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树木调查报告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精选

树木调查报告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本次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是我省第一次系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省林业局的工作部署,查清我县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是为我县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县现在和将来的林木遗传改良提供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

指在我县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的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包括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

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的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

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县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的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领导小组

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由县林业局统一领导,调查以各镇办为单位进行。县林业局成立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局财务室、营林站、果树站、林政站、国有林场苗圃管理办公室、森保护站相关人员组成。

各镇办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负责本镇办调查工作的组织协调。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并确定林业站长靠上具体抓此项工作。

(二)建立调查队伍

县调查队伍由县林业局熟悉林木种苗工作的人员组成,以能够识别树种、品种,熟悉种质资源调查业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相关站室配合。主要做好全县种质资源调查的技术指导。

各镇办林业站是进行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基本组织单位。镇办调查队伍要以能够识别树种、品种,熟悉本辖区种质资源情况的技术人员为主,相关单位配合。要做好调查的发动、宣传和组织工作,具体落实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三)任务分工

调查工作由县和各镇办共同组织实施。

1、县林业局

负责本县各镇办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协调和督导,帮助解决各镇办在调查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等技术问题;负责本县各镇办调查材料的审核、汇总以及上报工作;负责全县林木种质资源标本的制作。

2、镇办林业站

调查工作以镇办为基本单位进行。各镇办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面上调查工作,要保证种质资源调查材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并报县审核汇总。

3、国有林场、苗圃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按照隶属关系,由县调查专业力量统一调查。

四、步骤与方法

(一)宣传发动

县林业局组织召开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动员大会,动员部署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并组织举办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讲解外业调查及内业整理工作的有关技术问题。各镇办种质资源调查领导小组要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成调查小组,在本辖区内全面启动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种质资源调查的意义。

(二)收集资料

县、镇办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机构要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方面的资料,将各种资料收集齐全。

(三)培训和试点

县林业局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和试点。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各镇办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试点,可以有效检验工作方案、技术规程以及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和各调查队员对调查方法的理解,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队伍的“实战演习”。通过试点,统一调查方法,解决技术难题。

(四)外业调查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县山、滩、村庄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首先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要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资源概况,各镇办在此基础上,要确定重点村和非重点村,重点村以镇办行政村总数按比例确定(不足50村的按20%确定,超过50村的按10%确定),其余为非重点村。要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做到不漏、不重、不错。

(五)内业整理

外业结束后,各镇办对所辖区域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县,调查资料由县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县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县统计汇总,并以县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调查办公室。

(六)督导检查

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县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镇办要阶段性自查,县林业局根据调查进度情况随时到镇办及有关单位,对调查及现场调查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五、时间安排

(一)2015年6月10日-2015年7月31日

1、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

2、各镇办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积极做好调查各项准备工作,并制定本镇办的具体调查方案。

3、此阶段主要是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林木的生长季节,完成外业调查工作。

4、开展专业指导。期间县调查人员到各镇办指导、督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

(二)2015年8月1日-2015年8月10日

1、各镇办主要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完成的外业调查材料全面整理,形成纸质、电子版两套资料。

2、各镇办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做好补充调查工作。

(三)2015年8月11日-2015年8月20日

1、内业汇总。各镇办将调查汇总资料(纸质、电子版)上报县林业局,县林业局将各镇办上报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审核不合格或不完善的要限期进行重新调查和补充调查

2、检查验收。镇办所有工作结束后,县林业局组织对各镇办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四)2015年8月21日-2015年9月20日

1、全县汇总。县林业局根据各镇办调查数据、统计汇总材料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撰写《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2、县林业局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六、工具准备

1、器材:GPS手持机、数码相机(1600万像素以上)、电脑、钢卷(围)尺、皮尺(10米、50米)、计算器、望远镜等。

2、表格与文具:调查用表、调查用图、铅笔、粉笔或腊笔、文具盒、工作包。

3、标本采集器械:采集箱(袋)、标本夹、高枝剪、枝剪、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烘干机等。

4、其他:药品、防护服、安全用具等。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我校是区教育局直属初中,是市级“文明校园”。学校总面积为3718.8平方米(不含操场面积),现有教学班31个,在校学生1920名,教职工106名。近几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卫”、“创文”、“创模”、“创园”为契机,绿化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和谐陈仓建设步伐。我校按照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标准》和《xx初中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规划》,认真抓好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经过自查,已基本达到了标准。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抓好组织宣传

按照市区有关安排,学校把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创卫”、“创文”、“创模”、“创园”成果,提升办学品位,加快和谐陈仓建设步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为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制定了创建规划,统一了思想认识,成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立了以校长xx为组长的“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副校长xxx主管、政教主任xxx具体负责创建计划的实施。创建工作坚持标准,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狠抓落实。以扩大学校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垂直绿色为重点,营造绿色校园,促进学校环境教育,增强师生绿色文明意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制作环境教育、文明行为教育、荣辱观教育宣传专版、横幅4块(条),换写宣传板报30多块:利用班(晨)会、集会、校园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创建氛围,形成了创建工作人人有责、个个参与的局面。

二、统筹规划,绿化美化校园

学校在负债20多万元的情况下,压缩其它开支,拆挤筹措资金3万余元用于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学校”。邀请园艺师来校实地勘察设计,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绿化美化校园。一是拆墙透绿。学校对校门及围墙进行了改造,在校门东侧悬挂喷绘宣传版画,将西侧砖墙推倒修建成不锈钢透视栅栏墙,并在透视墙外新建一块119平方米的草坪。二是植树建绿。在校园原有树木的基础上,新栽植雪松4棵,垂柳5棵,龙爪槐2棵,紫薇14棵,大叶女贞14棵,校园绿树葱葱,与校舍辉映成趣,愈显壮观。三是修坛造绿。新建草坪2块,新建花坛7块,扩大绿地80平方米。四是垂直增绿。在校园可垂直绿化面栽植爬山虎3处50平方米,在校园、各办公室购买配置(包括自养)盆花500盆。现已完成绿地面积566.5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136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7%。绿化苗木配置得当,修剪整齐美观,常绿树达到60%,生长茂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三、抓好教学,增强环保意识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教学工作。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把环境教育纳入专题教学计划,配齐了专兼职环境教育教师,还通过外出参加培训、校内观摩教学交流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配齐了环境教育教材,按有关规定开齐了课时,除环境教育课外,还通过理化生史地等相关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学校通过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竞赛、绘画、环保手工制作,组织师生参加社会环保宣传活动,增长了师生的环保知识。学生祁洋、杨皓的环保征文《渭河虢镇段水质污染调查报告》获省级二等奖,张涛、祁逸超的《渭河水质调查报告》获市级二等奖。

