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管理论文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现代管理论文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时代背景轨迹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纵横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面貌和竞争格局。发达国家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将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的,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一、知识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一)信息与网络产业深刻改变了经济规则,并开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经济迎来了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全面复兴的时代。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全球经济得以迅速增长,并迈进了信息经济的新时代。

(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使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三)“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economy)的兴起。

随着创业型经济和风险投资基金的兴起,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思路成为一种管理模式。创业者所依赖的就是发现机会、价值创造和业务模式创新等。

(四)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等硬件技术的数量。而是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开发、信息、销售、职工教育和培训,知识管理正是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特点而诞生的。

二、知识管理发展的轨迹

知识管理最早源于美国。其理念和实践始于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O年代: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尽管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而且多数组织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但知识(以及它以专业能力形式的表述)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

1980年,DEC(数字设备公司)率先采用大型知识系统支持工程和销售。

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

1989年,“财富”杂志调查美国100家大企业的执行总裁他们均认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及其他刊物上出现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Sakiya《知识价值的革命》;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在欧洲创办。

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

1991年,“财富”发表知识管理的第一篇文章:《脑力》。

1994年,IKMN吸收了位于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和其他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团体和出版物,公布了对欧洲企业开展的知识管理调查的结果。

1995年,欧共体开始通过ESPRIT计划,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项目提供资助:美国质量与生产力中心和安达信的知识管理会议吸引了500位企业总管并主持11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基准调查。

1998年,一种以《知识管理》命名的新的期刊在英国出现。

1999年.美国有80%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知识管理计划。

2002年被确认为知识管理年。

如今,知识管理已经在全球管理学理论界与实践者中间形成热潮。

三、知识管理现状分析

(一)从指导思想上看知识管理的现状。

1.定义无统一版本,多数不够严谨,难以指导企业的应用。

2.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定位有局限性。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应该充分体现企业的中心目标。目前,人们普遍认同:企业的中心目标是为它的股东创造价值。因此,绩效成了企业追求的主要方向。毫无疑问.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出发点也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提高绩效。

3.对知识管理的相关因素在知识管理中地位的认识虽有分歧,但有趋同倾向。

4.理论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结构方面:数据如何在组织间转换;如何衡量,尤其是技术在其传播中的作用(在特定的内部往中);很少考虑个人层面上如何获取、传播和利用知识。

(二)从技术角度看知识管理现状。

1.对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尚存在错误认识。

2.知识管理技术繁多,但缺少统一、科学而规范的知识管理技术分类标准。

(三)知识管理实践的现状。

1.成功的知识管理实践者对知识管理实践的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实践内容的认识也日趋全面。

2.形成了几种知识管理实践模式,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知识管理策略。

3.导致企业知识管理实践失败的原因。在休斯敦的美国生产力及品质中心(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研究指出。受挫的公司通常存在下面的问题:(1)缺少商业目的。(2)规划不当和资源不足。(3)没有专人负责。(4)缺乏符合需要的内容。(5)技术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并制约知识管理的成功实践。(6)知识管理的实施花钱太多(这些钱通常花在那些时髦的IT技术上),但却回报很少甚至没有。(7)知识管理本身与企业的运营、操作结合很不紧密,员工把知识管理的过程看作是额外的工作。

(四)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难点

1.体制不改,机制难活,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和有效配置。

2.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全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老化、知识陈旧、观念落伍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障碍。

3.长期以来.我国不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经验式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由此造成管理手段、经营方式落伍,企业长期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难以发展。

4.我国企业

信息采集手段普遍落后,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视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对市场反应迟钝,灵敏度不高,坐失发展良机。

四、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

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它的三大主题(人力资源、信息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一)与学习型组织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二)与行业信息化建设紧密关联。

众所周知,企业的知识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知识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而企业的智能化运营则成为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

