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经济发展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精选

生物经济发展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板块碰撞,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著名的横断山脉,大致在北纬23~33°,东经94~103°之间。山脉南北走向,北高南低,绵延千余里。云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处于横断山脉南段延伸的高山峡谷之中,是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腹地。怒江州人类经济活动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

横断山脉南段山高谷深。白西向东有担当力卡山、独龙江、高黎贡山、怒江、碧罗雪山、澜沧江、云岭、金沙江,形成相对高差达3000米以上的高山峡谷奇观。北高南低,生态地理边绿效应明显,地形破碎而陡峭,耕地分散而稀缺。

冬季受西风环流南支的控制,夏季受西南季风和西风南支槽复合控制。降雨主要得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降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泸水县的匹河以北一年出现两次降雨高峰(3~5月,7~8月)。东西坡降雨差异大)高黎贡山西坡的独龙江年降雨近4000mm,东坡的贡山县城降雨1667mm,云岭西坡的维西降雨951.6mm,东坡的中旬降雨619.9mm,同时深切割河谷往往因存在逆温层和焚风效应,河谷底部降雨量小。因高黎贡山的阻挡作用较强,当气流越遇北纬28°之後,大气中水气含量已大量减少,在贡山丙中洛降雨减至1300mm左右。愈往北的察瓦洛地区又形成少雨的"乾凉河谷区"。

二、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云南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由云南极其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形成的。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各种动植物种类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动植物种类的一半。已知的种子植物240科(裸子植物10科、被子植物230科),占全国301科的79.73%;1984属,占全国3058属的64.88%,13000种,占全国25000种的52%。动物种类也十分丰富,其中哺乳类296种,占全国的哺乳类种数的49.9%;鸟类792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66.48%;两栖类102种,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44.16%;爬行类151种,占全国爬行类种数的39.22%;淡水鱼类399种,占全国种数的50%左右;云南昆虫定名的约2万种。

作为"植物王国"、"动物工国"的云南,生物多样性在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基因三个层次上的多样性是十分丰富的,它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云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北回归线上的一块绿洲。

横断山脉行政区划上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丽江地区和大理州的局部。怒江州生物物种富集度最高,保护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处理好地处横断山脉腹地的怒江州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协调好该地区的人地生态矛盾。

三、怒江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该地区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障碍

怒江州处三江四山之间,面积14703平方公里。北接西藏,东倚迪庆州、大理州,南连保山,西邻缅甸,国境线长449公里。辖四个县,总人口45.8万,居住着僳僳、怒、独龙、普米等十二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6%。

近五十年来,怒江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改善,结束了刀耕火种、捕猎为生的日子。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发展滞后、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增加,目前仍存在很多困难。据1997年统计,全州国内生产总值76007万元、工业总产值41003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62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33元,人均粮食产量31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16元,人均猪牛羊肉产量29公斤,在云南各地州中排位较后,最突出的是10余万人的温饱尚未彻底解决,5万人逐步丧失立地生存条件,环境容量超载。毁林开荒、泥石流灾害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怒江州有四大资源,却未能抓住机遇实现农业杜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怒江的生物资源是巨大的宝库,然而缺乏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手段。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和做好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

怒江州的资源有:

1.矿产资源:蓝坪县金顶凤凰山1.68平方公里铅锌储量1432万吨,是全国第一大铅锌矿,具有品位高、埋藏浅的特点。还有锡、钨、金、银、铜、锑、铍、锶等多种有色金属。大理石估计储量40多亿立方米,主要是项白玉。盐矿丰富,还有云母、水晶、碧玺和海蓝宝石等矿藏。

2.水能资源:大江小河纵横密布,水量充沛、落差大,可开发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

3.生物资源:具有我国从南亚热带到山苔原带各种气候带的土壤和植被。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珍稀种、孑遗种和特有种兼备的优势,是我国寒、温、热三个气候带生物物种的基因库。森林储积1.45亿立方米,林下资源丰富。

4.旅游资源:是著名的"三江井流"地区。大峡谷景观、山奇水险、奇花异草、民族风情最具吸引力。是科考、探险、风情旅游的好地方。

怒江州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富但仍处于贫困的待开发边疆民族地区。全州人口的迅速增长、同有限的耕地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贫困的经济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产生日益尖锐的矛盾。怒江州的经济发展必须抓以下几个问题: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支柱产业,增加投入,加快资源开发。

2.增加教育投入,认真解决教育效益不高的问题。继续搞好计划生育,部分人口要异地搬迁脱贫。独龙江河谷1900平方公里仅居住独龙族4600人,此地已不宜发展农业,可考虑异地搬迁,把该地开辟为国家公园。引入现代农业,提高单产,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培训人才,提高人的素质。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监测,现状;发展趋势,发光菌;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仍以常规化学监测为主,如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LAS、挥发酚等常规化学指标的监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环境中污染物的量,是一个量化的指标,根据这些数据来评价河水的环境质量,但却无法反映出水体中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变化及其敏感,生物监测能够克服传统的用物理、化学指标评价水质的缺点,可以直观的对累积效应等做出评价,弥补传统的使用物理和化学指标评价环境质量的不足,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表现出特殊的意义,成为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1-2]。生物监测就是利用生物对水体、大气、土壤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判断水体污染状况的一种水体污染监测方法。根据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环境监测传统技术与微生物技术的对比