学校把环保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制定了苗木管护制度,对所有树木、绿地和盆花实行认养责任制,对师生经常性的进行环保教育,把校园绿化和心灵美化融为一体,把园林环境、文明环境和育人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师生的绿色文明意识。

四、深化活动,强化文明行为

学校采取多种方式,抓好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学校对学生的一日常规要求和仪容仪表,坚持日查、周评、期末汇总评比制度,通过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答卷、成立文明监督岗、办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文明意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狠抓校园环境卫生净化,坚持“两打扫一保持”。购置了漂亮的垃圾桶置于校园,学生养成了垃圾归桶的好习惯,校园干净整洁。狠抓校园“两打扫一保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保持校园干净整洁。三是抓好“公德”教育。学校投资3000元制作了公民道德规范内容的铜字标语悬挂于校园宿办楼醒目处,每天警省师生的言行。在公德教育活动中,学校提出“三点”策略,让学生逐步养成“十个好习惯”,开展了评比“文明诚信好学生”活动,现已表彰“十佳”中学生60名。四是利用寒暑假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为特困家庭或学生做一件好事,为美化市容干一件实事,收集一箱废品(旧电池、废纸、易拉罐等),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使德育工作做到在校教师教育与假期自我教育有机衔接,同时使一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大批学生远离“三厅”,免受毒害。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五是借助大型活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①3月9日,学校组织初一600名学生参加了区上举办的“文明习惯进万家”万名学生签名活动。使文明种子再此播入幼小的心灵。②3月10日,全校师生2000余人参加了宝鸡市及陈仓区第十二届“科技之春”启动仪式。让学生有一次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重要性。③3月12日植树节学校发出了“每人养一盆花,每周浇一次树”的号召,提高了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④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对学生对角度进行教育:“地球——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困难中奋起”主题活动激励了学生意志,“呵护生命”主题活动让学生惜时如金、奋发拼搏,“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主题活动纯洁了学生品质,净化了学生心灵。⑤利用母亲节,学校发出了每周“为母亲洗一次衣服、给全家作一次饭、帮邻居楼层值日一次”的三个一号召,在道德实践中提高文明素质。⑥积极完成每周一次“文明示范一条街”上街劳动任务。让学生用辛勤的汗水亮丽街道。用文明的行为影响市民。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被教育局命名为中小学管理示范校和“创佳评差”活动最佳单位,连续获得区教育局教学质量考评第一,被区政府授予教育质量优秀学校;被团市委、市林业局评为“保护母亲河行动-绿色文明园”,被市政府评为“卫生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去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示范初中”。

我校将继续高标准地做好示范学校创建工作。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生产建设;作用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具有前瞻性的各项功能,林业部门相关人员对于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实施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果,对林业调查规划的实际作用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其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应用方法,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应用水平,使其能够为林业生产建设提供更多帮助,促进林业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的提升。

1林业生产建设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作用

1.1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业生产建设工作是林产品原料的主要来源,其工作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林产品销售效益,进而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能够一定程度影响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情况,因此也能够对林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首先,通过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加速林业建设资源规划工作进行,节约生产成本。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进行管控,减少资源浪费的现象[1]。其次,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帮助林产品生产企业明确方向。林业规划调查可以对林业市场发展形势进行探究,为林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发展依据,提高企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林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过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林业市场结构,在对林业市场进行调查后,可以针对市场林业产品销售的空缺规划林业生产进程,保证木材供应满足市场要求,优化林业市场结构,进而带动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帮助林业生产建设相关企业单位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为生态保护提供保障

林业生产建设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高生态建设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强化林业工程的生态保护功能,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对我国林区建设保护现状进行探究,为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明确的目标。可以使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对调查地森林覆盖率和分布情况提前进行调查,如发现当地森林覆盖率严重不足,可以将提高森林覆盖率作为林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以强化该地的绿化面积,优化当地生态环境。林业规划设计调查也可以帮助森林保护工作,为森林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做到对森林中的树木种类、树木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监测结果判断当前森林的生态系统状况,为森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例如,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可以根据林区当中病虫害的情况设计最合适的病虫害防治计划,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帮助维护林区内部的生态系统。林区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可以为林区生态建设提供助力,强化林业建设的生态保护作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需求。

1.3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当前随着市场需求组的不断提升,林业生产建设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各项工作日趋复杂化,当中涉及的经济权益纠纷也越来越多,在林业建设过程中,个人的经济权益很可能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对此,需要充分使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加强对合法权益的管理工作,保障各个林业从业人员的个人合法权益[2]。一方面,林业生产建设过程中,最常见的经济纠纷就是林业用地划分问题,使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做到将林业用地相关的各项权益进行归类处理,保证土地划分过程中各方权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使用林业调查规划也可以强化林业建设工作的监管,更好地为个人权益保障提供助力。例如,可以使用林业调查规划对林业建设的人员信息调查收集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避免人员信息确实造成人员管理不当,影响林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权益。个人权益保障的程度可以直接影响林业人员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因此必须要重视林业调查设计规划对于人员权益保障的强化作用,强化人员工作能力,提高林业建设水平。

1.4有助于指明林业建设发展方向

当前林业建设相关的政策和其所面临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正常高速发展离不开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帮助林业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加快林业生产建设的发展进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对一定范围内的林业工程建设进行长期规划,对于林业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面临的发展环境条件和发展问题能够做出一定预测,帮助林业建设的进行。例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过去几年林业工程建设相关数据对未来的林业发展趋势进行计算,帮助林业生产建设设计好未来的发展方案。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还能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分析政策要求实时调节林业建设发展方案,对林业建设工作起到引导作用。当前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林业建设的发展情况也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其中充分起到引领的作用,为林业建设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向。

2林业生产建设中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优化方法

2.1提升重视程度

林业部门要做到重新看待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对于林业建设的意义,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意识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林业生产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使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指导林业生产建设的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进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做好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布局工作。采用制定调查报告的方式,将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作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工作项目,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相关信息更加清晰,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调查报告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地的林业建设状况,进一步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与现实条件的适应性。林业部门要做到扩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建设规模,树立起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重视意识。

