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范文精选

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理论家的智慧在于发现并证明现实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引导人们从必然走向自由;政治家的智慧则在于创造并实现代表未来的合理性,其最高境界是把治国安邦的规律转化为万世遵循的体制即宪政。宪政是人类近几百年来探索治国安邦基本规律的结晶,是超越了国界、种族和代沟的最高政治智慧,是容纳多样性的权力结构与蕴含最低人权保障标准的法治的有机结合。

实践中行得通的,理论上一定说得通;理论上说得通的,实践中未必都行得通。理论与实践的张力激发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也引起了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永无休止的纷争。宪政问题大概是理论与实践、理论家与实践者之间纷争最多、矛盾最尖锐的领域。2009年中国方正出版社推出的《宪政概念双语丛书》,从比较法的角度回答了宪政理论和宪政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读过这套丛书之后,有关的纷争或者矛盾也许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至少会更加平和、理性地批评对方。

《宪政概念双语丛书》是我在瑞士弗里堡大学联邦制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提出倡议,由该所国际合作与咨询中心与湖南大学法学院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我们不指望学术著作对政治改革进程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好的学术著作可能对政治改革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乃至深远的影响;而且,学术成果越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越有可能在中国得到应用。

这套丛书不是挑选已有的著作,而是基于如下三个理念和宗旨组织瑞士学者撰写的:一是立足瑞士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宪政基本制度,再现西方国家探索宪政的思想进程,甄别出必要的、过渡性的和附属的宪政制度,从而增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二是结合瑞士和其他国家的宪政经验和惯例,系统而准确地阐述宪政基本概念,为有关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寻找基点。三是着眼于中国的宪政研究和宪政建设,向中国学者和决策者以及所有关心未来宪政改革的人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和备选方案。

该丛书的第一批共有六部,即《地方分权———比较的视角》、《司法机关的独立性》、《法治》、《宪政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宪法》和《瑞士的联邦制》。这六本书涉及的主题都是现代民主国家在宪政建设的进程中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问题。

这是一套普及性的学术著作。丛书的作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具有比较研究的知识和对转型社会的认识。我们对丛书的内容和语言风格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一本书要尽可能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回顾、概念的基本含义、相关的基本制度、瑞士的相关制度和实践、前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转型实践中的教训、前瞻性研究。语言必须容易理解,内容必须既有涉及不同概念的导论,又有实际范例。语言风格的要求是:大众能读懂,学者能引用。当然,优美的语言和人生的智慧是每位作者和译者的努力追求。

智慧管理范文第2篇

1智慧管理模式的作用分析

当前,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智慧管理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是,综合来看,现有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构建出完善的理论化体系,关于智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与智力的结合以及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智慧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智慧化、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产物,是信息化的高级形式,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应用网格化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支持下,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上,需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数据挖掘技术等来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将管理部门的各个业务集合起来,整合业务数据,将其置于平台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换,并以此来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实现决策战略管理和部门协同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综合质量。智慧管理体系为企业创造了一套超越传统管理理念的新型智能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应用,能够精简业务流程,提升决策水平,综合来看,智慧管理的特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要素的全息化。在企业中应用智慧管理模式,实现了各类要素的可测、可控、可感知;第二,部门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管理模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促进了各类资源的整合,实现了系统之间的深度结合,能够提升部门的协同管理能力;第三,决策智慧化[1]。智慧管理提高了企业决策的质量,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下,企业管理部门也要转变传统的主观管理和决策方式,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来开展客观决策;第四,服务个性化。智慧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创新,最大限度满足员工和用户的需求,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改革,继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智慧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在具体的应用上,也要根据管理要求来创新手段和方法。

2智慧管理的应用原则

2.1目标专注化原则

在应用智慧管理时,不能将管理目标置于知识资源上,忽视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价值增值,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将智慧资源与能力转化为价值增值,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2]。因此,在智慧管理的应用上,要遵循目标专注化原则,以此来保证管理能效。

2.2高端定位原则

在推行智慧管理时,要将核心重点置于宏观层面和高端层面,对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总体文化、高级人才予以更多的关注,依靠智慧管理模式来控制企业发展方向,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2.3形神兼备原则

在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上,要做到“形神兼备”,“神”是其核心内容,是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则是各类职能化的管理手段与其他辅助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创新要兼顾到上述两项内容,以智慧管理模式作为大纲,充分发挥出职能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2.4抓大放小原则

