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美术教育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精选

数字美术教育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数字化;影响

在21世纪的新中国,自大学教育体系建立以来,一直缺乏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培育与发展。可以说,高校美术教育一直被教育界遗忘在教学课程的角落里,大多数高校都流行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关心美术教育开设能否正常运行,它的开设对于学生们能否产生影响。甚至好多学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都把它作为主课下的一门放松课,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大学学生都会把公共课当成无聊的课,很多人逃课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我要在此强调的是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类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素质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情商素质的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分析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发展状况中,虽然德、智、体、美、劳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一个中国人基本拥有的素质的标准,但是仍然会出现高校为了每学期学生专业考试成绩而把这些公共课当做绊脚石,一并取缔,所以下面我将谈谈高校美术教育对于学生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一)高校美术教育对于民族意识的培养

对于学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一种专业的职业教育,而是一种普及性的一般教育,它的那种直观性、随意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画画的兴趣,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思想道德的培育等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高校美术教育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传统美术的博大精深,了解我国优良的民族美术传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结。高校教师们可以把一些精美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作品拿到课堂上供学生们参观学习,通过这些艺术品加深学生们对于相关美术知识的学习印象,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乐趣中成功学习知识。

(二)高校美术教育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多都是一些实践能力较强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们动手的能力,他们会并用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等相结合创作出比较优秀的作品,锻炼了他们手的灵活性,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很好的结合与发挥,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等也都与美术文化有幸得以接触。学生们也可以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的美术环境,得到最真实的身心体验,在自然的环境中创作出极为灵动的作品,体验到自然之美景。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去改造环境,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的保护自然的意识,不再随意破坏环境,这就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高校美术教育利于增强创造能力

如果不在高校开设美术教育这门课程将会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作用,极有可能使得学生们的性格懦弱、胆小,个性不突出,严重的体现为心智不全,表达内容不丰富,创造能力不足。故而对于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我们应该支持,它可以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创作实践的能力,若是有不愿意动手的做手工的同学也可以去多欣赏自然环境,开阔眼界,多方面的涉及知识有利于他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二、数字化时代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立对于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培育发展作用,故而它的设立可以使得学生培育全面发展方向及了解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数字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迫切的需要不同方面的人才,也需要具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也了解到这些方面的情况,设立了美术教育这门课程,当然同时也要注意其与时展相适应,因此,数字化教学的改革便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数字化时展的情况下,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并运用网络媒介进行高校美术教学,使得美术教学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观性、多样性,便可以培育出适应数字化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美术教育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进行改革,使得学生们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学到最新的知识。数字化美术课程的形式多样:

1.数字化模式:

是用因特网或者其他数字化形式进行美术课程教学。

2.个性化模式:

有着自身独特的形式,每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不同,造成每个人思考、学习方式不同,故要尊重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方式。

3.交互学习模式:

学生们可以一起交流自己不同的想法,分享各自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率,互相促进提高。

4.探究式学习模式:

让学生们在怀有探究精神的情况下去自主学习知识,使的学生们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5.自主化学习模式:

学生们自己利用互联网查询资料,提出疑问并自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安排学习计划,使得其自身做到自我监督学习。

三、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

在数字化时代下进行高校美术教育,使得学生们不仅可以不再对于知识死记硬背,还可以使学生们自主的寻求各方面的知识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得学生们视野开阔,提升了想象空间,并且开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想象性、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未来的发展可以更加广阔。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产生的影响可谓极为重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美感的需求增加及鉴赏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超脱现象的审美态度,有了这种超脱现象的审美者,才使得那些有价值的文物得以保存下来,还有些甚至成为旅游景点,促进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学生们智力的增长,美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及扩大并加深客观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有利于陶冶情操,在美术这个宽泛的概念中将世间万物都看做生命的载体,传达着生命的存在。本文从分析数字化时代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的研究角度深入探讨了作者对于数字化下高校美术教育产生影响的认识,不仅对其内容做出了陈述,更对其内涵做出了深入探讨。但是本文仅仅代表作者的观点。由于对于数字化时代下高校美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难以调查,可能无法对每个问题认识全面,但仍希望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杨佩文.《初中教师之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

[3]谢雱.《中学美术教学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6.