2.2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进行仍然比较随意、散漫,缺乏统一规章制度的约束,因此要进一步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的规定要求进行强化。一是林业部门要保证国家出台的林业相关政策可以得到落实。林业部门要定期对相关政策和法律的落实进行检查,避免相关规定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成为“一纸空文”的情况。二是林业部门要根据所负责地区的林业实际建设情况对相关政策的使用进行调整。例如,国家政策要求扩大林区建设面积,林业部门就需要根据本地的土壤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对于林区建设的困难进行评估,如发现建设难度较大则不宜过快地扩大林区建设面积,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扩建方案。三是林业部门要重点关注责任追究制度的建设,保证违反规章制度的林业人员能够切实受到惩罚,让林业人员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实际效果。

2.3提高队伍素质

林业规划调查设计人员的工作素质能够直接决定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工作的水平,因此要不断强化林业规划调查设计人员的素质,为工作提供人才方面的保障[3]。首先,林业部门要充分对林业规划调查设计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林业规划调查设计能力。其次,要建立与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考核机制。可以将考核机制与林业规划调查设计工作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设计人员进行林区树种选择的方案设计时,就可以将其工作成果作为阶段性考核的成绩,通过考核成绩了解其工作能力,以便设计下一步人才任用的方案。最后,林业部门要尤其注意提升林业规划调查设计队伍当中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可以为领导干部进行额外的重点培训,保证领导干部能够在林业规划调查设计过程中充分起到带头作用。只有加强林业规划调查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才能为该项工作提供真正的技术保障。

2.4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化技术在多个行业中都得到了一定应用,因此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方面也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该项工作的转型发展。首先,要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调查”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取林业生产建设相关的信息数据,提高数据信息手机的效率。其次要建立起线上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系统,将工作主要阵地转移到计算机和网络上。例如可以利用云端技术,实现多人同时进行的线上林业建设方案设计,方便对林业建设方案进行完善。最后要充分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林业建设进行管理,例如可以使用3S技术技术对林区进行实时的、数字化的监控,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并减少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消耗,在某些方面实现工作的自动化,最终促成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改善。

3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对于林业生产建设所产生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对于林业建设工作具有正面影响,因此要充分优化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使用的方法,保证该项工作的完成水平。林业部门要从规章制度、技术应用、人员管理等方面入手,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进而保证林业生产建设质量,为我国生态建设工作作出贡献,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光明,李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农业,2021(08):32-33.

[2]殷登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友好措施[J].广东蚕业,2021(07):37-38.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报告

我国近代水土流失的情况各地史书都有很多的记载,但为外界所注意却较晚,原因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在华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很快引起他们对有关原因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个叫梅耶(F.Meyer)的美国人受美国农业部的雇用,到山西五台山地区收集耐旱作物种子和植物标本。那一带森林破坏之严重,土壤侵蚀之惨景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异乡人注意到,因为这个缘故,该地区水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这种实际情况的照片,同时将这种情况报告给他的雇主——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处。他的报告很快引起美国国内的关注,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T.Roosevelt)在国会上作的一个关于自然保护重要性的演讲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类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1],提醒美国人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不注重自然保护的灾难后果。要求大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以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学执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约请和资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过植物调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恶化表示了震惊。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学调查初步报告”一文中认为:“中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树木和木材值钱,他们就破坏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顾及将来。目前,大部分山区都是童山濯濯,他们用火和斧子毁掉了森林。的确,与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这可能与政治败坏相关。更糟的是,中国西北这里的土壤太轻而且气候太干燥,起保护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经破坏,表土立刻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风之中。其结果必然是,这容易移动的表土随风飘去,很快便是岩石裸露,除少数生命力强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长什么东西。它将需要花数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护,去修复贪心和无知带来的伤口,恢复被毁森林山地原先的葱郁。由于没有树,这些山坡地不仅没有用,而且对这里的村寨构成不断的灾害和危险”[2]。他的这番报告记述生动,记述了植被破坏后与土壤风蚀的严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关注。

当时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注意中国社会问题。一些在华的美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土地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的罗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间,他参加了国际救灾计划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灾荒成因时,黄河两岸的泥沙淤积、远远高出两岸的河床、静静的浊流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的农民与黄河这条巨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给这位学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调查来自上游的土壤侵蚀,了解造成如此严重的河道淤积的原因。通过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两年暑假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沈学礼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部分师生来到山西中西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发源和流经的宁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芦芽山、绵山山区考察。他发现这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很有价值的论文。

罗德民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指出汾河流域的宁武等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多,导致人们不断地向山地推进,用乱砍滥伐的方式破坏山坡森林植被,以扩大耕地生产所需的粮食。这种盲目的开垦,导致大量的山坡尤其是陡坡坡地失去自然植被保护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退化。在雨季时,由于缺少植被的涵养,雨水冲刷裸露的坡地,地表径流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坡地上沟壑纵横,一条条小泥沟逐渐汇聚变成大沟渠,大量的耕种表土冲入河道,导致河流淤塞,河床提高洪流泛滥,平原地区土地、房屋被淹。与此同时,当地非常需要的河水也迅流而去。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网溪流的含沙量已不堪重负,达22%。旱季来临时,到处缺水,人们同样面临严重的灾荒。由于表土的流失,新开垦的土地也很快在数年之内丧失了生产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比较当地寺庙周围等森林植被保持良好的斜坡与植被被破坏而改造成耕地的斜坡土壤侵蚀,得出了耕作地段的土壤侵蚀是自然植被地段的数倍的数据,指出正是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变成“中国的悲哀”(China''''sSorrow)。

他不但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而且也摄取了大量的图片。这些材料生动地反映了当地自然植被遭到随意破坏,盲目开垦,土壤严重侵蚀,河流和农田水利设施为泥沙淤积所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并被作为一种惨痛的教训在国外用于警醒世人。他还提出应该设法恢复森林植被,进行水土保持以减轻自然灾害[3]。

在山西进行的调查告一阶段之后,罗德民又在同处黄土高原并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的陕西省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并发现了同样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河道淤积的问题。1927年,罗德民又与有关部门合作,带领任承统等中国师生考察研究淮河流域冲塌及淤塞的原因。后来根据考察结果写下了“森林地面覆被物影响地面流量土层渗透及土坡冲刷之试验”,“淮河上游调查报告”等论著[4]。罗德民等人的工作对深化国人认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人在山西黄河支流及淮河等地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研究,不论是对当时在美的留学生还是国内的农林学术界认识水土流失后果的严重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西方人在我国北方其他地区的调查和相关工作

