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课程培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精选

中学课程培训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第1篇

20**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月13日—25日(***)

**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月2**日—8月8日(**)

**月2**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学时;

**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学时,共计**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山东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山东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月21日—**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试点培训

**月21日—**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培训实施(**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山东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第2篇

2009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培训对象与条件

培训对象为全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以学校为单位集体组织报名,全员培训,原则上不得缺额。根据《*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中“落实课程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活动,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的要求,对学校尚未开设的课程,也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

高中学校要提供教师上网学习条件,教师要具有上网学习交流的能力,能够坚持全过程的远程学习。培训期间平均每天学习视频课程2学时,每天参与学校及区域组织的面对面研讨和在线交流研讨时间不少于4小时。

三、培训时间

全省高中教师按市地分两批培训。

第一批:7月13日—25日(*、*、*、*)

7月13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

7月27日,完成公共课程的学习,6学时;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学科6个专题的研修;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0天,每天6学时,共计60学时。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时间为12天,每门学科课程分为六个研修专题,每个专题2天,每天学习6小时(其中观看视频2小时,其余时间为教师面对面研讨、提交作业和参与网上研讨时间),共计72学时。

每个专题第一天学习通过高中新课程的视频案例分析,引导学员进入情景,直面问题和不同观点,各抒已见,互动交流,并以作业或讨论等形式,发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学习,通过视频讲课、专家文稿、相关文章、评论、课程简报,学员提交作业及互动交流,获得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各学科研修进度以课程团队制定的课程表为准。

培训期间,研修平台24小时开放;集中培训结束后,所有参训教师仍可凭个人账号和密码登陆研修平台参与讨论。

四、培训方式

采取远程网络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远程培训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管理与互动研讨。充分发挥行政和学校管理优势,推动远程网络为平台的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

——学员学习:包括学习视频课程、参与面对面研讨、参与在线研讨和专题讨论,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业,与指导教师及课程专家互动答疑;

——指导教师:组织、督促学员学习,进行学习指导,评判作业,点评学员观点,组织并引领学员进行研讨;

——专家团队:对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定期在线与学员进行交流,编辑课程简报,对典型问题进行集中互动答疑。

——网络平台系统:提供学习资源、交流平台,记录学员网上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参与互动研讨点评情况、讨论记录和作业成绩等,并根据相关标准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五、培训工作流程

1、管理系统数据审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学校)

各高中学校利用已经注册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陆管理系统,补充、修订、审核确认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及个人信息。

2、综合管理培训(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集中培训,熟悉“*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了解数据审核、报名、编班以及指导教师配置等工作要求与流程。

3、报名、编班和配置指导教师(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学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学校利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填报参加培训的教师名单,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就近原则(以县区为单位,对于教师人数少的学科,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或以市为单位组班),每学科、每100人左右编为一个学科虚拟班级;各市教育局根据相关标准(附件)选拔成立本市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本市各学科班级数,为每个学科班配备指导教师1-2人。此项工作于6月14日—15日进行。

4、指导教师团队及技术人员培训(6月19日,省项目办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项目办通过*省教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对各市指导教师及各级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学校领取课程资源,并下发至参加培训的教师手中。

5、熟悉学习平台(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学校)

指导教师、各级技术人员熟悉学习平台,下载整理各类手册,对参训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检查各校培训场所、设备是否正常,为正式培训做好准备。

6、试点培训

6月21日—7月初,拟组织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培训。试点培训方案另行通知。

7、培训实施(7月13日—8月8号):

(1)各学校根据统一要求,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经准备的课程资源,组织各学科教师观看;

(2)学校在区域教科研部门指导下组织本校学科教师开展面对面的互动研讨;

(3)各市指导教师在学科课程专家团队指导下对研讨内容和学员作业根据相关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点评和互动研讨。

对于培训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账号密码错误等问题,由各校技术人员在本校依托“*教师继续管理系统”予以解决。

