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基础教育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精选

中学基础教育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第1篇

根据县委和教育局党委的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二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和教育局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加强学校组织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学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上学期的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反思我们以前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工作各个环节的薄弱部位进行整改,使目标更为明确、决策更为科学、管理更为高效、力量更为集中、校园更为和谐。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领悟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用发展的观点谋划工作全局,用发展的观点检验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二、要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各自的发展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学校和谐发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结合我校实际和年度工作计划,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深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优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明确看到我们的教育思想与目前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形势之间的差距,明确看到我们的管理水平与先进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让我们在“什么是科学发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的要求上来。

2、我们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学校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和学生教育模式创新。在干部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三个方面寻求突破。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使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3、我们要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阻碍学校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如在全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如何进一步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等等。通过学习,树立新的教学观,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科学的管理思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制度。充分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以课程教学优化为重点,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赖以生存和依附的经济实体,是与社会发生交换、收入、支出关系的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支付教育费用的能力及这种能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主要是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3、打工潮流的干扰。由于国家允许并鼓励个体劳动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打工人员需求增多,再加上读书回报周期过长的影响及教育自身原因,使得大批初中甚至小学生纷纷拥入打工仔行列。

4、人口压力。一般农村家庭平均有2.3个孩子,家庭规模大,子女多,要同时供养几个学龄儿童,往往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过重,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从而影响子女的入学。

(二)教育自身的弊端。

1、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质的飞跃,但相对于城镇及发达地区,仍然普遍偏低,办学条件在不同地区的农村也不平衡。

2、教师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支待遇较优,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随着办学条件差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教师待遇偏低、队伍不稳;教师工资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有些贫困县市却经常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民办教师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待遇总体不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3、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一种办学倾向已偏离了我国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教育这一正确轨道。虽然“减负”工作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现实中中小学生的作业量仍有待减轻。

4、单一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多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由此造成一旦升学无路,即使在本地致富亦无术。

失学问题不仅造成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阻滞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

二、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坚持。人类社会进入“地球村”时代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各种竞争变成了面对面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各类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的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差距”。强大的科技实力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以深厚的教育积累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是实现科教兴国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教育积累是以教育投入为基础的,投入越多,回报就越丰厚;反之则越少。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我国普及农村基础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重点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就地区而言,西部比东部、中部严重;就城乡而言,农村比城镇严重;所以要实行倾斜政策,向不发达的农村倾斜,同时向弱势人群倾斜,向女童倾斜。因为农村还存在重男轻女的倾向,所以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破除旧的传统习俗;优化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家长培训,双向交流,优化家庭环境;实行倾斜政策,为适龄学童提供经济补助确是一些有益的做法。

(四)提高认识,依法治教。

1、提高全体农村公民对义务教育的认识。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和灵活性,由于义务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其义务性和强迫性是以往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农村要加强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的宣传教育。

2、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强迫教育。事实说明,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是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的。因此,在义务教育过程中,必须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并且各地区也颁布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应该说,从立法角度看,我们的义务教育立法体系还是比较完整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屡屡出现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因此,强化法制观念,加强执法,严格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五)大力推广素质教育。

1、继续加大推广素质教育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体制或教学模式,是属于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是一种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主张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教育的长期效益,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且具有实践性。

2、从根本上治理“片追”现象,大幅度地提高初中升学率。比如改革或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尽管这项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有调查显示,这一举措对于调动初中和小学办学的积极性,促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第3篇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一刀切”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2.教育体制的制约

如果就单教育问题谈教育问题,就像盲人摸象,如果就单改变学习方式来医治教育问题,就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变教学方式似乎可以改变教学的很多东西,也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提倡,但是其关键作用的评价体系———升学考试如不作根本的改变,哪怕平时的“发展性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喊得再响亮,一遇到中考或高考,教学也都不敢自主了,学习也都不敢靠学生的发现了,都要紧紧围绕考试这一个唯一的目标行事,无论平时的评价如何重过程,如何重视学生的民主参与,中考或高考的一张试卷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约束学生的自主。升学考试作为一种选拔性的考试,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教育的现实印证了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有密切、复杂的关系的,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意识形态,都是在继承本民族传统中发展的。教育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还是功利化的,学习就是为了谋得生存,其次才是自我提升及至精神层面的满足。