[4]万书元.《艺术美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5]尹少淳.《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第2篇

《阿凡达》中所呈现的潘多拉星球的环境背景:一些悬浮于空中的巨大石块如同冰山在海面上缓缓移动,石壁上生长着形态各异的植物。石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小石块,使影视三维空间中充盈着一种奇异的感觉。潘多拉星球的森林、草原、高原中生长着各种食草动物,综合了现实和虚幻中动物的特点,长着长嘴、小颚,现实动物犄角形状的扇形膜,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影片中旋扇蜥蜴的原型是地球上的蜥蜴,在细节上进行了虚拟化处理。蜥蜴的皮肤肤质和身体颜色都像枯树枝,肢体和尾部生长着像叶脉一样的结构,这正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动物和植物的综合体。借助于数字媒体艺术,《阿凡达》为人们展示了一种虚拟的美感,这是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突破。

二、美的体验的非逻辑性

数字媒体艺术使美的体验呈现出一种非逻辑性的特点。传统艺术形式一般是按照受众接受的逻辑性进行艺术的表达,受众可以借助自己的常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但是观众在欣赏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时候会有“欣赏习惯受阻”的情况出现。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动感<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经典作品《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高科技的加工和重制,使静的艺术动起来,超出了受众的常规逻辑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要求大众在欣赏的过程中运用非逻辑思维理解新的艺术形式所要传达的艺术意图,这样才能够充分感受高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的突破之一就是受众欣赏途径的改变。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表达逻辑上的差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传统艺术审美逻辑的重大创新。

三、美的体验的开放性

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传统艺术一般是由独立的创作者完成,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也是相对单一和完整的。但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下,由于对网络形式的借助,艺术中美的体验是开放的。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对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改动。数字媒体技术将古典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结合,产生了很多具有开放式美感体验的艺术形式,现有的常见的作品种类有剪纸动画、皮影动画、木偶动画、版画动画等。如,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桃花源》,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改编,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经典的写意水墨画、皮影戏、剪纸艺术结合,创造了飘忽于写实意境与写意意境之间的动静结合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水墨画风格所展现的晕染、灵动、秀丽、淡雅的中国美学意境场景与皮影风格的人物相融合,加上高科技带来的动感艺术,使这部作品成为数字媒体形式下的具有开放性美感的崭新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美术馆教育;应用对策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也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社会生活、企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是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应用于教育形态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意识熏陶的机构,承担着重要的艺术教育责任,如何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与美术馆教育融合在一起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传统美术馆教育主要是运用实体美术作品或开展一些美术活动邀请单位或学校参与其中,成人或学生经受艺术熏陶和文艺陶冶,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这种模式是比较单一的,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可以使美术馆从实体建筑转化为艺术信息资料被放入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美术馆,了解艺术理论、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理念等,通过开展线上宣传及教育等活动,为美术馆教育提供全新的实践方式。

一、美术馆教育的概念

美术馆教育是美术馆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是在美术馆发展中逐步演变及延伸而来。中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等学者认为博物馆具有收藏职能与研究职能,教育其实是这些职能的拓展[1]。在不同的阶段美术馆承担的职能是存在差异的,且具有的教育功能也是不同的。美术馆教育主要以美术馆为载体,主要利用美术馆的艺术创作氛围和作品等实现艺术教育与场馆的有机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美术馆中的展品价值及举办活动的便利性,为很多学校提供艺术教育的场地,主要以艺术创作活动为主,包括参观、鉴赏、动手实践等形式[2]。美术馆教育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重视参与者的真实艺术体验。近些年,我国的美术馆教育研究被很多学者重视起来。美术馆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宣传艺术创作理念,展出艺术作品,突出国家对艺术创作的重视,美术馆要积极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学校等部门建立联系,促进其公共服务职能的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为美术馆品牌的打造,为美术馆教育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多美术馆与国外一些美术机构开展合作,运用中国化的艺术语言敲开了世界的大门,打破了艺术教育的限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例如,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2012年开始参与谷歌“艺术计划”,官网境外访问量增长速度惊人,中国艺术在国外的影响力随之提升。据科学数据统计,我国已经建设了约有4100多个美术馆,数字化艺术藏品多达8900多件,组织的线上宣传及教育活动超出5万次,参与的观众超过39亿人次,美术馆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和国际上很多重视艺术事业的国家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数字化技术使各地的美术馆教育资源得到交流和共享,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推广美术馆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美术馆教育基于的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美术馆教育阐释主体是参观的观众,在19世纪之前,美术馆在欧洲比较盛行,尤其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诞生一批艺术创作者,包括很多画家、雕塑家等等,当时欧洲的美术馆主要的教育形式是宣传教义,感化受众,带有宗教的属性。美术馆教育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参与教学的人员多数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人才,美术馆教育主要围绕艺术作品展览和陈列开始,每个美术馆的风格是存在差异的。20世纪60年代,美术馆工作者审视美术馆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以艺术作品为教育载体的模式受到了质疑。美术馆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美术馆教育的规范性。美术馆教育人员面对不同的受众,要对教育形式进行规划,选择丰富的素材,挖掘潜在的参与教育人员。