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上,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不能再继续应用宽泛式管理模式,要将“集权”、“放权”之间结合起来,将重点置于企业的能力、资源方面,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促进企业的价值增值,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3企业管理中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

在智慧管理模式中,既要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还要基于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并从战略决策、领导创新、经营组织、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3.1资源层方面:实现知识共享与协同创新

企业智慧管理的对象是内部员工,智慧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最大的差别就是传统管理侧重于大众式的管理模式,而智慧管理则倡导精准、高效管理,以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协同创新。要达到创新目的,需要充分发挥出企业家的才能,这里的才能包括“管理技巧”、“精神内涵”,企业家的才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能效,而这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资源,是企业家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知识、经验积累,还涵盖价值观、情感与交际网络等内容。同时,在智慧管理上,也要充分发挥出企业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作用,这类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最大差别就是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管理、技术中的难题,企业家才能决定企业的经营路线、发展战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则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路径,两者均是智慧管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管理定式,继而影响企业的管理程序和活动规则,这就是企业特有的组织管理,是对企业以往教训、经验的总结。在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上,也需要发挥出组织管理的作用,改革与创新需要遵循企业的本能决策、组织惯例,避免违背企业原有规则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否则,很难取得预期的管理改革效果。在具体操作上,需要将企业管理部门系统、业务活动系统置于企业的智慧平台中,整合业务数据资源,对资源、人员进行科学定位,利用智能设备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存储至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来集成、分析各类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出数据资源的价值,为企业智慧管理提供依据。并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做到协同管理,设置智能模型,让企业的管理模式变得更加高效、智慧[3]。

3.2关键环节:资源、战略与人员整合

企业管理工作中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关键在于资源、战略和人员之间的整合。资源管理包括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基础设施资源、资金资源等;战略管理则需要基于企业的发展定位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组织战略目标,分析企业发展环境,准确定位企业发展方向;人员整合是根据智慧管理模式的要求来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综合素养,转变其传统思维,使之能够主动配合企业的智慧管理。在上述资源的整合上,重点关注几个内容:首先:技术资源。在智慧管理模式的推行上,技术资源是核心所在,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支撑下,要从新的视角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打通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主动开展技术创新。其次,信息资源。在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成了企业的制胜关键,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基于信息资源作为基石。在智慧管理的创新上,要基于企业发展需求来整合信息资源,利用智慧平台获取智慧信息,在企业内部构建高效化信息共享渠道,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为企业高效运行提供信息支持。最后,人员管理。智慧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广大员工,员工是企业信息、数据的使用者,对此,要继续创新人员管理,利用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信息素养,为智慧管理模式的应用扫清障碍。

3.3安全保证:减小数据与信息安全隐患

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企业智慧管理的创新提供了全新路径,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上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带来一些风险。一方面,智慧管理带来了数据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数据造假、数据失真,由于硬件、软件设备不够完善,或者技术性人才缺失,导致企业管理中,数据造假问题时常存在[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要在企业中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强化监督,严格对企业的各类数据进行深化,应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揭示出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构建完善的保密制衡机制,如,在企业的邮件传输防护上,可以利用CMTP私有协议对内容进行加密、编码处理,即便邮件被拦截、扫描,也不会出现泄密,最大限度保障端对端的安全传输,并嵌入反病毒模块,保证邮件内容的传输安全,对各类垃圾邮件样本,能够做出实时分析,通过智能算法、人工审核结合的方式对可疑邮件进行过滤判定,对带有敏感数据的邮件正文、主题、地址、附件进行阻断、告警、记录放行等响应。

4结语

智慧管理是在信息时代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基于传统智力资本管理、知识管理弊端提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创新管理思路,提升管理效率,为企业发展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渠道。目前,智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得到大范围推广和使用,在下一阶段,需要深刻研读智慧管理模式的内涵与价值,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以充分发挥出智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光.信息化管理助力纺企转型提升基于纺纱领域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价值探讨[J].纺织服装周刊,2019,3(42):12-13.

[2]林德山,文慈.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4(06):283-285.

[3]王泽贤.浅谈物联网思维模式下智慧化管理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19):76.

