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责任;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126-02

1 审计责任的概念分析

1.1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分析

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特定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后,生成并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对该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责任,前者往往会导致后者的产生,而后者的强制性处罚会促进审计人员对职业责任的重视和积极履行责任操守。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或漏报的问题,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不公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应用,审计风险虽可以防控但同样难以消除。

1.2 审计责任与审计期望的差距分析

审计责任与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两者的差距是长期性的,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致使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往往过高。社会公众往往认为既然会计报告是经过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了,就应当不存在任何误导性的信息。而在审计实践中,很多原因导致审计人员也无法保证所审计过的会计报表没有任何差错。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不应被认为是被审计课题持续经营及业绩的承诺和保障。

1.3 审计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分析

现代审计是对被审计客体内控情况抽样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过样本审查来推断总体特征,然后执行审计程序对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所以未被抽查到的会计资料,是有可能存在舞弊和会计差错的,所以无法保证会计报告绝对的可靠和准确。而审计责任的评价是体现在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然而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很难判断审计人员是否尽做到了职业谨慎性。所以应当结合具体审计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时期对审计责任是否良好履行的标准也不一样。

2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总体上是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审计准则的四个方面都涉及了审计风险。如:审计活动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工作揭示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强,审计风险就越低;审计程序越有效,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风险会被有效降低。审计人员职业操守越高,审计质量就会提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机构出具不当审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越大,审计风险相应地就越高。

因为审计责任代表着社会公众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主体的期望,市场经济中金融行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报告对于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地履行外界对审计业务的期待,出具的审计报告给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了损失,那么审计报告使用者必然会对审计主体提出责任追究,进而产生了审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①现代审计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法律赋予的审计签证权利下进行的,同样地也有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受托审计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审计服务需求就越多,所以审计责任扩展到对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报告、维护国家经济和公众利益安全的责任。所以审计人员如果因为失察、违约等原因提供了虚假审计信息,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那么委托人可以依据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应于审计风险中的法律风险。

②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企业间交易日趋繁多和复杂,审计范围也相应大大扩大,不确定会计事项越来越多,也给财务操纵提供了大量空间,而抽样审计对此难以发现的概率随之加大。这些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审计结论与真实情况的偏差概率加大,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真实性所要付的责任照比以往更大,相应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执业风险。

③市场经济的成熟使资本市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使得经济界对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关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被社会所重视,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也越来越关注,依赖审计报告的机构和民众也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已成为金融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金融市场上的利益团体都会支付费用来聘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降低经济决策风险,一旦在金融市场上因为被审计过的财务信息遭受损失,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团体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审计人员处索赔。一旦审计失败,审计人员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大,这增加了审计工作的经济风险。

④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济活动特点、内部控制规范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造成影响,从而给审计风险带来影响。所以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进行全盘评估的原因。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扩大到需要对被审计对象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分析,相应的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在制定审计费用中加以考虑。

3 基于审计责任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3.1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3.1.1 贯彻有限责任合伙制明确审计责任

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责任承担范围限于合伙利益,合伙资产不足偿还合伙人债务时,有限责任合伙制中合伙人是不以个人资产偿还债务的。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审计人员不需承担其他审计人员犯下的职业性违规责任,即无过错合伙人不担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责任合伙制强调了对审计违规行为的无限责任,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促使合伙人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另一方面,也对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加以保护,明确了审计人员的执业责任。既有约束也有激励,有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3.1.2 实施审计责任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与审计责任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金额相挂钩的分配制度,要明确完成项目的奖励额,也要明确审计责任相关的罚款额,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业责任心,有利于防控审计风险。

3.2 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的、战略的观念来指导审计流程,强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因为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经营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审计人员应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当对重大错报风险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在审计项目小组中要有富有经验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审计人员工作;审计程序制定和选择时,要注意保密,不能被企业管理层所预知。确定完审计方案选择实质性还是综合性之后,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分析风险的等级,重大错报发生的概率,结合各类经济事务、报表特征、账户余额等要素,来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间和性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抛弃了制度导向审计的“管理层善意”的假设,而要求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不仅要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审评,还要对管理层的经营道德进行判断,将职业警觉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扩大了审计视野,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系统分析评价纳入审计范畴,寻找潜在风险点,将风险评估时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规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鉴别财务报表的组成并标出重点。接着要分析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

