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化设计论文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优化设计论文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建筑行业如此庞大,在很大的市场需求下要求我们要有合理的规划。建筑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要求我们要很重视房建工程。好的工程要从设计开始,所谓好的工程就是用最少的钱建造出最安全合理的房屋来供社会来使用。我们设计行业尤其是结构专业要带头进行优化设计,为国家节省资源出份力。

1案例概况

本工程为办公楼,初步方案为框架结构,但是为了减少造价改为砌体结构。根据建筑抗震规范规定该建筑所在的城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9,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使用年限51年。建设场地为II类,基本风压为0.35KN/m2,基本雪压为0.35KN/m2。结构层数为4层,结构形式采用砖混结构,基础采用条形基础。

2结合案例

进行对建筑节诶狗优化设计措施进行分析

2.1建筑结构形式设计

户型选择主要由建筑类型与功能决定,而建筑设计方案决定建筑类型与功能。在建筑结构形式优化没计中,砌体结构与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是设计的主要部分。根据本次案例的实际情况,文章做一下具体设计:

(1)加强砌体结构设计。砖砌体是建筑承重与抗侧移的结构部分,可以灵活的布置建筑平面,但不适于做跃层结构与受力大的突兀结构。为了有效减少建筑构造柱的配筋,可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建至少道纵向墙体,而且门窗开洞宽度不超过2.1m。

(2)加强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在该设计中,如果底部框架剪力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极易出现受力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建筑平面。设计底部框架剪力墙结构时,应尽可能将承重墙设计在框架梁上,若将墙体设于次梁上,则需加大建筑部分结构的配筋,如该次梁、主梁、框架梁,并加厚该次梁楼板。下图1为优化后的梁布置图。(3)此外,结构楼板应在填轻质材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错层。在建筑户型设计中,为便于布置临街面柱网,应在临街面布置大房间,而背面则布置小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

2.2建筑剪力墙设计

在剪力墙设计过程中,连梁设计是其中的关键部分。连梁连接建筑各墙肢形成联肢墙,增加了制约墙肢的条件。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随着连梁剐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连梁与墙肢的分配内力也随之而增大,因此需适当增加构件配筋量,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但会浪费建筑材料。所以,设计建筑结构时,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通常不采用刚度大的衡下墙作为连梁,而是将连梁设计为弱连梁,减小截面与刚度。此外,建筑结构设计不仪要符合刚度和变形条件,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抗力、变形、经济等方面,尽可能合理布置建筑抗侧力构件。可见建筑结构抗侧力刚度随着剪力墙数量的增多而加大,结构位移也随之减小,但建筑结构地震力会因此增大,从而不利于控制建筑结构造价。所以在进行布置剪力墙时,要把周边弄的更加均匀,可以运用对称、分散等原则,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以建筑规定的水平位移限值为标准,适当的控制剪力墙数量。

2.3建筑细节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筑结构局部构件精细设计,如设计现浇板时,尽可能将异形板划为矩形板,从而使建筑合理受力,并避免拐角出现裂缝;选择冷轧带肋钢筋作为建筑底部框架抗震墙的底框梁箍筋,减少箍筋量,达到降低造价和便于施工目的;结合结构优化设计理念与计算机技术,使计算仿真优化设计思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利用计算机建立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模型,并利用计算机高效的优化设计方法,使建筑结构设计达到优化目的。优化设计大型复杂的建筑结构时,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建筑结构,具有传统设计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运用能力,有效利用计算机优化设计分析建筑结构。总而言之,对于构造措施,要紧密联系规范进行设计,不要盲目的加大构造尺寸和钢筋直径大小,减小不必要的浪费。梁板柱的布置体系和受力体系尽量简单合理,对于不需要设置梁的部位要简化设置。控制砌体砂浆等级。控制基础的埋深和合理选用基础形式,对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二结束语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运行机制优化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的发展,我国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愈益增加。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和失衡,都昭示出这一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是对改革开放中社会的矛盾、问题的一种应对,是理性的决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求社会的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探求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的途径,对于建设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机器良性运行的必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思想来分析社会,社会是一个包含着若干个子系统和各种各样要素的有机整体。其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作用之中。当其中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出现故障和问题,将连锁性地影响到其它子系统或要素,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机器应始终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行。

具体而言,社会良性运行首先可使社会机器本身保持一种“自适应”的运转状态,它能随时清除在运转中产生的“废物”或阻力,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协调社会各群体、阶层的利益冲突。其次,社会的良性运行可使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可持续”状态。这种可持续性是一个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它能够摒弃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大起大落以及严重的失衡现象,使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长远、急需和常规需要、主体关系和非主体关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统筹。要保持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须寻求一种较好的运行机制,这就必然涉及到运行机制的优化问题。

