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育种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精选

生物育种技术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第1篇

例如植物的抗虫、抗病、抗倒、高产、优质等都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得以改变。尤其是现代的高科技技术蓬勃发展,转基因技术有着发展的良好环境,相对于其它育种途径,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植物品种。另外,所培育的新品种有很好地适用外界环境的能力,能突破不同植株的差异化,使得植株的性能大幅度提高。1983年研究成功后,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直接增长至2003年的6770万公顷,有5大洲18个国家的700万户农户种植,其中转基因大豆已占全部大豆种植的55%,玉米占11%,棉花占21%,油菜占16%。当前,玉米的遗传工程研究大多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抗病虫害的转基因玉米;二是培育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三是培育抗旱抗涝、抗寒等转基因玉米。一般来说,玉米转基因技术主要有:载体转化技术指的是玉米通过农杆菌质粒介导的转化系统进行基因的转换。DNA直接导入转化技术包括基因枪法、PEG法、电击法、超声波法等。种质转化技术包括花粉管通道法、子房注射法等。

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途径

分子标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尤其迅速,被大范围的应用到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当中,对于玉米群体优劣的划分、玉米的抗病抗逆性能、玉米雄性不育系等多方面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在深入进行玉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上,可以为玉米种质资源收集、亲本的选择、玉米种类的划分、基因组建等多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基因在改善玉米的杂种优势预测方面的科研工作有所突破,避免由于玉米的先天遗传方面的不足带来的低产效应,给玉米的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品种资源。在实际的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研究中,分子标记可以更好地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相对于玉米自交系纯度,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的方法可以更为精确、简单易操作,保证玉米自交系纯度质量。指纹图谱是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上的显著应用,可以通过指纹图谱建立植物品种的汇总。同时,分子标记技术可以更为精确的区分先天遗传差异较小的植株,使得培育的技术更为精确,并且分子技术培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领域。目前,我国在玉米新品种保护方面也已经取得不小的成就,逐步建立起自交系和杂交种的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数据库的好处是更为方便鉴定植物基因类型,尤其是一些并未有被记录在指纹图谱中的品种分类。作为结果,分子标记技术可以为更好地监测玉米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也为育种专家如何选择优质的杂交组合提供理论依据。

三、结语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常规育种;生物技术;技术应用

一、生物菌肥的应用

树木生长期间会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分,土壤中原有的营养物质成分可能不够充足,需要人工进行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补充,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也不利于树木生长,近年来各行业提倡绿色理念,在林业发展中应用生物技术,能够避免土地受到肥料的影响变得硬化,借助生物技术在林业生长区域内形成生物菌肥,为树木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这样的营养供给方法更科学合理,符合林区可持续发展方向,在林业发展建设阶段会充分完善基础堆肥设施,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量的林业养护资金。为了保护环境,为了全面供给土壤养分,特别是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为了提供安全的、生态的绿色食品,生物菌肥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事例是:西双版纳百果洲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菠萝(凤梨)和西番莲为原料进行热带果汁生产和加工。为了竞争出口创汇,为了创立名牌,首先引进“有机食品”的栽培机理。把菠萝加工后剩余的果渣,经过生物菌肥堆积发酵,施于西番莲种植地;把西番莲加工后的果渣,经生物菌肥发酵后施用于菠萝种植地。这种做法,实现了菠萝和西番莲种植地土壤、肥力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两者的双收。经欧盟食品机构认证,并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证书”。当前,在森林木本蔬菜的开发中,应该采取西双版纳百果洲食品有限公司的做法。有机食品或者生态食品的开发中,采用生物菌肥是最佳的选择。利用剩余的植物秸秆、果壳等变成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质,改良土壤结构。