六、考核评价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第3篇

按照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和省政府的统一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精神,从今年秋季高一年级起,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将全部进入课程改革。为了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经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课程是国家教育方针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国家意志,决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变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对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实现高中教育新的突破,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创新人才,提高我市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及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实现自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各县、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自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全面实施,确保成功。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县、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加强领导,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抓好。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贯彻实施课改重大政策和措施,统筹协调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研究并做好新课程实施中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办学条件改善、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工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二)实行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组织者,要切实发挥牵头单位的作用,周密设计,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实施办法,抓好培训,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学改革、评价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若干重点工作。财政、人事和编制部门要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经费和师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普通高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具体实施者,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责任人,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创造性地组织好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

三、明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省情和市情,学习借鉴外地有益经验,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作为深化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化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和谐自贡提供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既需要积极推进,勇于创新,又必须从实际出发,稳妥处理好课程改革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探索解决课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引导课改工作,防止形式主义。

2.统一安排、整体进入、分类指导的原则。从我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存在差异的实际出发,在全市同步进入课程改革的同时,区分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类指导开展新课程实施工作。

3.科研课题引领、以校为本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全新工作,需要课题科研支撑,用课题科研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工作。充分发挥普通高中学校在课改中的主阵地、主体作用,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开拓创新,尊重创新成果,总结成功经验,建立以校为本,利于调动学校主动性、创造性、探索性的课改机制。

4.政府主导、通力合作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政府的领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同时,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课改工作,创造利于课改的环境,为课改提供必要条件。

(三)目标任务

我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构建我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教育模式、评价方式及管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目标任务是:

1.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不断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模式、方式和途径,改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3.构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发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以校为本,联校开发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的能力。

4.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改革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评价内容及方式,主动适应全省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改革方案。

5.加强以校为本的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普通高中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优化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

四、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课改最基本的条件要求

(一)教育部门要根据实际作好经费投入测算

要在对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校办学条件状况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根据课改需求,对必需补充完善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设备等,按项目进行资金测算,经课改领导小组研究后报同级政府。

(二)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

要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费投入重点用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完善办学条件及组织实施等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确保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使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都能基本达到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市和县、区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根据所属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改革实际需要,分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确保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一)调整配齐课改师资队伍

市教育、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对全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专题调研,在整合现有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程变化带来的新增因素,合理调剂普通高中教师编制,按规定配齐教师,使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师数及学科结构教师数达标。要有计划地公开选聘高校优秀毕业生,充实普通高中学校技术课师资队伍。各县、区要建立和完善以校为主,校校合作的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制度。要指导和督促学校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合理编制班级,严格控制班额。

(二)加强课改师资队伍培训

1.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教师、教学研究人员进行培训,按省级培训、市级培训、校本培训三级完成规定的培训任务,大力提高校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2.培训采取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研训一体的办法进行。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市课改师资培训方案,统一安排部署和组织实施。充分利用教研机构、培训机构以及科研机构的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供培训服务。各级教研和教师培训机构要以课改为中心,统筹安排各学科教研、培训活动,加强教研与培训的结合。普通高中学校要加强校本研修和培训,建立由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等参与的校本培训体系,形成研训一体的机制。

3.培训内容包括通识培训、学科教材培训和专题培训。培训中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的结合,课程标准解读与学科教材分析的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的结合,专家讲座与名师示范教学的结合。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使学校广大干部、教师树立新课程理念,作好充分准备,掌握新课程教材特点和教学方法,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和要求。

4.师训机构要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高中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科学确定培训标准,在培训方式、培训资源开发上改革创新,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六、加强课程改革与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一)新课程的实施与建设

1.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新课程实施的组织、指导和管理,落实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明确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各普通高中学校在省级课程设置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计划。在保证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开设计划,逐步提高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地制宜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建设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探索推行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制定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和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推行适应新课程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建立学生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设置方案要求制定学生学分管理办法,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和程序,规范操作过程,真实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4.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校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进修体系建设,形成多种形式的专业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三)新课程教材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1.按照教育部和省的有关规定,坚持适合适用的原则,在国家课程目录内按科学公平的原则,建立教材选用与管理机制。