上个世纪前期,除上述山西汾河、滹沱河等地的土壤侵蚀报告对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外,当时还有一本名为《中国的森林树种与木材供应》也使国人尤其是学术界对国内的自然环境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肖(N.Shaw)的中国海关雇员,他根据西方人的有关调查和海关报告写成上述著作。该书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各地的森林状况,其中也介绍了山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书中指出,原先森林植被的破坏,使雨季时由雨水冲刷而来的山坡泥土淤塞着河川和谷地。滔滔洪水冲毁建筑物、桥梁,毁坏良田。“在废墟中,建筑物被齐腰掩埋。从前可以骑着骆驼通过的门洞,如今只能手脚并用爬过去。我们曾两次行走过一座壮观的石桥,它曾经横跨在汾河宽阔的支流上,但如今它们雄伟的桥拱已淤塞过半,伫立在空旷的豆子和油菜地之中,犹如往昔繁荣的悲哀见证。自从该桥建造,已经有厚度达6m左右的被毁林地的表土冲积到河床中,溪流不再流淌林中的清泉,成为一缕细流或夏天的泥塘和雨季狂怒的洪流”[5]。上面这段文字非常生动地记述了汾河流域一些地区水土流失的悲惨境况。

书中对于山西附近的内蒙和河北的植被破坏和随之而来的土壤侵蚀情况,也有深刻的反映。在这部分,作者利用了从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些在我国华北等地长期进行考察和博物学收集的西方人搜集的资料。著作中特别提到河北北部原先作为皇家禁苑的“木兰围场”森林的破坏。他引述前人的资料说:“直隶北部是绵绵不尽的秃山,惟一保有森林的地方是围场。它展示了华北大平原以外地区本来的风貌。但中国人很少留树在这些山区中,因此,可能改变了当地的降雨状况,如今大雨突降时,洪流冲刷着童山的斜坡,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平原上引发洪灾和使土地荒芜。(围场)森林目前(1910年)只剩约1000km2”。但到肖编写著作(1914)的时候,他说:“这个‘大森林’现今只剩下约250km2,但周围还有森林植被良好的地段。然而,自从民国革命以来,对森林的破坏更加迅速,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用不了多久,整个林区将被破坏殆尽。”[5,48]其后不久,又有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河北北部承德、东陵等地的森林遭到迅速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在不断地加重。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风沙也逐渐向内陆飞扬。肖在著作中这样写道:“其结果,人们饱受由‘中国的悲哀’(China’sSorrow即黄河)导致的举世罕见的洪水之苦,没有谁能说清楚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他还写道:“在华北的北部边陲,其气候类型趋向于西伯利亚型或大陆型,其冬天的特点是有特色的沙尘暴,它由盛行的西北风从荒漠地区带来。”[5,34]

其实,正如上面史密斯指出的那样,山西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已经比较严重。西北部地区的植被破坏,使地处华北东部地区的北京的沙尘天气也非常严重。有人这样写道:“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的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6]。这段话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沙尘对这一地区的威胁。

顺便提一下,因为有感于气候变得愈加干燥,加上一些西方人如斯坦因(A.Stein)等对长城附近农牧地区荒漠化不断加重的描述,以及上述史密斯等人关于山西植被的调查报告,当时有个英国人认为沙漠正在侵入华北。他撰文指出:陕西的榆林、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北部都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明显地存在沙漠南侵的情形。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也不时有自北而来的沙尘出现。而这种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在华北和西北的童山和荒地上多植树才能解决[7-8]。他的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另外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的赞同[9]。

值得注意的是,肖的著作也从正面指出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书中指出:“在中国的满洲(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其气候因现存森林的良化作用而相当宜人;然而由于这些森林正遭到砍伐,不妙的端倪已经呈现。因此,保护这里的森林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出于维护木材供应的需要,也因为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蒸发,以及作为防护林带等方面的作用。”[5,35]很显然,他的这段话是富有说服力的。

除肖指出东北的森林具有的重要生态效益之外,当时对人们很有启发作用的另一例子是德国人在青岛的造林。1898年,德国人强占青岛后,打算长期占领,见当地缺少林木,水土流失严重,于是采取措施,在岛上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同时制定了有关法规加以维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这种情况引起了国人的重视[10]。上述两方面的例子对于国人,尤其是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森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倡导中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3.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发端

目睹当时国家灾难深重,一批颇有责任感和试图通过“科学”来救国的学者对上述西方人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罗德民同在金陵大学林科工作的林学家凌道扬,以及当时在农商部任职的林学家韩安等利用各种场合呼吁社会注意保护森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917年,凌道扬在《东方杂志》发表了“论近日各省水灾之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同年,有学者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国无森林之惨苦”[11],对肖的著作进行了介绍,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接着于1918年,韩安在《农商公报》发表的“造林防水意见”中语重心长地写到:“治河之事,不求根本之方,维听主工者各自为政,不相统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堤也,塞口也,枝枝节节,岁岁不休,河堤愈高,宣泄无由,故终不免于溃决也。”他阐述了水灾消长原理,列举了森林可增加树冠截留雨水量及其蒸发量、入土量,减轻雨水冲击力,减少流水挟沙力,延长冰雪溶解时期等。断言只有广植森林,才是预防水患之根本要途。他针对酿成北京水患的5条大河,主张首先对挟沙最多、为患最烈的永定、子牙两河,进行造林防沙治理。他忠告当局:“畿辅乃国家首善之区,防水为民生利害所系,尤宜积极为天下倡。所望当今之执政者,悯洪水泛滥之创痍,定十年树木之至计,毅然提倡,决然施行,将来京畿一带,佳木葱茏,河海清澄,国家人民同臻利福。区区之愚,不胜大愿。”[12]表达了一个学者对国家建设的拳拳赤子之心。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林学硕士的金邦正,在回国不久后也曾关注于国家林业的建设方面。在其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曾向国人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的宣讲,以引起社会的重视[13]。

