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范文精选

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范文第1篇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有人把国情具体分为下列7个方面: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情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涉及与化学有关的是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成就以及环境保护等等。

二、把伟大成就跟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并全面进行国情教育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介绍我国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时,都要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阶段,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必须有进行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所谓全面进行国情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把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国情结合起来,避免片面性。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水平,要从综合国力这一概念去分析。所谓综合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基本要素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具体测算组成这3种力的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国防力、外交力和政治力共8种。1949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列为世界第13位,在改革开放以后,到1988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上升到第6位。

三、既要讲伟大成就,也要讲有关战线存在的问题、弱点和缺点(略)

四、讲产量、资源要论人均

我国不少矿产资源居世界前茅,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被11亿多人口这个巨大的分母“平均”,人均水平就较低。

五、讲国情要综合运用纵横对比法

首先要用我国自身的历史跟今天的发展变化作对比,揭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壮大的客观事实。

其次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对比,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学化学范文第2篇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据了解,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没有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则显得优为重要。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必须指导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正确地闻气体、取药品。虽然所做实验毒性不大,但为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没有废水回收流程这一前提下,每次学生实验都提供一个回收仪器,对收集的废液稍作处理后再行排放。实验结束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台面。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中学化学范文第3篇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论教育。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它制约着人们的感情、意志和对事物的态度①。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以及学生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和指导。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学的化学知识,尽管是化学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但就其涉及到的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和定律来说,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在化学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如下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学教学应着重从构成物质粒子的物质性、物质形态和种类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物质结构的层次性等方面进行物质观的教育。

2、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通过一个个具体化学反应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类型知识的教学,能较好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即化学运动是具有多样性的。同时还应认识到每种化学反应都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并区别于其它类型的化学反应,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它们所对应的物质层次是原子、离子、离子团,都属于同一层次的化学运动,这又是化学运动统一性的具体表现。所以,化学反应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教育是进行物质运动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物质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教育是物质运动观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要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在不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时,从外观看它们是静止的,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无时不按着各自的规律运动着,可见运动是绝对的。

3、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与发展观点的教育

化学教学的任务不限于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双基”,还要通过对物质自身辩证理解,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树立起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处于不断运动、发展的观点,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指导学习和处理面临的问题。

4、质量互变规律的教育

“化学可以被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质变的科学。”化学教学中的大量事实都能充分的揭示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而能较方便地向学生进行质量互变规律的教育。如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二氧化硫与三氧化硫、氮的多种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的同系物等教学内容,都能较好的向学生揭示物质量变引起质变这一客观规律。

不仅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也能引起量变。例如,石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能转变成金刚石,这是量变引起质变。金刚石在密度、硬度、熔点、导电率以及晶体内部结构的量都与石墨不同。物质的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转化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5、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的教育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爱国主义教育②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着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祖国社会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爱国主义觉悟和情感变成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把满腔的爱国热情倾注到为将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再一次腾飞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上。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的发明和创造、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重要成就、我国蕴藏的较丰富的化学资源、建国以来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国防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等等。

(三)科学态度的教育③

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态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革命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科学态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养成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具有刚毅顽强、百折不回的科学精神。

(四)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科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论教育,通常是指按照科学方法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科学科学方法,引导学生的认识认识沿着正确的反应途径前进。在这个认识的整体过程中涉及到的具体科学方法有:观察、实验等感性认识的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假说、模型等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

(五)化学史教育④

结合化学史实进行化学教学,既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情感教育,又可使学生在“双基”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可把化学史教育的内容分为:情感教育和“双基”教育两部分。其中的情感教育即为: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内容。“双基”教育内容可分为:化学元素的发现,新化合物的研制及发现,化学概念、理论、原理等的形成与发展,化学定律的发现,化学实验的方法、物质手段以及实验技术的改进、革新与创造等具体内容。此外杰出的科学家及其贡献也应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化学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智力,还要使学生在情感领域受到培养和教育。化学教学中进行的情感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化学教师要根据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进行“双基”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将会使情感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一)用科学的观点进行情感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他首先必须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如此,他才能自觉的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分析教材,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否则,尽管化学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教师也无法向学生揭示,更不能引导学生去揭示,不会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情感教育。例如,只有教师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和学生一道克服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影响。这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处理好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化学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必须抓好“双基”这个基础。如只有化学的“双基”教学才能使学生从化学科学这个侧面相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物质是可以认识的,物质在发生变化和彼此发生联系中无不充分体现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通过具体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内因、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等辩证关系。所以说“双基”是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打好“双基”这个基础,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以典型教材为重点,寓情感教育于化学教学内容之中

情感教育蕴含于全部化学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如何把情感教育与化学教学的“双基”内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情感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化学的“双基”教学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而不是附加在化学教学之上,这是需要我们化学教师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学实践表明,以典型教材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授以情感教育,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张大可.爱国主义教育丛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3]郭保章,董德沛.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刘冠军等.科学思维方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

