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设论文

建设论文范文精选

建设论文

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和城市建设一样,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规划。我市是过去全国最大的煤炭城市,其上游型产业、资源型产品,决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落后,面对新兴的信息产业,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做好规划,推进应用。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互连互通的传输网络,构筑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会议、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具有自己信息特色的资源数据库,所有这些规划都是第一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网络滞后,信息落后的问题。

二、坚持高标准建设,解决建设不规范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政府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组的决策,统一部署,稳步推进。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的应用平台,重组资产、整合资源、优化资质,避免重复建设、投入割据和人才流失;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利于检索、利于追加、利于更新、利于创新:在软件开发上,以应用开路,要应用得体,应用方便,应用到位,尤其在事关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项目和对面向公众服务的办事项目上,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企业和群众真正享受到政府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在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企业信息化和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三、坚持高质量培训,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创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要培养一支精干的高级管理建设人才;要培训—批复合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人才;要进行政府上网的应用性培训,在领导干部、在职公务员和广大职工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培训,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电子政府”的要求;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四、坚持高水平管理,解决管理滞后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市政府还应成立一个层次高、有权威、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终端、网络、数据库既能产生出源、流、库各自的规模效益,又能发挥出对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要坚持法制的原则,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依法推进;要坚持市场的原则,全社会投入,企业化运作,根据需求,利益驱动;坚持行政的原则,要面向发展,政府推动;坚持效能的原则,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小陈老师工作室制作

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企业文化到底有什么作用?众所周知,当初的海尔集团负债140多万,濒临破产,然而在16年间却又翻身拥有总资产超过160亿、员工超过3万的跨国集团,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当张瑞敏被问到这个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我是一个设计师;第二,我是一个牧师。牧师传经布道,而我是传播海尔文化。”这句话正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它是企业的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它最终还是企业的主要竞争力。

1.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就像汽车里的打火总开关,只有它开启了,其他各个开关以及功能才能正常运转,这正体现出了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在无形之中推动着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员工的有效运转与经营,它就像一块具有特大吸引力的磁铁石,能将企业各个职工夫人注意力吸引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上来,从而推动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文化的要素中,企业目标是关键,只有确定一个科学有效的目标,员工才有努力的方向。所以,各个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应该充分把握好企业文化的这一重要作用,让其从最大程度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凝聚作用

在这一方面,企业文化又像粘结剂,它在增强企业职工同质性的同时又能够使企业中不团结的局面得到扭转,增强凝聚力,从而搞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还能够将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目标等与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目标等统一起来,从而强化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与群体意识,使其互相学习、鼓励,共同进步。员工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心理得到了满足,这样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关心企业的发展。外贸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效利用。

3.约束作用

企业文化跟其他的管理不一样,它的特点就是要从各个层次、各个方位对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等进行改变,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最终使人能够约束自己。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与其员工建立起来的一种契约关系,该关系的建立让员工了解到企业的具体要求,从而根据企业要求从事工作、开展活动,让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约束和评价。如果企业员工的自身行为与企业文化产生的冲突,那么这时,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就能对员工起到一个很好的约束,让其自愿服从企业文化。外贸企业更应注重利用企业文化对其员工进行有效约束,让员工的行为和企业文化统一起来,这样才有助于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站稳脚跟。

4.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约束的同时也有一种激励作用,这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促使员工的价值追求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形成一种有活力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使其心甘情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全部力量。如果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成功,其激励功能不但能使员工的精神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都能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员工创造性和工作潜力、智慧,从而发挥出其最大能力。

5.企业文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的灵魂就在于企业文化,它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动力之源,在增强了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前提下,也推动了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外贸企业提升综合实力走向国际贸易市场有重要作用。外贸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经营产品等因素的制约,更应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来推动企业发展,企业的员工也更应该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善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增强企业竞争力。

