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审美意蕴的有声语言艺术表达

论审美意蕴的有声语言艺术表达

内容摘要:有声语言沟通是人类信息传递最便捷、频繁的传递方式。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一种通过有声语言进行人际交往与信息传递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广播电视业相关工作人员通过有声语言的充分驾驭以满足自身的职业需求,还可以在广大群众的日常人际交往中,为表达对象带来审美愉悦性。而这也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最终目标——有声语言与审美意蕴的充分关联与融合。基于此,文章从多维度对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进行研究与思考,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与审美意蕴的关联方面探求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审美意蕴有声语言艺术表达

有声语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是传递信息与情感、进行思想交流、达成共识认知等方面非常重要的一种媒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声语言的发展与传播重要性逐渐显露,而其美学价值的提升亦是顺应时代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进一步成就了我国有声语言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从事有声语言的工作之时,均应在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同时,充分把握其美学内涵与空间特质,对有声语言基本功训练、规范性以及有声语言的诗性功能不断进行强化,使受众可以通过有声语言表达感悟艺术美[1]。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有声语言艺术的融合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论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丰厚的理论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儒家、道家所共同追求的中和之美,即和谐、古典之美,这也是我国传统审美文化之中的至高审美核心理论。

(二)中国古典美学融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

在不同的传播语境之中,有声语言表达可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有声语言的表达则是一场在听觉之上的美学盛宴。有意识地将自身情感与审美体验相融合并应用于有声语言表达,可以通过其表达语境与情感为广大受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2]。而中国古典美学因其内在发展规律与思路决定了其融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合理性。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手段不断更新,艺术家在时间与空间结构方面不断突破对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的制约与限制,使有声语言表达的发展逐渐成熟、健全。但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理论与观念依旧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提供着理论支撑。另外,由于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在传播方式与手段上具有趋同性,使得中国古典美学观念可以融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之中。在我国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体系还未完善、健全之时,将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与观念融入其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古典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方式,不仅可以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还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对古典美学艺术适用性与融合边界进行探索。也就是说,中国古典美学融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

(三)中国传统美学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是基于其“有声”之特质,运用有声语言表达与艺术技巧来对艺术文本中的深层内涵进行的艺术创作。虽然艺术创作文本本身即融入了语言与艺术手法的创作,但对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者而言,其中的情感表达则是通过有声语言表达的创作者来进行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者通过不同的表达技法,融入不同的情感对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展现,或将同一艺术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从而为受众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是唯一、不可复制的动态过程。而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美学,是将中国古典之中和之美融入其中,将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创作之中所表达、传递的语言信息、情感寄托充分与“中和”之美相融合。这里所说的既是“量”的意义,同时也是“质”的意义,从内容、情感和技巧方面充分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这就要求有声语言创作者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选取、情感的表达、技巧的展现要与“中和”相适应,并结合具体创作时自身情感流露与语境分析,来灵活应对与把控。

二、审美意蕴下有声语言艺术的美学内涵

(一)形象美

有声语言创作者是通过对声音来进行形象的塑造,运用声音为基点,以改变节奏、语气等方式,来烘托气氛,营造出创作者所表达的意境[3]。即通过有声语言表达中,语气与节奏的变化,使受众可以感受出其中的温婉、激昂以及刚劲有力的丰富情感,以饱满的语言为依托,深切的情感为支撑,再现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文学内涵,对其中艺术形象不断进行丰富,使受众得到感同身受的艺术形象之美感,并在其所营造的审美想象世界中,进一步感受、想象与认知。

(二)情感美

大众艺术表现的生命即是真情实感,它不仅可以叩受众之心扉,还可以通过细腻、准确的描绘展示现实之美。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亦是如此。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在真实情感的烘托之下,无论是生活之悲欢、岁月之浮沉,受众均能通过有声语言创作者的表达艺术来体会到其中情感之美感[3],使受众以自身情感为依托,联想起具体形象,感同身受融入其中,加深其情感体验。

(三)意蕴美

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体现其语言表达所塑造的形象之美,而且可以营造出多内涵、层次的美学意蕴。由此可以看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意蕴之美,是基于其形象美、情感美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语言表达所塑造出的艺术形象虽不能将其具象化,但通过有声语言创作者的艺术表达,为受众构建出基于形象美的艺术形象,加之受众情感上感同身受之联想,共同构建出有声语言创作者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意蕴之美,使受众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体验特别之美感。

(四)诗性美

有声语言表达诗性美的特质有三个方面:一是汉语深层结构所蕴涵的清越典丽的音韵之美;二是汉语发音所具有的明亮润泽的音声之美;三是汉语表达所伴随的温和端庄的类语言之美[4]。汉语表达的这些诗性特质,也是形成汉语有声语言表达“庄重”“含蓄”“融通”“质朴”的民族风格和特性的重要成因。在媒介传播当中创造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也离不开对于有声语言这些诗性特质的深入研究和把握。

三、审美意蕴下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空间特质

(一)人文性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通过创作者明晰的思维与精炼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信息交流与思想情感传递的一种传播活动,它是以人为核心的艺术活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人文则集中体现于重视人的文化之上[5],在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之中也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文关怀加以重视,充分展现出有声语言人文性的特有性质以及人性化表达技巧,才能满足广大受众所需求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需求。

(二)和谐性

和谐的审美空间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者所要实现的最高价值表现,同时,和谐性也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审美传播路径中最理想的一条[6]。和谐的审美空间可以使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为受众带来更为享受、愉悦的听觉盛宴,亦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者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三)独特性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对于同一份文学作品或新闻报道所表现出的状态以及表达方式均会有不同之处,这是由于其自我认知、思考方式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均有所区别,才会有产生不同的有声语言表达创作风格。

