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课堂

生物课堂范文精选

生物课堂

生物课堂范文第1篇

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1.融合科学和人文,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1世纪的生物学教育,应该更加关注社会,贴近于生活,密切联系生产实践,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任务。在肯定“双基”的基础上要强调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遗传、环境、非智力因素等各种原因的作用,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只要学生不断地努力,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3.突出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突出探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乐于探究生命活动,勤于动手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逐步学会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获取新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生物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与创新。倡导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而且还要教会探究的方法。

4.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要抛弃传统的决定者的角色,成为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者,学习活动的咨询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真诚地接受学生,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正确意见。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

5.注重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让学生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自身特长、学校的设备和条件,设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二、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为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的实施规定了方向,也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有着密切关系,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切合学生实际,也要切合教学内容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大胆质疑,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能力。

3.开放性原则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树立开放意识,适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使高中生物教学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走进生产实践。同时又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现一些与高中生物教学相联系的问题——即以社会、生活、生产来促进生物教学。真正做到把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

4.全面性原则

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生物教学的特殊需要。将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关心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关心家乡、本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起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

6.直观性原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彻好直观性原则,使用好直观教学手段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因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内容很难用教师的语言说清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与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为了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所设计规划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有序过程,它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所做的一种整体规划和设想。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

1.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构建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既是评价教学过程的标准,有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上课就有了中心和主题。教学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的教学目标,学年(或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或章的教学目标、课节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文中所提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指课时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生物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方面、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对知识的教学目标可按照教学大纲分为四个水平层次,如表1所示。

表1知识教学目标水平表

层次水平教学要求

A知道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

B识记记住知识的要点,能够说出它们的大意,能够在有关情境中识别它们

C理解在识记基础上,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能够对不同知识采用适当的

形式(文字、图、表)予以表达

D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能够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运用知识对有关的见解、实验方案和结果进行评价

对技能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两个水平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技能教学目标水平表

类别水平教学要求

Ⅰ理解、掌握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初步掌握有关的操作技能

Ⅱ独立完成、学会探索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理解探索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初

步学会探索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根据上述水平层次可参照以下几点设计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掌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

2)能正确选择并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相关问题。

3)了解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4)能创造性地思考,能提出不同的见解,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2)过程方法与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高中生物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于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和掌握科学方法,以形成科学能力。当学生忘记事实性知识时,留在学生记忆中的应该是观念、思路、方法。对于过程方法与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如表3所示。

表3过程方法与能力领域教学目标水平表

层次行为动词

A参与、体验、感受

B意识、观察、讨论、操作、探究、交流、合作、体会、认识

C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创新、发展

根据上述水平层次可参照以下八点设计过程方法与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

1)认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2)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3)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

4)主动参与实验等活动,善于动手操作;

5)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提出不同见解;

6)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能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信息;

7)能恰当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8)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情调、情绪或接受与拒绝程度,这类目标中可分为三个水平层次,如表4所示。

表4情感领域教学目标水平表

层次行为动词

A体验、感受、接受

B关心、热爱、认识

C初步形成、树立、养成、运用

根据上述水平层次可参照以下五点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

1)有较强的求知欲;

2)学习兴趣浓厚;

3)能主动参与讨论、探究、思考和操作;

4)遇到困难时,能利用各种方法去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5)能通过所学知识对个人及社会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2.教学课时的划分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1)结合实际划分教学课时。教师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学校条件与设备,结合校本课程及当地的课程资源,恰当地制定出本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划分好相应的课时内容。

(2)按照新课程理念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生物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反映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求。

1)选取适应学生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只起到奠基的作用。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一要选择最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生物的物质结构基础

知识。二要选择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因为学科的主干知识一般都是学科中最基础、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知识,它构成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纲”。

如生物体的结构组成,生物体的功能,遗传和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三要重视生物实验与实习,突出生物实验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尤其是突出探究式实验和实验设计。

2)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生产实际。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更接近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引际,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生物学所关注和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压缩脱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偏难、偏旧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生活的内容。精选富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新情景、新材料,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合作学习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切感受知识的实际意义,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广泛渗透和应用于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中领悟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学以致用”。

