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学论文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中学教学论文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析为主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教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往前走。学生没有经历认真阅读的过程,没有经历独立思考感悟的过程,致使学生缺乏对阅读的正确认识,缺乏创新能力。(二)训练方式单一化,模式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模式化,训练形式单一化。表现在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同一种方式阅读同一篇文章,得出同一种答案,因为答案都是唯一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最终归于形式。另外,阅读内容也具有局限性,很多内容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无法感知、理解,缺乏主动探索,进而失去兴趣。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但实际教学中,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不能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应该真正转变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不去亲身实践,就得不到结果。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获取知识。阅读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指导,不限制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发展,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知识面,并且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最终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促进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和知识广博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更适合合作学习。如何有序高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分组前,与同班的任课教师一起商讨分配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搭配四人一组。怎样确定这是四个人选呢?依据以下原则:(1)按综合成绩一优一差二中等的原则。(2)男女搭配的原则。(3)表达能力及责任感的强弱原则。(4)学习资料的拥有量的原则。如:拥有课外书的多少,能否网上学习等。分组后,本组成员商讨小组名称、组长、副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学生会根据本组情况确定小组名称,如雄鹰小组、无敌小组等,推选大家认可的组长,便于日后的管理。

2.建立小组奖励机制。

组建学习小组后,必须建立奖励制度,这样才能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如,按时完成作业要加分,书写工整要加分,积极发言要加分,学习进步要加分等,加分情况由专人负责,一天一整理,一周一统计,一月一发奖。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当看到一篇作文题目时,更无从下笔,这恰恰反映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观察,缺少生活素材,如此这般,在写作文时,当然无从下笔了。那么,什么是观察呢?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爸爸的背影我们经常看到,也许也为此感动过,但我们看过之后就忘了,朱自清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背影》;每一位学生天天都在和母亲打交道,司空见惯了母亲的爱,一切都习以为常,在学习了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才真正感受了母爱的伟大和朴素。由此看来,作家与平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心,一个无心。细心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绚烂,把握生命里的火花,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要写一篇关于“顽强”的作文,在讲作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前面的这些事物:春天到了,大地复苏,万物重生,教室前面的花园里一片盎然,尤其在教室与花园之间的水泥地上,几棵小草也探着小脑袋挤破厚厚的水泥,睡眼蓬松地看着这个世界。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花园中的小草与水泥地上的小草之间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顽强的意义,获得写作的灵感。久而久之,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还能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关注人生。

二、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

写作文光靠观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精湛的语言,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也就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施展阅读计划。在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就必须想办法,每天固定半个小时的时间,规定内容让学生阅读,同时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了,写作水平也提升了,何乐而不为呢?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作文标题的创新

标题是一篇作文的文眼,是展现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读来不仅要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更应有美感。所以,我鼓励学生以古诗文做篇名,增加标题的古典美和内涵。这样,学生在拟题目时便会仔细琢磨,写出好的标题来。

(二)内容上的创新

内容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是要表达的中心灵魂,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要写常人之未写,立常人之未立的主题,努力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来。同样是写一个人,常人可能说是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宽容大度等,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他平凡的行为中看出可敬来,要以小见大,发掘出文章的真实情感。因为作文不仅可写所见所闻所感,亦可写所幻,这样的作文才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充分表现创新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观察现实生活,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根据中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生活进行幻想,写篇习作。这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全凭学生的想象。其实这些想象都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教师应在日常多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如当看到学校操场的空间过于狭窄,能不能想想未来会拥有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等,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完美、便捷的东西,都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功能、形状。

(二)结合课文知识,进行文章再创造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被金钱腐蚀的菲利普夫妇对再度沦为穷光蛋的亲弟弟像躲瘟疫一样躲避他,置亲情与不顾,活脱脱地暴露他们肮脏的灵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试想假如菲利普夫妇船上邂逅相遇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将会怎样,让学生在不委屈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一个结尾,从对比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通过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

学生的想象源于现实,但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如果教师捕捉得好,仍然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边塞风光的雄奇壮丽,感受大漠风光的雄浑瑰丽,进而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其次,古典诗词中许多的内容都需借助想象去理解,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等千古名篇,不借助想象就不能达到文章内涵的理解。可见,想象的过程就是解析文章主旨的过程,想象的过程也是为学生作文奠定基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举一反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不断有源头活水,历久弥香。

五、结语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师上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表演,如何能在课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感受到文化上的内涵,理解生命的真谛,让他们能凭着感觉,跟着你的思路走,教给他们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又与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化的语言,比如顺口溜,谚语等,将学生吸引到我们的教学任务中来,将抽象深奥的三生教育理论,用浅显的故事等生动活泼地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故事中领会了三生教育的理论,学得轻松快乐,又没有任何的负担还能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2把握好知识点与三生教育的结合

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于认识事物和现实之间的那些关联。能把握好这些关联,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思考和理解那些关联,如何将现实与三生教育理论合理的结合起来。这样,在授课的时候肯定能取得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从具体到抽象的讲解,由个别到一般,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中学到抽象的知识。

3联系热点时事,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在对国际时事、国际争端研究的头头是道。但是,却不喜欢学习政治,因而也就更不会去体会老师在课堂上穿插的三生教育的思想。这时候,就要抓住他们的强烈的好奇心,将这些热点时事,与三生教育理论联系在一起,给他们从政治、经济、人权等方面,分析热点、焦点。这样,学生们能将时事政治和三生教育的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主动的热情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从中深刻的体会到三生教育理念的真谛。