在环境理化指标监测中,利用到化学监测方法和物理监测方法。主要针对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含量、来源以及分布状况等进行监测,需要用到操作复杂的仪器和设备。其中有一部分监测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能较好地反应水体的污染程度。例如制药工业废水,处理后的废水化学需氧量达标排放,但受某些大分子、难降解残留药物的影响,处理后的废水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3]。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监测是近年来环境监测的新方向。通过研究微生物对环境污染以及环境变化的反应来进行环境监测,其操作方法简单,并且环境样本很难受到外界污染影响。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监测有非常多的优势,具有可靠性好、稳定性强、直观作用强的特点:包括影响作用直接、能够十分有效地进行环境污染物探查和筛选,可以做到对污染物长期毒性的早期预报,同时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得到显现。利用微生物进行监测的技术虽然比物理、化学监测有更多的优势,但缺乏固定的标准,监测技术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监测结果的应用具有局限性等[4]。

2微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的相关监测技术

2.1大肠菌群与环境监测

水质情况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检测水中的细菌情况对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水体中的致病菌数量通常很少,很难直接检测出来,通常利用大肠菌群这种间接显示粪便污染的指标来检测。测定大肠菌群的方法是发酵法以及滤膜法这两种方法。在我国水质检测中,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大肠菌群的数量,第一种是大肠菌群数,即1L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数量;第二种是大肠菌群值,指的是从水中检测出的1个大肠菌群数的最小水样体积数,数值与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呈现反比特征。

2.2发光细菌用于环境监测

发光细菌是一类能运动的格兰仕阴性兼性厌氧杆菌,如费舍尔弧菌或者国产青海盐湖菌。这些菌种含有发光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发出蓝绿色或者明亮的可见光。当发光细菌遇到有毒物质时,由于影响到了细菌的新陈代谢,发光强度会变弱甚至熄灭,这种发光强度的变化可以通过发光检测仪进行检测[5-9]。各种液体中的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发光细菌来监测,气体或者土壤中的有毒污染物可以通过吸收或者浸泡的方式将其转移到水体中,再来监测其给发光细菌带来的影响。

2.3鼠伤寒沙门氏菌检测物质致突变性与致癌性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人类的癌症有占据八成到九成是来自于环境影响,化学因素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现阶段全世界已经发现七万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一成化学物质会致癌。化合物的迅速增加,导致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纵观全世界,目前已经有上百种快速测试的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测试方法是致突变试验,其结果能够显示化学物质的致突变型及其潜在的致癌性。

2.4藻类对水质污染的监测

所谓藻类监测是指利用水中藻类植物来观察和断定水体污染的状况。由于水体污染会带来水体在物理和化学条件上的变化,这两种变化会直接作用于水藻状态的改变,通过对水藻种类以及数量构成,加上它们对有毒物质积累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反应以及生化反应,来准确地判定水体污染程度及污染性质。虽然通过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能够检测出水体中污染物的类别以及含量大小,但是也存在很多缺陷,包括不能断定这些有毒物质是否对生物有机体有影响,化学监测结果只能反映取样的瞬间情况,等等。因此,借助藻类监测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以更为准确地判断水体污染情况,从而判断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10~12],用其作为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还是非常合适的。

2.5底栖无脊椎水生动物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测

水体中分布着较多无脊椎底栖动物,主要以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幼虫为主、甲壳纲也常见,软体动物门的瓣鳃纲、腹足纲,环节动物门的寡毛纲、蛭纲也很普遍。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的耐污能力,即耐污值。通过监测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耐污值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具有较好直观性,也能反映出水环境质量的长期变化,克服了常规理化指标只能评价瞬时水环境质量的缺陷[13~14]。

3微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的现代监测技术

3.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实验工具,这种技术目前已经在中国广泛运用,并衍生出诸如逆转录、定量、竞争、多重等在内的较多种类。PCR技术主要是检测无法培养的微生物,将传统分离培养法弃之不用,用来检测包括土壤、水分、沉积物等在内的各种环境标本。该技术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且具有极强特异性和较高灵敏度,使环境监测效率大大提高。

3.2生物酶技术

生物酶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酶抑制技术和生物酶免疫技术这两种。其中前者是利用诸如重金属以及农药等在内的环境污染物对特定酶的抑制作用,加上显色剂,通过观察显色情况来判定酶是否受抑制,从而实现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后者是结合了免疫技术同现代测试手段,将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竞争法、间接法以及双抗体夹心法等方法,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利用现代光学分析仪器进行颜色变化的检测。生物酶技术由于操作简单迅速、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以及特异性强等特点,受到环境监测的广泛运用。

3.3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是借助生物的一系列反应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一套系统。帮助其进行功能性识别的原元件包括微生物、酶、抗原或抗体等具有生物活性以及固定化的生物学元件。将外界对生物造成的理化性质方面的影响通过信号转换元件转为电信号,然后由信号放大装置将其进行放大,从而完成监测。从生物分子识别的角度分析,包括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免疫化学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酶传感器以及DNA传感器等。具有很多优点:体积构造小,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连续监测;造价和使用成本较低,方便扩大宣传和推广;所需样品数量少,也无需样品预处理,并且不需要再额外添加别的试剂。传统的检测方法操作复杂、准确率低,也不能够及时地反映水质状况,利用生物传感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环境自动监测,为环境监测自动化提供了可能。