二、生物农药的应用

森林发生阶段也会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工程建设任务,更符合实际情况,也能够帮助提升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生物农药技术提出的时间比较短,但技术在应用期间却得到了迅速的完善,能够帮助提升树木生长的速度,并且生物农药也不会对森林中的有益生物带来影响,更符合绿色种植理念,大面积种植的森林区域内,会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局部调节控制,形成对病虫害的防御体系,避免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影响。生物农药也是当前关注的一个焦点,包括环境污染、食物残毒、食品安全等问题。生物农药是很早就引起注意的事情。林业上最成功的例子是: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小蠹虫等,在农业和蔬菜栽培上采用白僵菌、苏云杆菌。西南林学院王海林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在防治小蠹虫的研究中发现并提纯了一种“拟青霉菌”,防治小蠹虫、松毛虫、介壳虫等效果很好。目前,云南省大面积发展印楝,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开发生物杀虫剂(印楝素)。生物农药的前途方兴未艾,但是以后开发的多菌种的剂型(真菌杀虫剂、细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防治效果更好。在我国,生物农药的推广有许多限制因素。例如价格问题(一般价格贵)、防治效果问题(防治效果慢,见效慢),很难推开。但是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必须采用生物农药。

三、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林木)病虫害

生物技术中注重森林生长阶段生态体系的形成,会将不同品种的树木搭配种植,形成生物防护体系,在生长阶段就不会受到质量隐患的影响,也能节省大量的养护资金投入量。更符合林业发展建设规律。病虫害但人工营林区域内传播十分迅速,原因在于害虫缺乏天敌,应对重重害的能力也会降低,通过生物技术的运用,使森林内所种植的树木更丰富多样。生物防御系统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要不断的分析完善方法,解决不合理的现象,所开展的工程建设任务才能更高效合理,在森林养护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可以作为工作体系完善的依据。

四、组培及微体无性快繁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林木快速扩繁技术有许多成功的事例,许多树种的组培苗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但是在生产上采用常规扩繁技术。例如,全光喷雾育苗技术,嫩枝扦插技术。采穗圃、根繁圃、护繁圃轮换,实现幼化繁殖,快速育苗。具体来讲就是留根育苗技术、一条鞭芽接繁殖技术、建立采穗圃技术相结合、相配套的成果。一株3m高毛白杨苗,分为三部分来利用。起苗后的苗坑,采用留根育苗(根繁圃);地上部分苗干采用一条鞭芽接(地上部分芽接,扩繁圃);苗根(根桩)重新(移位)栽植(采穗圃)。三圃轮换,实现循环繁殖。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的研究员林木菌根专家华晓梅,多年研究各种树木的特有菌根,形成生物菌根制剂。在北方干旱地区造林中获得成功。菌根造林非常有效,可保证造林成活率和造林保存率,增强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

五、林木育种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遗传标记

林木的良好特征是具有遗传功能的,包括林木的形态特征、细胞学、同功酶等,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分子形态为基础的遗传标记,能反映出生物个体的基因表达方式。在林木育种中选用分子标记方式时,应当着重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遗传多态性高;即基因中存在着相对差异或者是DNA序列上有差异性;共显性,能够鉴别出基因是纯合型或者是杂合性;此外还要求在基因组中大量存在而且分布均匀,同时不影响林木性状的表达。近些年来,分子标记在指纹识别技术研究和遗传图谱构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指纹技术和遗传图谱为研究种质资源、选育良种以及基因克隆提供了理论基础。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目的是重组林木的DNA,以获取人们期望的林木特征,常用的基因工程技术有目的基因分离和鉴定、林木的载体构建、细胞遗传转化等。最早的转基因植被是烟草,随后转基因技术在马铃薯、番茄、大豆中广泛应用,提高了作物的抗病性以及产量。我国开展较早的是杨木、松树、按树的转基因实验,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于林木育种而言,常用的转基因方式有根瘤农杆菌、电击法、聚乙二醇以及注射法,其目的是获取林木抗虫害、抗逆性、抗除草、促进生长及改善材质的特性,这是林木转基因工程的主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拥军,刘剑飞,吴湘.林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北京农业,2014(06).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林木育种;生物技术;应用

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程序及过程复杂,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部分:首先是良种选育,其次是遗传测定,第三部分是良种的繁殖。优良种质资源是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的基础,良种选育的方式有多种,目前,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种源和优树选择、杂交育种及倍性育种等。遗传测定包括子代测定与无性系测定两种方式,“选择—组配—遗传测定”过程是提高品种改良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根本措施。林木良种繁育的材料主要是通过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等途径获取的,当然也可借助组织培养和胚繁殖等生物技术得以实现。所以说,选育、测定和良种繁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相关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林木育种技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广泛应用促使林木遗传育种成了目前林学学科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同时,由于林木生长周期漫长的特点,如何达到缩短育种周期及加速育种进程是林木育种工作面对的迫切问题。在此背景下,生物技术理论与常规育种研究成果的结合,拓展了林木育种学科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林木遗传改良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2]。因此,运用现代生物高新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林木常规育种