(二)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体验,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的感悟和知识,体验式学习理论与传统二元教育模式是对立的,美术馆教育正是强调这种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艺术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实践。国外学者马克尔曾提出“自主选择式”理论,他强调受众可以自主选择美术馆进行参观学习,知识的获得与受众自己的选择息息相关,他的文章《美术馆的自主选择式学习体验》中指出,教育过程需要学习者的解析,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同一个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参与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是有意义的。美术馆教育不再重视教师的教育,而是重视学习者自己的体验和实践,美术馆的环境条件,使学习者可以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体会艺术作品创作的灵感。体验式学习理论基础上又产生了“沉浸式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伊·巴兰坦等人,美术馆是开展沉浸式学习的好地方,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虚拟美术馆的沉浸式学习[4]。

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美术馆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美术馆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至关重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于美术馆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使美术馆教育对于实物依赖减弱

在网络背景下,美术馆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线上教育资源,减弱了传统实物对于美术馆教育的束缚,学习者的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通过实物完成,还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线上教育。线上艺术教育不再限定非要在美术馆实体场馆内部进行,一些藏品及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图片配合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对于实物的依赖明显弱化,实现了美术馆教育的巨大突破。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都认识到实体性接触的教学形式可以改变了,美术馆教育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教育模式的变革。

(二)虚拟与实体美术馆教育效果的提升

尽管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美术馆已经开始有很多的案例。但是,不能忽略实体美术馆的作用,美术馆为艺术教育和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是不能抹灭的,美术馆组织的各类艺术参观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身临其境,美术馆中学习者可以抒发感受,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体验式的学习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实物性教学曾是美术馆教育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美术馆实体与虚拟功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实体资源的作用。例如,对实际藏品和艺术作品进行拍照或录视频,上传至网络美术馆平台中,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线上观赏及艺术创作探讨,分析艺术作品创作的手法和表达的思想,美术馆数字化教育的实践不能完全摆脱实体,要发挥二者的融合作用。

四、美术馆教育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资金

在2011年,我国有关部门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之后很多公立美术馆没有了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资金依靠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援,社会团体及企业的捐助不足,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美术馆更是缺乏足够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资金渠道相对单一,这也是影响美术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美术馆资金比较零散,缺乏持续性的投入[5]。

(二)美术馆硬件和软件发展条件有限

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建设中会将美术馆建设作为其中一项工程,在建造初期比较注重,后期建设比较盲目,缺乏细节的规划,导致美术馆级别与实际场馆环境不符,实地勘察不足,后期很多问题影响施工,美术馆硬件设施受到影响。且部分美术馆软件设施也建设不足,导致美术馆教育难以实现。常常有很多美术馆存在场地很大,却出现没有藏品的现象。

(三)缺乏高质量藏品或作品

美术馆的基本职能就是收藏和展览、陈列艺术作品,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美术馆的规模和档次,是确定美术馆风格的关键,不同的美术馆因为主要收藏的艺术作品类型而具有不同的个性。但是,实际上很多美术馆收藏缺乏主题,藏品比较混乱,且收藏藏品较少,质量较低。因为捐赠是美术馆获得藏品的主要方法,地方性美术馆难以吸引较好的藏品。而且,很多藏品在市场的运作下,很多不在美术馆中收藏,美术馆的展览也多是带有市场经济的属性。艺术家也会对美术馆有所选择,行政级别较低的美术馆馆内基本没有高质量的展览,也就难以吸引学习者和收藏者。