3.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根据分子间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连续的样品检测、分析过程集成于硅芯片或玻璃芯片表面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然后与标记好的待测生物样品中靶分子杂交,通过仪器对杂交信号的强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生物芯片具有多种优点,包括操作方便快速,具有非常好的特异性和平行性,全程自动化检测,没有任何污染,并且检测过程不需要太多的样品或者试剂,生物芯片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批量筛选环境样品与对其的分析研究中。

4微生物用于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应用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技术)等,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非放射性核酸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志贺氏菌、耶尔森氏菌、粪大肠菌等腹泻性致病菌的监测。PCR技术适用于土壤、沉积物等不能培养微生物的监测,且检测时间短,短时间内即可以完成测试。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用成本会逐渐降低,今后核酸探针和PCR技术有希望取代常规水质微生物检验的方法。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上的研究发展也很快,已达到应用水平。李宗义等人[15]认为微生物传感器能适应宽范围的pH和温度,使用寿命长、分析时间短、价格相对较低等特点,有利于大气和废气监测的亚硫酸、亚硝酸盐、氨、甲烷及C02微生物传感器等。

5总结

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监测有优势也有不足。随着经济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革新,从事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的工作人员以及生物学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研究,使微生物监测技术不断改善和丰富,同时配合其他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发挥出不同监测手段的不同优势,取长补短,更好地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推动环境监测给环境科学带来更多的贡献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珏雅.利用生物监测技术监测水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J].科技与创新,2015(11):80~81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一)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武汉市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制造业发展重地,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与之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的生产性服务业也随之兴起。总的说来,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逐步扩大。2006年武汉市国民生产总值为2590.7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为1279.1亿元,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达583.5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5%,比2003年的21.8%增加了0.7个百分点,2006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6%,比2003年增加了2.8%。近几年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在当年服务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运输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发展放慢,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得到政策扶持之后,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增加值为84.57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06.6%。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从1994年起,武汉市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就一直超过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行业在服务业中并存,这一现象同样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之中,因此,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明显增加,2006年末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在岗职工人数39.12万人,比2003年增加了5.36万人。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及统计标准

生产性服务业,又可称作“中间投入服务业”,也就是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虽然并不涉及直接的物质生产,但同样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由于学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概括也有区别。西方学者比较认同的分类方法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以信息加工和处理为主要任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会计等。而香港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归纳起来包括:(1)专业服务: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组装与构造、工程、测量等;(2)信息和中介服务:电讯、电影、广告与市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出版业等;(3)金融保险服务:银行、保安、保险、风险投资、债务市场、基金管理等;(4)贸易相关服务:会展、进出口贸易、航空运输、海上运输、快件、仲裁与调解等。按照联合国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一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大致包括五个方面: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本文在考虑国际分类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中国及武汉市的实际情况,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流通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具体包括以下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科技教育产业。

二、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分析

(一)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一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利用产业经济学的评价产业发展的指标,结合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三大类6项指标作为评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的依据。

(一)产业发展数量规模指标

产业发展数量规模指标包括产业增加值和产业就业人数,可以反映产业的经济总量和规模大小,以及产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的作用。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口径,本文用生产性服务业在岗职工人数作为反映就业的指标。

(二)产业发展比例结构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比例结构指标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比重和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两个指标,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比重,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GDP之比,是产业经济学中衡量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比重越高,说明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越高;在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指标时,结合统计口径,将指标定为生产性服务业在岗职工人数与城市在岗职工人数之比。

(三)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指标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标包括人均生产性服务产品占有量和生产性服务密度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是衡量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绝对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比重指标的不确定性。其中,人均生产性服务产品占有量就等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总人口之比,人均生产性服务产品占有量越高,也就说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而生产性服务密度即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面积之比,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分布状况,同样,生产性服务密度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

(二)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

首先,从数量规模指标来看,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总量不高,虽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比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要落后很多,上海在1998年仅房地产业一项就达到185.4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更是超过了1000亿元。从发展速度上来看也比其他城市要低。武汉市是我国特大型城市之一,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应该进一步扩大。

从比例结构指标中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在武汉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就业方面也作出了不菲的贡献,这与武汉市历史上以商为重是分不开的。城市要进一步发展,就要倚重生产性服务业,美国在1996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32%,由此可以看出,武汉市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政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质量效益指标主要反映了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效率,由于武汉市的人口较多,因此导致人均生产性服务产品占有量及生产性服务密度偏低,与上海、广州等城市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三、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发展规模不够、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效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果不完整,如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的行业缺乏,科技服务业所占比例太低。另一方面,城市内部需求不高,武汉市很多企业大多依靠外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缺乏信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重视政策引导,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发展结构。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总量扩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以及GDP中的比重。在考虑到要素密集度、劳动生产率、技术带动以及城市发展特色的同时,依据投入产出表进行的服务业内部最优调整规划,武汉市在政策指定中,要倾向扶持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扩大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效率。

第二,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通过政府引导,加大土地、基础设施、土地供应、政策措施、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力度,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有序的聚集。同时,以聚集区为着手点,以点带面,注重行业资源整合,形成一些具有各自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第三,注重市场管理,引导产业内部有序竞争。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也出现了规模化扩张。本地服务业应在积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和范围的同时,汲取外界营养,完善自身发展,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电子化进程,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政府机构或者是行业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市场规则和行业标准,维持有序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市场管理方面以透明、规范、高效为准则。

第四,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人才在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要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首先要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人才培养方面,武汉市要充分利用自身高校与科研机构数目多的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按照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有重点地培养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开拓人才吸引的视界,创新人才吸引政策,积极吸引国际资本运营和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方面的海内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饭社,2005.