6.企业文化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依据

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市场潜力等都需要战略决策来决定,因此,企业文化就成了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根据。通常,在外贸体制改革以及转轨的形势下,我国的外贸企业还有一定优势的惯性延续,一些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主要依靠国外的订单发展生存,因而就不注重企业将来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只注重眼下的蝇头小利而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这也就是一些企业生存的时间不长的原因所在。如果外贸企业能够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并依据其制定好发展战略,那么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走向国际指日可待。

7.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创造无形价值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有形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企业创造出的无形价值,外贸企业尤其如此。企业应牢牢把握诚信经营、互利共赢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持续稳定发展,有机取巧只会断送企业前程。目前的一些外贸企业大多靠与国外客户合作以求生存,这就避免不了与外商投资、外贸企业的竞争,易致失败,因此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的首要选择,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提供动力,为企业的发展找准目标,取得更高的效益。

二、外贸企业文化建设

1.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

企业精神文化体现出企业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的意志,反映出企业的宗旨理念和价值观,也是员工心态的具体体现,更是员工信任企业、以企业为骄傲的体现。例如企业实行统一的视觉形象,建立能显现出企业形象的工作环境、建筑,开展文体活动等,使员工从内心对企业产生主人翁意识。与此同时,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的各个场合(如办公室、网络、板报等)都体现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展现出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员工时刻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

2.企业产品文化的建设

产品的质量、服务等形式体现出产品文化的优劣。有人说:“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命脉”,加强企业产品文化的建设就是把文化建设工作于产品质量融合起来。质量好、服务好、有信誉才能树立起品牌,品牌树立起来后才会有竞争力。若企业只是内部管理做得好,而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认可,这个企业迟早会被淘汰。所以,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也是外贸企业稳定发展的一个有力保障。

3.企业制度文化的建设

缺乏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企业文化是一些外贸企业规模不能壮大以及发展速度缓慢的原因。换言之,就算企业的文化建设优秀,但缺少了科学完善的经营制度以及经营管理经验,对于外贸企业来说,也难以提高发展速度。企业的文化和制度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上层建筑,二者有效结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缺一不可,共同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若企业制度缺乏,则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无法进行。但是只有制度也无法从本质上使员工行为得到规范。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结合企业制度对员工进行引导,使员工实现自我控制。

三、结语

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1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举措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过去以思想教育等为主要手段预防腐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反复滋生的腐败现象揭示出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监督权力。因此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都要通过制度来固定、保障和促进。可以说,离开制度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也不可能真正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作用。

1.2现代科技手段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助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单纯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制度监管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却具有“程序规范”的特性,能够有效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例如,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通过节点设置,对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重新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自动记录操作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强化制度的执行。

1.3“制度+科技”模式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反腐与科技反腐的有机结合,简称“制度+科技”模式,是指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防治腐败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将信息监管平台作为制度执行落实重要载体,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1)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明确权力分工的责任落实。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首先要对权力运行进行流程再造,运用“制度+科技”对原有权力进行清权确权、分解制衡、电子固化,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使任何人只能行使自己岗位权限内的权力,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放弃操作也不能延时操作、越权操作,用程序化的运行模式限制了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2)运用“制度+科技”可以实现权力行使的充分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中,必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权限设置时内容公开,在权力运行时流程公开,在考核反馈中结果公开,从而实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内控问题的发生。(3)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方便监管权力使用的合规有效。把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体现到制度落实执行的每个环节之中,对可能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有论制度与科技反腐对党政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约束,又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加以监督,通过“制度+科技”的监管模式,实现制度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解决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控,使权力运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在工作流程中留下痕迹,监督者就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执行人及时、动态的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能和威慑力。

二、推进“制度+科技”模式存在的问题

“制度+科技”通过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置,从而实现权力运作的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其关键在于更有效的用制度管事,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制度的巨大消解作用,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管理部门权力思想束缚。“制度+科技”模式对各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权力进行了制约,有些管理人员会因权力被缩减或被监督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制度+科技”模式要真正有所进展和突破,首先需要主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带头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各部门工作机制的约束。“制度+科技”模式涉及的业务性强、涉及面广,我们必须坚持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将有效预防腐败与优化部门管理有机结合;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牵头推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运用效能监察等工作形式把预防腐败与优化管理工作真正融为一体。三是专业技术的限制。“制度+科技”模式依赖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战略设计时加以侧重,保证经费、人力的不断投入,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制度模式的工作效力。