制度导向模式假设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员工,在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当于把防控舞弊差错的责任交由被审计单位。而且也假设企业管理层在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时是诚实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20世纪后半期,企业管理层的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的案例表明,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即使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着执行不力造成的内控失效。而且被审计单位也有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内在动机,风险导向审计对制度审计模式的缺点进行了弥补,按照风险高低来配置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经济性。该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中,在固有和控制风险不变的前提下,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呈正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正比,所以如果审计风险期望低,重要性高的话,就应当搜集更多审计证据,扩大实质性测试、追加审计程序等措施。所以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要评估审计风险期望,以提高审计效益。

3.3 积极使用外部资源控制审计风险

3.3.1 应用审计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审计风险

提取执业风险基金是会计师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有效方式,例如按照年营业额的10%计提职业风险基金,以增强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以防事务所被索赔时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

3.3.2 应用审计责任保险机制分散审计风险

事务所也可以考虑投保审计风险商业保险,将审计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转移到社会,这样可以减少事务所面临审计责任导致的法律诉讼失败的巨额损失,在西方国家责任保险已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制保险品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事务所应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减少审计风险的变现损失,这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4 结 语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相互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审计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审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日趋艰巨。审计人员应当贯彻成本效益原则,在审计过程中重视审计责任,注意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各种手段积极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更尽职地履行好承担的审计责任。

参考文献: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控制监督的手段之一,因此,掌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形成原因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证企业有序发展。

二、经济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

(一)经济责任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是指在财产权利分割的基础上,各财产权利主体之间形成的关系。财产权利的分割是基于财产的最优使用而发生的,因而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经济责任也就成了一种优化资源使用的社会机制。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所谓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内,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的过程。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区别

(一)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一种监督形式,而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因此二者的审计来源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要大于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主要审查的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而经济责任审计在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还强调了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的监督、检查和评价。

(二)法定性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依照标准是国家的法律条例,当企业领导者任期满后若出现免职、调任的情况或者企业进行兼并活动,破产情况时都会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这是国企领导者不能避免的监督形式。内部审计则不存在硬性的法定性,灵活性加大。

(三)监督期限不同。经济责任审查的监督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在国有企业存续期间,董事长任期结束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内部审计的监督过程不具备长期性。

四、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因为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使得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

(一)审计技术方法不健全所引起的审计系统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为制度基础审计,这种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制度的依赖性较大,难以避免领导层的干扰所造成的风险。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难度非常大,审计方法的不健全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对象的复杂性所引起的审计遗漏风险。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对象首先是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情况,其次是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由于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短,因此,审计过程难免会出现纰漏,从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的职业能力不足所引起的审计错误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国企领导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综合性强、复杂的问题,而且审计过程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知识更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资料不全面、不真实所引起的风险。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的、不全面的财务资料,会增加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另外,由于财务资料的不真实、不全面,会降低审计的准确性,从而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活动的风险。

(五)企业领导的责任难以区分而造成的风险。对领导干部直接经济责任进行区分和评价需要界定清楚个人责任,领导责任与个人责任难以区分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但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也很难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第二,被审单位有些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使得领导干部的直接经济责任界定不准,这些都加大了审计风险。

(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失真而造成的风险。审计评价结果是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指标评价体系,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评价就会失去其真实性,从而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需要从审计人员素质、健全指标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五个方面加强风险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来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

(二)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时,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报表先进行审计,然后再对企业的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由于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已经基本完成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所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相关结果,从而缩减审计的工作量,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对规范与制约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良好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审计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非常普遍,因此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加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五)科学选择审计方法和技术。审计方法和技术的选择不仅要继承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优势,还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方法,从而实现审计水平与时展趋势的接轨。

六、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现了企业运行机制的全面性监督,使企业可以有效的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的最高领导者进行了监督、检查,从而杜绝了领导者违法行为的发生。综上可见,经济责任审计有助于企业和企业主体向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08(8).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第3篇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涵

