同的ci策划和形象推广,在小区内打出“本小区采用某某模式进行管理”,“本小区被授权采用某某模式管理”等标语和旗号,然后再借助一些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逐渐培育起某种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品牌。各中小物业公司就可以凭该种模式品牌去开拓市场,参与竞争。

纵然,中小物业公司可以凭着以上的一些策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问题是,大的物业公司始终控制着市场和抢夺着新的客户,中小物业公司如何从这些强者手中抢过客户呢?如果做不到这一步,中小企业花再多的力气也没用。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采用以上策略后中小物业公司得以发展壮大的机会: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第4篇

不可否认,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的国际公司为我国外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国际公司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有关资料,全国136家国际公司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营业额从1982年的2484万美元,增长到99年的21.6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到 30%.到99年底,各国际公司累计完成营业额177.8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25.6%,累计实现利润18.6亿元。有十家国际公司累计利润超过1亿元。36家省级国际公司到99年底实现利润15.26亿元。多家国际公司成为本省市甚至全国外经行业的骨干企业,有的还进入美国ENR杂志的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行列。在国外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特别是经过20年来的探索,各国际公司逐步了解了国际市场,熟悉、掌握了国际惯例和通告做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外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但是,面对新形势国际公司如何在新形势下再创辉煌,首先必须在体制和经营策略上做出重大改革,否则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笔者就国际公司经营策略上的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把国际公司建设成同国际接轨的经营管理型公司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国际公司应以何种经营模式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这一问题是国内外经行业前一段时间议论的焦点,意见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国际公司的主要市场是国际经济大舞台,要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就应采用最适合这种竞争经营的模式。在我国,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逐步形成了一批大型、特大型的施工企业。这些企业大而全,机构庞大,企业负担沉重,每个施工企业就有数千人甚至数万人的队伍,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施工机具。施工单位在接到工程后交由企业本体进行施工和管理。这种劳务层和管理层不分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障碍。在经济相当发达,专业分工相对明确,信息发达的今天,这一模式是元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纵观当今纵横国际经济舞台的国际大承包企业,绝大部分是经营管理型的。单从职工数量来说,它们的规模同我国企业相比,规模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但他们拥有雄厚的融资渠道,拥有广泛的信息网络和一批能干的项目招揽人才,并拥有一支掌握全过程、精干的工程师队伍和来之不易队伍,他们在全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经营方式上他们采用的是统管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和成本控制,找最好的施工队伍。绝大部分施工机具采用租赁,从而也从中获得最大的效益。笔者在国外工作期间曾拜访过数家国际知名的国际承包企业,发现他们无不是经营管理型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从人员数量、固定资产的拥有量上均大大低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但数百人的企业年承包额和营业额都大大超过我国的大型施工企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无论在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上相比,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以我国外经行业的“大哥大”,中建总公司和日本大成公司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这一问题:据有关资料,中建总公司拥有人员24万人,98年国内外营业额48.78亿美元,人均营业额2.03万美元,营业利润0.2亿美元,人均利润80美元。而日本大成公司拥有员工1.3万人,年国内外营业额139亿美元。人均营业额106万美元,营业利润2.3亿美元,人均利润1.77万美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营模式的不同,对国际公司总体效益的影响。而从我国国内来说也存在着这一情况,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的绝大部分施工企业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方式,结果在经营规模上需量体裁衣,很难有大幅度的发展。而在效益上造成企业承接项目越多,亏损越大。90年代开始,不少公司改变了经营模式,朝经营管理型发展,一个几千万,几亿元的项目,只派少量的工程管理人员进场 ,绝大部分工程根据专业进行分包,结果企业规模、利润水平却大大提高;其中诀窍正如国外的一位知名承包业主告诉笔者;如果施工企业光靠总部接项目,下属企业往往产生依赖情绪,不利于下属公司的自主发展。此外如果项目由下属企业承担,责任、风险很难分清,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发展。因此该公司总部虽然下属有一家3000多人的施工企业,但是总部接的项目从来不交下属施工企业施工,施工企业必须自己找饭吃,而该公司的绝大部分工程主要靠总部400多人的精干队伍去承接去实施,这些经验值得国际公司借鉴。国际公司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单纯地在实业化方面走我国施工企业发展的老路,盲目的从数量、机具设备的发展上求规模,也有可能背上一个包袱。国际公司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经营模式上闯出一条新的路子:向经营管理型发展,这样的经营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更适应于国际经济舞台日益变化的形势。