(四)美术馆定位不够准确

美术馆的定位问题与美术馆教育息息相关,我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诸迪曾说过:中国美术馆最大的问题就是建设运行中缺乏明确定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地方性美术馆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地方性美术馆规模较小,且服务的受众群体较小,受地方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美术馆建设比较盲目,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其次,美术馆职能定位较为单一,部分美术馆认为自己就是展览馆,主要任务就是展出艺术作品或藏品,对于美术馆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美术馆的教育、研究、科研等功能,自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十分有限。

五、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美术馆教育模式

(一)美术馆建立官方教育平台

美术馆教育运用数字化技术首先体现在建立美术馆网站上,在网站上传美术馆的相关信息,包括藏品信息、展览活动安排等,通过网页浏览阅读的模式,实现信息传递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GalleryofArt)为例,1937年建馆,2006年建立官方网站:creativityexplored.org,最开始仅由4个板块构成,到2010年逐步开设教育板块,到目前已经发展到9个板块,涵盖了多项职能,如美术馆介绍、展讯信息、展览详情、艺术家生平简介、教育推广、科研活动、藏品信息、衍生商品销售等等。其中教育板块又划分为各阶段学生可以使用的模块。中国美术馆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搭建美术馆网站,实现美术馆教育信息的传递,提高教育的便利性。

(二)利用线上教育软件强化教育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工作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智能手机甚至很大程度上逐渐取代了电脑。美术馆教育可以借助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采用APP的形式为受众提供线上美术馆公共服务及教育功能,运用软件实现教育资源的分享。这种教育模式主要运用数字化技术,采用线上直播互动的方式,搭建线上教育模块,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美术馆相关信息,获取艺术创作等理论知识等,学习十分便利。例如,学习者使用MagnusAPP,可以浏览到美术馆中的藏品,关注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展览信息,参与线上投票以及现场预定美术展览参观名额等,通过GPS定位确定美术馆位置,方便快捷,便于学习者了解美术馆的实际情况[6]。

(三)运用社交媒体优化教育

中国美术馆在2013年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学习者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获得相关信息,包括教育信息和展览活动通知等,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藏品,近些年的鉴赏和分析,可以收听藏品解读。公众平台上分享的艺术作品可以通过高清照相机拍摄后上传,保证学习者欣赏的效果。2007年卢浮宫官方网站首次推出“数字化微笑”专栏,很多人想要欣赏《蒙娜丽莎》,只需登录卢浮宫官方网站,就可以找到高清图片进行品味,画面十分清晰。数字化美术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有的人是专门学习油画的,有的人是学习雕刻的,有的人对环保材质手工感兴趣,美术馆就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推送差异化的教育信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四)虚拟美术馆的建设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第4篇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例如:我在教《有趣的插花》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

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我们围绕校园中的运动会、美术展览、联谊会、学生摄影作品展等,这些活动本着“重在参与”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术教育成果的一块实验田。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对教材进行综合调整。只要我们能始终本着“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不断把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施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标准》第四部分“教学建议”中把它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并重。如果能大力开发、充分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此结合笔者的一些做法,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当地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江西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影响大,如陶瓷、剪纸、风筝、砖刻、剪纸、年画等,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开发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内容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围绕对当地传统造型艺术所包蕴的文化内涵及其制作实践的学习活动,有益于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例如:五年级美术课《剪纸》,由于我本人非常喜欢剪纸,所以在平时很注意搜集关于剪纸的知识和剪纸图案。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回家看书或查找资料去了解剪纸的历史、用途、种类、地域分布特点等。在上课的导入部分我请学生欣赏民乐《喜洋洋》,让学生享受过年的气氛,启发学生们联想到过年时,我们会用剪纸来美化环境。然后我引入对剪纸的知识介绍,随后展示了自己平时制作的剪纸作品《女孩》、《荷花》、《花篮》、《喜鹊》,让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接着示范如何完成一幅剪纸,我从构思——草稿——剪——刻——贴,每一步示范给学生看,然后给出剪纸纹样供学生参考,给学生留出大量时间去制作剪纸。最后学生在窗户上展示剪纸作品,并评选优秀剪纸能手。