当时林学家的积极倡导,加上一些学者如韩安本身在政府部门任职,水土保持事业开始逐渐在我国政府部门被注意,一些具体的工作开始取得进展。

首先,可能是受罗德民等学者工作的影响,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堤防造林及限制倾斜地垦植办法”。著名林学家陈嵘认为:“此举为以森林防止灾荒之良好计划,已为各专家认为中国最急要之问题”。[4]虽然在当时慌乱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办法”不一定有多大的作用,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于1940年初,当时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内工作的一些科技人员,针对治黄工作提出了防止泥沙问题,同时成立了一个林垦设计委员会来推动以森林防止冲刷,保护农田,拦蓄水源改进水利的工作。当时任林垦设计委员会总干事和常委的就是水土保持学者任承统。同年8月,林垦设计委员会改名为水土保持委员会。从此“水土保持”作为一个近代专用术语被正式加以使用。[14]同年10月任承统筹建了我国国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机构,即该委员会所属的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15]。

1941年7月,在当时的农林部林业司司长、林学家李顺卿的主持下,中央林业实验研究所成立,所长韩安是一个非常热心于祖国林业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的人。这个所的工作也包括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韩安和他的一些同事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其中包括1945年奉命接办重庆歌乐山水土保持示范场。

1941年,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邓叔群离开重庆,前往甘肃兰州,筹建西北工作站。他首先着手绿化兰州南北两山。设计出在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采用“水平沟”造林的方案,为保持水土、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6]。不久,他辞去上述实验所的职务,应其校友张心一先生的邀请,出任西北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主任。此期间,他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了科学经营管理森林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范例——洮河林场。

洮河是黄河的大支流,当时其上游的大片原始森林的经营机制非常落后,当地人常把森林的树木卖给木商,木商定期将树木砍光后,再放火烧山,然后垦荒,将土地还给他们。由于森林的破坏,造成黄河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邓叔群利用公司的资金,在洮河上游的卓尼买下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创办洮河林场。制定出了一整套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不但使当地的森林得到持续利用,而且对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作出了重大贡献[17]。

1942年,由于林学家的推动,农林部在甘肃的天水设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由傅焕光任主任。这个区面积130余hm2,包括沙滩、沙堆、坡地、溪沟等各种不同地形。先后进行过一些颇有成效的试验工作。包括保土植物实验与繁殖、坡田保土蓄水试验、径流小区试验、土壤渗漏测验、沟冲控制、柳篱掛淤示范和荒山造林试验等[18]。1942年,当时已经离开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任承统以农林部专员的身份在这里协助工作。在傅焕光的领导下,这里逐渐形成了我国早期的一支水土保持科研队伍[19]。当时已经担任美国水土保持局局长助理的罗德民也曾到这个示范区指导工作。由于罗德民有工作在身,不便在华久留,于1945年返回美国时,带着傅焕光和任承统到美国考察和学习水土保持工作。还特意推荐另一美国学者寿哈特(D.V.Shuhart)任中国农林部水土保持方面的顾问。

寿哈特来华后,在我国的西南的贵州、云南和华南的两广等地做约半年时间的调查工作。后来在重庆建了个小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发表过“美国水土保持之实施及在中国进行之方法”、“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等文章。[20]上述两位美国学者还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举办过培训班,培训过水土保持人员20多人。[21]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除从事小区的水土保持试验和水源林保护工作外,还开始提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葛晓东等林学者阐述了这项工程在改造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时风沙危害的情形,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防风沙林营造后的效果,同时介绍了发展动态。另外,还对造林地区及其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这个巨大的工程建设提出了科学的建议[22]。随后,农林部林业司对此进行了规划设计。拟在沿辽宁通辽经热河赤峰、察哈尔多伦及新明[①]、绥远陶林、包头及东胜[②]、陕西榆林和定边、宁夏磴口、紫湖及中卫、甘肃景泰、永昌、山丹和张掖而达酒泉和青海都兰建设一条平均宽5km,长约5000km的防沙林[23]。

在林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推动下,当时的农林部也逐步开始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规定:

(1)土地坡度在15º以下者农垦,在15º—25º的用作牧场,25º以上的种树。

(2)西北等高寒地区发展畜牧。

(3)各大河上游两岸林牧为主。

(4)内地各省荒山植树造林。

(5)各垦区如坡度太大,改农为牧。

(6)坡度大的地区,交通方便者,可以改作梯田,交通不便的地区,则以发展林业为宜。[24]

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明了,相应的学术团体、组织也水到渠成地形成。1945年,一批热心此道的学者在重庆的枣子岚垭召开了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大会。在会上,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任承统、陈鸣佑等十一人当选为理事,凌道扬被推选为理事长[25]。从此,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I.S.,FrankN.MeyerPlantHunterinAsia[M].TheIowaUniv.Press,Ames.1984。p.86-90

[2].Smith,H.,ApreliminaryreportonbotanicalinvestigationinsouthandcentralShansi[J].ChinaJournal,1925,3(8):449-454.

[3]Lowdermilk,W.C.,ForestdestructionandslopedenudationintheprovinceofShansi.[J]ChinaJour.Sc.andArts.1926.4(5):127—135.

[4]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M].,北平:中国农学会,1934,99-100

[5]Shaw,N.,ChineseForestTreesandTimberSupply[M],T.FisherUnwin,London,1914.pp.128,48,34,35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第三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97

[7]Sowerby,A.C.,ApproachingdesertinnorthChina.ChinaJour.Sc.andArts.1924,2(3):134

[8]Sowerby,A.C.1924.ForestryinChina.ChinaJour.Sc.andArts.1924,.2(4)178

[9]Englaender,A.L.,Theoriginandgrowthofdesertsandtheencroachmentofthedesertonnorth-China[J],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1928,Vol.LIX,pp.146-168

[10]胡学愚,重栽中国森林论[J],东方杂志,1917,14(1)3-8

[11]勰,中国无森林之惨苦[J],科学,1917,3(5)608-610

[12张楚宝,韩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8

[13]金邦正,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两院演说中国森林情形[J],森林,1921,(1)1-3

[14]马宗申,我国历史上的水土保持[A],载: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史研究[C],第3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67页。

[15]姜志伟,任传统[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156—170

[16]吴中伦,缅怀尊敬的邓叔群先生[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93

[17]沈其益,怀念敬爱的导师邓叔群教授[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87-91

[18]沈鸿烈,农林部水土保持近讯[J],林讯,1944,1(2)20

[19]吴中伦,傅焕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70—84

[20](美)寿哈特,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J],夏之驿译,林讯,1945,2(4)8-14

[21]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研究室,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203

