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论文

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论文

一、“厂中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双方建设“厂中校”的目标存在错位

在“厂中校”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的目标常常会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更多着眼于近期,比较现实。虽然校企双方在高层达成了共同育人的一致理念,但在执行层却有一种临时用人的“冲动”,把学生作为人力资源的临时补充,经常会因为企业的工作任务而忽略甚至牺牲学生的正常教学安排,导致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彻底,教学任务与目标未能如期完成。

(二)教师现场教学与企业正常运转的矛盾

“厂中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在工作现场身临其境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观摩、操作来深刻领会相关理论,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现场教学需要有典型的学习情境与工作任务来支撑,现场教学通常安排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主题,每次教学围绕一个主题“模块化”地呈现。企业需要正常连续的运营,其运转规律与教学规律存在诸多不一致性,许多工作任务并没有教材上设计得如此典型,且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错位。如在风神物流“厂中校”,某些工作并非发生在厂内,而是在客户指定的地点与时间出现,白班与夜班的交替和经常性加班作业的情景,给教学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企业正常运营与现场教学的“模块化”要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组织现场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工作的现状脱节

经过校企协商,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6门课程安排在“厂中校”进行现场教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相应的困难。首先,每一门课程都相对系统,自成体系,而具体工作则显得杂乱无章。初到企业,学生在工作现场看到的是一堆碎片式的印象,很难将之与课本知识进行有效链接。我们提倡教师在“校中厂”因工作场景而灵活施教,但是一个周期下来,仍然有一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在工作中出现。造成了知识点或技能点传授的疏漏。其次,企业的工作过程有其连续性与自身的节奏,课程教学的节奏与工作过程的节奏很难相互匹配。这要求任课教师因应企业的工作计划及时变更,灵活组织与选取现场教学的内容,这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殊性

难以兼顾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内在要求看,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操作及流程,还要充分领悟工作表象背后的管理内涵,教学环节必需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中去才能实现。从企业的角度看,出于对保密的需要及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或者拒绝如此深度的合作。从学生的角度看,限于高职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人生经验,他们对管理的理解非常有限,也无法达到课程的要求。由于理工类专业一般仅仅是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中去,实习学生往往在生产线上进行具体的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实施管理,一般来说其管理风险较低,所以比较容易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习主要侧重于心智培养,操作与管理的难度较大,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面临各种困境,校企合作在较低层次进行。一方面学生在经济管理类岗位上实习不容易很快上手,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小,不能接受成建制的班级进行实习,担心正常的生产管理受到影响。导致校企合作流于粗放和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背离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初衷。此外,“厂中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学校需要在企业另外建设教室等教学资源。由于距离学校较远,一般在“厂中校”建设有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学生在“厂中校”学习期间需要住厂,学校的学生宿舍等资源存在着闲置浪费现象。由于受合作企业的运行模式的影响较深,学生毕业后一旦改行,或者到其他单位就业,其习得技能是否能有效迁移也令人担忧。

二、“厂中校”建设的路径探索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5年,成立以来即在校企合作与“厂中校”建设上进行了持续而深入地探索。我们认为要解决“厂中校”建设中存在的上述共性问题,需要在合作企业的选择、订单培养及持续完善合作机制上进行努力。

(一)“厂中校”合作企业的选择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我们从企业的资质、行业代表性、合作关系、未来发展机会等诸多方面拟定条件,考察企业,最终在众多候选物流企业中确定了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共建“厂中校”。首先,合作企业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襄阳市的支柱产业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产值占到了全市总产值的“半壁江山”,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物流则是保证本市汽车制造产业顺利运行的保障,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物流与汽车整车物流,包括整车仓储、线边集配、物流技术咨询、物流规划、管理、工位器具设计等服务,公司与国内外多家物流公司及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物流作业,技术与管理水平正与国际汽车物流标准接轨,具有较强的供应链整合与优化能力。在本地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影响。其次,合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与实力。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0余人,目前为东风日产、康明斯等多家优质客户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是鄂西北地区惟一一家大型综合保税物流业务供应商。公司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美物流研究院合作创办了汽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共同开展物流理论与实践、国家宏观政策研究,汽车物流人才培养以及汽车物流公用平台的搭建工作。最后,合作企业要有长期稳定的生源需求,并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轮岗实训与顶岗实习的岗位。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可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各类物流岗位,如仓管员、集配员、包装员、单证员、信息员等岗位,可以容纳一个班至少50名学生同时进行岗位实习与现场教学。

(二)建设“厂中校”与订单培养相结合

“厂中校”的建设只有为企业与学校双方都带来持续不断的收益,才能够保证“厂中校”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现实中有些企业凭着一时的用人需求而找高校“救急”,一旦用人需求满足后,就不打算再合作下去,校企合作呈现出“一头热”的现象。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认识到将“厂中校”建设与订单班有机结合,可有效预防这一现象发生。我院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双方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2011级103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纳入到订单班,并每年续签协议。通过协议规范了校企双方的权利与责任,企业负有提供实习场所的义务,为“厂中校”建设创造优良的条件,学校则通过组建订单班来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从而保证了双方的积极性。

(三)“厂中校”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深化建设内容的过程建设

“厂中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往往始于企业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数企业始终停留在这一合作层面而再无进展,少部分企业从使用毕业生开始走上与学校长期合作之路,企业与学校则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企业有意识地与学校商议培养合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于是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随着合作的深入,参与程度逐步加深。企业方从给学生做讲座,到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再到提供兼职教师,最后双方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室搬至企业工作现场,建设“厂中校”,进行系统培养;学校方从安排毕业生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到轮岗实训,到教师至企业进行考察与实践锻炼,共同进行教材建设,再到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培训企业员工,合作攻克技术难关等,直到双方互兼互聘,深度融合,建设“厂中校”,就人力资源的系统培养展开长期而深入的合作。经过多年的合作,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与襄阳风神物流有限公司已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于2011年在企业建设“厂中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一直保持顺利运转。

三、“厂中校”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

(一)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运行机制“厂中校”的顺利运行

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保障。目前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厂中校”运作情况不是很到位,往往只是作为学生实习和实训场所,校企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实习效果堪忧。为了确保“厂中校”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校企双方需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双方在生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和考核制度。

(二)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需要安排专门人员,经过认真的学习、研讨,合理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精心安排“厂中校”学习环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材、实训项目的建设。将“厂中校”教学安排的全过程有机“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由于企业生产管理和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在要求,对“厂中校”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和考核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增加了管理、考核的难度。校企双方要协商制定管理与考核的内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的管控,可从教学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场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考核管理也包括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两方面,可从遵守企业规章的情况与工作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总之,随着“厂中校”建设的深入,校企双方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合作内容与层次不断提升,无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的发挥,还是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经济效益的提升,“厂中校”的建设都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作者:李庆 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