遗传变异资源是林木常规育种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利用遗传变异选择获得优良品种,使目的性状在遗传上得到改良是林木常规育种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1,3]。利用树种现有的自然遗传变异资源,借助一系列遗传测定来选择目标遗传材料,通过种源试验及优良单株(家系)选择进行田间试验及繁殖推广。与自然遗传变异不同之处在于人工遗传变异主要是通过人工手段辅助技术来实现的。通过对子代进行遗传性状测定,选择出优良单株(家系)并进行无性繁殖,最后经过无性系测定筛选出优良品系,确定出最优良的遗传材料,用于建立种子园和生产造林,这是常规育种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已选好的遗传材料开始新的育种工作,以此过程尽可能获得更多的遗传增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遗传测试或谱系操作都是按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完成的,且都是以前一阶段试验结果为基础的。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完成一次从遗传选择到繁殖推广的育种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常规育种工作及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短版之处[4]。

2生物技术育种的主要类型

生物技术是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重要的林木育种技术手段。它是综合利用生物学、化学、遗传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创造新物种的技术总称。生物技术育种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等[5~9]。主要类型如下:

2.1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也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即通过DNA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易于鉴别的遗传标记来辅助选择。最早用于植物育种辅助选择的标记为形态标记和生化标记两种,通过表现型间接对基因型进行选择,但这种简单的选择方法存在许多缺点。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DNA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进一步给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带来新的突破,这种标记技术是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通常简称为“分子标记”。通过检测手段对遗传多态性的识别和研究,有助于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运用遗传学理论来研究生物的变异规律。

2.2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又称为分子克隆或重组DNA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辅助方法,利用重组技术改造和重组各种生物的核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因,进一步导入微生物或真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产生的基因信息在细胞内得以表达,得到人类需要的基因产物。从遗传理论上来讲,基因工程就是将外源DNA分子引入到一种新的生物细胞中,并对产生的新的生物进行繁殖。这种技术恰恰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限制,解决了跨越天然物种屏障的问题,使得定向创造生物的可能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就是这项重组技术的优点所在。

2.3细胞工程育种

林木细胞工程也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育种手段,此工程技术以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为基础,由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德于1920年提出,指在人工控制的特定环境条件或离体无菌条件下,将林木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分化并成长为完整植株的过程。根据细胞全能性理论,过程大体可划分为诱导和脱分化、继代增殖、分化生芽生根和移栽成活4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根据培养的材料和方法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利用细胞工程技术进行林木育种,将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加快良种繁殖步伐。同时,将有效克服种子生活力低下以及自然不育性等方面问题,解决了远缘杂种胚早期败育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繁育后代的遗传品质。另外,林木细胞工程技术也为林木在倍性育种、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持。

2.4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技术原理为利用理化因素诱导植物产生遗传性变异,通过从变异后代中进行品种选择,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根据诱变因素及机理的不同,可分为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两种。化学诱变是利用化学药剂对目标植株进行遗传性变异诱发处理的方法。物理诱变是利用各种射线、波段、激光等物理因素处理植物而诱发可遗传变异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诱变育种技术是辐射育种。

2.5倍性育种

倍性育种技术是指利用染色体倍性变异的理论基础,在特定条件下辅助人工手段诱发植物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通过选育进而获得植物新品种的一种生物技术育种方法。根据诱变染色体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两种类型。多倍体育种的方式多样,主要一是通过人工手段技术诱发植物染色体加倍形成多倍体,二是通过配子未减数的途径,也可产生各种多倍体。但自然存在的染色体变异的概率非常低,仅依靠此途径来满足倍性育种工作需求存在困难。所以,目前多倍体育种主要依靠的方法还是人工方式诱导多倍体的产生,主要的方法手段有化学试剂与物理因素诱导、细胞融合以及胚乳组织培养等。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此方法是利用人工诱变手段使植物单倍体加倍变为纯合二倍体,通过选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雄配子体培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倍体育种方法,此方法具有自然界存在数量大,离体培养过程中操作技术简便,易于实施人工诱变等诸多优点。目前,林木倍性育种应用领域主要依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单倍体育种技术得以实现的。