[22]葛晓东、杨敬宾,大西北防风沙林营造计划刍议[J],林讯,1945,2(1)7-11

[23]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220

树木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1.西方人对山西各地水土流失状况的报告

我国近代水土流失的情况各地史书都有很多的记载,但为外界所注意却较晚,原因是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在华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鸦片战争后,这种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中国频繁的自然灾害很快引起他们对有关原因的关注,其中自然包括水土流失。

1907年,有个叫梅耶(F.Meyer)的美国人受美国农业部的雇用,到山西五台山地区收集耐旱作物种子和植物标本。那一带森林破坏之严重,土壤侵蚀之惨景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异乡人注意到,因为这个缘故,该地区水涝灾害频繁发生。因此,他拍了不少反映这种实际情况的照片,同时将这种情况报告给他的雇主——美国农业部外国作物引种处。他的报告很快引起美国国内的关注,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T.Roosevelt)在国会上作的一个关于自然保护重要性的演讲中,利用他和另外一些人拍的同类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1],提醒美国人注意在中国发生的不注重自然保护的灾难后果。要求大家保护森林,保护环境,以免重蹈中国的覆辙。

1924年,受在山西大学执教的瑞典人新常富(ErikNyström)的约请和资助、曾在山西南部和中部作过植物调查的瑞典人史密斯(H.Smith),也对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恶化表示了震惊。他在“山西南部和中部植物学调查初步报告”一文中认为:“中国人缺乏长远眼光,只知道追求眼前的最大利益,并由此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树木和木材值钱,他们就破坏古老的大森林而不顾及将来。目前,大部分山区都是童山濯濯,他们用火和斧子毁掉了森林。的确,与世界大多数地方一样,这可能与政治败坏相关。更糟的是,中国西北这里的土壤太轻而且气候太干燥,起保护作用的地表植被一经破坏,表土立刻毫无遮拦地暴露在干旱和狂风之中。其结果必然是,这容易移动的表土随风飘去,很快便是岩石裸露,除少数生命力强的植物外,不可能在其上生长什么东西。它将需要花数代人的耐心和辛勤呵护,去修复贪心和无知带来的伤口,恢复被毁森林山地原先的葱郁。由于没有树,这些山坡地不仅没有用,而且对这里的村寨构成不断的灾害和危险”[2]。他的这番报告记述生动,记述了植被破坏后与土壤风蚀的严重后果,很快在中外学者中引起了关注。

当时很多外国的学者都在注意中国社会问题。一些在华的美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土地利用问题与自然灾害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在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任教的罗德民(W.C.Lowdermilk)是非常出色的一位。1922年—1927年间,他参加了国际救灾计划的工作。他在河南了解1920—1921年灾荒成因时,黄河两岸的泥沙淤积、远远高出两岸的河床、静静的浊流以及黄河三角洲平原的农民与黄河这条巨龙抗争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给这位学者留下了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决定要调查来自上游的土壤侵蚀,了解造成如此严重的河道淤积的原因。通过周密的安排,他于1924和1925两年暑假带领李德毅、任承统、蒋英、沈学礼等金陵大学森林系的部分师生来到山西中西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及它发源和流经的宁武、方山和沁源等地的管涔山、芦芽山、绵山山区考察。他发现这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并找出了其中原因。在此基础上写下了《山西森林滥伐和斜坡侵蚀》、《山西土地利用的变迁》等很有价值的论文。

罗德民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指出汾河流域的宁武等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多,导致人们不断地向山地推进,用乱砍滥伐的方式破坏山坡森林植被,以扩大耕地生产所需的粮食。这种盲目的开垦,导致大量的山坡尤其是陡坡坡地失去自然植被保护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退化。在雨季时,由于缺少植被的涵养,雨水冲刷裸露的坡地,地表径流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坡地上沟壑纵横,一条条小泥沟逐渐汇聚变成大沟渠,大量的耕种表土冲入河道,导致河流淤塞,河床提高洪流泛滥,平原地区土地、房屋被淹。与此同时,当地非常需要的河水也迅流而去。作为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网溪流的含沙量已不堪重负,达22%。旱季来临时,到处缺水,人们同样面临严重的灾荒。由于表土的流失,新开垦的土地也很快在数年之内丧失了生产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通过比较当地寺庙周围等森林植被保持良好的斜坡与植被被破坏而改造成耕地的斜坡土壤侵蚀,得出了耕作地段的土壤侵蚀是自然植被地段的数倍的数据,指出正是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变成“中国的悲哀”(China''''sSorrow)。

他不但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而且也摄取了大量的图片。这些材料生动地反映了当地自然植被遭到随意破坏,盲目开垦,土壤严重侵蚀,河流和农田水利设施为泥沙淤积所破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并被作为一种惨痛的教训在国外用于警醒世人。他还提出应该设法恢复森林植被,进行水土保持以减轻自然灾害[3]。

在山西进行的调查告一阶段之后,罗德民又在同处黄土高原并向黄河输入大量泥沙的陕西省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并发现了同样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河道淤积的问题。1927年,罗德民又与有关部门合作,带领任承统等中国师生考察研究淮河流域冲塌及淤塞的原因。后来根据考察结果写下了“森林地面覆被物影响地面流量土层渗透及土坡冲刷之试验”,“淮河上游调查报告”等论著[4]。罗德民等人的工作对深化国人认识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有一定的影响。

西方人在山西黄河支流及淮河等地的调查报告和相关研究,不论是对当时在美的留学生还是国内的农林学术界认识水土流失后果的严重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西方人在我国北方其他地区的调查和相关工作

上个世纪前期,除上述山西汾河、滹沱河等地的土壤侵蚀报告对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外,当时还有一本名为《中国的森林树种与木材供应》也使国人尤其是学术界对国内的自然环境状况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此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肖(N.Shaw)的中国海关雇员,他根据西方人的有关调查和海关报告写成上述著作。该书图文并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各地的森林状况,其中也介绍了山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严重情况。书中指出,原先森林植被的破坏,使雨季时由雨水冲刷而来的山坡泥土淤塞着河川和谷地。滔滔洪水冲毁建筑物、桥梁,毁坏良田。“在废墟中,建筑物被齐腰掩埋。从前可以骑着骆驼通过的门洞,如今只能手脚并用爬过去。我们曾两次行走过一座壮观的石桥,它曾经横跨在汾河宽阔的支流上,但如今它们雄伟的桥拱已淤塞过半,伫立在空旷的豆子和油菜地之中,犹如往昔繁荣的悲哀见证。自从该桥建造,已经有厚度达6m左右的被毁林地的表土冲积到河床中,溪流不再流淌林中的清泉,成为一缕细流或夏天的泥塘和雨季狂怒的洪流”[5]。上面这段文字非常生动地记述了汾河流域一些地区水土流失的悲惨境况。