[2]吴建利.武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6,(1).

[3]甄峰,顾朝林,朱传耿.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4]张润朋,刘蓉.新经济条件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J].热带地理,2002,(4).

[5]郑卫星.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法研究[J].中国统计,2007,(8).

摘要: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其服务的产品不是卖给消费者,而是卖给生产者,其中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科技教育产业等行业。评价一个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需要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6项指标,对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作出了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武汉;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评价;政策建议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水平相对偏低且增长缓慢已成为当前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但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人多地少是安徽省基本省情,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深入分析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而探讨和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加快全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无疑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安徽省劳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

劳务经济是我国农民开创的一个经济行为和新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其吸引了亿万农村劳动力的投入,渗透到各行各业,就业容量大,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又促进了新的资源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出现,所以被很多地方视为是一个新兴的大产业而着力推动其发展。相比较而言,安徽省对此认识较早,而且抓出了成效。据统计,2001年全省农民外出务工(计770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6)总收入达260多亿元。分摊到全省农民,人均500多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4.5%。而同期全省全年财政收入为309.5亿元。可见,外出民工几乎“再造”了一个安徽。近年来,由于各地锐意推动,安徽省劳务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1、劳动力转移规模越来越大,输出地和输入地都出现相对集中的趋势。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民工才300万人,2001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为77万余人,而2002年达到1059.31万人。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9.2%,其中向省外的占转移人数的62%。另据统计,滁州市2002年劳动力输出开发总数达6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01万人的30.8%,比2001年末净增13.7万人,增长28%。目前,全省外出民工的输出地相对集中在农业大市、农业大县(如阜阳、六安、安庆、霍邱),而输入地则主要集中在沿海或经济发达省市(如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主要从事建筑、运输、采掘、建材、服装、制造、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和电子等行业。有资料表明,到2002年底,安徽省进京的建筑劳务队伍就达9.36万人,在沪民工有125万人,占沪外来民工人数的三分之一,已构成当地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2、劳动力转移层次越来越高,不断拓宽行业和产业链条,一大批能人完成了从农民向创业者的转变。全省从事专业技能工作的外出务工人员已占整个输出人数的26%。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由过去单一体能型和传统技艺型输出向技能型、管理型的高层次转变。2002年,霍邱县冯井镇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脑经营、运输、服务、建筑装璜等领域。尤其是他们在北京中关村所销售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已占到了60%市场份额。目前阜阳市每年劳务输出总量约160万人,在这些劳务人员中,从事非体力型的务工人员已占37%,其中技能型占26%,经营管理型占11%。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一大批起带头作用的能人。如全椒县马厂镇农民李松在广州打工10年学到了技术,2001年在广州创办了服装厂,自己当老板,当年盈利50万元。凤阳县们台镇柳东村农民李志华在外打工搞过建筑、办过化工厂,1997年回镇创业,成立了安徽凤阳染化总厂。目前新生产的硫化染料系列50多个品种全部出口,成为拥有固定资产3680万元、220名职工、年纳税200多万元的私企大户。又如该县板桥镇农民丁国发、张小莉1995年进了浙江东源电器公司,成为生产骨干,2002年被厂方派往突尼斯成套设备公司担任技术顾问。等等。

3、劳动力转移形式越来越活,特色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农办、劳动、农林、水利等政府部门向外地推荐并组织集体转移的,有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党群团体的参与配合的,有乡村两级基层干部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也有农民以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为纽带“亲帮亲”、“邻帮邻”的民间自发组织的大胆探索,还有劳务中介公司市场化运作转移的。但是,不论哪种形式,效率最好的是输出的劳动力能够与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连在一起。实践证明,有特色产业可以带动转移,无特色产业就无法走出家门。特色产业越大,带动转移的能力就越强,劳动力转移中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天长市长秦栏镇农民陈业桃在上海打工经商11年后返回家乡,投资1400万元开办了天森木业有限公司,吸收当地农民480人就业。当地又围绕该企业发展,建起占地2000亩的杨树基地,从而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凤阳县枣苍乡农民王瑞林投资32.4万元种植双孢蘑菇54亩,目前已扩大到100多亩,并且带动全乡发展蘑菇基地1500多亩。据统计,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120元,其中工资性纯收入占33.4%。

4、劳动力转移环境日趋优化。首先是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组织领导机制。如有的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列入了县、乡年度考核内容,成为主要领导紧紧抓在手上、要求务必抓出成效的重要工作。有的乡镇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服务机构,形成了集信息、政策咨询、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为一体的服务网络。阜阳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上联市、县劳动部门职介机构,下达村委会的服务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服务输出人数已占全市民工输出总数的60%。其次是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人帮助排忧解难,促进劳务输出。再一方面就是,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培训体系。获得就业岗位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为让外出民工有一技之长,2000年,和县抓住被国家批准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的机遇,重点对农村外出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目前,该县共有培训基地87个,年培训能力达到3.2万人。至2002年底,该县在京建筑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均达到100%,一线操作工人持证率达到80%以上。阜阳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培训农村劳动力40万人,其中达到中级以上技术水平的约25万人,培训的专业涉及电工、电焊、烹饪、电子、驾驶、服装裁剪、家政服务等20多个工种。

