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学科课程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精选

生物学科课程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第1篇

实验是初中生物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获取知识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是文字表述的重要辅助,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概念、原理及规律就如同空中楼阁。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苏科版生物学新教材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通过观察和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学事实性知识,而且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即使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也应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而绝不能把实验做在黑板上、讲在嘴巴里。首先要重视教材里的实验课。如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最快”的探究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不同的材料,自己去亲身实验探究。课堂上有的学生将蚯蚓放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有的放在包装盒纸板上,有的放在软软的海绵上,更有甚者将蚯蚓浸放在水里。通过观察比较,直观得出结论:姐卿在粗糙的硬纸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运动须依靠刚毛的协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才爬得快。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他们乐于动手,热衷探索,教师只要做好组织引导,巧妙引导,让学生大胆实践,学生就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其次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当然这绝不是让学生上网搜、直接抄、随意编,而应该组织学生真正参加实践活动,以学生感兴趣的生物学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或小组活动方式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知识。如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的关系等课题,从而建立起师生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关系,有效提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生物学科价值。

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者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三、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四、总结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第2篇

生物世界是絢丽多彩的,因此,生物课程资源无疑也是丰富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在。诚然,教材编者、教研人员和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应该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但是,如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必将对学生个性品质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产生奇特的作用。如在学习“花的结构”一课时,笔者曾发现一个怪现?象:教师和学生都用鲜花实物标本学习了花的结构,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但课堂检测的反馈显示,学生对结构知识点的掌握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特别是将桃花换成百合花后,学生更是错误百出。教师细心回顾课堂后“发现了症结所在:学生带到课堂上来的都是很容易买到的康乃馨(虽然颜色有异),导致学生缺少对不同种类花朵的观察、比较与解剖,所以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启示教师应该研究解决一系列与生物教学计划相关的问题。如,生物教材所涉及的各种植物有哪些是可以通过校园种植解决的?哪些可移栽?其他标本如何解决?校园小池塘可养殖哪些生物?如何分工?这样一来,一个班的学生就可能观察到十几种花,在动手解剖时就能轻松掌握本课的知识重点。又如在学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课时,很多学生都对课文提到的“病毒能帮助完成转基因过程”这一点非常感兴趣,少部分学生还能讲出一点小知识,但仔细追究发现,大多数都只停留在对“转基因”这个名词本身的记忆印象上,而对概念的内涵却知之甚少。于是我提议全班学生围绕“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分组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课时进行小组比赛,看谁找得又多又好。结果,每个小组都能找到一些新奇有趣的资料,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可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加以深化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此,大部分学生都开始养成自觉收集学习资料的习惯,每当学习某些内容需要举例说明时,通常都能有不少学生能帮上忙。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学习素材,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拓宽了他们的学习领域。

二、让学生成为情境问题的主动思考者

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考空间。例如,在学习“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选用学生都熟悉和喜欢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子(父女)的图片并提问:为什么他们长得如此相像?由此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便可进一步提出:那么决定子女相似于父母的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的什么部位呢?通过设置悬念,触发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情趣,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理解课文。顺势结合课文中提供的相关图文资料信息,提问:“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是怎么产生的?请观看影片《小羊多莉的身世》。”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对分析解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难点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像让学生清楚了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催生着学生更深人的思考。接着教师拓展提问:“你们对争议比较多的克隆人这一事件有哪些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在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后,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支持的证据,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周围热点问题的关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也无需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不要求他们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或者掌握什么新的知识,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仅仅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

三、总结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第3篇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的内容要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一)在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本科生“植物生物学主题研究报告”活动。主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集中关注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3、阅读整理文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不认识;对一些中文专用术语不理解;是对一些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不了解。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论文的理解。为此,教师要简单介绍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介绍相关的辞书、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单独辅导。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研究训练。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弥补了理科教材中的知识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或由于受学时和表现手段的限制,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论形成过程介绍较少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在组织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联系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程中,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价值,求知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课题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现成的参考资料少,就需要自己构思,相互讨论,查阅各式各样的资料,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任何成果,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在课题报告或小论文完成后,还可安排答辩,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由于以上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高年级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实验阶段时,接受训练的学生能够马上开展研究工作,在有限的毕业论文时间内能够做出更多的研究结果,受到指导教师的普遍夸奖,毕业后也得到校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第4篇