智慧管理范文第3篇

表扬是教师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塑造自信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微小进步,以真诚的鼓励来帮助学生,使他们树立信心,激起成功的愿望,获得前进的动力。表扬有多种方式,他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实施恰当的表扬方式,只有那些有实效的表扬方法才称得上教育智慧。其中,表扬的关键是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新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了,小松进步了3个名次。作为班主任的我真心为他高兴,也想利用这个契机,好好表扬他一番,使他获得更大的前进动力。班例会上:“这次考试有几个同学怎么会连小松也不如呢……”总以为小松被表扬后一定会很高兴。可是,我却发现他把头低了下去,脸上没有一丝喜悦。真是奇怪!静下心细细思量,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松受到了表扬,却又反常的呢?后来我才得知“这次考试有几个同学怎么会连小松也不如呢”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他。可见,教师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状态,表扬也需要智慧。

二、把握批评时的切入口

批评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指责、宣泄和埋怨。班主任批评学生要有的放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批评才有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即使自己说的非常正确,有时也会遇到学生的对抗和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后,由于自身的防范意识,或多或少都会为自己找点理由开脱,惯犯的学生久而久之心理就形成一座坚固的防范堡垒。教师找不到这个堡垒的突破口、批评的切入点,学生就不可能听进教师的意见。由此可见,批评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找准了“切入口”。找准了,如庖丁解牛;找不准,如乱砍滥伐。那么,切入点应该在哪里呢?这是批评的关键所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如何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同时,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他们承认错误、改正缺点的教育情境,这也是突破的关键一点。我认为学生的过错不在大小上,而在学生能不能“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教师的批评不在于呵斥与指责,而在于能否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错处,才能挖掉根源,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你的循序善诱,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总结

智慧管理范文第4篇

破与立

在管理中有许多经验、规矩,可能是许多年的传承或约定俗成。如果我们不加思考、选择地运用,可能会使管理工作因循守旧。管理需要做好破与立。无论是破还是立,其遵循的标准就是教育教学规律。只有依据规律,才能破成,才能立定。

破就是要敢于破除那些繁琐、表面化、片面化的形式与内容。只有破,才能瘦身,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使管理工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灵动起来,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立相对于破而言,有破才有立。立是需要勇气、胆略和责任心的。立的依据是校长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立要正确、高效、有新意。立要求校长的视野要更开阔,要能跳出教育看教育。立是管理智慧的体现和集中生成。

案例:

北京东路小学原校长袁浩曾经提出,在教师备课上不作具体的格式要求,不作具体的书法要求,只要求教师备课有创意、有实效。但对于刚工作的年轻教师在格式和书写上仍要有一定的要求。

我校则针对现在教师备课普遍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二次备课更多地强调数量的情况,提出用好一次备课,专题化写好教后记的要求。

解读:

一直以来,备课都受“五认真”要求的影响,教师的精力更多地花在了形式上。备课中教师的个性、创造性,对教学经验的归纳、提炼则没有时间完成。北京东路小学在尚未实现资源共享时,破除了对书写格式的要求,提出备课有创意、有实效的要求,回归了备课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我校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提出的备课要求,破除了表面上对量的苛求,立出了教师备课也应是专题研究的更高的要求,引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提高。

舍与得

舍与得是一对辩证关系。该舍的时候必须舍,只得不舍,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只有注重舍与得的平衡,才会不断发展。

比如在名利面前,校长要愿舍,因为舍去了对名利的追求,心态才会纯净,教育思想才会端正,才会真正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服务,才会真正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赢得师生的尊重,这是智慧的价值;在权力面前,校长要敢舍,只有校长会放权,才能使学校的管理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才会使校长回归自己的本职岗位,即出主意、用干部,而不至于陷入具体事务中,这是智慧的巧用;在民主面前,校长要能舍,只有校长舍去了所谓的权威,才能在学校营造浓浓的民主氛围,才能广纳谏言,促进学校发展,才能使学校管理由校长管理走向教师管理,向管理的无为境界迈进。

案例:

世界知名的哈佛大学至今才有本科生1.9万人。有硅谷心脏之称的斯坦福大学虽拥有8000英亩的土地和雄厚的资产,学生却只有1.4万人。普林斯顿大学只有6350名学生。

