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究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需要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坚持“内容为王”,力争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需要不断拓展课程的教学形式与载体,坚持“形式出彩”,力争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需要不断创新课程实践,坚持“时代联姻”,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路径

“八个相统一”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总方针与总方向,指导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形式与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规律性认识和以往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与高度凝练,它遵循着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遵循的创新路径和重要原则。

一、创新课程内容:坚持“内容为王”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要力争“内容为王”,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创新课程的根本所在,而不能舍本逐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体现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学理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体系。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学理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基,二者共同统一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中。政治性是学理性的前提,学理性是政治性的基础[2]。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使两者相互补益、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学理上的当代价值,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之上,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学过程,凸显思政课的政治性,同时注重发挥学理性的分析诠释作用,使思政课的政治性展现在严谨科学的学术理论体系之上。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作用。知识性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所建构的知识体系[3]。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价值性的主旨是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知识性的主旨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力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地传输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推动科学与全面的知识体系,支撑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建设性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批判性是指既要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进行深入研究,又要提高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批判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其着力点在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关键性作用,着力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使广大青年大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来。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对各种错误观点与社会思潮的批判功能[4],帮助青年大学生系统甄别、分析批驳,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进而自觉培育其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澄清错误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创新课程形式:坚持“形式出彩”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还要不断拓展课程的教学形式与载体,运用灵活多变的传播方式提升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力争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进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实效性和亲和力。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力争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统一性指的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多样性指的是因教学对象、教学地点和教学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统一性和多样性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教育教学目标,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有效回归于统一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机转化于多样性,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争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导性指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性指的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两者的作用辩证统一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课堂实践的直接开展与实施者,其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主导着教学效果[5]。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持续激发教师的育人创新热情与激情,不断激励教师探索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才能真正地在实施层面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动主体,是教学成效的直接体现者与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持续激发学生的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潜力,灵活运用学生的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有机结合。这样从而形成教师“乐教、善教、优教”与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感与学生认同感的统一。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力争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启发性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指导学生注重发现与思考问题,并发挥对学生价值引领的作用。所谓灌输性,并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条进行一味的说教与“填鸭”,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所谓启发性,在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期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满足时代要求,以情感人、以语化人、以理服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理论与知识真正地生根发芽、入脑入心。

三、创新课程实践:坚持“时代联姻”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实践的学问,其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热忱自觉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爱国行动与顽强奋斗。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必须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这些鲜活的理论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而来的。通过学习理论,教育大学生领悟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艰难困苦,接力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既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又要投身于社会大课堂,并与新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把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把青年大学生培养和打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要力争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显性课程,专业课和基础课通过打造“课程思政”,同样可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功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思政课所要求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也就是高校要整合学校各种资源与力量共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体系,发挥高校、课程与教师的深层潜力,统筹高校、社会与家庭的协同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提升立德树人的水平。

作者:闫长丽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