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7/14 11:53:19 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多重矛盾,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师生共同努力等,多途径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实效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内外形势和挑战可谓前所未有,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入侵,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重视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气氛不活跃,玩手机现象,教师教学成就感偏低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面临多重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实践,不断改善,不断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思政课教学存在的矛盾及表现
1.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受教者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2.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
思政课教学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将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根本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二是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论述的个人自由发展是自己自觉自愿的活动,发挥自身能力,提升水平,开发潜能,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这两大目标。在大学生中出现诚信缺失,考试作弊,道德滑坡等现实的问题值得教育者反思,也是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掌握的技能不是为了将来在工作中实现潜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工作,这种学习跟马克思论述的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有非常大的区别。
3.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和课堂中难以表现自我的矛盾
大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急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渴望自我表达,希望被关注,爱表现,但在思政课教学中,因为大班教学,上课学生较多,不便于组织活动和讨论环节,课堂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非常少。有些思政课程安排了实践教学,但真正落到实处的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却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是对道德品质的提升和锤炼,注重的是道德实践活动。大班教学,讲授为主,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道德价值的体验和认同。
4.教师对思政课的期待与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
思政课教师为了上好一堂课,通过课前精心备课,研究教材体系、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等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在课堂上还要组织课堂教学、处理突发教学难题、解答学生各种疑问等,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思政课教师在精心准备和艰辛付出过程中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是充满期待的,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反馈,将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践行于行为和习惯形成,取得思政课预期的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和教师的期待之间存在矛盾,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大多积极性不高,低头族在课堂中经常出现,使思政课教师对课堂的期待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导致思政课教师产生心理落差和经常性的职业倦怠和职业焦虑症。
二、思政课教学存在矛盾的原因
1.大学生实用主义就业观的影响
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趋向于将来就业的实用主义,“一切为了就业,为了就业的一切。”从而使看似与就业联系不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被轻视。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内心不重视,课堂上积极性不高,导致无所获。
2.大学生自制力弱,个人素养有待加强
大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迟到早退,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不是思政课堂独有的现象,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跟大学生本身的自制能力较弱、个人素质不够高有一定关系,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爱,到大学以后自主独立性较弱,怕吃苦,没有端正学习态度。
3.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之所以会出现思政课教学的目的要求和教育难以实现目标的矛盾;学生自我表现难以实现的矛盾;教师的期待难以达到预期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灌输过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者,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革命导师列宁强调灌输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会自发进入到无产阶级头脑,需要外部灌输,但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教育过程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为实现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路径。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表现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归结以上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凸显,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导致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需要多途径实现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高校思政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路径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主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过去一份课件,一本教材,一讲到底的课堂从思政课堂中去除。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课堂演讲、辩论赛、教师提问、学生提问等环节和形式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为什么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无论什么专业都采用相同的课件和形式,文科和理科的学生因为存在专业背景的差异,在针对相同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时接受程度和感兴趣的程度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变化形式,充分激发对该课程的兴趣,针对专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再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升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教学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但是教学改革不彻底,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始终采取某种单一的形式,长此以往教学效果也难以真正体现实效性。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章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表达形式,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有些内容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根据内容进行调整和安排,避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2.结合实践教学,彰显学生个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思维的力量,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认同和提升,都应该通过实践,即现实的力量来得到检验。有些高校对实践教学是“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是说起来重要,开展起来次要,有些实践教学是流于形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组织好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的环节,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体验。
3.拓展网络教学,加强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网络普及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信息的途径,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思政课教学网站,及时更新和共享教学相关的内容和信息资源。其次,利用网络的便利性,通过微课等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有效地接受信息。再次,通过网络平台,能够更好地跟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想法、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思想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4.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的发展的最高和最好的境界。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首先,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的任务减轻了,教师的地位降低了,在课堂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环节,针对学生的讨论等内容有效引导,及时总结点评。因此,要求高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师资队伍、优化教师学历结构,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思政课教师自身也要利用业余时间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学生在各环节充分准备,在思政课堂充分展现自我。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在上课之前提前准备,查阅相关的资料,准备演讲或者讨论需要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彰显自我,确立其主体地位。课后,根据活动内容和课堂表现总结反思,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靳安广.关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12).
[3]郭秀兰,张丽娜.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4).
[4]库明阳.基于自我教育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展望,2015(02).
[5]韩春红.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及其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12.
作者:张丽娜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文秘指导服务编辑一对一跟踪服务,不成功不收费
管理创新论文 预算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心理学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会计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
信息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电子商务论文 税收论文
房地产论文 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