王晓霞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业务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业务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靳建堂(2005)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探》一文中指出,风险管理审计是建立在全面风险管理基础上的一种内部审计技术方法,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全面风险管理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关注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层的风险承受度、关键风险衡量指标以及风险管理能力。高岩芳、魏哲妍(2005)等在《新coso报告影响下的内部审计的新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内容与方法的构建》中指出风险导向审计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还可以是内部审计机构,相比较而言,内部审计机构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纵观上述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定义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革新,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但更多的是从审计技术、流程和内容来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李璇(2007)指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内,企业各层级审计主体在优化配置基于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责、权、利,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的视角下,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合理配置为基础,以公司各职能机构的有机协调为路径,以内部审计的管理机制创新为手段,以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在公司内的传播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它是企业内部审计系统的资源、能力、战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结构优化、目标协调的集成系统化的结果。简言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全面风险的一种管理监控模式。它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核心内容,也是其在当代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系统发展方向的集成表征,更是企业公司治理效率的结果。它不仅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生成和运行机理,而且特征显著。笔者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以管理层的风险承受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化企业关键风险管理、确保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之内为目标,通过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方法,来确保经营者履行受托风险责任。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风险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吸收了其他几种审计方法的优点,同时也考虑了关键经营目标、管理层风险承受水平以及关键风险计量和绩效指标。

1.系统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部分,在企业核心能力的生成和运行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生成是企业内部审计资源、能力和环境有效整合的连续一体化过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本身有其组成要素、结构及目标,具有复杂系统的显著特征。跨职能合作的需要以及内部审计能力各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导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生成和运行就更加复杂,因此,在其系统运行业务中,不仅要借助复杂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指导,而且要重视其复杂性,注重内部审计资源、能力有效配置,结构优化,目标可协调,及时发现问题、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2.增值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内部审计模式,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发现风险事件或潜在机会,将风险转移或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水平内或对潜在的机会加以利用,这种从下至上的合作能为企业减少损失甚至带来收益,直接带来企业价值增值。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了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职能,从上至下,从企业董事会到各子公司或各分部风险管理小组,明确责权利配置,可以监管、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行为,协调内部审计关系,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最终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提升企业价值。

3.依存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依赖审计主体所依存的审计环境、资源、能力的状态水平,且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实现路径的不同而不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须保持与内部审计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一致的动态调整,尤其要关注企业内外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能力的变动和调整。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行是一个适应性的业务,企业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观念和不断修正的方式来制定战略,并力求与企业环境和谐一致,以确保内部审计战略的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体现企业战略对审计行动的指导性,并充分发挥其长期效能;当内部审计环境出现较大变化并影响全局时,必须利用机会,甚至创造机会,内部审计战略也应随之调整。

4.创新性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对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首先是将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上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重点是风险评估。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以往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理念。风险评估重心由内部控制向风险管理转移。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结构也进行了优化,使风险分析从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的最大好处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便于做综合风险评估。此外,分析性程序成为了风险评估的中心。审计师将现代管理中的分析工具充分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不仅包括财务数据的分析,还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这就要求审计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说,审计师不仅要精通审计知识,还要掌握常用的现代管理学分析工具。此外,在流程上体现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印制,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

蔡春教授在其专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中指出:“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accountability)的全面有效履行。按照各种审计类别所列示的审计目标都是这一本质目标的具体化。因此,笔者认为,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更加强调确保风险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第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风险管理责任是受托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是受托经济责任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履行重要保证。第二,由于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业务,特别是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业务有可值得怀疑之处,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风险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正是执行这种控制功能的一种特殊机制,它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其中的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第三,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是可以确认的,因而风险管理导向审计作为保证受托经济责任,以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第四,审计师在对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履行情况实施检查时,其自身必须具备一种超然态度,即不参与被审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与被审单位不存在足以影响其独立行使权力的经济利益关系以及其主观意识必须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审计师所具备的这种超然态度是使其行为活动区别于其他检查活动的重要的、根本性的特征。第五,为了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审计机构和人员所实施的独立检查是充分有效的。因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单位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利害冲突,即便偶有冲突,也是可以排除或避免的,不致妨碍独立审计的有效实施。因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地保证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所包含的风险控制责任的履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受托经济责任,特别是其所包含的风险管理责任的存在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前提,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正是保证风险管理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一种特殊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机制。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风险控制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