总之整个过程我都认真去准备,学生学的很感兴趣。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发掘地方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

九江自然环境优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术学科开发与利用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具体条件,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美术第十一册第一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教材安排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些建筑欣赏(故宫、长城、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正规教材为中心,安排欣赏了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一些建筑的艺术特色等内容。第二课时安排了《九江古代建筑欣赏》,以图片、文字说明等形式介绍了吴城镇的望夫亭、云居山的大雄宝殿等古亭、古楼。拓展了原有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九江的古亭、古楼进行观察、讨论、尝试线描绘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美协组织的小画家联谊活动;参观地方美术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去公共场所进行寻求美的足迹……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和写生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欣赏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学生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废弃物品、材料进行再开发创造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河边有漂亮的卵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卵石的自然纹理设计制作各种精致的卵石画,还可以根据卵石的造型特征精心粘接塑造新的艺术形象;用煤精、废砖头等进行工艺作品创作;用泥土制作泥塑、彩塑等。例如:我在教《有趣的插花》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利用身边常见的防真插花和校园边田地里的干花制作工艺插花作品。课上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启发使学生感受、体验绢花的插花技法。学生通过对插花构图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审美情趣。同学们通过十几分钟的研究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插花作品,并且为自己的作品起了名为“争齐斗艳”“绚丽多彩”等,好象闻到花的清香。

这一系列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从学科角度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树立“美在于发现”的意识,学会美化生活,陶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进行艺术再创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时增强了环境保护和环境美化意识。

四、开发利用社会人文资源,促使教学和学习方式多样化

民间是一块内容丰富的文化课堂,乡土文化让人目不暇接,美术课教学可以把课堂扩大到教室之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融入大自然,和实践相结合,会更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从而使他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节日风俗链接着人们特有的精神与实践活动,是美术教学宝贵的素材库。这一年四季的节日里,民间美术作品记载着人们的生活,丰富和娱悦着老百姓。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在拍下了一组照片,有舞龙灯、敲锣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灯,这些照片运用在《民间美术》这一课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五、利用校园环境资源,提升美术学习效果

数字美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俗美术;审美情感;文化内涵

一、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概况

(一)江西民俗美术与赣鄱文化

江西民俗美术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制作工艺纯熟精巧,而且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紧密地融入于普通大众生活,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地域性民俗美术文化传统。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1]。在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美术文化中,陶瓷、剪纸、漆器、刺绣、民间绘画等美术文化表现较为突出。江西民俗美术文化的特色,既继承了古代民俗美术文化工艺的传统,又与现代美术文化工艺相融合,体现了具有时代性表现形式。江西民俗美术文化有着明显的赣文化特征,景德镇、抚州、吉安、南昌四地,基本概括了江西本土民俗美术文化的四个发展方向,即浮梁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和豫章文化。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体现的大众审美意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内在文化心理。