(三)与人力资源的发展紧密关联。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主题之一.知识管理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注入了新的视角、框架。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融人知识管理的内涵和思想;反之,知识管理的内涵也必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丰富而日益丰富。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经过兴起一消失一重新出现并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逐步清晰起来,并且对它的方方面面的探讨也出现越来越具体、详细的趋势。从纵向(知识管理的起源)来看,研究包括:知识(定义、特性、类型、商业知识的分类等)一知识经济(由来、概念/定义、特征/特点等)~知识型企业(内涵、特征/特点等)一知识管理(兴起过程概念/定义、原则、目的、意义、工具和手段等):从横向来看,研究包括: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管理(ICM)、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管理(ODM)、知识管理与知识网络、知识管理与研发管理(R&D)、知识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SCM)、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CRM)、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HRM)、知识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等。在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有人开始关注个人的知识管理,井把个人知识的获取与传递看作构建学习型企业的基础。目前尽管还没有一个为各家认可的权威定义,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热度。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把人类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都将带来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实力、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无不系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企业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在认识技术创新含义基础之上改革原有的科技体制,重新配置科技资源分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而进行的,“创新是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概念既包括技术上的创新,又涉及市场、组织等方面的创新,而且技术上的创新也并不特指重大技术发现,他曾指出“这种新的方法绝不需要建立在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技术创新并不特别要求对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但越来越强调商业化的程度或成功,换言之,就是要求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呢?就是要使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即企业可在国家行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依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承担相应风险。创新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企业有了这个权利,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成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是实施诸如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创新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次,企业要作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即全社会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外的专业研究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因此,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组建技术创新开发中心;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科研机制,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最后,企业要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而实现这个转化的主体是企业,因此,确立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证。要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突出技术要素分配,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进一步突出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的创新环境。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家;管理模拟;质疑思维;网络教育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关键,而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企业家尤为重要。近一个世纪以来,参与式教学法(Engagedlearningtechniques)在培养现代管理人才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管理模拟(BusinessSimulation)就是参与教学的一种。参加模拟的学生组合成团队代表“公司”,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模拟制定目标、战略规划、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等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并在与其他“公司”的市场博弈中,提高自己公司的经营绩效与竞争地位,达到“体验”管理、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现代管理模拟一般都通过专门开发的电脑软件进行。

一、现代管理模拟的发展沿革及其特点

管理模拟从产生到发展至今,离不开管理环境、经营模式以及企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尤其是IT技术的进步,使复杂与动态的环境仿真以及因特网上的在线模拟成为可能。管理模拟教学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以下阶段(表1)。

1•古代战争模拟与早期的管理模拟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

战争模拟是指在假设的战事背景下借助模型或地图进行军事对弈。中国象棋就是“楚河汉界”上的战争模拟。1811年,普鲁士军顾问雷斯维茨(VonReiss-witz)首创了地图模拟演习,后被德国人在策划两次世界大战中秘密采用。二次大战期间,美军在战役沙盘推演的教材中也收入了战争博弈(WarGame)的内容。据“全球管理模拟”(GBG)②的资料,20世纪30年代,俄圣彼得堡工程经济学院玛丽•布什坦(Marie•Bir-shtein)首次用模拟方法培训刚提升到初级管理岗位的工人。但由于当时环境比较稳定,技术简单,管理培训模拟没有得到推广。

2•管理模拟推广与发展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二次大战后,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环境变数增多且竞争加剧,企业由生产管理转向经营管理,对有理论又有经验的管理人才需求剧增,工商管理硕士(MBA)走红。1950~1970年,美国大学授予的MBA学位已超过20万人。1980年,美国有MBA授予权的大学增至500所,而且还在以每年新增35所的速度递增,年授予的MBA学位数从1970年的2•1万上升到1980年的4•8万。美国许多大、中型公司甚至到了非MBA毕业生不雇的地步。不少公司出资鼓励员工攻读MBA学位或参加在职MBA短训班。MBA热迅速蔓延到整个北美、欧洲、澳洲与东南亚地区。