中学化学范文第4篇

一、要符合化学科学的特点。

根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化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化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除需运用化学实验,以及实物、模型和其他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外,还必须采取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语言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以利于形成化学的概念和掌握和化学理论。

二、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如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例如:在运用化学实验方法中,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以启发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方法,以启发学生分清主次,抓住实验的关键现象去观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活动,以启发学生研究实验现象并了解现象的本质等。

三、要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

化学教学方法是为顺利地完成化学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

例如,讲氧气的性质这一课时,目的在使学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可通过直接观察去认识和掌握。因此要用展示实物和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

又如,讲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一课时,目的在使学生掌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般方法,这就需要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和学生课堂练习的教学方法。

四、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和能力水平。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即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例如,对刚接触化学课的初三学生来说,它们的化学知识尚少,学习化学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亦未经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就需要较多地采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并使学生从教师的实验操作示范中获得实验技术知识。而后随着学生化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就应增多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法。

在考虑学生们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水平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的可接受性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对少年儿童智力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理解“教学促发展”和“发展促教学”互相作用的客观规律,并在深入钻研教材和恰当估计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五、要考虑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和灵活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的教学常常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科学素养;化学教学

科学素养是一种品质,是化学教师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在成长路上必需的装备。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会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拥有较强的探索和发现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在化学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中学生处于性格、思想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外界环境和思想的影响,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注重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把科学素养作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主题,不断更新化学教育理念,改变固有的教学策略,引入形式多样的化学实验,增强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中学生勇于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一、当前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化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当前很多化学教师仍然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不能自拔,日常教学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只要学生成绩好,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行,认为传授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是第一要务,只要学生完全掌握了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各种解题方法和解题套路,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限制了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中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参与精神,不会思考问题,只会被动接受,发现不了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使中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意识。

(二)学生缺乏科学意识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部分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仍旧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升学,获取化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课本和化学教师的教学。很多中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教的内容学会就足够了,导致中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课后不会主动利用课外资源、互联网等媒介来扩充自己的化学知识,使化学学习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上,缺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强,自控能力较差,很多中学生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内心排斥化学学习。

(三)对化学实验不重视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本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很多化学教师只注重化学知识的讲授,轻视实验环节。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压缩实验教学,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自主实践操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实验结论,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情感体验较差。一些中学还存在很少做或者根本就不做实验的现象,教师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在下面背实验,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科学能力。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科学性,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外,还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化学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科学素养,适应社会需求。化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化学重难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和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化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化学教师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增添动力。化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向中学生展示当前最前沿的化学成果,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想法、新意见,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的心情认识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二)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探索物质的多重性质和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既神秘,又有趣,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在现行的中学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对一些化学前沿知识涉及较少,有些实验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部分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局限于课本,缺乏对化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探索欲望不强。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摆脱传统实验教学思路,积极学习优秀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更好地了解、应用化学。许多化学知识和原理都是从化学实验中得出的,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师要尽可能创设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认真总结化学规律,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发展科学精神。在实验操作中,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素材自主设计化学实验,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大胆设想,自主设计化学实验的步骤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探索的欲望,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化学习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思维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化学习题,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会思维、敢思维、善思维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喜欢钻研和实验,而有的学生自学能力差,不会看书,不会归纳总结,缺乏广阔的化学视野。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化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开放性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利用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当前的化学习题设计大多依附于现实生活,在很多习题中有大量的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带来干扰,为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大量文字中提取有效的化学信息,将文字表述转化为直观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化学是一个神奇的学科,由一个化学公式可以变形、衍生出多个化学公式,化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在公式的变换中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完善化学知识体系,深化化学思维的灵活性。

(四)利用化学史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史是化学学科的认识史,是化学科学的方法史,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学化学教育中融入化学史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关注和探索化学。中学化学教学要勇于突破,不再局限于课本,要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地穿插几千年来的化学史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理清知识脉络,拉近学生与化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索的热情。中学化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科学家的故事来感染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毅力;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坚韧意志。化学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化学史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或研究性学习,实现知识共享,使学生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化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当前最新的化学成果提出、发展、实验的过程及其在现实领域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科学的信念。

(五)利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内化和发展,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重塑化学学习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不是“背”出来的,而是在“做”中总结出来的。过去有些化学教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实践化学教材中给出的实验案例,使学生没有科学探索的机会,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不会应用。中学化学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自然和社会情境,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正确认识、发掘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社会责任感。中学化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亲历生产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课本知识并用课本知识指导实践,将化学知识用到实处,也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情感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除了校外实践活动,化学教师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化学竞赛优化中学化学教育,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才智,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化学学习和研讨的队伍,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综合发展备受关注,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在必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发展。中学化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将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融入化学实践,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化学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亚敏.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智慧,2020(7).

[2]吴成.试论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1).

[3]高辉霞.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及评价研究[J].明日,2019(30).

[4]张磊.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