当然要成为合格的国际经营管理公司关键是应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人才队伍。国际经济合作是一项综合型事业。它的特点要求有一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队伍。任何企业只要拥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就可以在国际经济合作舞台上游刃有余。未来学家预言:21世纪世界上最激烈的竞争不在工业、农业领域,也不在科学技术方面,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国际公司已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外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是国际公司的宝贵财富。各国际公司应创造更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引进人才,壮大其国际工程技术管理的队伍,仍然可以在新的形势下再创辉煌。

二、坚持走自营道路,逐步壮大自身力量

国际公司是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综合性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它涉及的领域涉及各方面的专业。然而,它也不可能实现各种专业人才配套齐全,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施工队伍。因此,在创业前期绝大部分国际公司基本上采用了“窗口”型的经营模式。以信息开发,以国际市场的占有来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项目的做标、实施经营靠施工单位,有时干脆把公司牌子借给施工单位,不参与项目的任何管理,只收取“牌子费”。这种方式造成了作为签约单位的国际公司与项目具体实施单位的责任对项目的实施和盈亏不负直接责任。而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却对外履约不负直接责任。从而在管理上就易于出现失控甚至发生重大的失误和经济亏损。而且如果施工单位实力不尽人意或国际施工经验不足时造成重大失误,施工单位可以一走了之,而国际公司作为签约人和履约保函的开证方必须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信誉和履约责任。因此从窗口型经营模式,国际公司只得到极小的收益,但承担着项目全部责任和风险。由于国际公司在窗口型模式下无法直接把握项目经营管理权和现场施工指挥权,就难于掌握经营管理尤其是工程进度和质量的主动权,也难于获得相应的经营成果。造成国际公司在项目实施上总是处于交“学费”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公司的信誉和形象,也限制了公司自身人才的培养。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国际公司就必须改变观念,转换机制,建立实体,而自营管理的模式则是国际公司从窗口型向实体型转变的一个有效快捷方式。多年来不少国际公司已在自营上作了不少尝试,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通过自营,国际公司将项目投标、施工全过程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了项目的主动权。而且,以总承包商的姿态对项目的各个环节按不同技术要求选择最好的分包单位和供货商,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从而达到了获取最大效益的目标;同时通过自营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熟悉国际工程承包的施工管理人员,为进一步发展国际公司的外经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公司应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同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当引进种类专业人才,国际公司才能真的符合国际工程承包需要的企业。

三、联合承包、共同发展

国际公司要进一步发展,除依靠自身实力走自营道路,壮大力量外,在经营策略上如何联合各种力量,在国际外经舞台上发挥作用,也是国际公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市场大环境对我们的要求。第一,应该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市场上呈现的特点,工程项目趋向大型化和专业化,总包项目尤其是成套工业项目越来越在世界承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工程项目的大型化、商业化、合作化和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工程项目在技术、管理和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更加复杂,靠一家承包商独立承担大型工程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少,甚至业主难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找到既能达到项目的目标又具有竞争力的承包商。这是社会合作化发展的必然。一家公司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管理和资源等方面组织起来独立承揽,也不可能在一项工程中用赚到的钱来补偿这种短期组织需要的投资。当工程结束后,又要面对设备闲置和人员遣散等问题。只有针对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特点,由具有不同专长的几家企业联合才能较好地达到业主和工程本身的要求。因此联合承包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的需要;第二,虽然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获得了对外经营权,这企业虽然拥有产品或承担国外工程项目的技术设备、人员和施工及管理能力,但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尚不熟悉国际市场,不熟悉国际承包的惯例,因此也愿意与了解国际市场,具有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和能力的企业加强合作。第三,联合经营也是缩小风险的一个办法。一旦风险出现时,好的联合体的每个成员都会尽力量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因为大家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此外,联合也是扩大自己业务范围的一个途径。就象绝大部分商人做生意一样,虽然他有自己的资金,还是要用银行的贷款和财团的融资等财政资源。自己的资金是得到贷款和融资的保证;而有了贷款和融资,又可以做超过自己资金能力几倍的生意。一个承包商也一样,如果把自己仅有的力量全部投入到一个项目上,如再遇到好的机遇,也就不会错失良机,其风险也可以分散。而且,通过此种联合,联合体各成员公司可以学到合作伙伴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无形中提高各成员公司的素质,对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因此,综合实力相对薄弱的国际公司在坚持自营的同时,仍应同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实力的公司联合从而达到壮大自己,提高经营规模的目标。只要双方能以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其最终结果肯定大大高于“独行侠”的目标。