3)注重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仅就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不应仅仅局限于照搬教材,以书本为本位,更应注意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开发和开放课程资源,让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生物学问题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能反映生命科学新进展的生物学信息带进生物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内容的容量和深广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来恰当地确定。

4)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科学经历了从整体的模糊认识到分门别类的研究,再发展到整体的理性认识。科学的日益分化和综合成为主流,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与化学、生物与物理、生物与环境等领域的联系日益加强。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任何一门学科就能独立完成,所以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是首位的。就生物课而言,除各学科通用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当设置足够的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配备生物学图书及报刊、教学挂图、实物标本、模型、投影片、音像资料和教学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建设生物园(或生物温室),校园中的生物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课程资源。

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只是为教师准备的,其中不少资源应当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图书馆或资料室、生物园、生物实验室等,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所需要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做探究性实验。

(2)积极利用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社会提供的课程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等。

农村学校具有独特的优势,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利用上述课程资源的方式有多种。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是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此外,也可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座谈等。

(3)广泛利用媒体资源。媒体资源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上关于生物科学发展的信息很多,这些信息在教科书中,不可能及时而全面地反映,师生可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

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应当注意信息源的可靠性和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提高学生信息评价的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课程资源可以利用。如:生物方面的书刊、盆栽植物、饲养的小动物等。都会使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为学生学习生物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4.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组织形式通常是指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一般而言,教学组织形式多以组织学生的方式为基点分为三种基本形式: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辅导。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的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教学一般是以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的,它是根据年龄或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程表来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仍以集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在于能够节省教学资源,节省时间与空间。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特长。针对其局限性,当前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坚持以班级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适当采取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来弥补班级教学的不足,如:很多学校在一些学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选择分类别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2)分组教学一般是将四人以上,十人以下的学生编成一个个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教学的某些不足,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密切联系、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生物课的实验、研究性课题及课外活动可采用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

(3)个别辅导是解决个别差异问题的最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并不仅仅是教师个别地教,学生单独地学,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最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结合教学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辅导在生物教学中各有长短,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分组教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辅导则重视思考的个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工具、环境)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途径、方式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1)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应用特点。

讲授法讲授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大容量高效率地系统地传授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盛行不衰。但讲授法容易使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提供信息的被动地位,从而形成“满堂灌”、“填鸭式”。应用讲授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要具有启发性,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中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

谈话法谈话法通常是在“师生问答,启发教学,学思结合”中展开的,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设疑引思,师生谈话。

有人认为“一问一答,就是启发”,这是对谈话法教学的误解。谈话法要非常讲究“问”的质量和技巧,提问是为了思考,“提问”要具有合理的思维强度才能引发思考,因此谈话法所追求的是学思的有机结合。

讨论法讨论法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常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人际互动、互教互学。它要求创设一个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氛围,在这一氛围中,竞争、合作和个体化行为兼容并存,充分体现师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探究法高中生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法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究法是当前生物教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常是在“问题中心,自主探索,重在发现”中展开的。应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生物课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学生既是对所探究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

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不仅为追求发现而学,而且为追求自身发展而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探究法教学具有较大的内在学习动力。但探究法教学用的教学时间较长,相对教学效率不如其他方法。

实验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新教材中又增加了很多实验内容,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更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热爱生物科学和发展智力的好方法。实验法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独立实验,课外兴趣小组研究实验。

自学辅导法自学辅导法能较充分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它是对讲授法的一种改造,主要是把原来由教师系统讲授的部分,改为在教师所设置的情境诱导下由学生自学教材,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和教师的积极诱导,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它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学生自学作为整个教学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实行学在前,教在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采用自学辅导法,必须要加强课堂调控,随时排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干扰和消极干扰。吃透教材、贴近学生、学会循循善诱,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此外,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演示法、实习法、尝试法、练习法、观察法、比较归纳法、电化教学法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1)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否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即变注入式、封闭式的教学为启发式、开放式的教学,变学生被动注入的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以真正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