4场所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成效,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能够转化为他内在的素质,那,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创设情景,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它自己的主管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三生教育的思想。比如:我们可以使用现实中发生的一些案例,将学生自己放置于其中,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选择。在轻松快乐中理解三生教育。

5设悬疑,带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答疑解惑,激发兴趣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收获。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这一点,要将可以贯彻三生教育的主要的地方设置一些疑问,然后再解答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得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6用优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洞的说教肯定让学生异常的反感。可是,如果,把原理、观点和具体形象的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触手可及,这样,抽象的概念,学生们也能通过浅显的事例来深刻的领会了解三生教育。政治的理论包括三生理论都是比较乏味的,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严谨简洁、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才能始终拨动着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语言形象直观,学生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对理论有所理解和接受。

7良好的形象激发兴趣

良好的形象,合适的肢体语言,讲课的态度表情等等,这些,都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轻松引起共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一种精神上的熏陶。可以作为言语的一个深化补充,使课堂教学松弛有度,妙趣横生,同时也会使得同学们对贯穿的三生教育的思想有较强的理解和记忆。

8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需要时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为了满足各种需要,人类会做各种努力。学生也一样。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发展的需要,认识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认可的需要,他们会努力学习。被学生、老师的认可,是学生的一种罪基本的需要。学生总是试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吸引老师同学的眼光。一旦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产生满足感,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依据这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合适的时候,抓住机会表扬某个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能自己去学。从而完胜三生教育在我国中学生中的推广。

9结束语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所谓系统,指按一定规则联结、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形态的有机整体.从教学过程中的构成因素看,它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教学管理、教研体系、教学技术和方法,这些因素在同一教学目标制约下,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在相互作用下运行.教学系统是由人参加活动的系统,为的是实现一定教学目标的系统.对系统进行周密、详尽的调查,掌握有关数据和资料,经过思考,进行精确的计算和科学的论证,从各种实现目标的方案中,比较、筛选出最低消耗、最大功效的方案来,这就是教学的最优化.教学实现最优化,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一要弄清教学系统运行的基本特征;二要建立调整、控制和评价教学的机制与方法.教学系统运行是以特定目标为动力,也以目标的实现为教学的开始和结束.教学系统最优化,不仅要我们从道理上明白,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际的操作.根据认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及科学方法论,特别是各项教学原则,包括教学的科学性、启发性、直观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量力性及巩固性和质量稳定性等,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有着完整结构的系统,它有自己的构成因素和子系统.各子系统占据着一定位置,形成物理教学结构的层次,子系统又相互作用,使物理教学具有自己的运行特点,从而完成物理教学的各项目标.

二、物理教学结构的优化

物理教学,是指以实现物理教学目标为宗旨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特别是指以课堂组织形式为主的物理教学.这样的物理教学有几个组成部分呢?一般认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一是物理知识教学,它包括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二是物理习题教学,这是加深理解、巩固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同时能够训练、发展思维能力.三是物理实验教学,探索、验证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除了上述三方面外,还应有物理方法教学.也就是说,完整的物理教学体系,应由四个部分组成.在完整的物理教学结构中,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方法教学为主体地位,而物理习题教学和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方法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扩展,在物理教学系统中起辅助作用.物理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物理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而实现物理教学目标有四条途径.它们相互作用,促进物理教学系统正常运行.物理实验教学,奠定了物理研究的基础,具有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养成科学态度等功能;物理习题教学,起总结、深化、巩固和发展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作用,能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判断、推理和论证的能力.物理实验和习题教学,都有力地促进了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每个具体的物理教学活动,都是完善物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环节,而知识和能力结构水平的提高,又会为新的物理教学开辟道路.重视物理方法教学,不仅是物理教学系统科学化、完整性的要求,也是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反映在现代教育上,要求知识体系的教学与方法体系的教学必须是并列的,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各学科,培养出全面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物理知识积累、发展和完善地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法.但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给物理方法以应有的地位,只是结合知识教学、习题教学、实验教学介绍一些不成系统的物理方法.究其原因,一是在物理教学中,对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对物理方法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隐含在教材中的物理方法,未加以挖掘、整理,并使其系统化.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物理方法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知识教与物理方法教学并重与结合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好物理知识,也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掌握科学方法论,形成科学世界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总结

中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科的德育目标概括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1986年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提出了“要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全球观念以及有关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21世纪初,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明确要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纵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理德育已深深融入到地理课程之中,成为地理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结合地理德育目标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地理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国情乡情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环境伦理教育、思想学风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地理德育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魂、育人之本,它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根基所在。地理课程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成为地理德育的根基,统领着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开发与评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德育目标应主要包括:国情乡情、国际理解、思维学风、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它们在地理学科教育中分别对应着区位分析、整体性、差异性、可持续发展等地理思想,体现在地理课程的具体内容当中。

三、以核心地理思想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核心地理思想—区位分析、差异性、整体性、可持续发展观等解构地理德育的关键路径。

1.区位分析的思想。地理学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从自然与人文等诸多地理要素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即运用区位分析的思想,认识国情乡情,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分析我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状况。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国梦的美好信念。通过区位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思想。以区域差异的视角,认识世界,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通过对于各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了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到国与国的差异和特点。使学生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诉求。地理德育通过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路径研究,能使学生树立全球意识,理解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学生对于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理解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以实现地理德育的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倡导的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新时代接班人。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想,综合的、全面的探究地理问题,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思辨批评的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地理课程内容“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等通过循环运动,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等等,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这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科学态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增强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