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功能

前文已经论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确保经营者受托风险管理责任的履行,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公司董事会和高层经营者,是以企业目标为出发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以确保企业的关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功能是随着受托经济责任拓展到受托风险管理责任而拓展的具体功能。这一具体功能除了传统的审计功能之处,更加强调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主要体现两方面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效应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的风险管理效应是指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的关键风险,不是简单的被动确认,而是积极主动整合审计资源、发挥作用来调控、驾驭关键风险,实现审计目的。风险管理效应是基于vbm(value based on management)管理模式而产生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必须进行有效的路径选择。一要进行科学选择审计战略路径,这是进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和战略手段;二要健全内部审计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因为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是为风险价值目标服务的,是风险价值目标和战略实施的支持和保障;三要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资源平衡管理;四要建立内部审计风险预警与风险报告体系,以便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资源;五要完善绩效考评,落实风险价值贡献与风险损失责任制,为风险价值管理提供激励约束的制度保障。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第4篇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如AICPA,CICA)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但审计风险的涵义是什么?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AAArens)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我们认为,这种定义方法只是为了给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提供可行的指南,而不是从一般的理论意义上探讨,因而只能说明审计风险的表面现象,而未触及审计风险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示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一)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最狭义的审计风险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就是如此,包括国际审计准则在内的大多数的国家的审计准则也是这样理解的。原因在于审计实践中大量产生的是这一类审计风险,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乃至发表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使重大错误或舞弊行为未能揭示出来,而受到有关关系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从最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审计风险,为审计人员分析和寻找审计活动所可能招致的风险及其直接因素开辟了蹊径,在实务中使审计人员容易寻找到对付的办法,这也是大多审计人员这样理解审计风险的原因所在。但是,我们认为上述关于审计风险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表达审计活动的风险,仅是针对把错误的判断为准确,即财务报表存在重大差错而发表了无保留意见而言的报告。因而,当我们对审计活动结果的可能性进行考察时,其结果不仅存在把错误判断为正确的情况,还存在把正确判断为错误的情况,因而审计风险的含义应有更广泛的内容。

(二)发表了一个不适当的意见的风险: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风险。由于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对公允揭示的财务报表发表一个有保留或相反的意见,一般认为不可能,?风险发生的情况很少,而大量的是?风险,即对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的审计意见的风险。但?风险很少发生并不等于说不是客观存在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研究和调查时间的延长,影响审计人员的效率和信誉,也会导致损失(效率低下的损失和名誉上的损失)。因而,从理论的探讨来说,?风险也是审计风险的内容之一,仅是因为不太可能发生,而在实务中几乎可以不予考虑。

(三)审计职业风险:广义的审计风险

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财务报表审计有关。主要有狭义的审计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承担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近20年来,这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侦破,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63A风险。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事务所处取得赔偿。由于审计的复杂性,在实践中很难决定审计人员是否做到应有的谨慎。由于司法传统(指美国),也很难决定谁有权期望获得审计利益。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但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问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责任概念(deepodketconceptofliability)。上述因素,使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会计师职业面临诉讼“爆炸”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将风险概念引入审计学,是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变被动控制为主动控制(Konrath,1993)。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

审计风险的性质总表现为某些特质或特征。我们在探讨了审计风险的内涵之后,应继续阐述审计风险的特征,并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特有表现。现分述如下:

(一)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的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与总体的特性或多或少有一点误差,这种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消除。因此,不论是统计抽样还是判断抽样,若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即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管理人员道德品质等因素,仍存在审计结果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因此,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过程中,只是这些风险有时并未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或对审计人员并未构成实质性的损失而已。所以,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

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从总体来看,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控制能力差;重要的数字遗漏,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项目的流动性强,项目的交易量大,经济萧条,财务状况不佳,抽样技术局限性等。从每一个具体风险看,也是由多因素组成。因此,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失误,都会增加最终的审计风险(ultimateauditrisk)。因此,对最终审计风险的控制,也就取决于对上述各种风险的控制(AnthonyAteele,1992)。