三、推进“制度+科技”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品牌是某种商品的标志,是企业提供给顾客消费的商品选择或服务选择,并且能很容易与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区分开来,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也是一个企业的面貌。因此,品牌最开始是针对商品的,是代表某一特定企业的商品品牌,而企业对品牌所进行的开发研究以及理论基础都是针对商品而言的,然后又经历了一个从商品品牌到企业品牌的逐步完善过程。

2企业品牌的建设及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把商品品牌当作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从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研究品牌的内涵及作用,在此过程中,企业领导人还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企业品牌不单单是一种商品或对消费者的服务,是企业整体组织的象征,是企业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还是跟其他企业商品区别开来的标志,同时也是企业形象的象征。企业品牌是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以企业文化作为品牌文化的。所以,品牌不仅仅是商品品牌,还是企业品牌。企业品牌作为一个新生词语,初期还不被企业家接受,但是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接受,由此企业家才开始了对品牌企业的建设跟研究。但是因为国内资源有限,一些企业家对企业品牌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透彻,造成了企业品牌的建设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还停留在企业商品层面,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整体、以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研究的。笔者在此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摇篮,企业文化才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支柱,在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发展企业品牌才是具体可行的。企业品牌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企业品牌的竞争,更是企业品牌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品牌的综合实力指的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服务质量及管理制度经过抽象变化成的一种符号,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品牌包含了商品品牌,因此企业品牌的建设比商品品牌的建设复杂的多。商品的品牌虽然代表了企业,其成败决定了企业的利益,但是商品品牌具有暂时性,它的失败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而企业品牌的建设则关乎一个企业的前途和未来,一旦失败,企业便很难东山再起,所以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研究企业品牌的建设问题。

3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的联系

3.1企业文化的涵义企业文化指的就是在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服务观、商品形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文化代表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面貌、企业的风气及其道德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引导企业迈向成功的殿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创新性。道德观便是针对消费者产品质量的保证,假设企业产品只是一昧的欺骗消费者,赚取有失道德准则的利益,则企业便失去的原有的道德观念。服务观便是体现在对大众人群的服务态度上,企业始终把消费者当做拯救企业的使者,若没有广大消费者的参与,企业没有行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

3.2企业品牌的建设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有着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企业品牌的建设也会反作用于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它们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涵盖范围广,影响企业的大局,而企业品牌则侧重于表达企业形象,是企业形象的象征。两者的关系很复杂,但在理解程度上简洁灵活: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包含了企业品牌的建设,而且对企业品牌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企业品牌建设是基于企业商品而言的,是企业文化的体现者,也是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目的。

4形成品牌文化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渐渐地与文化消费融合到了一起,消费者对商品的文化品味日趋增高。在知识竞争时代,文化逐渐成为财富的代名词,文化也融入到了商品之中,因此文化成为了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品牌产品的文化含量越高,其价值就越大,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所谓的品牌文化,就是指融合在商品中的文化。近些年来,国内的品牌文化意识建设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很多企业都是有了品牌商品,却没有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王者,将产品的竞争转变为企业品牌文化的竞争。间接地说,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运营思想、文化品质和企业的品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用企业家的素质来代表企业的文化和企业品牌文化一点也不为过。个性化是品牌文化建立的基础。消费者普遍认同的一个结果就是品牌文化需要有个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个性的品牌文化才可以使商品充满情趣,才会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进而给企业带来效益。品牌是一种文化意识,人们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是在消费企业文化。企业在形成品牌文化意识的时候,也要根据市场的现状,找准市场的目标,加强企业品牌文化的管理。如果仅仅做到品牌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证明企业有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对企业来说,好的品牌意味着好的商品和到位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够获取效益。