2)依据教学中的各因素来选择。“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一堂课的教学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条件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应当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指导。

6.教学媒体的设计与选择

生物教学媒体是在教学过程中,用于负载生物教学信息以实现信息传递的手段和工具。通常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传统的教学媒体是指常用的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剪贴图等,现代教学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来存储、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1)教学媒体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能正确、规范地反映生物学事实,不能因教学媒体的使用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歧义或偏差。

2)有效性。能清晰地、完整地向所有对象传递有关教学信息,实用性和表现性强,并有较好的交互性。

3)方便性。便于准备、使用和控制。

4)经济性。准备和使用时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较少。

(2)教学媒体选择的相关因素。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的设备与条件、各种媒体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特长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媒体。

(3)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媒体的正确选择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具有固定性,可重复性、扩散性、通用性、能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性和功能。具体使用情况可参见表5。

表5媒体使用情况表

和识点学习

水平媒体

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

时间资料

来源媒体在教学

中的作用媒体使

用方式

(4)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光线、色彩等多媒体综合起来,能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教学效率。

7.编制教学流程图,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是指用计算机流程图的方式来表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等教学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教学示意图。它代表着浓缩了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反映分析和设计结果,表达教学过程,描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教学流程图中常用的表示符号如下:

教学过程流程图的设计可参照下面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流程图(图2)。

8.教学过程的实施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传统教学中“没有判生”,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培养学生主动刻与,乐于探究的优良品质。

(1)注重师生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觉地转变角色,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强调师生互动,求得共同发展。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辅导者、合作者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引导学生能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调查、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转变学习方式,突出探究式学习。改变学习方式,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是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验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3)要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教师要能够自觉地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组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资料和事实的处理方法等。

(4)注重实验的探究功能。目前,高中生物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加大了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教师只注重讲知识,而忽视了实验操作的功能,甚至出现了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长此以来,学生不仅感到生物实验枯燥无味,也没有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与能力,更无法进行独立实验与设计实验。因此,每位生物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生物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实验教学所体现出的探究功能,保证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探讨结论,能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获取了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注重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生物学是侧重于研究生命现象与规律的科学。教学内容往往比较抽象,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信息获得真实的感知,容易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另外,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教学过程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的设各与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长,积极创造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尤其要注重将现代教学媒体(微机、实物投影、录像等)运用于生物教学中,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教学评价与学习过程密不可分,是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基本反馈机制。教学评价应当处于“实现目标的活动一评价一调整’’的循环往复中,通过反馈,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将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1.教学评价的原则

(1)评价应以教学大纲(或课标)为依据,根据教学目标进行。

(2)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或课标)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3)评价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评价的目的,确定不同的评价项目和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

(4)评价要公正、客观、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给予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

(5)评价应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提倡实作评价,即通过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或类似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果。

(6)提倡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评价,以适合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学生参与,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评价中展示才能。

2.教学评价的内容和类型

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应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目的可将教学评价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以提问、测验、观察、记录学习情况等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可适当调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学生学业成绩中的比例,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3.教学评价的方法

在实施评价时,评价的方式和工具是否适合是决定评价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以及编制优良的评价工具是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例如,要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或科学态度等,一般的书面测验就很难达到目的,比较适当的方式应该是观察、写报告、谈话或实验考试。

(1)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学生学习记录卡是教师用于系统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工具,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记录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记录卡可由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主要项目包括:①学生的课堂出勤情况;②开学初学生的学业基础测试结果;③学生的课堂表现;④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⑤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⑥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和完成实验报告情况。

(2)阶段性测试和终结性测试。阶段性测试是指在完成某一章节的教学后进行的随堂测试,属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测试是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所进行的测试,属于终结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命题中,引导学生对一些生物学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并对解释做出分析是评价学生学业成果的有效方式。这种测验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现代教学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主题,供小组成员在课内或课外合作完成。教师可根据小组活动过程和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评价。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以达到全面、合理、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小组整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小组活动目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互动情况和学习报告质量等。个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4)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评价可利用实验操作检核表等工具。利用检核表评价操作行为时,只要依次列出需要考核的行为,然后,观察被考核者是否表现了这种行为。如果是,考核者就在检核表相应的位置做一个记号;如不是,则不做记号,直接转人下一个项目继续考核,检核表的制作应以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为依据。可参见表6。