(二)江西民俗美术的种类及特色

江西民俗美术文化,是赣文化的重要视觉民俗美术文化表现形式。素雅的青花、秀气的窗棂、厚重的青铜、韵味十足的石雕,是传统美术文化视觉艺术的瑰宝,深刻地体现着朴素的民间审美观念。就品种而言,江西民俗美术文化种类,主要包括了,瓷雕、脱胎漆器、剪纸、傩面具、刺绣、竹编、建筑纹饰、青铜纹样、石雕、砖雕等。(1)景德镇瓷器。以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为代表。景德镇青花瓷,被称为“人间瑰宝”,粉彩瓷,亦称软彩,自清康熙晚期始,到雍正、乾隆年代工艺趋于纯熟。青花玲珑瓷,集镂雕艺术之精妙,玲珑剔透,令人赏心悦目。颜色釉瓷主要依靠釉水色彩变化起到装饰作用。(2)漆器。宜春漆器起始于明代,盛与清康熙后期,传统脱胎漆器,将生漆与石膏粉、桐油等材料塑造成胎坯,把漆灰涂于夏布,待阴干后将裱在做好的模型上,成品以轻巧玲珑、色泽秀丽而著称于世。(3)江西剪纸。江西的剪纸艺术,构图简洁,造型灵动,思想感情浓郁深厚。其中,赣东剪纸以玉山县最具特色,赣中剪纸传播到赣南北地宁都,赣西南吉安剪纸受楚文化影响较多,江西的剪纸艺术,应用在器物装饰上效果更佳。(4)红石雕。在江西民间建筑领域,红石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江西古民居建筑群落中,流行的红石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用于建筑构件,广泛表现为镇灾辟邪的内在寓意,工艺上则包括雕塑、透雕、阴阳刻等。内容多表现祥瑞祈福、乡土戏文、神话传说、民俗故事等。(5)赣傩面具。江西傩文化种类多、内涵丰富,在中国傩文化历史中不多见。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2]。(6)建筑纹饰。江西传统建筑工艺中特定的视觉纹样装饰,广泛分布于建筑物的天顶、屋檐、梁柱、墙面等区域。江西传统建筑设计图案,题材丰富,通过独特造型艺术语言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感。建筑纹饰及其所体现的美好寓意,自成独立的艺术语言体系。(7)青铜纹样。赣中的青铜器,器形与纹饰有共性,也有艺术个性。古代青铜器物,一般分为礼器、乐器和杂器,有的用作兵器,更多则作为生产生活的工具。青铜器造型浑厚,装饰纹样精美典雅,主要纹样有兽面纹、虎纹、羊首纹、蝉纹、卷云纹、刀羽纹和扉棱等。此外,江西拥有众多带有鲜明赣鄱特色的传统民俗美术文化,又如遂川剪纸、丰城童鞋剪纸、宜丰门神画、奉新砖雕等。

二、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发展机制

(一)民俗美术文化传统的现代传承

民俗美术文化是流行于普通社会民众中的一种传承性文化,是民间社会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各类民间组织的关心下,许多民俗美术文化艺术不断得到发展。江西传统美术保护名录,省级以上有25项,其中部级名录,包括萍乡湘东傩面具、婺源三雕、南昌瓷板画、瑞昌剪纸、东固传统造像、莲花打锡、夏布绣等。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传统,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具有强大的民族传统文化凝聚力。民间美术是江西原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3]。如瑞昌剪纸,在千余年南北文化融过程中,融合南方的花俏和北方的粗犷,具有人生和美的深意。第二,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民俗美术文化让老百姓的节日庆典变得隆重,如萍乡湘东傩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文化含义。第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婺源三雕”多用作民居、官宅、宗祠、牌坊等建筑的装饰,成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第四,具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如江西南昌独特的瓷板画,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国际绘画艺术史上已有很高的地位;江西本土的傩文化,对周边省份的傩文化形成了重要影响,这也让江西成为了傩文化的重要输出地之一。

(二)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产业[4]。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正在努力尝试走商品化之路。首先,民俗美术文化组织形式产业化。上世纪40年代,瓷板画作为江西民俗美术文化的代表,已经走出了国门,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江西南昌组建了南昌工艺美术厂、南昌市瓷绘合作小组、南昌瓷像工艺社等,逐渐形成了美术文化产业化组织结构。其次,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江西丰富的民俗美术文化资源,正朝着产业化发展的思路迈进。如赣傩文化资源,原本就是观赏性极强的民俗美术文化,近年来为发展当地旅游,促进对外文化沟通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再次,民俗美术文化创意产业化。就江西民间绘画产业来说,黎川县为代表的油画创作,万安县为代表的农民画创作,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在工业化、信息时代背景下,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产业发展之路要避免落入现代化的陷阱,应当警惕民俗美术文化在商品经济时代,远离精神价值追求。如何避免民俗美术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失去“原生态”审美韵味,沦为快餐式艺术消费品,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作品,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范畴,如果定位不清晰,民俗美术文化产业难以得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三)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市场经济和上现代化的影响势不可挡,民间美术文化的创作主体,正在整体性地失传,现代化气息已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每个角落。传统民俗美术文化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迅速瓦解。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文化心理的转变,民间美术文化艺术,这些最具朴素认同感的民俗美术文化作品,也在遭遇着危机和挑战。现代社会对民俗美术文化造成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民俗美术文化生态的恶化。民俗美术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工艺美术技法的吸收,更重要的是文化基因的延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民俗美术文化正受到巨大冲击;二是经济地位的影响。从事传统民俗美术创作的艺术家,经济收入不够稳定,许多优秀年轻民俗美术人才流失到其他行业;三是民俗美术文化创新力量薄弱。文创产品存在着设计单调,重模仿传统,忽视开拓创新的问题,从而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四是民俗美术文化人才的短缺。目前除婺源三雕、南昌瓷板画、东固传统造像、夏布绣等项目,因开展了技艺传承人才保护工作,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传承人群体,其他民俗美术文化普遍缺乏优秀的传承人。如江西省赣县田村镇花灯艺术面临失传的困境。