二、事物运行的机制及其优化

事物的机制,也称机理,它是指一个系统事物内部组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事物的机制对于确立事物的存在以及影响事物发展都是意义非常重大的。事物内在的机制如何,直接关系到事物的存在是否有优势以及发展变化的速率。机制对事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第一,机制可以使得事物内部组织或内部因素得到整合,以使事物的要素分布处于有序状态,从而减少阻抗和摩擦。第二,机制是激发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活力的前提。由于机制协调了事物内部组织或要素的关系,从而使得事物每一内在要素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每一要素的内在力量得到最好的挖掘,进而使事物的活力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总之,由于机制的作用,使得事物在纵横两个方面——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事物内部要素自身的层次上都得到完好的表达。

机制对于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所发生的作用,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就具体事物而言,某一事物内部又可建立多种的机制,于是,就有了机制的适用性和机制的选择问题,进而就提出了事物机制的优化问题。机制的适用性和选择遵从一个原则——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由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机制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许多情况下,一种机制对于事物而言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即它对于事物而言是适合的;但是,由于时过境迁,事物发生了变化,则该机制不再适合于事物,须要选取新的机制,淘汰旧的机制。另外,有些情况下机制对于事物而言并非过时,但不够完善,此时就须健全机制——即对事物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

以上所涉及的对于事物机制的选择、淘汰、健全等方面实质上反映出机制的优化问题。事物的机制是否达到了优化,有一判别的标准。这一标准是根据机制本身的特点——制约事物内部作用过程和关系以及它与事物的联系而提出来的。事物的机制达到优化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机制与事物的运行之间处于较好的“耦合”状态。这种耦合状态表现出机制与事物之间互相适应性程度较高,使得机制本身对事物的作用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其二,机制对于事物内部的组织和要素有较强的整合效力,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事物的构成成份、要素及其关系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三,机制的优化最终使事物达到和谐有序的状态。经过上述的梳理整合,事物内部组织及要素按其内在联系组合成一个有机统一体。这个有机体消除了不必要的摩擦和阻力,各组织要素既彰显出自己的活力和特性,又彼此之间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使整个事物系统处于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状态之中。

三、社会运行机制的优化途径

社会的运行及其机制的优化遵从以上所阐释的一般事物的运行机制及优化的原则。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从横向的角度看,社会大系统中包含着若干个领域、组织、单位、群体和个人;从纵向角度看,每一领域、单位、群体及个人又可分别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纵横交错织成的网络使社会大系统呈现多元错杂的状态,从而使得社会机器的良性运行变得尤为重要。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社会要素越高,社会异质性与不平等就可能越大,而社会整体结构稳定的维护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要使得社会机器能够正常地良性运行,运行机制的选择与优化是一个关键。

一般而言,社会运行机制优化的途径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其一,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社会包含的几大领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要协调同步,不能形成长时间的偏倚和畸重。当今我们提出的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其中包含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三个文明的建设相辅相成,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要条件,并且反过来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起着促进作用。以三个文明建设为主体,相应地去带动整个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的建立,是使得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任务。同时,和谐、有序、统一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消除异质,而是异中求同、多元共存、共生共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的运行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

其二,建立真正有效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社会的运行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人——社会成员参与,人的参与使社会运行变得较一般自然物的运行要复杂得多,当然,同时也使得社会运行机制的选择和优化有了可能。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在纳入社会关系之后,则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就需要用理性的东西去约束自然感性的东西。道德、法律以及其它规章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即通过理性思考认识到人的私欲膨胀的本质,摸索出有效监督约束的规律,从而使危害于他人的欲念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对公共权力行使的约束机制的建立,则可见一斑。公共权力的归属在于广大的民众,因此,对公共权力行使时出现的越轨和滥用的约束应由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防止极至权力的形成,即实行总权力的分化,防止专权和权力滥用;二是建立有效的民众监督机制,使权力行使者真正代表民意、反映民意,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看民众的眼色”行事,从而釜底抽薪地防止权力腐败、以权谋私问题。又如,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约束也是如此,应使其成溪一种理性的自觉,这样就必须使道德践行者对道德约束本身有一理性的认识——即对己、对人、对社会所带来的利益,并将此内化入心,成为一种信念,从此,使对规范的践行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恪守始终、不敢懈怠。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它得利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美国军事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大量的军事和经济需求刺激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的高涨,因此美国的经济在此期间得到了迅猛的增长,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它成功的拥有了强大的生产力、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这为美国工业设计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次,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美国陷入经济危机,使得当时的经济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很多的大企业成立了专门的设计部门,例如设计部门和独立设计事务所等陆续成立,这些企业内部的设计部门的成立为美国的工业设计以商业为目的奠定了基础,同时新一代的职业设计师也在这些设计部门中成长起来。设计师们的设计理念从包豪斯时期的形式追随功能也逐渐演变成了自己国家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即形式追随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对美国早期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成为了促进商品销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在市场高度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为了引导消费不断推出新的有效手段。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汽车设计领域为了满足商业需求,采用对样式进行设计的策略尤为突出,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制度“有计划废止制度”。

