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学校文化论文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物质文化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建设,二是使用管理。学校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当然包括建筑物的最初的设计效果是否美观和实用。一所好的学校,必有一流的建筑,能满足师生学习、生活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它能按照使用的意图来搞建筑,这是最好的。当然,任何学校的设计和建设都会最大化地考虑使用者的愿望和需求。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其核心是对校园环境的营造和布置。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包含生态的和人文的两方面。所谓生态的是指建筑设施要以自然的、和谐、安全的、环保的方式呈现,要以人为本,化人育人。在彭阳二中工作时,学校让我负责建设文化长廊。长廊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长廊跟着道路走,一种是跟着建筑走。倘若跟着建筑物走,建成的长廊与建筑物墙面之间就会形成一条狭窄的通道,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后来长廊就跟着道路建了。学校图书室要放在一楼,因为图书很重,楼板房难以承载其重量。化学实验室也要在一楼,要有专门的排污管道,通风效果要好。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校在绿化美化校园时,要因地制宜,栽花种草要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学校,栽种柳树、桃树、槐树、常青树易活,成本低,玫瑰、刺玫等花期长,生命力顽强,都是极佳的选择。

物质文化建设的人文性布置重在原创,重在启迪与激励,重在体现学校个性,重在陶冶与示范。校训、办学理的张贴悬挂,教室、宿舍、餐厅布置,要选择合适的位置,自然、美观、大方。内容要反映师生心声,征求师生意见,为师生所认同。忌随意涂抹,心血来潮,个人喜好。庆阳六中文化墙是孔子浮雕非常大气,选刻了《论语•述而》中一段语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立志、做人、修养、学艺几方面阐述人才培养观。参观过一个学校教室门的布置,非常实用,上面是班级学生座位表,下面是当堂上课教师胸卡,谁上课,谁在教师辅导学生就是谁的胸卡,好像上岗证,一目了然,方便学校管理和查课,教师教育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在这一张小小的胸卡上折射出来了。贴在墙上的文化,忌千墙一面,万人同声。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水平,干净、整洁、清新、自然、幽静的校园环境是学校管理的结晶,是学校育人成效的体现。有人说,看了学校的厕所,就知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素质。良好的环境管护是墙壁说话的另一层意思。但是,校园环境治理长期以来为中小学管理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垃圾天天扫,纸屑时时有,墙壁乱涂乱画,手摸脚踢……教室、宿舍、餐厅,卫生状况不佳。有的学校雇佣了许多清洁工,环境状况还没有改善。然而,也有许多学校,规模也很大,却没有雇佣一个清洁工,学校卫生由学生打扫和管理,校园环境干干净净。营造温馨洁净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学校每一个成员责无旁贷的责任,从弯腰捡拾一片废纸做起,从洗脸、铺床叠被这些小事做起,其本身就是育人的开始,并且让好习惯伴随一生,这就是教育的本真。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就要从小事做起。20世纪80年代,我刚上初中,那时学生常常不洗脸。有一次,学校搞个人卫生检查,可是很多学生没有重视,学校将全体学生集合到操场,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前一张桌子上放了一盆水、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学校教师逐个检查,发现头发脏的,脖子没有洗的,就现场由教师当众清洗……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从此打扫卫生这么点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学校就不会有人做不好。只要想办法,努力去做,校园环境管理其实能做好。楼道和建筑物外墙面,这些人流密集通过的地方,学校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贴上瓷砖,便于护理。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校园

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物化形态,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同时又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关于学生道德及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1.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调查

(1)尊重他人意识。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他人劳动是否尊重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最为明显的素质表象。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课堂上和自习室里是否能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进行调查,而从问卷发现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的占38%,偶尔能听到的占61%,这反映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更没想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2)尊老爱幼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限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而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的占22%,不能决定或犹豫不绝者占62%,而有16%的学生觉得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有78%的学生在尊老爱幼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

(3)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格很重要的一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一笔财富。涉及学生诚信的事例很多,如贫困生家庭状况、考试、请假、就业等等。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发现,有41%的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反感,但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甚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59%。而包括对作弊反感的学生在内,从小学到目前考试作过弊的学生竟然占到了75%。

(4)团结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人和”是各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和”是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境。学校中,大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都要讲求“人和”,只有班级达到“人和”,才能使全院形成合力。从我们对班级的团结性调查看,有31%的学生认为本班级很团结,认为团结情况一般甚至有小集团的有56%,有13%的学生觉得班级团结情况差。

2.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

(1)获知途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获知途径中,从小听说占43%,通过课外书籍获得的占40%,说不清的占10%,大学期间继续获知的占7%。其中大学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文科学生占76%,理科学生占24%。这表明我们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靠点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也正是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力所达到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投入很少。