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了大学管理教学的改革。因为对大学来讲,既要为企业输送大批工商管理硕士,又要保证这些“宠儿”聘用后能迅速进入角色、独当一面。为此,一方面继续强化美国管理高等教育联合会(AACSB)①的评估与监督功能,另一方面MBA的培养必须走出传统“象牙塔”的教学模式。在案例教学基础上,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1957年率先在MBA“公司政策”课程中采用了管理模拟,哈佛大学则让在职经理人员进入商业博弈(BusinessGame)参加研讨,收获很大。模拟教学的成功得到美国管理学会AMA,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的高度重视,并极力推荐经理培训课程使用。AMA的建议很快得到美国各大学商学院与IBM,GM,SONY等大公司的积极响应。市场对模拟软件的需求激增。一批顶级的管理商学院则综合教育理论、运筹学、对弈论和IT技术,适时开发出了一大批管理模拟软件。

同时,北美模拟与博弈学会NASAGA,NorthAmericanSimulationandGamingAssociation,1966)、国际模拟与博弈学会ISAGA,InternationaSimulationandGamingAssociation,1970)、管理模拟与实验教学学会(ABSEL,AssociationforBusi-essSimulationsandExperimentalLearning,1974)等3个最具影响的管理模拟组织相继在美成立①。集博弈理论、软件开发与研究于一体的学术刊物《模拟与博弈(Simulation&Gaming)》也在1970年创刊。大批管理咨询公司纷纷介入模拟软件的开发与在职经理的培训业务。

3•计算机辅助管理模拟时期(20世纪80~90年代)

70年代中期尤其是80年代以来,竞争焦点逐渐从产品转向产业。为分散风险和抢占产业制高点,企业纷纷开展多元化经营,企业急需通晓战略管理、熟谙国际市场营销的管理者。新的环境与人才需求再次挑战大学的管理教育模式。参与式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和管理模拟更倍受青睐。大学针对公司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演绎风险管理、战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的案例与模拟程序,使教学与现实紧密接轨。如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发的“国际经营模拟”(InternationalOperationSimulation,INTOP,1990;INTOPIA,1995),英国霍尔市场公司从1976年起开发的TEAMSKILL、INTEX等模拟软件,都是西方优秀管理模拟软件的代表之作,有的经多次升级,至今仍在北美与欧洲广泛使用。

4•远程网络在线管理模拟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因特网应用的普及,管理模拟已成为国际教育数据库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网络终端输入决策信息,经因特网上传至模拟主服务器,模拟结果再反馈回各终端。让学生及时了解、分析对手“公司”的战略,并作为下一轮模拟的参考。例如,被55个国家、约100个经理培训班与工商管理硕士点采用的IN-TOPIA/2000,在美国的模拟约1/3在网上进行。一些模拟与博弈的国际组织(如ABSEL,NASAGA)、大学管理模拟研究机构(如INSEAD,以及软件开发公司现都在网上免费提供或出售模拟软件包。网上模拟软件的资源共享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它大幅度减少了模拟软件开发中的重复劳动和运行成本,也成为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超级秘书网

二、现代管理模拟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管理模拟充分体现了“在管理中学会管理”的参与式学习方法与“学生本体论”、“以学为本”的文化哲学。通过电脑仿真复杂、动态的经营环境与决策过程,既提高了学生质疑与创新的思维和系统分析能力,又大大缩短了积累管理经验的时间。随着IT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下降与因特网应用的普及,模拟软件开发与升级改版的成本还会更低,使用将更灵活、更经济,模拟与管理实践结合的时效性也会更强。

据2001年美国大学商学院联合会(AACSB)的统计,该会382所核心会员大学中的绝大部分(372所),不仅将管理模拟广泛用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与财务等核心课程的教学与研讨,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也已成为大学教学科研的常规性工作,而且还经常开展全美或地区性的管理模拟竞赛。90年代中期,我国也曾组织过部分大学的MBA学生参加电脑管理模拟竞赛,但由于受到经费与设备硬件的制约,加上“以教为本”等传统教育哲学的影响,模拟教学在大学管理教育与在职经理MBA培训中的使用还仅仅是开始。从管理模拟在当今发达国家管理教育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料,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以管理案例和管理模拟为代表的参与式教学与专题研讨,会在我国得到迅速的推广。