5、外出务工的农民结构发生了诸多变化。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比重增加了;从年龄结构上看,更加年轻化了;从文化结构上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了;从就业结构上看,从事第三产业的增多了,还有一部分打工农民已进入了非体力劳动领域。

6、劳务输出对象从过去单纯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乡共同输出转变。一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开始进入劳务输出人员行列。另外,劳务时间也从季节性零工向长年稳定工转变,目前全省长年在外务工人员占到全部务工人员的90%。

二、当前安徽省劳务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尽管我省劳务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成效并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但同时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1、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2001年底为6324万)80%以上,乡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资源的80%左右。这显然远远超过了农村社会生产的需求。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一部分农民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少农民安于现状、安于温饱,不愿意离开土地、离开农业,有“辛苦2个月,快活300天”的满足心理;二是不少农民不敢离开家乡,不敢外出务工,怕上当受骗和被人欺负,有“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畏难心理;三是部分农民(越是经济落后地区表现越明显)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隐性剩余”之中,生活追求建立在“吃饱穿暖”之上,仅满足于农闲时打打短工,不作长远打算,更不愿扎根城市,走不出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穷窝”的恋家心理。

2、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制约着转移结构的提升和务工收入的增加。农村民工自身素质上的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劳动技能低,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从而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又如一些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苦活、脏活、累活,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数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传统型状态,也是农民工劳动技能低的一个表现。据统计,我省目前外出务工者从事体力工作的占到78.3%,技术工占19.5%,而中高层管理者微乎其微,只占1.8%。上海的125万皖军中,常年从事体力劳动或一般性劳动的人就有96万之多。在北京,农村转移劳动力自身素质的状况,不仅影响到就业岗位的选择,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其经济收入。如皖北地区外出务工者年净收入在4000元左右,而安庆市枞阳县等地的务工者年净收入在5000元以上。“可见,在现实情况下,农村转移劳动力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首先得提高自身素质。

3、信贷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区城内转移及其载体的发展。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了农村经济区域和行业发展限制,更为关键的是,有些县域经济信贷投入不足,信贷资金投入总量逐年减少,增幅趋缓;县域内工商业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和技术发行贷款逐年减少,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贷款转而集中投向效益优良企业的趋势十分明显,或几家金融机构集中向一两家效益好的企业发放贷款。资金大量外流,县域信贷投入增长乏力。从而使得县域内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得不到及时贷款,甚至根本贷不到款,从而抑制了县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载体的发展。

4、现行制度政策的不合理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门槛抬高、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传统户籍制度把户口与社会保障、医疗制度、子女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直接挂钩,使户口成为社会身份的象征。因为没有一纸城市户口证明,绝大多数农民不能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而且在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方面,还要承担城里人不需要付出的高额费用。尽管国家计委、财政部在2001年10月发出了《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但这种现象仍在一些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户藉性质不同带来的不平等意识还体现在,“农民身份”似乎还成了进城务工人员身上的污点。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管理目录,限制农民工从事某些行业,把脏、苦、险、毒工种留给农民工。具体到企业层面上,则存在着农民工与城市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没有相应的保障和福利措施。2001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文件规定,要有选择地使用外地民工,并且对外来务工者从事的5大类23个工种进行限制,不允许外地人员从事保洁、保绿、保安、驾驶员、会计、营业员、电脑等工种的工作。北京市劳动局从1996年起每年都发出通告,公布限制外来人员就业的行业和工种,1996年限制的行业和工种是15个,到2000年时猛增到103个。

5、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不健全制约着转移效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劳动、公安、城建、交通等许多政府部门,但是缺少综合管理部门牵头管理,“龙多不吸水”,谁管谁都不落实,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准确、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在某些地区、某些中介部门时常出现。机制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难以及时全面掌握,转移过程中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难以及时协调解决;另一方面使得农村劳动力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狭窄,经常跑空趟,浪费钱财。据我省劳务输出大县霍邱县统计,在该县输出的35万劳务人员中,由劳动部门组织输出的不到3万,大部分人是托亲靠友,或自发外出的。这种没有经过组织的输出,往往造成外出者因为证、卡手续不全而找不到工作,颠沛流离,空手而返;有的民工不得不降低就业条件,“给钱就干”,收入不高甚至上当受骗。

6、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经营承包是现阶段和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项基本制度,但是家庭经营承包形成的田块零星化、分散化经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没有适度的规模经营,就谈不上规模效益。目前的“人分口粮田,劳分责任田”的两田制,加之农田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从而使得一些进城镇务工农民不能安全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出现了“人在外心系田”的现象。农民在农忙时来回奔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的进城农民因无暇顾及农村土地,而导致了农村土地的抛荒。

另外,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务工的收入预期对其转移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目前城镇下岗职工增加,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范围局限于收入较低的产业和行业,农村劳动力对进城后的预期收入下降,而进城后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预期又在增加,从而导致有些农民想进城务工而不敢进。