二、有计划废止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促使它的汽车市场需求非常庞大,但是相对于大的汽车需求量来说,单一的汽车样式和色彩已经越来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针对当时的发展状况,通用汽车公司提出了“有计划废止制度”。这个计划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共同提出的,他们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考虑以后几年之间要不断的更换部分设计,形成一种制度,使汽车式样至少没两年有一次小的变化,每三四年有一次大的变化,形成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这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改变设计式样造成消费者心理老化的过程,促使消费者为了购买新式样而抛弃旧式样1。这个设计理念首先在汽车领域获得了比较好的效益,随后这种设计理念很快就波及到几乎所有的产品设计领域。1965年,通用汽车公司的雪福来汽车就有46种式样、32种引擎、21种色彩和400种配件2。“有计划废止制度”的产生最终可以归结为美国市场竞争的产物,用以刺激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前进。这个设计理念确实为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并且发展了美国工业设计使其职业化,把现代设计的工作方法扎扎实实的植入了工商企业界,从某方面来说对推动现代设计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工商企业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一理念在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力求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但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种用毕即弃的即时消费主义浪潮。由于频繁在短周期里更改设计式样,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由于从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初期,美国的工业设计理念都一直延续着这种重形式轻功能的设计特征,因而美国汽车在1972年前后的能源危机中轻而易举地就被那些外形虽然简单,性能却非常优异的日本汽车超越。

三、总结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建筑物的所有功能均需要利用建筑布局和结构予以实现,因为个人习惯、专业特点、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相应的建筑物功能空间结构也是不同的,在进行建筑设计与规划的时候,没有充分了解使用者的信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必然存在着一些出入,在进行相关设计的时候,经常出现返工、修复、补充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这里主要对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无法协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

1.1建筑任务书拟定缺少使用者的直接参与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建筑设计任务书的拟定,其主要反映了业主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无论是办公大楼、工厂建筑,还是住宅小区,均需要管理人员或者开发商进行任务书的拟定。通常情况下,在进行任务书拟定的时候,均没有邀请使用者进行直接参与,导致其相应的设计无法达到使用者的要求,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建设的顺利进行。

1.2建筑设计缺少个性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物外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形体与色彩的设计;对于建筑物内部条件而言,其更加重视共性的体现,基本上均是形成统一的效果,没有自己的风格。同时也没有一定的整体性,无法在静态中体现动态,并且也无法在简单中体现复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重视个性的体现,需要进行一定的标新立异,在建筑设计中也不例外,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形成自身的特色,才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3建筑设计人员开展建筑规划工作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进行的就是规划设计工作,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初步设计的时候,就要明确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不同,同时设计人员工作的重点一定要放在设计方面,而不是功能规划。除此之外,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和使用者进行交流,也是导致其设计成果不符合使用者要求的重要原因。

二、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

2.1强化建筑规划的基础作用在开展建筑规划工作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长远的眼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就要求,规划工作人员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求,还要对建筑物以后的使用功能进行考虑,留有相应的发展空间。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功能具备相应的前瞻性与拓展性,预测可能发生的相应情况,之后进行相应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在建筑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建筑设计与专业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矛盾,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使建筑物更加完美,具备自己的特色。

2.2强化建筑设计的载体作用在进行建筑设计与规划工作的时候,需要利用建筑物实体进行使用功能的体现,可以说建筑物实体就是建筑使用功能的载体。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中,均包含了一定的布局设计。在布局设计中,无法对建筑物功能进行简单的规划,需要利用一些技术方法,进行相应的整合,使建筑物形体更加完善,得到一定的色彩渲染。

2.3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交叉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是无法分开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设计中进行互相渗透;另一方面,所需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在设计中互相渗透,主要就是对建筑问题予以解决,在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必须按照相应的设计标准执行,符合建筑物的整体规划情况,实现建筑物整合的和谐性。在所需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中,设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建筑规划工作,实现设计与规划的有机结合,促进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发挥。