3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及意义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及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深化与丰富了育种目标的意义及内涵。将育种的目标深入到了分子的水平上,育种的目标包括基因的分离和鉴定、体外修饰与改造,导入植物体后基因的表达及其监测、基因的失活或活化等。通过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从根本上深化了育种的意义,丰富了育种工作的内涵。二是突破品种与遗传障碍,实现外源基因导入完成远缘杂交。树木在生长过程中,会面临难以克服的病虫害及品质等方面的问题,自然存在的某些林木个体变异资源凭借传统育种技术不易被发现。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领域中的应用,来自于植物、微生物中分离获得的大量外源基因以及借助于多途径的基因转移技术,可以实现跨越品种和遗传障碍完成远缘杂交,以获得遗传性状优良的林木资源。三是克服了林木生长时间局限性,提高了林木优良性状选择的精度,提高了育种工作效率。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将育种目标定义在分子水平上的同时,林木育种优良性状选择精度将也随之得到了提高。在选择产生的世代中,利用DNA探针技术或通过生化免疫分析可以精确地识别特定的目标等位基因及产物[9]。另外,目标基因一旦发生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并在早期进行识别,而不必等到林木长成植株或成熟以后,克服了林木生长时间局限性,大大地提高了育种工作效率。

4小结与讨论

经过几代林业人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我国的林木育种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技术手段与相关研究成果已位居领域前沿。就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技术与成果而言,只要是能想到的方法及可行的思路,在现有的技术手段下基本都可将其实现。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任何一项技术都存在自身的缺陷,下面就林木生物育种技术与传统常规育种技术现存在的问题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探讨。一是在实际的育种工作过程中,有两大难题长期困扰着育种工作者,一是培育新品种现存的基因得不到满足,虽可通过多次复合杂交来积累有关目的基因,但育种的时间太长受到限制。二是基因存在的协调问题,当外来基因被引入到原有的基因群体中的协调问题[10~11]。依靠传统育种方法,这两个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生物技术虽然有了理论准备,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根据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一个生物的存在都是优胜劣汰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的控制系统都是长期进化所得到的产物,新的基因的导入必将对生物原有基因组的遗传控制系统产生干扰现象,因此,导入的外源目的基因并不一定都会达到目的,产生预期的效果。所以,林木传统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整体,目前在较完备的传统育种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领域中的应用未来与发展前景广阔。二是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领域的应用所产生的效益显著,但目前已建立起来的较完备的传统育种技术体系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不过无论采用哪一种新的技术和方法所得到的新的品种及品系,最终都必须通过田间试验来确定其形状表现的稳定性,因此,在林木培育的技术研究与生产活动中,必须将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取代另一个的关系,育种学的发展未来将是生物技术理论和传统育种体系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学科[12]。在林木育种未来发展过程中,仍需要将这两种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为我国的林业育种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沈熙环.林木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毕影东,杨传平.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7(06):23-28.

[3]徐纬英,张培杲.我国林木良种工作回顾与展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87.

[4]郑勇奇.常规林木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03):10-17.

[5]张德强,张志毅,杨凯.杨树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06):79-84.

[6]张德强,张志毅,杨凯,等.分子标记技术在杨树遗传变异及系统分类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01):76-80.

[7]贺成林,李云.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04,19(01):82-89.

[8]饶红宇,黄敏仁.杨树基因工程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林业科技开发,1999(04):3-6.

[9]张志毅,林善枝,张德强,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Z1):254-265.

[10]陈道雷.我国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1]张蓓蕾.生物技术立法价值取向冲突问题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第4篇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依据我国农业生物育种的现状及发展目标,以“培育农业生物新品种、实现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开发新品种繁育技术,建立良种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专项实施,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化创新体系。力争在我国基础较好的主要农林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近期生物育种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重点领域为:

(一)重要农作物新品种。以高产、优质、多抗、高效、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产业化为重点,择优支持超级稻、功能性专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高产多抗玉米、优质专用玉米、抗虫杂交棉、高品质棉、优质专用大豆、双低油菜、双高甘蔗、设施蔬菜等新品种的产业化,促进具有显著特色的农作物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形成和发展;