四、内外兼顾,全面发展

公司经营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客户价值,客户经营,客户服务

随着我国寿险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加,各寿险公司都在加强保险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推陈出新的产品周期也越来越短,但由于保险产品同质化和易于仿效等因素的存在,没有一家寿险公司能在产品方面保持较长时间的领先地位。因此,各寿险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客户服务和机构网络上,哪家公司拥有更多的客户,就意味着哪家公司在市场中拥有了更多的资源,而拥有并通过一些方法留住客户,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客户价值及客户经营的重要性

(一)基本概念

客户价值是指企业从与其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并愿意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合适价格的客户中获得的利润,即顾客对企业的利润贡献。“长期的稳定的关系”表现为客户的时间性,即客户生命周期(CLV)。一个偶尔与企业接触的客户和一个经常与企业保持接触的客户对于企业来说具有不同的客户价值。这一价值是根据客户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等变量所测度出的客户能够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客户经营是指不断地将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与配置,使之不断地产生新的有效的能量,并且将这种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二)客户价值分类

对客户价值分类是有效实现客户经营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有两种对客户价值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是按客户的存在状态把客户价值分为客户过去的价值(过去式财富)、客户存量价值(现在式财富)、客户未来的价值(将来式财富)。

这里主要探讨客户存量价值和客户未来价值。寿险公司的客户存量价值可以理解为该客户在公司的保单价值;客户未来价值可以理解为保单未来续保及加保的潜在价值。客户未来的价值虽然不是现实拥有的财富,但由于寿险经营的特性,客户未来价值对寿险公司未来发展却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此,在分析2007年中国人寿A股及平安A股上市时各机构的分析报告时发现,尽管各机构对估价有不同的说法,但均把两家公司拥有的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作为重要的估值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寿险公司的客户经营重点就是不断挖掘和创造客户的未来价值,使之源源不断地转变为客户存量价值。

第二种客户价值分类是基于生命周期,将客户分为忠诚客户、新客户和潜在客户。

忠诚客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通过重复交易,即续保和加保,为企业创造持续的收入;企业更容易以低成本保持与他们的关系;不断为企业带来新的客户。忠诚客户的推荐是新客户光顾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口碑效应”可以帮助其他新客户建立对企业及其产品的正面印象。

新客户是指刚与企业建立交易关系,但还不稳定的客户,可能目前还不能带来即时收益,但通过企业不断维护进而提高其忠诚度,转变为能为公司带来持续价值的忠诚客户。

潜在客户虽然还没有与企业建立交易关系,但仍然可能是企业特别值得关注的对象,这些客户未来都有可能购买公司产品,在保险行业每个潜在客户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客户。

客户经营也可以理解为将潜在客户转换为新客户,将新客户转变为忠诚客户的过程。

(三)客户经营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寿险公司来说,良好和有效的客户经营可以带来许多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长的保费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均表明,当客户渐渐了解公司并能获得良好服务时,他们更乐意把第二张保单交给同一家公司,并且随着客户年龄的增长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需求。我们曾对某地区分公司50名绩优业务员6年的客户进行分析,发现老客户加保是保费收入的重要来源。

2.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显示,向曾经购买产品的顾客推销公司的新产品只要花7美元的行销费用,然而同样的产品要说服新的顾客购买,却必须花上34美元。我们在小范围内对一个营业单位的销售成本进行统计分析,也得出类似数据,开发一位新客户的成本,约是维持老客户成本的5倍。《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减少5%的客户流失,企业的利润将增加100%,《商业周刊》则认为将增加140%。Bain&co公司曾对一些行业进行研究,如图2所示,显示了客户留存率每增加5%时,利润增加值的百分比。