2.积极倡导各地和学校引进、开发多样性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资源,建立校际之间资源交流与共享机制,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能。

3.市和县、区教育部门及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对师资、场地、设备、资金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四)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1.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和综合评价监控体系,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信。

2.探索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

3.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学校评估机制。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引导学校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实施、教学要求与教学制度、师资水平、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自我评价;引导社会各界对高中教育正确定位和正确评价,逐步建立家长、社区参与评估学校的机制。

4.积极适应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应对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认真执行全省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高考和高校招生录取方案。

(五)加强课改科研工作,发挥课题科研在课改中的作用

1.成立自贡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成员主要由教育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的专家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校长及优秀骨干教师组成。专家指导组在市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为行政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提供指导和专业支持。

2.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师训机构的作用,强化教育科研工作。各级教研机构要以学校为基地,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为核心,规划并开展教研活动;师训机构要与教研机构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

3.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制度,发挥样本校的典型示范作用。市教育局根据课程改革需要确定一定数量的样本校,建立定点联系制度,形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以样本校为基地,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成功经验。

(六)积极创造利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机制和环境

县、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质量观,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加强领导和管理。深化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学校管理,端正办学思想,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营造利于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七、加强督导评估,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效进行

市和县、区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评估监控机制和专项督导制度,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的重要内容和对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市和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新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对普通高中学校和校长、教师的考核内容,作为职务晋升、聘任及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加强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管理,总结经验,表彰先进,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第4篇

一、加强艺术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艺术课程实施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指导学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好艺术课程,并及时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普通高中学校应确保学生在高中期间完成音乐和美术各3个必修学分的学习。

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音乐的必选模块“音乐鉴赏”(36学时,2学分),在此基础上,还须确保学生能从“歌唱”、“演奏”、“音乐与戏剧表演”、“音乐与舞蹈”和“创作”等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每个模块18学时,1学分)进行学习,再获得1个学分。

普通高中学校必须开设美术的必选模块“美术鉴赏”(18学时,1学分),在此基础上,还须确保学生能从“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电脑绘画/电脑设计”、“摄影/摄像”等模块中选择2个模块(每个模块18学时,1学分)进行学习,再获得2个学分。

普通高中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对艺术感兴趣或有志于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学生开设更多的选修模块。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普通高中学校统筹安排好高中三年音乐和美术课程的开设,尤其要保证高三下学期每个学生有必要的艺术活动时间。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指导普通高中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举办经常性、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扩展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普通高中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音乐和美术专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招聘音乐和美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担任专职教师,鼓励学校间根据不同模块对师资的要求,互通有无、共享教师资源。

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好音乐和美术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要加强对模块教学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7.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音乐和美术课程的师资培训班或函授班,帮助教师适应专业性较强的模块教学工作,促进选修模块课程的开设。

三、加大艺术专用教室和活动室建设工作力度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普通高中学校根据新课程的需要和有关标准,加快音乐和美术专用教室和活动室的建设。

普通高中学校应当至少为音乐和美术各设置1个专用教室和2个活动室,并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音乐、美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器材。在配备活动器材时,应充分考虑新课程模块教学的需要,逐步配齐所需的专用设备和多媒体设备。省一级重点中学应在20*年内达到标准,其他学校应在2010年之前逐步达到标准。

9.普通高中学校应积极开发艺术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补充和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内容,促进艺术教育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推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四、切实加强教学研究工作

10.各市、各县(区)应配备专职音乐和美术教研员,并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负责指导高中音乐、美术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1.普通高中学校应分别成立音乐和美术教研组或艺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交流,组织教师外出采风、写生、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12.各级教研部门应加强课程评价研究和指导工作,尽快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审美与艺术”的评价工作细则。

1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普通高中学校做好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工作,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监控和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审美与艺术”项目测评的质量。

五、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政策,确保艺术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评选先进以及教坛新秀和特级教师评选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享受同等待遇。在制定工作量标准时,应将学校宣传工作、组织和指导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等工作,计入艺术教师工作量。

中学课程培训范文第5篇

一、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4、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三、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