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设中药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的建议

建设中药学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的建议

1国、内外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

1.1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针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其质量评价体系应该贯穿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轮训等全过程,建立起全新评估考核体系。既要突破现有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束缚,又要突出“应用性”、“实务性”的特点。同时以国家研究生教育结构类型重大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比如及时总结国内各高校、地方对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开展情况与基本规律;认真讨论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理论构架;研究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轮训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积极评价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果;实证(实测)分析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轮训评价体系、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等。并结合实际,逐年加大培养力度,推动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不仅对优化中药学研究生教育类型和结构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必将成为完善中药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作者:朱磊史亚飞潘华峰杨智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