在保险业,寿险公司通常需要保持客户4-5年才能弥补销售成本,并且这几年由于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成本不断增加,寿险公司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弥补成本。因此,从公司利润和长期发展的观点出发,保留客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通过转介绍等带来新客户

因为保险产品相对比较复杂和难以评估,客户往往会比较重视听取别人的建议,满意的忠诚客户一般会为公司做宣传,并愿意向业务员介绍准客户。这不仅减少了公司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而且通过介绍得来的客户盈利和忠诚度也比一般途径开发的新客户更优,往往更能成为优质的忠诚客户。

4.提高业务人员的留存率

提高客户经营水平,保留客户的同时也是促进业务人员留存的重要因素。当一家寿险公司拥有一个稳定、满意的客户基础时,客户的流动性降低,业务人员也更加不愿意流动,因为带走客户的难度加大,且积累的续期利益也更大。同时,由于业务人员留存率提高,也进一步改善了服务质量,反过来又提高了客户留存率,形成客户、公司和业务员的良性互动。

二、目前寿险公司客户经营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获得新客户与维系客户

由于寿险公司的早期经营阶段,争取新客户是第一要务,所以多数公司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新客户,如我们的销售激励制度都被用于对新单业务,即对获得新客户或新增业务进行奖励,却很少有对积淀的客户进行一些维系性的跟进举措。

(二)公司的客户或是业务员的客户

寿险公司往往觉得所有的客户都是公司的,可以电话回访、抽访、生调,在业务人员离开后进行跟进,然而仅仅这样,是否就能让客户成为公司的客户;公司对他(她)的了解和认识有多少;他(她)选择其他公司的几率又有多少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

另一方面,业务人员认为客户是自己的,是其用自己的能力和投入一个个经营开发得来的,所有的维护都是由其完成的,因此,客户理应是自己的。更有甚者,有的业务员还会不报备完整的客户资料,不把真实的联系电话留在公司。

在这点上,其实惟有双赢才是最终的选择,才是寿险公司和业务人员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

(三)客户经营是业务部门的事

在寿险公司的部门中,内外线的界定有时是非常明确的,客户开发是业务部门的事,那么为了赢得更多的业务、更多的客户,有的人认为客户经营也应进入业务部门,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客户经营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四)客户经营就是简单的客户服务

今天,客户经营已成为各公司赢得市场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客户经营是客户服务,但远远不是简单的客户服务,它不是单一、没有创意、没有发展的电话维护,而应是全面、综合的客户解决方案。

三、客户经营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盈利客户

我们都知道所谓的“80/20法则”,即20%的顾客产生80%的销售额或利润。当然,寿险公司的客户层次会更多些,不少公司也已经认识到顾客在层次上的区别,但往往没能去加以区分。

银行在客户区分上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发现不必对所有客户提供同样的服务,与许多客户打交道的成本过高,而这些客户的利润潜力却很小,所以相继建立了CRM系统,对客户进行细分区隔,仔细分析客户的成本和收益,并根据获利范围提供服务和确定服务水平。他们给不同的客户划定了不同的标准,提供不同的服务,收取不同的费用,几乎所有银行都有金卡、贵宾客户等区分,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客户(最低每日综合账户余额为人民币50万元),而刚刚开始人民币业务的花旗银行,也分睿智理财客户(最低每日综合账户余额为人民币8万元)和贵宾理财客户(最低每日综合账户余额为人民币80万元),若不达标,就要收取账户管理费用。

相比之下,目前寿险公司在客户区分方面还是缺少很好的方法。

(二)发挥服务员工的关键作用

在寿险公司,服务员工在整个客户经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就是客户眼中的组织和营销者。

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公司提供的产品都要通过具体人员的服务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人员(员工)就体现了服务水平。在顾客的眼中,公司的所有员工——从业务员到柜面接待人员和办公人员,都代表公司,他们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客户对公司的认知。迪斯尼公司就坚决要求每个员工在公众面前时刻保持前台服务的工作状态,甚至对园内清洁人员都培训如何使用各类相机等技能,以便随时帮助游客拍照。由于服务员工代表公司,能够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因此即使不是业务人员,他们也起着营销者的作用。因此,公司要对这些人员进行投资,以改善其服务质量。