四、审美意蕴下有声语言艺术价值的提升路径

(一)重视有声语言基本功训练

有声语言表达若要达到美的程度,需对其基本功进行训练,只有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基础,才能上升到审美的视角。基本功的训练即发声、吐字以及表达等。其中,吐字归音、用气发声为核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与形态上加以改变,以达到受众听之即感受,感受即升华的最终目的[7]。有声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训练需按阶段性进行,第一阶段,即学习熟练阶段,主要是对用气发声以及吐字归音的部分进行训练。通过练习,使有声语言工作者可以达到气息达到通畅持久有变化、吐字清晰、圆润的目的。第二阶段主要促使练习者习惯的养成,使其在科学掌握用气发声的方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巩固,使之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举动,从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延伸到第三阶段,即是融会贯通,可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阶段。在该阶段主要是对练习者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有声语言表达。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基于文化内涵的信息传播活动,语言是社会与生活的真实反映,其文化内涵与思想倾向的承载之舟。[8]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应在对自身语言文字控制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提升其自身文学素养,除基本的日常学习之外,应在工作之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自身文学气质。另外,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有声语言工作者,应积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来提升有声语言表达的和谐美、古典美,从而实现有声语言表达创作上的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

(三)规范语言表达标准

针对于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而言,应进一步对有声语言的使用规范标准进行完善,以提升其整体语言运用的规范性[9]。在以往的有声语言规范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主要以广播电视业为对象,根据其行业要求,进行规范化的播音主持风格标准制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传播媒介多元化的发展,此种规范制度已不适合当今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工作者使用。因此,应针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特点与语言特色将规范标准进行重新明确,并以此为准绳对有声语言工作者进行规范。此外,有声语言工作者还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性训练,以达到行业要求之标准。

(四)构建个性化语言风格

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是随着广大受众群体的审美观念而不断改变,其更具个性化艺术风格。基于审美意蕴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即是在迎合广大受众的个性化审美需求的前提之下,为受众带来亲切且具有美感的听觉享受[10]。个性化语言风格的构建,则要求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工作者时刻关注大众审美潮流,在展现自我品位的同时,不断丰富自我文化修养,避免与其他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的趋同性,树立自我个性化主持风格。

(五)正确把握有声语言中的律动性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语言的深层结构当中包含着韵律化的潜质,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律动”是人类文化特性的一种自然要求。正确把握有声语言中的律动性,需要有声语言工作者以情带声,以体现有声语言之韵律之美。有声语言作为情感表达的助推器,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情感符号。气息是有声语言表达的桥梁。这是由于气息的变最终要带动声音的自然变化,随着气息的沉浮,使有声语言更具律动性[11]。这就要求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在对于气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通过练习轻快、凝重、高亢、舒缓等类型的气息状态,加之口腔、共鸣等方面的练习,在多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之间种种转换,以达到语言律动性训练的目的,从而使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感受到气韵回旋,节奏顿挫之语言美。

(六)加强有声语言诗性语境的营造

对有声语言诗性语境的营造,即是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的主体能够自觉感受到诗性语境要素的价值,并且善于引导和利用,创造出适合诗性语言传播,或能够激发语言诗性的语言环境。首先,诗性语境的“设计”实际上是在表达之前对于语境的各种要素进行预先的控制,营造出适合表达的诗性语言环境。在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创作当中,我们同样也可以根据一定的媒体特征、节目特征、节目需求、传播目的等进行相关语境的设计。一般来说可以从场景、道具、语境风格几个方面来考虑。其次,语境张力是促动诗性语言表达的重要动力。而语境落差是产生语境张力的一个重要动因[12]。产生语境张力的另外一个动因是语境要素之间的越层关联效应。语境落差差也会影响诗性语言的表达和接受,语境落差所产生的张力往往会给人以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容易激发人的诗性情感。当然这种落差在很多情况下也可能表现得非常典型、集中、凝练,其产生的张力往往会下子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情感激荡。另外,还应该注意到语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关联的层次越远,意义确定就越依赖于人的主体性,换言之,个人的因素就会越突出,诗意的可能性就强。

结语

有声语言艺术是以人类共有的心理感知基础来对感官性信息进行传播的。有声语言创作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尤其是在文艺性主导的传播语境当中,有声语言创作者有没有高层次的审美意蕴的表露,决定了其作品有没有可能完成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进入一种“美态生存”,从而脱离当下,产生经典的价值。在审美意蕴下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应在重视艺术心理、美学功能以及主体生命状态等方面具有创作论价值。以帮助主体在创作中尽快进入最佳状态,并进一步触动语言机制,在语言的王国中激发高层的震荡与和谐,创造和展现出有声语言的诗性华彩。

参考文献:

[1]杜唐丹.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及审美意蕴的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1):37.

[2]刘洋.有声语言表达艺术的审美意蕴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梁乐琦.审美视野下的新闻播音浅谈[J].传播力研究,2020(7):101.

[4]范藻.从身体到生命:个体有声语言二重性的美学解读[J].美与时代(下),2020(1):7.

[5]张程程.关于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形象艺术的提升策略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9(8):158.

[6]刘洋.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与智能语音的审美性提升[J].华夏文化论坛,2018(2):288.

[7]衣凤翱.电视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策略[J].青年记者,2016(32):42.

作者:肖蕾  单位: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