检核表现操作行为要点检核标准

A(1分)B(0.5分)C(0分)

检查材料器具(1)检查材料器具是否完好齐备(紫色洋葱鳞茎、尖头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瓶、吸水纸、浓蔗糖溶液、清水等)。

检查了,并能正确说出各材料器具名称

进行粗略的检查,

不能完整地说出各种材料器具的名称

没检查

洋葱表皮

临时装片

的制作(2)用纱布清洁载玻片和盖玻片用纱布朝一个方向擦拭,玻片清洁用纱布来回擦试,

玻片基本清洁没有操作此步骤

(3)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滴适中水过多(数滴)或水过少(滴管直接接触载玻片)

没有操作此步骤

(4)撕取一小片颜色较深的洋葱上表皮撕下的表皮较薄且大小适中撕下的表皮较厚、过大或过小撕下的表皮过厚、过大或过小

(5)用镊子将撕下的表皮放在水滴中符合操作要点没有使用镊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有关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可引导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进行深人的探究,并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探讨结论。对于善于改进实验和探究实验的学生要给予支持与帮助,并适当提高评价的分数。

(5)探究能力的评价。对探究能力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评价时,探究的课题由学生自己确定,对于确定课题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没有已知答案的探究课题。对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和指导。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应根据探究活动的类型来设计,例如,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评价可包括完成以下方面的情况:①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②制定实验计划;③实施实验计划;④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调查问卷、同学互评等途径进行。在建立的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都应该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的表述可以是等级评定,也可以是对被评价者的行为、志趣、态度等的客观描述,还可以是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等等。

4.教学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式应尽量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加强自我调控。

(3)重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4)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及时进行评价。

(5)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实质上可以从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师评价学生的过程中直接反映出来,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关注,以便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2002.中学生物课型与教学模式研究.广州:新世纪出版社

生物课堂范文第2篇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生物教师要树立“大生物课堂”观。生物教学不再限定在校园的课堂之上,田野或池塘都是学生了解生物现象、探究生命规律的最佳场所。例如,在讲解有关食物链的关系时,笔者就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的小池塘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池塘的生物各类,思考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在校外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些学生还利用鱼钩或笊篱等工具捕获了一些小鱼虾,对于一些既熟悉又不知名字的植物进行了认真观察,并画图以便深入研究其特性。在课堂交流时,教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一个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的小池塘内,既有芦苇、荷花、小鱼、小虾,也有细菌和真菌,还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与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二﹑生物课堂上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激发思考的“催化剂”。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抓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解《植株的生成》一节时,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共设计了以下问题启发大学进行自学与探究:

(1)种子萌发后幼苗是怎样长大的?

(2)植物的根是如何生长的呢?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

(3)为什么会是伸长区生长最快?

(4)枝条是如何生长的呢?茎、叶、芽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物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1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2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3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4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5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与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许多因素有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杨兆山.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邓卫民.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教学[D].郑州:河南大学,

2007

生物课堂范文第4篇

1激起学生兴趣并引起其注意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引起注意是用以唤起和控制学生注意的活动。激起学生兴趣并引起注意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其常用的方法有:(1)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因为问题本身就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并促使其思考,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随时与以往高考题联系,以加深强化学生理解记忆;(3)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感知并体会到知识的价值;(4)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调节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适当的强调符号,改变说话的声调等。例如在讲授营养物质代谢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你今天吃了哪些食物?食物中包含哪些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你体内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在它们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会一直保持着这种学习热情。

2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告知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后,他们将学会做什么,从而使学习者形成对学习的期望并控制自己的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备课时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进行适当的删改,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较多时,教师应使学生明白目标之间的关系,如营养物质代谢内容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糖类代谢过程;识记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的过程;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通过提问:一个人的早餐是吃牛奶、鸡蛋的营养物质利用率高,还是吃牛奶、面包的营养物质利用率高?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中实际上也包含有许多生物学的道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他们将能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