1.加强员工培训

为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发挥员工潜能,确保服务绩效,需要对员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培训。除保险公司承保、理赔程序和基本的金融财务等知识外,我们还要关注员工服务互动能力方面的培训,使员工能提供礼貌、负责、热心的服务。

成功的公司对此方面的投入往往不惜重金,如西南航空公司、通用电气、麦当劳等均在公司设立内部大学。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均设有培训部,但培训的内容一般都集中在销售技巧,对于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一些礼貌、关怀等人文方面内容少之又少,员工相对缺乏对客户真正关心和服务的思想。

2.做受人欢迎的雇主

吸引并留住优秀员工的一种方法就是能成为当地或行业的受人欢迎的雇主。据全球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翰威特咨询公司一项研究显示,成为最佳雇主能够获得四大裨益:一是以更强的竞争优势,领先于业界同行。最佳雇主拥有一支高度敬业的员工队伍,他们愿意为公司和客户而付出更多努力。二是提升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佳雇主能够采取长期战略建设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重点培养那些具有敬业精神、忠于企业并且对其高级管理层充满信心的员工。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在人才市场中确立一个强有力的雇主品牌形象。最佳雇主企业的员工相信公司能够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并且能够遵守和兑现品牌给予员工的承诺。四是拥有长期稳定的员工队伍,从而减少企业的人员流失。最佳雇主拥有出色的管理者,他们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而且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赏识。

3.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满意的员工有助于产生满意的客户,如果员工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客户的满意度也会受影响。BenjaminSchneider和DavidBown对美国的28家银行的顾客和员工的研究发现,服务的氛围与客户总体的服务质量感知高度相关,同时,员工满意度与员工的流动率密切相关,员工满意度高的机构,员工的流动率就较低,反之,则较高。

(三)留住有价值的客户

1.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随着客户的不断成熟,客户需求更加多样化,我们越来越需要通过对个别客户情况的熟悉和发展,来提供适合每位顾客需要的“一对一”解决方案。计算机运用的深化使我们有能力管理和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目前定制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服装、化妆品、银行、电子商务等。如著名的太平洋百货就通过计算机数据库保存和跟踪VIP客户购买记录和购买类型,预计和分析客户的偏好,及时向客户提供新商品信息等;著名的ZurichGroup则是通过其建立的一套新的客户管理系统,对其全球范围内的客户信息进行集成,设计和提供特殊的方案以适应客户多样的需求。

国内寿险公司也已意识到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公司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两方面的建设仍需加强:一是要有强大的数据库,实现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整合、集成和分析;二是能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产品,目前国内的保险产品听起来很多,但真正在市场上销售的则很少,客户选择的余地小,离定制服务还有很大距离。

2.制定合适的客户保留策略

最普遍和基本的策略是提供合适的产品和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如在航空公司、信用卡公司、商场等普遍采用的消费积分。

3.良好的服务补救

服务补救是公司针对服务失误采取的行动。失误可能由各种原因产生,会导致客户不满、告诉其他客户、向公司或监管机构投诉,甚至是诉讼。能否有效解决客户的这些问题对客户经营具有重要影响,一个有效的服务补救策略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并能产生正面影响,反之,如没有有效的服务补救策略,可能会产生恶劣影响,导致公司现实和潜在客户的损失。

(四)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客户经营与成本控制

一些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往往不惜成本,不在意投入与产出,有的时候还意气用事,与竞争对手在感情投资和优惠项目(如降低费率)等方面较劲,而不去考虑这些服务投入能带来多少保费的增加和公司效益的提升,这样就偏离了客户经营的初衷。客户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谋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因此,在营销和服务每一个具体的客户时,都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当然这种考虑不要拘泥于一事一利,应该考虑其长远利益和间接利益,但必须计算公司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2.客户经营与风险控制

我们经常讲“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永远是正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客户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反而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合作,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公司同一名信用不好或存在很大风险的客户建立关系并没有什么益处。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客户的风险更为集中,客户可能会存在不诚信、骗赔、过分投诉等现象,对于这类客户,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根本上终止客户关系,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