三、推动劳务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从完善载体、政策、制度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加以推动。就目前而言,我们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措施的实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人们尤其是城镇居民及管理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目前劳务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无论是农村劳动力自身还是社会上其他成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存在着各种陈旧观念和错误认识。尤其是城镇居民及管理机构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有一种抵触心理。在他们看来,农民进城会抢了城市人的饭碗,会使城市基础设施紧张并带来了城市社会的混乱。这也是一些城市抬高农村劳动力进城门槛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当前城市居民失业增加并不是农民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工农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没有市场。过多的农民滞留农业,不仅农民没有其他就业机会,收入下降,而且城市工业品销售困难。只有通过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才有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变农民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进而为城市工业品开辟广阔市场。因此,各地必须通过政府文件、党报党刊以及电视、电台等各种途径,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对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为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劳务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和法制环境,推动其更快地发展

1、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着力解决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操作政策上要加以完善。首先作为央行的人民银行要继续改进调控手段,加大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创办新的适应中小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需求的信贷品种。针对中小企业资本金不足、风险相对较高的现状,可允许商业银行试办账户质押贷款,对企业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账户监督,把适当放宽贷款条件与严格贷款监督结合起来;有的还可以对中小企业进行资质评估,对诚信程度高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引用民间和国外的资金,加大投资担保基金的力度。另外,由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对象点多面广,情况复杂,仅靠上级银行领导决策确实困难,有些国家独资的商业银行要酌情给予基层行一些经营授权,可增强基层行的责任心,调动基层行的积极性,还应该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贷款责任制,如农业贷款遇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制约,遇到这种情况,不应追究承贷方责任。其次,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扩大地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支持各层次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要加大中长期贷款规模,改变过去的长期项目使用短期性资金的弊病,保证城镇化、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治理生态环境所需长期性资金投入到位。

2、营造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推动劳务经济向广度高度发展。首先,劳务输出工作要逐步由单纯量的扩张向综合质的提高转变。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就业服务体系,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健全基层劳务输出管理服务机构,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务工信息收集、证卡管理和输出后服务等工作,不断完善和扩大现有劳动力市场及其网络系统,扩大覆盖范围,拓展务工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应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如落实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政策,制定具体的土地流转办法以妥善解决农民外出务工后承包土地的税费问题,制定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等等,从而营造有利于推动劳务输出的良好社会氛围。再一方面,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影响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对于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我们应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针对性强、实用性大、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掌握工业劳动技术和三产服务技能,从而提高我省劳务输出人员的技术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我省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而对一些通过从事二产或三产先富裕起来的农村劳动力,应激发和培育他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他们的商业经营意识、国际化意识,从而把农村经济、科技、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奠定基础。

其次,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层次,即要把农民外出打工上升到向城镇、向国外迁移的层次上。一方面,工业化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后者在我国一直处于滞后状况。今后若干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需求,将会有一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下,作为农民工的输入地要欢迎接纳农民进入,输出地也要乐于让农民离乡离土,走的农民越多越好,不要强调要求他们返乡办企业、为家乡做贡献。农民进城与外出农民返乡创业,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对输出地来说,是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但从长远看,如果农民出去多了,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扩大了,加上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商品率也就提高了,社会公共事业也因人口减少而负担轻了,这样同样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输出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我国劳务经济的薄弱环节,但却大有作为。现在我国年均输出劳动力不到10万人(四川省有1万民工在国外,而安徽省几乎没有),而印度每年达120万人,墨西哥有800万。而国际上平均每年需求量在3000万人左右。现在我国的物质产品外向度已经很高,资本外向度也在提高,惟独劳务外向性很低,除了体制的原因外,主要是观念和技能上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应有所突破。

再次,要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服务层次。劳动力外出打工,无论是劳动力数量还是经济收益,都是可观的,堪称一个大产业,那么相应的服务也要跟上。各级政府要为农民提供信息、法律、培训、咨询等中介服务,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大产业对待就应该有相应的投入。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能够超越部门利益的机构,专门负责和统一协调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各类问题。克服目前有些地方多头管理、谁管理谁都不落实的弊端。二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激励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落实,也是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有的职责。

3、营造良好的法制,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是契约(合同)经济。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形,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因此,推动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劳务合同的管理,以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首先,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要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及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和违反合同的责任等内容。其中有关劳动报酬的条款,应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项目、支付形式以及支付时间等内容。其次,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受理劳动合同纠纷。对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采取欺诈和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以及不履行合同的用人单位,要责令其纠正;对农民工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再次,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三)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增强劳务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内动力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壁垒,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步伐。目前,大多大中城市中都有一批进城多年准市民,在新的人口统计中已经将他们算成城市人口,但现存的户籍制度对他们来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使他们成为市民,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应当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理,减少甚至取消落户费用,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转为市民。要在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要实行以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主,要依据申报城镇户口的政策,尽快以导向性的准入条件替代硬性的进城人口指标控制,相应改革就业、入学和社会保障体制,平等对待新进城市落户居民与原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徒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要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目前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开方便之门。

2、完善土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彻底将进城后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土地的不可流动性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进城、制约城镇化的重要因素。如果进城农民依然一脚在城里,一脚在田里,甚至因无暇顾及土地而导致抛荒现象,不仅不能提高自身的收入,而且还会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三条明确指出:“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所以,我们不能让土地捆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手脚,因地制宜地采取土地流转形式,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机会。但当前亟待解决的是,要建立起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要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明确界定集体产权的前提下,保留进城农民继续分享集体积累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合理的税费负担义务。要按照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的办法,使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土地流转形式:推行土地股份制,农民以土地折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制农业企业。或允许土地转让,允许农民将30年的土地承包权一次性有偿转让第三者或村委会使用,受让人同转让方的农民达成协议并付转让费。还可以实行土地置换的办法,即政府建立土地置换公司,进城农民可以将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与城市住房基地按照2:1或3:1或4:1等具体情况置换。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生物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这次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的经济工作,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任务。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等下,崇谷市长将作全面总结和部署,希望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落实。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感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太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耍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对今年经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委提出的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上来,切实增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要在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统一思想,牢牢把握发展大局。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面阐述了2008年经济工作的方针原则,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指导我们今年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一定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三个基本”:一是基本要求。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基本原则。就是要落实“四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好字优先,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基本任务。就是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攻坚力度,确一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总之,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实质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一定耍在深刻理解中把握实质,在把握实质中加深理解,真正把理性认识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正确思路,谋划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发展的自觉行动,全面提高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水平。