3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就是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指出学生需具备的既有知识,以刺激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同时,还应让学生了解自己已掌握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利用他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合适观念来同化新知识,有助于避免机械学习。如在学习“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这一教学内容之前,教师可先复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部分知识,回顾糖类、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发生的消化过程、消化后产物是什么?营养物质被吸收的方式、途径分别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们进入细胞内所发生的变化。

4呈现刺激材料

教师呈现的新知识材料应具有鲜明的特征,以促进选择性知觉的内部过程。如学习概念和规则时,教师要使用各种各样的事例作为刺激材料;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的使用时,就安排各种例题,让学生知道这些规则的应用。呈现新材料涉及2个方面:一是新材料顺序的安排;二是教学过程中每次呈现知识内容的多少。呈现的材料应尽可能适合学生的特点。例如在学完糖类代谢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组不同人的血液化验单,要求学生判断哪些人血糖正常?哪些人血糖异常?由此直接引导学生了解正常人的血糖浓度、高血糖、低血糖以及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5提供学习指导

这项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记忆和技能形成。为了帮助学生运用命题、各种概念层次关系等有意义的形式组织所接受的信息,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生物学是陈述性知识为主的学习,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提示或问题,提供思路,启发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学习记忆。学习指导的方式或方法视学习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而定。例如,概念的名称或定义,教师可直接告知答案;但在复杂规则的学习中,教师应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解题规律,让学生发现答案而获得智慧技能。例如营养物质代谢内容的教学难点为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在学生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图解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三种代谢过程的异同,各种物质元素组成的差异等,了解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不是直接转化,而是通过中间产物进行转化的。呼吸作用就是三大营养物质相互转化的枢纽,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个规律,在解题时才会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当然教师进行的学习指导程度,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来确定,因为过多的指导会使理解快的学生厌烦,而过少指导则又可能使领会慢的学生失去信心。

6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是学生知识获得或技能形成的必经阶段,也是教师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呈现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做出积极的反应。通过参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并保持所呈现的信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愈积极主动,学习效率愈高。如教师能在呈现信息过程中插入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心理参与度,这种方式即使不期望学生回答,也能产生推动学生思考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了三大物质代谢过程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一位正在减肥的女士为了减肥根本不吃脂肪性食品,主要吃含糖类和蛋白质的食品,饥饿后还喜欢以各种点心充饥,其减肥的效果怎样?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讨论,最后统一认识:减肥的效果差,因为过多的糖类、蛋白质也可能在该女士体内转化成脂肪。

7提供反馈

在学生作出反应、表现出学习行为之后,教师应及时让学生知道学习结果,这是提供反馈的活动。反馈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学生能肯定自己的理解与行为是否正确,以便及时改正。这种反馈既可以是由学生自我提供的,也可以由外部提供,如教师观察行为时的点头、微笑以及教材在适当的地方出现答案等。另一方面,反馈活动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例如在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新开始的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三大物质代谢的图解很快回答:糖类先消化成葡萄糖,而后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种组织细胞后,发生了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类似于这样的前后对应式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在整堂课上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反馈,使学生的成功学习得到肯定,受到一定的鼓励,就能建立信心,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8评估学习行为

评定学习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回忆并巩固学习结果,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效果的手段。测试是评估行为的主要方式,既可检查学习结果,又能起强化作用。与评定行为有关的测试一般可分3种:(1)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类似练习的小测验,这类测验常常能准确地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各种练习,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教师或教材的反馈,学生知道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3)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单元测试,测试形式与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表现出较多创造性,这一测试常常成为决定下一阶段学习的依据。

9促进记忆与迁移

这些活动旨在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来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就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言,教师可提供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供学生回忆知识时使用;就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而言,教师应安排各种练习机会,反复要求学生回忆和运用已学的技能,进行有间隔的系统复习。

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最后,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就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节课而言,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图解(图1),以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

生物课堂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列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两节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实例,论述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说明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重点阐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四、不可大量且频繁地使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