(三)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如果审计人员虽然发生了偏离客观事实的行为,但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只停留在潜在阶段,而没有转化为实在的风险。审计风险是在错误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假如这种错误被人们无意中接受,即不再进行验证,则由此而应承担的责任或遭受的损失实际没有成为现实。所以,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四)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审计风险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或审计人员并未意识到的主观原因造成,即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在无意接受了审计风险,又在无意中承担了审计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肯定审计风险具有无意性这一特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这一前提下,审计人员才会努力设法避免减少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才有意义。倘若审计人员因某种私利故意作出与事实不符的审计结论,则由此承担的责任并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计风险,因为这种审计人员故意的舞弊行为谈不上再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这种行为本身就受到职业道德的谴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五)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审计要为其报告的正确性承担责任风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并未被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捆住手脚而失去其活力,而是逐步向主动控制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Konrath,1993)。正确认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我们不必害怕审计风险,虽然审计人员的责任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一旦其发生,其可能对审计职业的影响也是重大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没有必要因为风险的存在,而不敢承接客户。只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仍可对客户进行审计。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了审计风险的可控性,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我们研究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

三、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审计风险已不再是一个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的概念。它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面前。我们认为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盛洪,1995)。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65A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May,1934)。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券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西方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有句谚语“社会公众是注册会计师的唯一委托人”(Mautz&Sharaf,1965),恰当地表明了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显著特征。这些责任在国外有关法律文献或法庭判决中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Staub,1942)。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查特菲尔德,1988)。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美国多起案例的判断也说明这一点。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图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阿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

从西方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帐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企业相继倒闭,包括1878年的格拉斯哥市银行的大破产和利兹地产建筑投资公司对谢泼德事件的出现(1887),使人们对审计产生新的要求,法庭判决明确表示: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查特菲尔德,(1988)。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在美国,19世纪末的资本市场还相当有限,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发行股票向社会筹资。对银行需要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就成了20世纪初民间审计的主要业务。关注民间审计的人士进一步扩大到债权人。到本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及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

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贝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

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expectationgaP)(AICPA,199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PA)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民间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审计人员是高层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法律知识和审计基本技能,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审计人员并不是人人能够达到上述要求,这也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审计质量。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而且,我国民间审计组织大多有一个挂靠单位,独立性较差,工作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dueProfessionalacre)是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时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论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审计;审计风险;规避;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39.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84-03

[作者简介] 苑光明,河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与管理;

杜稳灵,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高雁,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探索,最终使审计风险模型被会计师职业界认可,并成为审计过程的核心内容。尽管审计风险模型已达成共识,不同的人由于所站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FC)以及著名审计学家阿伦斯等都对审计风险的涵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关审计风险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地揭示而审计人员认为已公允地揭示的风险。

1.狭义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应当包括财务报表没有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已公允揭示的风险,和财务报表总体上已公允揭示而审计人员却认为未公允揭示的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意见或结论是建立在一种职业审查和专业判断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因而总存在着偏离客观事实,甚至与客观事实完全相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有时给利用审计服务的各方带来损失,导致审计人员需要对后果承担责任,这种可能性就构成了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既然是“主观”与“客观”的一种偏离,那么就有可能从两个方向发生偏离:一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东西判断为错误的,给予否定,也就是误拒风险;二是把客观上是错误的东西判断为正确的,加以肯定,也就是误受风险。

2.广义的审计风险。美国学者海泥斯在论述风险时,认为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这是从最广泛的意义理解风险。推而广之,审计风险也可以理解为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的几个方面都与审计对象财务报表编制与披露有关。主要指狭义的审计内容风险和营业风险。营业风险是指虽然为某一客户提供的审计报告正确无误,但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一种客户关系而受到伤害的风险。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审计并不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全部错误项目,某种隐蔽较好的欺诈极难判断,所以,存在一定的审计不能发现的重大错报项目的风险。有时即便不是审计过程中发生的失误行为,亦对审计构成了风险,因而必须把营业风险列入审计风险的范畴,并扩大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要加入固有风险要素的主要理由之一。