书中对于山西附近的内蒙和河北的植被破坏和随之而来的土壤侵蚀情况,也有深刻的反映。在这部分,作者利用了从19世纪中晚期开始,一些在我国华北等地长期进行考察和博物学收集的西方人搜集的资料。著作中特别提到河北北部原先作为皇家禁苑的“木兰围场”森林的破坏。他引述前人的资料说:“直隶北部是绵绵不尽的秃山,惟一保有森林的地方是围场。它展示了华北大平原以外地区本来的风貌。但中国人很少留树在这些山区中,因此,可能改变了当地的降雨状况,如今大雨突降时,洪流冲刷着童山的斜坡,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在平原上引发洪灾和使土地荒芜。(围场)森林目前(1910年)只剩约1000km2”。但到肖编写著作(1914)的时候,他说:“这个‘大森林’现今只剩下约250km2,但周围还有森林植被良好的地段。然而,自从民国革命以来,对森林的破坏更加迅速,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用不了多久,整个林区将被破坏殆尽。”[5,48]其后不久,又有一些西方学者指出河北北部承德、东陵等地的森林遭到迅速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在不断地加重。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风沙也逐渐向内陆飞扬。肖在著作中这样写道:“其结果,人们饱受由‘中国的悲哀’(China’sSorrow即黄河)导致的举世罕见的洪水之苦,没有谁能说清楚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个国家的进步”。他还写道:“在华北的北部边陲,其气候类型趋向于西伯利亚型或大陆型,其冬天的特点是有特色的沙尘暴,它由盛行的西北风从荒漠地区带来。”[5,34]

其实,正如上面史密斯指出的那样,山西干旱地区的土壤风蚀已经比较严重。西北部地区的植被破坏,使地处华北东部地区的北京的沙尘天气也非常严重。有人这样写道:“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的冬天的标帜。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6]。这段话非常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沙尘对这一地区的威胁。

顺便提一下,因为有感于气候变得愈加干燥,加上一些西方人如斯坦因(A.Stein)等对长城附近农牧地区荒漠化不断加重的描述,以及上述史密斯等人关于山西植被的调查报告,当时有个英国人认为沙漠正在侵入华北。他撰文指出:陕西的榆林、山西的北部和河北的北部都由于森林的破坏而明显地存在沙漠南侵的情形。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的城市也不时有自北而来的沙尘出现。而这种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在华北和西北的童山和荒地上多植树才能解决[7-8]。他的这种观点很快得到另外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的赞同[9]。

值得注意的是,肖的著作也从正面指出森林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书中指出:“在中国的满洲(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其气候因现存森林的良化作用而相当宜人;然而由于这些森林正遭到砍伐,不妙的端倪已经呈现。因此,保护这里的森林是头等重要的问题,这不仅出于维护木材供应的需要,也因为森林有涵养水源、减少蒸发,以及作为防护林带等方面的作用。”[5,35]很显然,他的这段话是富有说服力的。

除肖指出东北的森林具有的重要生态效益之外,当时对人们很有启发作用的另一例子是德国人在青岛的造林。1898年,德国人强占青岛后,打算长期占领,见当地缺少林木,水土流失严重,于是采取措施,在岛上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同时制定了有关法规加以维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这种情况引起了国人的重视[10]。上述两方面的例子对于国人,尤其是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森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倡导中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3.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发端

目睹当时国家灾难深重,一批颇有责任感和试图通过“科学”来救国的学者对上述西方人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罗德民同在金陵大学林科工作的林学家凌道扬,以及当时在农商部任职的林学家韩安等利用各种场合呼吁社会注意保护森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917年,凌道扬在《东方杂志》发表了“论近日各省水灾之剧烈缺乏森林实为一大原因”。同年,有学者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国无森林之惨苦”[11],对肖的著作进行了介绍,以引起公众的注意。接着于1918年,韩安在《农商公报》发表的“造林防水意见”中语重心长地写到:“治河之事,不求根本之方,维听主工者各自为政,不相统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修堤也,塞口也,枝枝节节,岁岁不休,河堤愈高,宣泄无由,故终不免于溃决也。”他阐述了水灾消长原理,列举了森林可增加树冠截留雨水量及其蒸发量、入土量,减轻雨水冲击力,减少流水挟沙力,延长冰雪溶解时期等。断言只有广植森林,才是预防水患之根本要途。他针对酿成北京水患的5条大河,主张首先对挟沙最多、为患最烈的永定、子牙两河,进行造林防沙治理。他忠告当局:“畿辅乃国家首善之区,防水为民生利害所系,尤宜积极为天下倡。所望当今之执政者,悯洪水泛滥之创痍,定十年树木之至计,毅然提倡,决然施行,将来京畿一带,佳木葱茏,河海清澄,国家人民同臻利福。区区之愚,不胜大愿。”[12]表达了一个学者对国家建设的拳拳赤子之心。1915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林学硕士的金邦正,在回国不久后也曾关注于国家林业的建设方面。在其任清华学校校长期间,曾向国人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的宣讲,以引起社会的重视[13]。

当时林学家的积极倡导,加上一些学者如韩安本身在政府部门任职,水土保持事业开始逐渐在我国政府部门被注意,一些具体的工作开始取得进展。

首先,可能是受罗德民等学者工作的影响,1930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公布了“堤防造林及限制倾斜地垦植办法”。著名林学家陈嵘认为:“此举为以森林防止灾荒之良好计划,已为各专家认为中国最急要之问题”。[4]虽然在当时慌乱的社会条件下,这种“办法”不一定有多大的作用,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接着于1940年初,当时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内工作的一些科技人员,针对治黄工作提出了防止泥沙问题,同时成立了一个林垦设计委员会来推动以森林防止冲刷,保护农田,拦蓄水源改进水利的工作。当时任林垦设计委员会总干事和常委的就是水土保持学者任承统。同年8月,林垦设计委员会改名为水土保持委员会。从此“水土保持”作为一个近代专用术语被正式加以使用。[14]同年10月任承统筹建了我国国内第一个水土保持试验机构,即该委员会所属的陇南水土保持试验区[15]。