3.民族性格的不可忽略性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第4篇

关于初中生辍学原因,我们在长丰县吴山中学和肥西县柿树岗乡中心学校请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吴山中学初三(1)班班主任认为:一部分学生辍学是由于贫困。尽管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今年农村初中生的学杂费每生只有138元,但一些特困家庭仍然承担不起学杂费。但这位老师也强调指出,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毫无信心和兴趣是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感到读书不划算,干脆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另外,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的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

在本次笔者所调研的县城中学、镇完中、乡中三类学校的初中生辍学率无一例外地都超过了3%。柿树岗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告诉笔者,该乡的许多农民在江浙一带打工,多数家庭能够负担起孩子的读书费用,而且学校每年都对少数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贫困家庭实行减免政策。学生辍学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原因。

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仅仅归结于贫穷、成绩差而厌学、升学无望等,似乎把现象当成了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

1.城乡教育反差巨大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在肥西县了解到,在2004年财政预算中,肥西县对教育的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51.6%,达到1.2亿元,占全县整个财政支出的60.7%。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水平也仅仅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农村教师待遇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相差悬殊,教师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普遍出现骨干教师向大中城市流失现象,使本来就稀缺的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吴山中学近2学年调出的10名教师全部是具有本科学历,年龄在30-40之间的骨干教师。又由于教育基建费和公用经费不足,农村中学经费上捉襟见肘,无法按标准配齐基本的教学器材、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了。造成与城市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不是某个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农村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在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农村学生走上了应试的道路。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我们了解到肥东城关中学和长丰吴山中学近年来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0%,但最终能坐进高中课堂学习的不到60%。大量的农村孩子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

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中心的取向,就让很多农村学校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自然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初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专门的就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使那些考不上学、回乡务农或打工的学生对生产技术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劳动中派不上用场,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农村教育忽视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了一大批升不上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

3.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是,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吴山中学初中部的3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14人,占42%,在农村中学中算是高的。由于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一些偏远地区中学还存在着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情况,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农村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

(二)

2004年9月笔者去合肥市的肥东、肥西、长丰三县进行初中生辍学的专题调研。在调研之前曾对三县初中生辍学率进行了大致了解。在合肥教育信息网上的教育统计栏目中看到,近年来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2.5%、2.2%、2.2%。在调研中我们又对各县教育局的统计资料做了进一步地了解。当笔者告诉肥东城关中学接待我们的老师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计,2003-2004学年肥东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43%时,这位老师介绍说,我们是县城中学,辍学情况算好的,但每年也有100多名学生辍学,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应该更大。我们有两套资料,一套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辍学率不得超过3%上报教育局的,一套是真实的数据,是为了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资料。于是就有了以下数据:

关于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要大于县里所公布的数字的说法,我们在长丰县和肥西县的一些中学都得到了印证。根据长丰县教育局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23%。而长丰县吴山镇的吴山中学2002年9月招收的265名初一年级学生,截止到笔者调研时已辍学28人。才刚过2年辍学率已达10.57%,即使初三今后再没有一个辍学,3年的平均辍学率也已经达到3.5%。肥西县的柿树岗乡中心学校2003-2004学年初在校生1275人,到该学年末为1170人,全学年辍学105人,辍学率8.24%。

(三)

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个顽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1.加大投入,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该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特别是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而不能单纯“以县为主”。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教育上的“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解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对义务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应占有的比例,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侧重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状》,把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考核项目。

2.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拓宽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余地