(2)获知情况。通过问卷发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儒、法、墨等大家思想,有较多了解的占2%,71%的学生表示有点了解,有27%的学生不了解。能够说出某一家思想大致观点的,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其中,文科学生占80%,理科占20%。在对于某一门传统艺术的调查中:大致了解的占76%,不了解的占21%(全理科)。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肤浅,文科学生虽然要好于理科学生,但在知识的面上以及深度、广度方面十分不足。

(3)获知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是一种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占11%,偶尔借阅的占64%,有25%的学生从不借阅此类书籍。

二问题及对策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狠抓主渠道,深化“四五六”凝聚力工程。在“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中,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突出抓好师生政治思想教育,依托县级德育地方教材,严格执行首课5分钟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课程每周2课时制度,强化师生在“四维两反”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敢讲、会说、讲深、讲透的政治能力和要求,并将民族团结教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促使民族团结、“一反两讲”教育入脑入心。不但如此,组织师生持续开展“三非”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四不”承诺,举行了百名校长(书记)、千名教师、万名学生“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签名宣誓仪式”,引导师生面对宗教极端渗透主动发声亮剑,纯洁了队伍。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各校通过开展各类重大节日、纪念日宣教活动和举办主题班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并利用升旗仪式中唱国歌、巴楚公民宣誓、国旗下讲话和早操、班会时间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

三是大力开展“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活动。近期来,教育系统组建宣讲团在各校宣讲了中央、自治区媒体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11名大学生公开联名书——我们不在沉默”及“维吾尔著名作者联名书”等评论文章,强化教师“四种意识”(即担当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岗位意识),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建设及“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正确区分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的区别,明确政治立场,坚守民族团结阵地。同时,加强维稳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各校每月邀请法制副校长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定期选派师生代表参加县委统一组织的公判大会,增强法纪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围绕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校活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以特长教育为主的“特色课”,开展了舞蹈、书法、绘画、摄影、球类、艺术体操、主持、双语口语、棋类、竞技、科技等体艺卫活动。在我县形成了学生“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的良好育人氛围,增强了抵御宗教渗透的免疫力。

二是大力抓好主题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校结合实际确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悬挂于醒目处。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教育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各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家长会,并能定期开展家长教育活动,聘请了有热情、有经验、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员作为家长学校教师,切实做好了家校联系工作,搭建了有效的家校交流互动平台。

三是延伸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推动民族团结大融合。全县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等主题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强化校园育人功能,增强“四个认同”,营造远离宗教思想影响的浓厚氛围。同时开展“语言同学、学习同步、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就餐同桌、就寝同舍、校园同护、困难同度”的“九同”活动,让各族学生从小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成长。此外,各中小学校每日开展跳《小苹果》、麦西来甫舞蹈“大课间”活动;每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开展民汉结对“一帮一”走访活动;每季度开展校际间人文社科竞赛;每年举办青少年“双语”才艺展示大赛,融入现代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选树典型,示范引领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校园文化可以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多元智能而搭建多彩的平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袁振国指出:“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但是文化场所并不一定有文化。学校自身不会自动生成文化,它需要校长带领大家有意识地建设。”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少系统性的长远规划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育人工程,每个细节都要环环相扣、学校的一人一事、一情一景无不成为校园文化的名片、符号和展台,都是校园文化的承载者。在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领导层的管理者还是实施层的组织者,都很少站在全局上整体规划统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点孤立地存在,未形成合力。一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过分注重对校园文化活动,但开展活动形式单一,内涵空泛,把活动的开展等同于校园文化的弘扬,活动仅仅体现在娱乐层面,很少系统地统筹各个活动。二是学校领导者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合理、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精神文化建设特色缺乏

在学校精神的培育上,许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发展目标。校训往往是凝聚几代校园人思想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理念,是学校办学发展和特色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需要几任领导甚至几代人的探索研究,才能形成稳定的、内涵丰富的、具有特色的校训。目前,我们中小学的办学理念盲从现象严重,缺少自己办学理念上的文化思考。许多学校的办学模式有太多的雷同,学校领导抓校园基本建设多、抓升学率、抓学科竞赛多、抓校园环境整治多,惟独抓学校文化整体建设少。

(三)物质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随意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外在标志,但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载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前较多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学校只热衷于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搞形象工程,甚至于为了督导达标的参数去盲目建设物质文化。二是布局零乱,没有整体规划。许多校园建设无序、凌乱、布局不合理,没有文化、艺术特色,不够美观和谐。三是设施短缺或使用率低。有部分学校设施不完备,操场过小,甚至没有操场。四是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生是教育、管理、服务的中心和主体。然而,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人文精神,过分强调适应和服从社会规范,忽视积极发展个体素质,忽视帮助学生超越自我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只规定义务,不明确权利,这就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追求美好目标的积极性和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文化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一个没有生活激情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专业智慧,比如“上课的技巧”、“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等是可以学习的。但教师的人格魅力几乎无法学习,只能理解、激发和感染。现在一些学校不重视教师的文化建设。表现在:第一,人事工作管理粗放,缺乏教师成长促进计划。第二,缺乏与教师促膝谈心并引导其明确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第三,不关注教师个体的学校生存状况,不能发挥情感沟通的作用。