2.4强化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利用与保护在开展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保护,通过对实践工作的总结,实现建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利用自然环境因素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分析,实现两者的同步性与同生性,建设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实现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价值。

2.5建筑规划制定建筑设计建筑规划大师沙里宁说过:“建筑设计工作要在一栋房间内,对房间环境进行规划,对周围环境进行规划。”这也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实现建筑物和周边环境的有效结合,在充分发挥建筑物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保护周边的环境不被破坏。

三、结语

优化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城市园林建设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道路、种植、建筑、景观和水等,而这些因素都必然会对原始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章节根据上述建设内容,结合几类影响进行分析。

1.1水资源影响分析“水是生命的源泉”,其不仅是对人类而言,对于动植物也有着相同的意义。在园林建设中,主要会对水产生三类影响:一是坚持水消耗,在水设计和植被种植中,都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在道路、建筑和景观建设中,也会有所消耗,当水资源取自地表水时,应在设计上有效的预算消耗量,并根据地表水流量选择城市供水管道,以免破坏园林水源;二是维持水消耗,园林在正式使用后,也需要一定的水源,如植被灌溉,工作用水等,设计师也应对此进行核算,保障园林自然水源的充足,在没有自然水源的情况下,可采用循环方式利用水设计;三是水污染,地表水自然水源或水设计极有可能遭到污染,特别是游客使用中的垃圾等,而水设计的死水也会在一定时间后,随着污染和微生物的繁殖,已经无法用于净化园林,甚至对周边植被将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应有效的设计水污染解决方案,定时更换死水,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引导游客,以免造成人为污染等状况。

1.2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园林除了本身能够提供优质环境外,还应该对城市作出贡献。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壤和声等几个方面,如在针对除尘、御风等方面,多采用乔木。再如灌木类植物,能够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状况,保持土壤水分充足。以往我国北方城市大量采用杨树,但是春季会产生大量的杨树,对城市卫生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时,无论是植物还是建筑景观,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现状状况,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方式,如无法积极改善周边环境,则以降低环境不利影响为先决条件。

1.3生物多样性目前园林在设计中,主要采取地被植物,以多种植物组合种植,既提升了园林的美观性,同时也能够丰富园林植物,而在植物的选择上,应该避免出现竞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植物品种有效的搭配。同时要考虑植物对动物的影响,必须在原有生态结构中,增添相应的植被。动物引入时,则需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后才可以执行。

2城市园林设计中生态效应的优化建议

城市园林无论进行任何的设计,都会对生态结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通常所采取的方式为抵消,以积极影响抵消负面影响,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不可逆的破坏是积极影响所难以弥补的,因此在本章节着重于减少负面影响,并将积极影响引入到自然规则,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然的平衡。

2.1节约利用水资源我国虽然有着引以为傲的数条大江,但是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水资源仍旧十分困乏,特别是对于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饮用水资源都将成为问题,再以大量的水源建设和维护园林,显然难以达成园林生态效应改善城市的初衷。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有效的节约用水,并将部分水循环利用,如水设计水用于植被浇灌等。同时可以采取科技结合的方式,如地下集雨、雨水回用等,尽可能的提升水使用效率,已达成节约和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2.2改善周边环境质量园林对于环境的影响相对角度,不能够一概而论,具体内容如下:

(1)水环境园林的水设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天然水引用;二是灌水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理想中的景观。而水的存在,还能够降低园林内污染,降低植物养护成本等,就我国园林水设计的普遍状况,本文建议采用UXO系统,以景观水作为园林中心,实现园林的综合环境管理,该管理方式还能够保证水质,因此也可以引入鱼类、两栖动物等生物,已达成水资源内部生态平衡。

(2)大气环境通过植被调节大气环境是园林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选择最为适合的植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域适应性,需要根据地理位置、水资源、气候状况等因素,筛选出适合的植物类型;二是尽可能的选择乔木,首先是乔木高大,吸收二氧化碳能力较强,同时能够通过巨大的树冠产生更多的氧气,相比而言,杨树、松树、柏树等有所不及。而上文中所述,乔木还能够当分和除尘,对于环境污染城市将具有更好的效果。

(3)声环境城市噪音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出现噪音,从源头抓起无意是阻挡了人类进步的脚步。在这样的状况下,最好的方式便只有采取消音,而植物则有着较好的消音效果,特别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树墙,效果最为出众。

2.3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保证陆地上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外,也应该考虑到水中的植物和动物,虽然水植物、鱼类和两栖动物难以直接提升园林的美观程度,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鸟类入住,在引入量极少的情况下,由自然机理实现新的生态平衡结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