解读: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学校办学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量力而行,要拒绝表面繁荣,控制规模,强化内功,注重规模效益化,要防止师资队伍被稀释后,管理不能到边到角,使学校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出现隐患。现在舍去一些眼前的利益,是为了以后得的更多,学校能持续发展;现在收紧拳头,是为了以后出拳时更有力。收的目的是为了放,舍的目的是为了得。舍的过程是内涵积淀的过程,这种舍是自我要求的舍,是主动的舍,是追求长远的、最大化效益的舍。

大与小

校长要想大事、做小事;视野宏观,着力细节。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校长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聚合体,很多时候,校长是在矛盾中前进,是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中前行。这就更需要校长有良好的反思习惯与能力,有深邃的洞察力;这就更需要校长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发展情怀;这就更需要校长有务实的工作作风。总之,就是要有良好的平衡大事小事的能力。

案例:

2006年4月的一天,我要接待两个来访者,一个是某市的校长访问团来校联系访问一事,另一个是一位未来的学生家长到访。当天,家长刚来不久,校长访问团的代表也到了。我认真同家长交流之后才和校长访问团的代表商讨了来校访问的工作安排。

解读:

按一般思维,面对这两个来访者,似乎接待前者是大事,毕竟是安排三十几人的校长代表团到访;接待家长是小事,毕竟只是个别的而且又是准备上学的学生家长。但我认为,接待家长是更大的事,因为一个家长就是一个宣传的阵地,有这样一个家长在了解学校、宣传学校,可能会带动一批家长、学生认识学校,这是学校发展的大事。再者,教育是服务,家长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在实际工作中,家长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也要服务周到。作为校长,明知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在等待,仍然亲自接待家长,详尽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直到其满意为止,而不是匆匆打发或交给其他人接待,因为家长就是冲着校长来的,校长接待与否、尊重与否、详尽与否,其感受是不一样的。对于远道而来的同行,虽有慢待之嫌,但也只能恳望同行的理解,只能以精彩的讲座弥补。

情与理

在学校管理中要情理并存,理是情之基础,情是理之升华。理在于规范、约束,情在于激励、动心。温情是一份体贴,是一份人性的关怀。激情是燃烧,是点燃自己燃烧大家。

情在于沟通,智慧的交流;情在于换位,智慧的碰撞;情在于走进对方,智慧的感应。摆正情与理的关系,才能使教师集体在规则下达到家和万事兴的境界。

案例:

南京财大附小三年前做了一件事,就是根据教师个人的需要,以每次5元钱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一份够三口之家食用的净菜,教师每天下午下班时带回去,十分钟内完成晚饭的菜肴。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成立了4个项目中心,这4个项目中心是依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结合教师的专长而设计的研究共同体,使项目研究者成为研究先行者、领域领军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

解读:

学校要想做到智慧管理,首先要尊重、关心、信任每一位教师,帮助他们挖掘各自的潜能,提供发展的平台,为教师的生命成长提供可能,所以学校尤其要重视人文管理,重视情的投入。当然,情感的投入更重要的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可能,点燃他们的工作热情,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教师共同营造诗意的工作、生活是校长的智慧理念。

动与静

动与静表达的是一个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要满足现实对教育的要求,不变的是对教育的渴望与追求。变要求每天有新意,每天进步一点点。变使教育有了新意,也就有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不变要求每天的新意最终成就一个大目标,那就是为人的终生发展奠基。不变使教育有了一份凝重,有了一份责任,有了一份期待,有了一份成就。

案例:

北京东路小学原校长袁浩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娃娃科学院。通过这一载体,该校落实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

解读:

娃娃科学院是一个创举,变就变在其创新了教育的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落实了提高学生素养的要求,而且这种素养的提升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的,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不变的是袁校长对教育理想的追求,通过新颖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

校长的教育管理需要动静结合,只有“我们努力每一天,每天才能进步一点点”,只有“为有源头活水来”,才会“问渠那得清如许”。

花与刺

花的绚丽多彩,刺的尖利灼人,使人们向往花,远离刺。刺可能并不好看,但如果我们用包容的心情、欣赏的眼光来看,刺可能也会成为一种另类的花,同样也吸引人。教育是这样,教师也是这样,如果管理能做到知人善任,那么花和刺将会是一样的美丽。

花的美丽芬芳在给人享受的同时,可能也会使人只看到繁花似锦。刺虽不好看,但她美的价值在于能刺激人的神经,时时以她的尖锐警醒人们。教育实践中,校长喜欢听溢美之词,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管理者,忠言逆耳啊!