(二)优质畜禽水产新品种。以优质、大宗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为重点,择优支持优质良种奶牛、瘦肉型良种猪、节粮型蛋鸡、优质肉鸡和淡水鱼、海水鱼类新品种的开发与产业化,促进优质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发展;

(三)重要林木新品种。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择优支持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防护林、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材林新品种的开发与产业化,形成林木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等。

二、专项的实施目标

实施生物育种专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整体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项的实施,促进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新品种的选育及其产业化,培育和推广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种,形成我国相应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推动农业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提升我国农业生物育种创新能力。

三、安排原则

为确保农业生物育种专项的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强化创新、优先示范,合理布局的思路,面向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的重大需求,以优势技术和优势品种的产业化为重点,促进产业集聚,加强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化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并做好与相关投资项目的衔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农业生物新品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开发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物新品种的经济性和形成产业化配套技术为核心,以农业生物新品种的选育、示范基地建设、新品种产业化等为主要内容,促进重点技术和产品的新突破,加速形成我国农业生物新品种的产业技术基础和优势领域。

(三)促进产学研联合,项目的选择应注重依托我国特有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扶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品种、技术等方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挥国家投资引导的作用,促进企业和社会投资发展农业生物新品种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应按照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开展项目组织、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核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相关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应是行业或区域内有实力、有影响力的企业,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确定项目主要品种应结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的特色,选择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当地有代表性的品种,需是近期鉴定或取得新品种证书。对于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才能生产、经营的项目,须提供相应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五)各项目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项,我委批准的生物产业基地申报项目的数量可适当放宽到5项。

请你们对已完成项目备案程序、并符合专项重点内容的项目进行认真审查,组织编写资金申请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在*年3月20日前,将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简介和有关附件等材料一式三份报送我委,同时提供电子文本。

生物育种技术范文第5篇

1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

目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利用人为的因素,将DNA在生物体外剪切,之后再拼接,从而使基因得以重新组合,在对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后,将得到的新的基因导入至生物体中。转基因技术能够根据工作人员的需要,提取出符合要求的基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利用转基因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多细胞的生物进行仔细而严格的检测,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首先要把生物体内的细胞进行单独的培养,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这些单独的细胞转变成一个个完整的个体,再进行检测,检测应不应该对这些完整的个体摄入目的基因,如果摄入了目的基因,检测摄入基因的个体有无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就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研究。将转基因技术推广并应用到农业种植的过程中,能够使农作物的产量及其质量大大地提高,这一技术主要是通过将一种优良的农作物基因,转移至与之毫无关联的农作物当中,从而实现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我国农业种植中应用的较为普遍的转基因有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种子贮藏蛋白基因以及植物抗病基因等等,转基因技术已经在我国有了广泛的应用,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杂交育种技术作为转基因技术的一种,操作方法简单,更容易被掌握,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广,我国的杂交水稻就是充分利用了杂交育种技术,通过合理的使用杂交育种技术,使农业种植更加容易,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具体点来说,就是以全能性的细胞为前提,利用人工诱导的方式,使农作物组织可以在无菌的情况下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的一种技术,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作物的繁殖速度,培养出优质的农作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组织培养技术还可以防止病毒对农作物的伤害,利用该技术培养出的农作物更加的经济环保。在具体的实施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作用于农作物中的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的条件,使温度、光照以及湿度都保持在最佳的状态,同时也要特别注意pH值、渗透压等的化学条件。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的过程中,会激活农作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进而使农作物发生褐变,如果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褐变现象进行处理,会对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当发现农作物发生褐变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对农作物组织的初代培养时,通常采用诱导或者是分化培养基,从而培养出无菌的材料以及无性繁殖系统。

3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与传统的利用化学方式制作农药不同,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主要是将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产物当作农药制品的成分。利用生物技术所制作的农药,不仅环保、使用效果好,而且能够使农作物的耐药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推动农业的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物农药的成分是从生物的组织中提取出来的,所以生物农药的产量较少,价格也比较贵,而微生物又因其易于控制、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受到了重视,据有关资料表明,将生物合成的相应的药物成分的基因移植到微生物的细胞当中,可以有效地解决生物农药产量低、价格昂贵的问题,比如用于防止过敏的转基因大豆等,所以,将生物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种植当中,利用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4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