5创新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建设

如今,在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想到企业文化的创新问题。企业的文化创新就是企业自身保持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创新。这种创新要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考察,对企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然后综合在一起进行创新,讨论出一套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方案,形成独具特色而又具有时代感的价值观念的品牌。品牌成就企业的未来,战略政策决定企业的成败,文化影响企业的品质,因此,企业品牌的管理者不单单要熟悉品牌的运营过程,还需要了解企业制定的运营决策,学会用战略的眼光来管理企业,决定商品品牌。因此,也可以说没有战略决策的支撑和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品牌也不会长久的走下去。企业文化依属在社会文化的范畴,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工作风格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差异,但是对企业文化产生最大影响的还是企业当地的文化背景。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建立在与所在地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利用地区的有利条件,创新出能够在当地立足的管理文化,将无形的文化创新体现在企业品牌之中。

6结语

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危机政府形象和谐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指政府在管理中的客观实在与公众主观认识相结合所反映出来的对政府的综合评价和印象,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政府形象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政府形象直接反映出政府的行政理念、风范和执政能力,是政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各类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维护并更好地建设政府形象,是服务型政府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现代社会政府形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与日俱增,各类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的频度不断上升。公共危机的特性和政府的公共性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体现了政府的形象。政府能否在突发危机的压力下有所作为,使公众利益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减少,使动荡不安的局面实现新的平衡,是对政府能力和自身形象的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新形象的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政府形象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政府形象建设的现状——以玉树地震应急管理为例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当天,中国地震局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由局长陈建民签发文件,宣布我国进入Ⅰ级地震应急响应状态。正在巴西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的国家主席,立即压缩行程、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的访问,提前回国。恳切地提出:“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回良玉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检查救援工作。这些表述和举措,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玉树地震灾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玉树救援工作的高度重视。

玉树地震救援工作面临诸多考验。第一,虽然中国政府积极展开紧急救援工作,救援行动却面临“生命线”告急、地形复杂、高原反应、气候恶劣等四大难题。第二,救援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玉树地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国内民生的关注,同样也包括对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关注。稍有不慎,将在一定范围内响到民族融洽。第三,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将再一次塑造起中国政府的良好国际形象,不给西方反华势力以分裂、瓦解中国的“口实”。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政府的政府责任;灾难中我们更见责任大国的大国情怀。外国媒体纷纷盛赞中国积极有效的抗震救灾工作。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赈灾行动迅速,政府形象提升》的文章,赞扬中国政府对地震做出快速反应,动员全国力量投入救灾工作。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中国政府的救灾反应迅速、积极高效,这和布什政府2005年应对卡特里娜飓风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确实,中国政府形象建设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三、政府形象提升的策略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树立政府形象,维护和建设政府形象,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是执政党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教授指出决定政府形象的要素主要有:价值、信誉、效率。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议:

第一,政府官员要增强形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权力意识,预防损害政府形象事件的发生。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手中所握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其工作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价值观是政府选择的施政和为社会发展确定的方向。提高政府形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掌握现代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趋向和人民利益的政策,确定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超级秘书网

第二,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政府要勇于承担责任,树立责任政府形象。在我国,政府是组织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导力量,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不仅需要配备相应的职权,而且需要承担相称的职责,一个不具有职责的政府及其官员,其行为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因而有必要健全责任制度和行政问责机制,尤其要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和落实机制。同时,要加强政府官员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勇于担当的坚毅气质和果敢精神。对人民负责任的政府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政府官员,才是信誉政府的表现。

第三,增强行政能力,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效率是政府形象的生命线。要提高政府形象,必须全力提高政府的效率,加强政府的能量,及时处理解决来自社会的各种的要求,协调复杂的关系,化解多重的矛盾。公共危机事件一旦发生,猜疑、恐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危机事件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衍生出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必须快速高效,这不仅使经历危机事件的人们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中,而且可以树立高效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王沪宁.现代化社会的重要课题:提高政府形象[J].科社信息文荟,1994,(10).

[2]贺玲.论政府形象的影响因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4).

[3]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