2.构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策略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深化育人思想,升华校园文化的功能———思想上明确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理想,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激发凝聚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的师德建设不能依赖个人的自觉自愿,需要有适当的外界压力和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即管理。学校管理应该是基于人本的、科学的、发展的、和谐的管理。其次,人文环境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人文环境文化建设最需要的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存在价值,营造民主科学的校园氛围,来引导和调整师生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为师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其能力和价值的竞争平台。在教师培养中我们注重以目标鼓舞人,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努力为教师的成才创造条件。对青年教师,多为他们创设各种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通过各种形式让我们教师在学校的发展中体验成功,并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二)物质文化建设

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物质上承载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的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要以倡导的精神理念为主题,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使这一精神理念固着和承载于形象的物质上。一是校园规划要遵循整齐、便利、美观的原则。将不同功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方便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又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相应地装饰。二是校园建筑装饰要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原则。三是校园环境要体现卫生、整洁的原则。四是教学设施要体现齐备与适应性原则。完善现代的教学设施有助于多种方法教学的实现,便于获得和传递更多的信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强化管理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制度上保障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规则确定的制度环境,它对师生的言行习惯及模式具有约束和定性的作用。要以一种精神理念指导学校的全面工作,使之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团体成员便会在制度的引导下,长期重复实践这种精神理念,逐渐形成习惯,形成风气,形成自觉的行为。

(四)加强教师文化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群体上实施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端正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三是教师应该具备更高、更严格的职业道德修养;四是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五是教师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六是应具备较强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

(五)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浸润文化———行为上践行行为文化建设,最终致力于学生的成长,规范养成不能是空洞的说教、简单的惩罚,应是指导行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活动中渗透的养成教育如涓涓溪流在孩子们心田中汇聚。学校要组织与学校文化传统、文化理念相适应的传统活动,甚至可以创建相应的活动仪式。如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应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崇尚运动为学校的文化理念,那就要有丰富多彩的各种运动(活动)和传统赛事,甚至能够将这种赛事在社会上叫响,引起社会关注。

(六)校园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

学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从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就调查学生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学已经出离的太远了:唯“考”是举,唯“分”是能,唯“科(本科)”是高,抓住应试教育的“鸡肋”不放,津津有味、全力以赴,唯恐学生学有遗力心有旁骛。甚至不惜给每一位学生洗脑:洗清能够提升人文素养与标新立异的每一杂念,把精力、注意力、智力都集中到应试能力的打磨上———把应付考试当成压倒一切的人生要事来对待———直至把学生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点可怜的人文性东西挤占殆尽为止,语文学习的那点本真东西被远远抛到了一边。读了几年书,却成了一个被蓄意抽空了内涵的枯黄干瘪无血无肉的木头人!而且这一切都是在打着“师爱”的旗号下进行的———学生们牺牲太大了,这也太得不偿失了。

2.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是否

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从调查现状来看,目前因应试教育而被迫异化掉了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失去了其培养学生人格品行的功能。它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完全不在意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更不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行的培养塑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精神残次品,是不能站立起来的人。语文教育缺失、语文教学形式化一直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有评价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缺乏对语文学习特殊性的了解,缺乏教学改革的精神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3.什么是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语文学习机理是指抓住语文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对系统内部原因(机理)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让预期结果能与实际更加接近,从而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的策略研究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让教师通过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游戏尝创到习得生成;积极引导学生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材料,不断去积累语言经验,在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诱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模块,并让它不断增生扩大,达到一定规模,让学生在性灵体悟中移情养性、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引领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语文学习的机理,提高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水平和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收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扎下语文学习的深根,让语文课堂在坚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成活起来。教学语言幽默化,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幽默生动非常重要。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对话显得亲切随和,温馨快乐融洽,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贴近了心灵,也使教学成为一件轻松愉快、趣味横生、令人着迷的赏心悦事,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合作参与、心心相印的氛围,从而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教学方法艺术化,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应力避平淡死板。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出点新花样来,让学生觉得有吸引力,有一点趣味而又不花里胡哨,因而对语文从内心深处“好”起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还应常用点小技巧才好,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当时我布置一项游戏:和自己的父母来“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班的很多家长都说:真是太感谢这本书了,让他们从孩子的口中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浓浓的爱意。另外,让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绘本变成情景剧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能让孩子充分的感受作品,沉进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5.语文教学空间扩大化,让语文课的营养丰富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