[参考文献]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族标准是一组通用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代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如今,进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不仅能证实企业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稳定,也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为客户选择企业提供依据,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

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也多次强调要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企业是依存于客户存在的,客户的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就需要时刻关注顾客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开展研发新品、质量改进等工作。如果企业不关注顾客的要求,只是一味的按自己的方式、想法去研发产品,不懂得变更与创新,那企业就很可能走向衰败,例如诺基亚、柯达等企业的衰败就是很典型的不关注顾客需求的例子。关注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是要求所有产品都必须做到最高端,不生产低端产品,要超越客户的期望,使客户获得最好质量的产品和体验,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过于提高产品质量,可能造成质量过剩的缺陷。例如,老年人适合用字体很大,功能单一的手机,而我们一味追求高端型、高质量、功能强大的手机,例如苹果手机,是不适合老年人使用的。

1.3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企业永恒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的提升,满足客户要求,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进入管理的良性循环,以促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使企业始终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2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及实践

2.1顾客满意是企业追求的永恒目标

质量零缺陷的概念是由全球质量管理大师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的,他对质量追求一次性达标,做一次就做对、做好,保证质量零缺陷,减少返工几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质量管理的环境和内容都有所变化,顾客的需求成为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需要发展与创新,提升产品自身质量,并使生产与服务向标准化统一,使过程控制更科学,使生产过程更稳定。追求客户满意与忠诚,是新时期质量管理理念的创新,顾客的要求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脱离了顾客的企业是没有办法生存的。企业要以顾客为中心,测量顾客满意度,做好与顾客的沟通,时刻掌握客户的要求,以便于及时改进,进而满足客户要求及相关方要求。注意不同的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与期望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变化、或是客户的相关方需求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市场变化形势,以便于掌握顾客要求,及时做出调整与改进。

2.2人员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提升

企业管理工作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因此提高人员素质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有着重要意义。质量管理的提升需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因此,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21世纪人才最重要,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急需人才的,就一个制造企业来说,能够时刻关注质量状况,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的人,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人,也是人才。人员素质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学历,它和一个人的责任心有着直接关系,培训员工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一名高素质的员工是善于发现质量缺陷、勇于提出质量改进建议的人才,这样的员工,对于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

2.3与供方互利,达到共同赢利目标

现代企业管理都开始关注源头管理,十分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尤其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更是越来越重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力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关系,从而促进供应商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美国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推出的“苹果联盟生态系统”战略就取得了很好的合作共赢效果。

2.4技术创新是企业质量提升的运行机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建立创新机制,企业有创新理念,并投入一定的精力到创新活动中,对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固守陈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新的产品或工艺,企业很可能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员工潜能的发挥。建立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鼓励创新,对于提高效益和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

2.5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的,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支撑着企业稳定、长久的发展,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基础,是企业质量管理与创新的精神支柱。企业有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员工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使企业员工更了解企业的使命和企业坚持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员工热爱企业,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对于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很多欧美知名企业家都一致认为,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质量文化也被视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3现代企业质量提升的意义

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即包括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包括工作质量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舍弃一方,而另一方孤立存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从源头控制,到过程控制,再到终端管理控制的一套管理体系。注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人员的素质及生产控制的复杂性等因素,确保管理体系内容适宜,以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保证。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因为企业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客户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需求既包括数量上的,也包括质量上的。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更关注产品质量,质量上乘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更高,人们都希望吃到安全、健康、高质量的食品,以确保身体健康。

4结束语

现代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筹资管理不合理。企业的筹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内容只有三项管理,即资本结构的管理、长期资金管理和短期资金管理。各种资金来源在资金使用中所占据的比例是资金结构确定的关键。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确定适当的资金结构可以使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相配合。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中存在资金结构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是负债资金在资金结构中所占用的比例较大。现代企业的资金结构不合理使得企业出现较大的财务负担,最终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对资金的利用率较低。我国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资金利用率不高,一些企业库存资金量较大,企业中应收账款所占的比例也相对较大,给企业发展和资金流动造成一定的阻碍,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