案例:

每次教代会或其他工作需要教师提建议时,教师总能提出许多建议,对此,学校总是认真研究,分类梳理加以落实。

解读:

智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 管理 信息化

智慧校园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热的概念,各校都已经开始规划并建设自己的智慧校园,旨在通过网络信息化的技术,为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更为智能的服务,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智慧校园管理体系建设,应当是作为一个独立项目而存在的。因为软硬件基础打得再好,技术上考虑的再周全,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整个智慧校园将会成为一个事倍功半的系统,对于学校现有的管理、教学水平的提升,将极其有限。智慧校园与信息化系统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仅仅是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那么简单。在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前提下,需要打破原有的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凝练出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管理理念,与业务系统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推进信息化进程,打造有灵魂的智慧校园系统。信息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来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真正融入了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从而在教育领域催生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并在近几年逐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这一愿景。然而,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量变积累的基础上,才逐步展现出今天质的变化。在这长期的量变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计算机老师为骨干的信息部门,通常在校园中被称为信息中心。由于早期信息技术普及程度的不足,更凸显了它的专业性。与信息化有关的事务,其他部门完全无法接手,均归入信息中心的管理范畴。当时最为典型的各种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其开发、使用、维护等工作均需要极强的编程和数据库专业知识,必须由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息中心来进行管理。自本世纪初SaaS(软件即服务)概念的提出,应用系统的开发开始注重界面的亲和力,逐步褪去了专业性的外衣。加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业务系统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已经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就好像是通过手机进行网购一样的简单。好的应用系统就像安装了iOS系统的iPhone手机一样,无需用户投入较大的学习成本就能使用。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包括教育行业在内,还是习惯将新的信息化系统交给信息中心使用和管理。而随着信息化逐步渗透到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所带来的弊端正在逐步的凸现出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1不利于现有的条线式管理模式

学校的日常管理,通常由办公室、教务、学工以及后勤保障等条线根据自己的职责,以相对独立运作的方式来实现的。由于信息技术会渗透到各条线现有的业务之中,将同一业务的信息化部分交由信息中心进行管理,非信息化部分继续保留在原部门管理,就会出现一项工作由两个部门的两条业务线来负责的情况。这在请示审批或者工作下达的时候,都更容易出现混乱。即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制定极其详细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各自的工作范畴,责任不清的情况依旧难免。

2中间环节多,更容易出现问题

当一项工作由两个部门分别完成不同部分时,更容易在衔接上出现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制定规程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种紧急的原因,突破规程的情况比较常见——通常表现为使用口头通知代替书面申请——那么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而一旦出现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因此,采取这种运作方式的学校,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大,信息中心往往与各部门也都会有一定的矛盾存在,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信息中心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职权范围越来越广

由于信息中心会参与各条线业务,必须配备相应的人员。在一些信息化建设比较早的学校,信息中心的人员规模少则十多人,多则二三十人。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通常会对信息中心的人员进行分组,如网络组、机房维护组、服务器组、录播组、一卡通组、教学资源组……可以预见的是,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某些部门的业务确有可能完全实现信息化。届时,理论上信息中心可以完全取代此类部门,而信息中心的规模和职权也会越来越大,比肩一个系部恐怕指日可待。

4不利于信息中心内部的管理

如前所述,信息中心规模庞大,人员众多,而各自的工作却又是与各其他部门息息相关,这显然不利于信息中心内部的人员管理。例如在人员销假制度方面,为了确保业务的正常开展,不得不需要同时通过信息中心主管以及对应业务部门主管的双重审批。

5业务部门对于新系统的原生排斥性

信息中心负责各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业务部门往往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出现,象征性的参与一些讨论会,仅此而已。在这种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应用系统,在交付业务部门使用时,往往会产生排斥性。一方面系统并不能完全符合业务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各部门也不愿意投入学习成本去研究新系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工作方式来适应新系统以提升管理水平。在行政压力之下,各业务部门仅能维持“在用”的状态;而在没有行政压力的情况下,推说系统不好而拒绝使用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

6安全隐患巨大

由于信息中心将会参与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并且数据始终掌握在信息中心的手中,安全隐患巨大。尤其是很多学校的信息中心主要由外聘人员构成时,很难想象临时性的外聘人员可以查询所有教职工的信息,修改学生的成绩,甚至改动一卡通数据的时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