(二)要在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中统一思想,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去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主要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市GDP达823.5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0.4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6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85元,分别增长15.3%、26.1%、16.5%和14.5%。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庋趋快,结构趋优,效益趋好的强劲走势。一是工业高位高效运行,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成长期。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4.33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缴税金增长率在“一点一线”地区稳居第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五大重点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7%,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撑。二是农业增量增效,正进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以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呈现新气象。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引进发展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农民实惠明显增多。三是城镇化稳步推进,正处在加速发展的上升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街道美化、社区靓化、环境绿化,更加适宜人居;加强以县城为核心的小城镇建设,全市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四是各项工作亮点频现。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计划生育连获全省四连冠;“双拥”工作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耒阳已位列全省经济强县;衡山、衡东、常宁2006年已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行列。总的来看,全市上下政风和谐,社会大局基本稳定,人民群众倍受实惠,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要在明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中统一思想,增强科学发展的紧迫感。从*的实际出发,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总体耍求就是“突出发展,服务民生”。坚持始终突出发展主题,把第一要务摆在第一位置,在宏观环境偏紧的情况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达到速度、质量、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坚持始终围绕民本,立足民利,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目标,作为衡量发展政绩的根本尺度,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一切以民利为重,一切以群众为本,使经济发展最终落实到群众收入的增加上、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上,真正推进发展成果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牢记使命,不负重托,自觉肩负“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大责任,一以贯之求发展,一门心思谋民利,齐心协力,扎实苦干,努力开创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统筹谋划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

2008年,我市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发展,服务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致力促进民生改善,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上述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走好“四条路”:

(一)大力提升经济实力,走产业强市之路。产业是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支撑。要充分发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依托产业的发展壮大,全面提升*经济实力。

1、要突出工业主攻。突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带动效应,始终坚持把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来抓,大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加快与央企对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央企业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加快与央企对接,能有效地提升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拓展国内外市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耍充分放大自身优势,大力整合资源、资产和资本,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与央企洽谈合作,积极引进中建集团、中核集团、国电集团、中化集团、中盐集团等中央企业落户我市,参与企业改革改制,努力打造一批中央在衡标志性企业。二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围绕优势产业,抓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要集中力量抓好企改扩能项目,重点支持*钢管深加工产业聚集区和无缝钢管系列、水口山金铜综合回收、特变电工特高压百万伏电抗器、建滔化工40万吨离子膜烧碱“双十”后续工程、湘衡盐矿30万吨纯碱配套60万吨工业盐、亚新科欧Ⅲ排放电控燃油喷射系统、风顺车桥变分器、中钢衡重重型矿冶装备生产基地、燕京啤酒20万吨生产线、大唐未电烟气脱硫和三期工程、天雁机械50万台增压器等项目建设;要突出抓好新引进的战略投资项目,重点支持深圳中航、合力叉车、衡利丰陶瓷、瑞达电源、中建水泥、南方水泥等项目建设,确保尽快投产见效;要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配套中小企业,完善、补充、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壮大优势集群产业。三耍加快园区建设,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平台。耍以省级园区为龙头,以县市园区和工业项目集聚区为链节,加大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功能完善、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体系,力争今年每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变化、产业发展要有新项目、工业产值和税收要有新增长。要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及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园区集聚功能;耍集约利用园区土地,提高投资强度,严格项目准入;要优化园区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增强园区发展活力。耍着力加快*深圳工业园的招商和建设速度,加快*钢管深加工产业园的项目引进力度,建设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基地。

2、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按照“调结构、重特色、促增收”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四个一批”战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建设一批规模生产基地。抓好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猪等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确保农产品生态安全。二是引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资金和改策扶持力度,大力引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融资难、用地难等实际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创新和品牌创建,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三是建设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改造提升和引导培育相结合,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加工流通机制、辐射带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分散农户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享受更多服务,在产业链条上获取更多利益。四是抓好一批新农村“示范点”。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切实抓好“百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以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富、村容美、乡风正的新型农村。

3、耍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市上下要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把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进一步优化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提升生活型服务业,突出发展旅游产业,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商贸资源,加快发展商业网点和连锁超市,提升餐饮、休闲、保健、娱乐等服务业水平;积极启动农村市场,支持农民家电产品消费。耍开拓知识型服务业1重点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传媒、信息中介、法律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要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加快建设以综合物流园区为主体、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为依托的物流运作平台;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优良的物流环境。

(二)创新发展模式,走科教兴市之路。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紧紧依靠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在更高平台和更高质量要求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1、要加强节能减排。必须坚决落实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突出工业节能减排,积极推行节能降耗,认真落实单位CDP能耗下降目标任务、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任务、全市耗标煤万吨以上重点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施适用节能技术研发和推广等节能重点工程,提高工业用能效率;强化监管措施,重点对新、改扩建项目及“双超”企业,特别是重点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努力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要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环境。