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特点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农村教育既要有保证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升学教育;也要有满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需要和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城市化的教育;同时,还要有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立足农村的教育。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试行初中分流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面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农民适应这种转移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只有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把农村教育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起来考虑,农村教育才能走出与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困境。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交流制度,通过调整、流动、进出、上下等途径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保证农村学校都有合格教师。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配套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适用性,也只有这样农村义务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初中生辍学原因基础教育论文

中学基础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背景音乐教育教学应用

一、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已有研究成果

关于背景音乐对学习的影响国外已有很多的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背景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的研究。保加利亚哲学博士Lozanov(1989)开发了一种“暗示学习法”的技术,他的这种方法就是运用舒缓的背景音乐来提高人的记忆力,促进学习效率。他通过实验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证明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可以刺激大脑,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使音乐节奏与信息输入的节奏协调起来。AdrianFurnham(1999)所做的研究也显示出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完成认知任务具有积极影响,相反,过分活跃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有消极影响。StephallieHurst(2001)以20名中学生为被试,比较了他们在古典音乐和无音乐两种条件下完成阅读理解测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在古典音乐下学习的学生成绩稍好于在无音乐条件下学习的学生成绩,但是差异并不明显。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而我国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却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对现阶段一线教学的个别运用情况的研究。国内学者李宁宁(2006)等人研究了不同类型背景音乐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影响。古典音乐对各年级学生的阅读成绩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流行音乐却对初中生的阅读产生了干扰作用,对高中生则没有产生影响。国内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大多是基于教育实践所做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所以我国对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对国外以及国内这些关于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正确合理地运用背景音乐对教育教学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二、在教学中运用背景音乐存在的问题

虽然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无论从研究还是实践上看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当下基础教育阶段背景音乐的运用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对于省会城市以下的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中背景音乐几乎没有得到任何的运用。大多教师并未形成运用背景音乐促进教学的理念,某些教师认为这是多余的、麻烦的运用。其次,在教学中运用了背景音乐的学校也通常存在运用方法上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审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很多教师在选择背景音乐时缺乏对不同音乐风格、类型的初步了解。有时会出现背景音乐运用不恰当的情况,例如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时背景音乐选择得过于轻快,虽放松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却也容易使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轻快的背景音乐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有部分学生身体有随音乐而动的迹象,这表明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没有集中反而被分散了。有一定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师就会知道这样轻快的背景音乐更适合放在课堂开始时师生交流问好的时候,从而起到调节学习气氛以及有助于师生建立轻松愉快沟通氛围的作用。而在学生进行阅读时需要的不是轻快的音乐,而是能够让他们静下心来的节奏性不太强的、舒缓的轻音乐。这一点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到证实,国外研究者RobynBoyle和VeronikaColtheard(1996)让参与实验者们在激烈音乐、舒缓音乐和无音乐三种音乐条件下完成记忆任务。结果表明,舒缓的音乐对记忆有促进作用,相反,激烈的音乐对记忆任务有消极影响。由此可见,背景音乐的运用不是教师可以想当然地去随意运用的,背景音乐用得不符合教学情境的时候反而会干扰到教学。

三、关于基础教育教学中背景音乐运用的建议

既然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能起到如此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就应该要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但从我国目前关于背景音乐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运用现状来看,却又是存在诸多问题的,在此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国内的运用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1.背景音乐在基础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师对背景音乐的运用要有指向性、针对性。

2.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知,不是所有的背景音乐都适合运用到教育和教学中,流行音乐、带歌词的音乐对学生的学习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有时甚至会干扰到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轻音乐和古典音乐更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3.要加强对普通学校的综合课程、课程相互渗透的理念,让背景音乐在普通学校的教学中发挥其优越性。达到提高普通学校教学效率,提高普通学校教学质量,丰富普通学校教学过程的效果。

4.选取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中运用的背景音乐对教师的审美能力和教育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紧紧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运用背景音乐前能主动去学习、了解国内外关于背景音乐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达到正确、科学地使用背景音乐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学原理[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5

[2]吴爱兰.背景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医学教育.1998年第3期(总第165期)

[3]王治.背景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3年3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