遇到新鲜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这是人的本能,新的教学内容所出现的模型、挂图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利用身边的实物或者生物模型引入新课,是生物学科独特的方式,也是最简洁、最直观的方式。这种导入法能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同时,利用模型和挂图把微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探究。这种方式导入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中很常用。在学习生物的种类时,可以利用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讲人体的结构时,可以利用心脏、眼球等各种组织、器官的模型、挂图。高中阶段可以利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各种细胞器的结构模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引入相应知识的学习。有些模型还可以拆分,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形象的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感,同时又突出重点,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

2.最直接———剖析课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一开始就直接指明本节课的课题,这种导入方式直截了当、干脆利落,点明了学习内容,提出了学习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我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直接板书标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标题分析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剖析出主要内容无非是研究清楚两件事:为什么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直接点明要点,让学生心中有数。

3.最生动———巧设悬念

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设置适度的悬念导入新课,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能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新课程教材中,在一节课的开始加入了“问题探讨”一栏,有些可以好好利用一下。比如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可以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设置悬念:假如你流落到荒岛上,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你认为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教学过程中,学生显然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争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归结起来有两个方案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我在教学中的多次尝试表明,支持第二种方案的学生会远远多于第一种。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第一种方案是科学合理的,看来这次只能“多数服从少数”了。可以预料到多数同学肯定是不服气的,“为什么呀?”质疑声一片,当然“随着本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了”,自然引出新课。

4.最亲切———生活实践

生物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若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但又无法从本质上加以解释的一些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导入新课,最容易产生共鸣,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最巧妙———科学故事

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如果在讲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他们是非常愿意听的。所以教师可结合所教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

6.最唯美———创设情境

新课程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堂不再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活动,而是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我们不得不感叹,生命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情感十分丰富。而我们又不得不庆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情境,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可以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新课程教材中每一章的导言及图片都设计的很精美。在开始新一章的教学时,我经常会以教材中的素材为基础,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加工后导入,画面感极强,引人入胜。

7.最具说服力———实验导入

生物学科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微课程设计;应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与自主化,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辨别真理的技巧。而高中生物是一门注重科学素养,探寻生物奥秘的自然学科,其学科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层次性,从微观到宏观,从分子到细胞再到个体等,涉及生物界的方方面面。而这包罗万象的理论中,不乏一些比较抽象和原理性极强的知识点,单纯靠课件和动画来说明问题,难免显得力不从心。而微课程的引入,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这一缺陷,精致短巧的微课程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难点有的放矢,能够有效拓展学科知识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知层次。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加深印象和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从微课程的特点入手,探讨如何将微课教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于高中生物教学之中。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微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一)整体内容的设计应注意学科的系统性

整体来看,高中生物教材的编排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从微观到宏观,从生物体内部到大自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相关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渊源,某些知识内容既是其他知识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又是其他知识内容的演化与完善。纵观高中生物整体知识结构,既包括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生物的特性与性状,也包括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影响生物多样化的原因及因素,从而实现生物知识的科学探析。因此,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设计必然需要遵循学科系统性的准则,以体现生物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比如,学生在认识“生物体中的新陈代谢”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恰到好处地将酶的性质与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机整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中的生化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新陈代谢的认识。相比之下,如果孤立讲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往往会显得乏味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微课程分节内容设计中注重知识的延展性

微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带有教学内容精简短小、信息丰富的特点,能够在优化教学方式的同时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因此,在设计高中生物的微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在合理考虑教学内容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延展,才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教学很多,但现实是学生进入实验室由于动手能力欠缺,往往很难看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自然对教材强调的知识点印象不深,因此,实验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始终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可以将实验环节分块拆分,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和操作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改进实验方案,既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比如,在“有丝分裂”章节,教材安排有一个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的观察,其中关键流程解读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微课程可以针对这四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既展示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环节存在的必要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观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学生呈现不同材料的有丝分裂实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课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领域

(一)将微课程应用于抽象概念教学之中

中学生物的内容多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生态系统、内环境稳态和神经系统等等,但也不乏与生活脱节的抽象概念,比如“基因改造”“蛋白质工程”和“等位基因”等等,学生只能从书面描述去理解,往往前面看了后面忘,而微课程可以为学生呈现基因改造的原理和改造的过程,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具体情况,图文并茂解读等位基因,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抽象概念的具体意义,如此一来,学生自然印象深刻。

(二)将微课程应用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中

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中识记的内容较多,而学生经常会出现知识点间张冠李戴的情况,利用微课程可以有效整合本节或本章乃至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比如,光合作用中,学生对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分不清,在图上凭感觉判定,作业是事倍功半。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微课程,针对易混的知识点进行专门辅导,搭配具体的例题,配以详细的解读,学生反复观看后,慢慢就能明白并学会使用。这样既能解决上课时间不够用问题,又能解决学生参差不齐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