3.资金管理过程中缺乏监督。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着监控力度不强等问题,没有设置具体的监控机制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管理,导致子公司和母公司的资金在运营环节出现较多的问题。一些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设置了资金管理和资金监控的制度,但是没有将这些制度有效的应用到资金管理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达到实际管理的效果。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投资时,没有采取有效的决策机制对投资情况进行决策,也没有形成较好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资金投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资金没有明确的流向。

4.资金预算不能起到实际作用。资金预算就是通过一系列影响资金运行的因素对未来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预测,其中影响资金运行的因素有资金管理的目标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等。企业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预测,对未来的资金收支情况有效控制。资金预算作为企业控制未来资金收支情况的依据对企业财务的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资金预算可以加强资金的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很多企业对编制的资金预算没有合理的执行,导致预算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最终使预算管理不能够发挥实际的管理作用。

二、改善企业资金管理需要采取的对策

1.加强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合理的资金预算可以体现企业经营的思想和目标,资金预算的核心是对企业的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全面规划,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对企业的各项流程进行规划能够将企业的财务收支和资金投资活动都纳入到预算的过程中。加强资金预算的措施有三项,首先是在企业管理中成立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对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为了增强企业的机构权威性,企业相关负责人员还应该参与到预算管理委员会中。其次应该把握企业的战略目标,坚持合理的预算原则,确保企业资金预算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最后应该对资金预算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让企业的员工共同参与到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管理控制体系,确保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还应该加强对资金流的分析,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贯穿资金流量的管理,从而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有序。

2.合理配置企业的筹资管理结构。企业资金流转的关键在于筹资,筹资作为企业获取资金的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强化企业筹资管理首先应该让管理者明确筹资的动机,对最低资金需要有效确定,然后对筹资措施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确定最佳的投资方式。其次应该在筹资过程中对筹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选择科学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有效降低筹资成本。最后应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确保企业负债的合理性,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完善资金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为了确保企业资金流的信息真实性,应该强化企业内部资金的监督机制,对企业财务资金的管理环节进行考核。企业还应该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制,使用专门的审计人员对资金的监督管理进行约束,对审计人员的地位和职能要明确定位。为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的重大经营执行过程中的审计应该加强监督,将传统企业管理中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根据企业发展确定的目标和企业资金的预算情况确定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投资情况。对企业的财务变化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跟踪,对财务的变动进行定期检查,企业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反映,对于不合理的预算进行纠正和处理。

4.加强闲置资金的利用效率。对企业资金应该集中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更大的效益,更好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应该设置专门的资金管理结算部门对资金实行统一的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多头开户现象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资金的集中调整和监控,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资金流转可以有效促进企业账务的发展,使得企业的闲置资金进一步减少,达到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目的。企业在财务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由于财务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所以要加强对财务信息的重视力度。企业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企业资金管理的先进经验,从各个资金管理的环节对资金管理情况逐步进行推进式的管理,由简单到复杂对资金进行管理,首先应该是财务管理,其次是物流管理,紧接着是营销管理,最后是生产管理。对资金实施分布式管理,对资金使用的各个子系统有效的开发,实现集成化的管理。流动资金中所占资金比例较大的是应收账款和存货,这两者的循环时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量,所以为了有效缩短资金回笼的期限,应该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降低应付账款的比例,对货款回笼的力度加强,从而提高资金的流动周转和使用效率。对企业中存在的积压物质及时进行处理,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存货资金的结构,对资金的损失有效的减少。除了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之外,还应该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利用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时间价值对资金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闲置。此外,还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的需要量,盘活闲置的固定资产,以达到增加现金收益的目的,有效的节约管理成本。

5.建立风险管理机构。企业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风险,为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应该强化资金的风险管理。首先应该培养财务人员的资金风险防范意识,将各种风险防范责任落实到每个员工的身上。其次应该培养财务人员对风险的预见性,可以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有效的降低风险。成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相关人员对资金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化解。最后应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资金管理的合规运行,确保资金流向信息的真实可靠,对资金风险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进行监督,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