(四)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民间美术文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层老百姓的生活与思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关文化部门应保护好这些民俗文化瑰宝。对于具有较大生存发展潜力的民俗美术文化,应当着力使其发扬光大;对于濒临消失的种类,进行集中重点保护。我们已具备保护这些民俗美术文化作品的能力,关键是要有所作为。一是要科学开展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分项保护。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对江西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美术文化资源,组织专家深入到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和社会群体中开展调查。重视江西民俗美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技艺传承特点,对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工艺美术传承人情况,开展认真调研。二是要推进民俗美术文化整体保护。民俗美术文化生态保护建设,应坚持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尽早开展民俗美术文化整体性规划。三是振兴民俗美术文化传统工艺。加强民俗美术文化保护,要尊重民俗美术文化传统,严格遵循民俗美术文化传承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传统民俗美术文化工艺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要把握新时代创新要求,引入现代创意,促进传统民俗美术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加快民俗美术文化信息化建设。统筹建设民俗美术文化资源信息平台,网络宣传展示系统等。五是加大民俗美术文化宣教力度。增强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社会保护意识,通过举办江西民俗美术文化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

三、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在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落实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高校美术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深化高校美育体系改革,探索美育工作新方法,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美育的德育功能看,民俗美术文化的教育感化功能不容忽视。晋代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在高校开展江西民俗美术文化教育,不仅有助社会伦理道德的弘扬,而且有利于培养人对美的形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江西民俗美术文化以真善美为价值追求,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描述,不是晦涩的理论说教和难懂的观念理解。民间社会生活中,劳动人民对宇宙人生的想象和寄托都蕴藏其中。“真”与“善”成为民俗美术文化“美”的基础,在求“善”中理解“真”,用“美”传播“真”,通过感性直觉把握社会人生的境界,达成审美趣味的和谐之旅。江西民俗美术文化,是中国民俗美术文化不可或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并传承好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民俗美术文化,就是自觉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贡献。

(二)实现高校与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共享

民俗美术文化是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将民俗美术文化引入高校教育,将更好地促进高校与社会美术教育资源的交流互动。首先,加强民俗美术文化传统教育。完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和大学生审美文化知识结构。把相关课程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将本土独具特色的色彩、语言、形式等元素,饱含地方风情、质朴情感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其次,加强民俗美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民俗美术文化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对加强民俗美术文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再次加强民俗美术文化资源的研究。民俗美术文化是最具人文情感的民间艺术形态,聚集高校美术研究优势资源,对传统艺术资源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民俗美术文化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三)创新高校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民间美术不同于学院美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民间性、地域性、趣味性及质朴性[5]。江西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将为了形成完备的民俗美术文化教育理论体系,创新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路径。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教育熟悉地方民俗美术文化创作技艺流程,形成民俗美术文化交流的良性机制,对传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育的协同发展意义深远。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江西丰富的民俗美术文化资源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开发还不够不充分。乐平鼓架、赣县灯彩、进贤米塑、高安竹编等,都有传承艺人和作品,将这些民俗美术文化技艺运用到课堂实践教学,让民间艺人进行观赏性较强的技艺展示,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四)完善美育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和实践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