1941年7月,在当时的农林部林业司司长、林学家李顺卿的主持下,中央林业实验研究所成立,所长韩安是一个非常热心于祖国林业科学和水土保持事业的人。这个所的工作也包括水土保持方面的内容。韩安和他的一些同事在水土保持方面做了不少很有意义的工作。其中包括1945年奉命接办重庆歌乐山水土保持示范场。

1941年,中央研究院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邓叔群离开重庆,前往甘肃兰州,筹建西北工作站。他首先着手绿化兰州南北两山。设计出在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采用“水平沟”造林的方案,为保持水土、保证较高的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6]。不久,他辞去上述实验所的职务,应其校友张心一先生的邀请,出任西北甘肃省水利林牧公司林业部主任。此期间,他最重要的工作和贡献是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了科学经营管理森林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范例——洮河林场。

洮河是黄河的大支流,当时其上游的大片原始森林的经营机制非常落后,当地人常把森林的树木卖给木商,木商定期将树木砍光后,再放火烧山,然后垦荒,将土地还给他们。由于森林的破坏,造成黄河上游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况,邓叔群利用公司的资金,在洮河上游的卓尼买下了大片的原始森林,创办洮河林场。制定出了一整套更新量、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科学经营管理制度,不但使当地的森林得到持续利用,而且对改善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作出了重大贡献[17]。

1942年,由于林学家的推动,农林部在甘肃的天水设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由傅焕光任主任。这个区面积130余hm2,包括沙滩、沙堆、坡地、溪沟等各种不同地形。先后进行过一些颇有成效的试验工作。包括保土植物实验与繁殖、坡田保土蓄水试验、径流小区试验、土壤渗漏测验、沟冲控制、柳篱掛淤示范和荒山造林试验等[18]。1942年,当时已经离开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任承统以农林部专员的身份在这里协助工作。在傅焕光的领导下,这里逐渐形成了我国早期的一支水土保持科研队伍[19]。当时已经担任美国水土保持局局长助理的罗德民也曾到这个示范区指导工作。由于罗德民有工作在身,不便在华久留,于1945年返回美国时,带着傅焕光和任承统到美国考察和学习水土保持工作。还特意推荐另一美国学者寿哈特(D.V.Shuhart)任中国农林部水土保持方面的顾问。

寿哈特来华后,在我国的西南的贵州、云南和华南的两广等地做约半年时间的调查工作。后来在重庆建了个小型的水土保持示范区。发表过“美国水土保持之实施及在中国进行之方法”、“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等文章。[20]上述两位美国学者还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举办过培训班,培训过水土保持人员20多人。[21]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除从事小区的水土保持试验和水源林保护工作外,还开始提出“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葛晓东等林学者阐述了这项工程在改造环境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时风沙危害的情形,以及国际上其他国家防风沙林营造后的效果,同时介绍了发展动态。另外,还对造林地区及其经济状况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这个巨大的工程建设提出了科学的建议[22]。随后,农林部林业司对此进行了规划设计。拟在沿辽宁通辽经热河赤峰、察哈尔多伦及新明[①]、绥远陶林、包头及东胜[②]、陕西榆林和定边、宁夏磴口、紫湖及中卫、甘肃景泰、永昌、山丹和张掖而达酒泉和青海都兰建设一条平均宽5km,长约5000km的防沙林[23]。

在林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推动下,当时的农林部也逐步开始注意土地的合理利用方式。规定:

(1)土地坡度在15º以下者农垦,在15º—25º的用作牧场,25º以上的种树。

(2)西北等高寒地区发展畜牧。

(3)各大河上游两岸林牧为主。

(4)内地各省荒山植树造林。

(5)各垦区如坡度太大,改农为牧。

(6)坡度大的地区,交通方便者,可以改作梯田,交通不便的地区,则以发展林业为宜。[24]

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日益为人们所明了,相应的学术团体、组织也水到渠成地形成。1945年,一批热心此道的学者在重庆的枣子岚垭召开了中国水土保持协会成立大会。在会上,凌道扬、李德毅、李顺卿、乔启明、任承统、陈鸣佑等十一人当选为理事,凌道扬被推选为理事长[25]。从此,中国的水土保持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I.S.,FrankN.MeyerPlantHunterinAsia[M].TheIowaUniv.Press,Ames.1984。p.86-90

[2].Smith,H.,ApreliminaryreportonbotanicalinvestigationinsouthandcentralShansi[J].ChinaJournal,1925,3(8):449-454.

[3]Lowdermilk,W.C.,ForestdestructionandslopedenudationintheprovinceofShansi.[J]ChinaJour.Sc.andArts.1926.4(5):127—135.

[4]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M].,北平:中国农学会,1934,99-100

[5]Shaw,N.,ChineseForestTreesandTimberSupply[M],T.FisherUnwin,London,1914.pp.128,48,34,35

[6]梁实秋,梁实秋散文[M],第三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197

[7]Sowerby,A.C.,ApproachingdesertinnorthChina.ChinaJour.Sc.andArts.1924,2(3):134

[8]Sowerby,A.C.1924.ForestryinChina.ChinaJour.Sc.andArts.1924,.2(4)178

[9]Englaender,A.L.,Theoriginandgrowthofdesertsandtheencroachmentofthedesertonnorth-China[J],North-China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1928,Vol.LIX,pp.146-168

[10]胡学愚,重栽中国森林论[J],东方杂志,1917,14(1)3-8

[11]勰,中国无森林之惨苦[J],科学,1917,3(5)608-610

[12张楚宝,韩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8

[13]金邦正,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美国两院演说中国森林情形[J],森林,1921,(1)1-3

[14]马宗申,我国历史上的水土保持[A],载:华南农学院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编,农史研究[C],第3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67页。

[15]姜志伟,任传统[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156—170

[16]吴中伦,缅怀尊敬的邓叔群先生[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93

[17]沈其益,怀念敬爱的导师邓叔群教授[J],中国科学技术史料,2002,23(2)87-91

[18]沈鸿烈,农林部水土保持近讯[J],林讯,1944,1(2)20

[19]吴中伦,傅焕光[A],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C](农学编,林业卷1),北京:1991年,70—84

[20](美)寿哈特,珠江流域之水土保持[J],夏之驿译,林讯,1945,2(4)8-14

[21]南京林业大学林业遗产研究室,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203

[22]葛晓东、杨敬宾,大西北防风沙林营造计划刍议[J],林讯,1945,2(1)7-11

[23]陈嵘,中国森林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