综上所述,审计风险是审计与风险两个概念的组合。审计风险概念是风险的属概念,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有三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适用条件不一样。完整的审计风险概念,应从广义上解释,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隙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的风险,而且包括营业失败可能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所可能对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产生伤害的营业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审计人员往往按上级的意图行事,对审计人员构成责任或损失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审计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日益规范化,被审计对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尤其是事务所脱钩改制之后,审计风险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事务所和审计人员的面前。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活动受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的约束。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因为市场制度与法律制度是互补的,市场不能没有法律。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的签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由于审计活动最初是由于委托人要了解受托人履行责任的情况而引起的,因而审计人员对委托人就负有客观地审查、如实地报告的责任。在审计人员与受托人员之间,受托人员虽然是审计行为的作用对象,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审计活动本身也是为受托人查清事实、解脱责任的活动,因此,审计人员对受托人同样负有公平评价,明确和解脱经济责任的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种经济组织与外界的联系越丰富,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除证监会等政府部门外,还有投资人、债权人,甚至包括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的利益的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原因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的利益,那么上述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再后来,由于美国市场的萧条和崩溃,促使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产生,要求上市公司提交已审查过的年度财务报表,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企业及其经营活动的全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做出评价,对企业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报告。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现代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不稳定性增强,公司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谋生存求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化。业务数量的增多,会计核算中出现记录不当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加,而且这种不当很容易被大量的其他信息所掩盖,在抽样审计中不被发现的可能性相当大。交易业务日趋复杂,对其进行恰当记录也日见困难。比如,对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相当困难,而里面又包含了大量的经营风险。显然,这些方面的发展,要比传统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也为审计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3.现代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从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到检查管理者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的“实质上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至今发展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表明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没有它金融市场将会萎缩。因而,与金融市场有关的利益团体,都会关心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一旦他们在金融市场受到损失,就会想法从审计人员那里寻求补偿。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也会使审计单位产生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人员独立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人员独立审计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事务所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审计是一种专门技术服务,审计人员有责任计划自己的审查工作,以查出可能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差错行为,同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运用应有的技术和职业关注。可见,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对审计的结论相当重要。

3.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

三、规避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制定具体的规避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健全风险责任制度,明确职责范围。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事务所内部的责任管理制度。其基本内容主要是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员负责考核,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这样不但能够降低审计风险,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因此,建立风险责任制度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手段。

2.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注意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在招聘专业人员时,严把入口关,不具备条件者不能聘用。另一方面,应注意对现有注册会计师不断地进行后续教育。在我国经济成份极其复杂,新规定新政策不断出现,审计对象和内容也就处于经常变化之中,所以应形成一种制度,让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机会吸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使其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不能只顾增加事务所的经济收入而忽视社会效益,给事务所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3.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进行“项目分工管理”。事务所要针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序、方法、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划,使注册会计师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从而规避审计风险。

4.建立专业指导机制,最大限度规避审计风险。事务所可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保证注册会计师在遇到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的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恰当的业务指导。例如,可以聘请法律、经济、技术方面的专家做审计的技术顾问,使审计人员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有权威的专业人士作后盾,这样就可以增强审计结论对审计风险的承受力。

5.充分利用自,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事务所如欲避免法律诉讼,有效地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一般说来,接受审计委托前,应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及其他与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相关的事项等进行了解,如果被审计单位对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它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也必然会蒙骗注册会计师,使注册会计师陷入他们设定的圈套。事务所有权拒绝被审计单位的委托来降低风险。

6.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每一个事务所急需解决的又一问题。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由审计客体的不可控性决定的。同时,控制审计风险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随着审计成本的增加,审计风险的降低幅度呈递减趋势,这就要求审计风险的控制要限定在一个经济意义上的适当范围。

7.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以转嫁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要求注册会计师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也使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风险在范围上、深度上都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外客户,事务所必须以更高的执业质量和更有保障的资信条件来迎接新的挑战。而通过提取风险基金和投保的方式可以提高事务所的赔偿能力,从而取信于国内外客户并提高社会信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应按年收入的20%提取职业风险基金或办理职业保险。

参考文献:

[1]陈永宏.浅谈当前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矛盾与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3).

[2]翟志华.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1,(22).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与无神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事程序法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犯罪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