2、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建立低能耗、高效益、循环利用的增长模式。要采取政策倾斜等办法,大力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各地要认真组织和探索循环经济试点,市直要在有色、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以及松木工业园区,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产业链接技术,实施一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3、要推进自主创新。要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手段,促使科技要素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和主导项目集聚,大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夯实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要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人才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耍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

(三)拓展发展空间,走开放活市之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扩大开放作为求好求快、求强求富的战略举措,坚定不移地走开放活市之路,全面提高我市对外开放水平。

一耍扩大招商引资。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全民动员、全面招商,积极引进一批符合环保准入、土地产出率和财税贡献率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好项目,努力确保招商引资额皮和项目落地率比上年大幅提高。在目标定位上,要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把招商引资与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有机结合,瞄准国内外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大企业、大财团,大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项目;在招商领域上,要突出工业、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投资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外资参与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在招商主体上,要突出企业招商和园区招商,形成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园区聚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在招商方式上,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小分队专业招商与常年招商相结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经常化、全民化、规模化。

二要加强项目建设。项目是聚合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综合生产能力的平台和载体。能否新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仅直接关系到今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刭*今后的长远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耍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努力争取新上一批大项目,以太项目拉动大投资,促进大发展。要坚持领导带头抓项目,坚持部门联动抓项目,全市上下特别是各级级各部门务必增强全局观念,自觉服从服务于项目建设,做到全力谋划,主动跟踪,超前服务,为项目建设大开“绿色通道”;要加强项目建设的经常性调度,督促项目早开工、快建设、速见效,努力在全市形成“全面抓项目、全程抓服务、全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态势。

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营造更加优良的硬环境。因此,我们耍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方面,耍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背街小巷整治,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围绕打造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切实加强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加快旧城老镇改造,扩大城镇容量,做强城镇经济,做旺城镇人气。今年,各县市区要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不同情况,着力打造3-5个有亮点的特色小镇,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效应,不断从整体上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推进成果共享,走民本立市之路。国之兴盛,民生为本。民生问题,事关大局和谐稳定;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目标,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耍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根本立足点来抓,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耍求,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使经济发展过程真正变成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

一要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党的惠民政策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落实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作为推进全民共享的根本措施和重要手段来抓,务必实实在在、不折不扣地将惠民政策贯彻到各个层面,落实刭千家万户,真正让党的关怀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成果,完善贫困家庭学生支助政策体系,创造教育机会公平。要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网络,推进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模式,保障城镇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持之以恒地做好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独立工矿区下岗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探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职工劳动收入水平。

二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工作机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重点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特困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启动建立城镇老年和儿童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任务,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加快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努力缓解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目标。

三要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下大力解决群众带共性的突出问题,对重点民生问题,耍制定日程表,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逐项加以解决;对城镇拆迁、土地征用、劳动保障、企业改制、环境保护、涉法涉诉、水库移民、复退军人等群众反映相对集中的利益问题,要专题研究、逐项解决。要强化安全生产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完善工作责任制,动态解决人民群众信访突出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强化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精神上武装自己,从能力上提高自己,从作风土锤炼自己,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要解放思想,树立干事创业的精神。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这几年我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解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敢于突破常规定式和传统做法,积极探索宏观调控环境下实现科学发展的新办法,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新途径,提出加快发展的新举措;耍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在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中奋发进取,争取更大作为,谋求更大发展。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满腔的激情和信心对待工作,破除求安求稳、自满自足心理,坚持把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摆在全市、全省经济发展的方阵中去衡量、去比较,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化解矛盾的决心,坚定解决问题的信心,做到不为落后找理由,多为发展谋对策,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实的举措,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要加强学习,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耍把学习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善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特点,增强认识和判断市场的本能;加强调查研究,吃透上情、了解下情,不断研究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善于集中群众智慧,科学决策。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时刻间政于民,处处听政于民,集中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耍善于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重点就是抓本质、抓特点、抓难点。党员干部耍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善于抓住那些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工作,握紧拳头攻重点,集中力量解难点,用心研究和破解那些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主要矛盾,绝不能忙无头绪,甚至捡了芝麻丢西瓜,导致事倍功半,劳而元益。要善于总揽协调,调动积极因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加强组织协调。要站在全局高度,统筹兼顾,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正确协调好各方关系,做到谋划全局有韬略,调度全局有策略。要倍加珍惜团结,平等待人,坦诚相处,和谐共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营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要勤廉为政,树立千事创业的作风。作风体现形象,作风体现作为。必须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以良好的形象展示于民,服务于民。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大力倡导和坚持一线工作法,民情在一线倾听,问题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坚决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做官样文章、搞政绩工程;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认认真真抓细节、扎扎实实促落实,做到立说立行、干则干好。要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艰苦奋斗的作风贯穿于作决策、办事情、谋民利的全过程,多关心群众疾苦、多关注弱势群体,多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绝不允许讲排场、比阔气,严禁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要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的成长是党和人民多年培养教育的结果,党和人民赋予了我们职权,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耍严格遵守廉洁自律有关制度规定,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正确对待权力,坦然面对得失,少一份奢糜浮华,多一份淡定从容,始终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廉为政,以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自觉带头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树立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