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这些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今天,通过聆听王炳林教授的讲座《坚持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我有幸学习了《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了解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论断和指示精神,明确了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目标,掌握了完成这些教育目标的方法途径,现在我将本次学习中的体会和收获分享给大家。

《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是中央领导、教育部党组和国家教材委共同完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它对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全书由导言和九讲构成,依据是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对于怎样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阐述:一、如何培养人?二、如何办教育?三、如何建设教师队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我国应当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在六个方面苦下功夫:1.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2.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还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5.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6.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要想办好教育,需要立足于现实状况。我国现在有51万多所学校,2.7亿在校生,1600多万教师。教育体量世界最大,但区域、城乡、校级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群众的教育需求差异很大。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包括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阐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3.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4.坚持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逆向设计 初中英语 评价任务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教学大纲时代”,教师基本上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活动,有时也会考虑评价问题。这就是传统的顺向思考。然而,在依据“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在课前准备上有了新的思路,即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逆向教学设计主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先思考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情况,即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过程设计,提倡从学习目标出发,要求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有相应的评价任务跟进,再具体设计活动以落实任务评价,使学生表现出学习目标所期望的行为。它强调以清晰的学习目标为起点,评价任务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最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这种设计模式正是我们现在课程标准时代所提倡的基于课程标准的逆向思考。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教师会带着问题来思考教学,确保能够实现学习目标。

实施逆向教学设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三步:(1)确定学习目标;(2)设置评价任务,即能够证明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3)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笔者在教授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P 13-14)时根据逆向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尝试。

一、确定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第一,学生学会辨认并用英语正确表述各种学习用品;第二,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物主代词来表明物品归属;第三,学生学会在真实语境下询问物品归属。

二、设置评价任务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将本堂课的最后评价任务设计为一个对话,情景为You see some school things on the teachers’desk.Ask your partner for help and tryto find the owners.(你看到讲台上有一些学习用品,询问你的搭档并找到这些物品的主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会辨认和描述各种学习用品、会询问物品归属、会正确使用物主代词来表明物品归属。也就是说,能否完成这个评价任务能够证明学生是否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三、安排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学生能完成这项任务,在课堂上,学生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逐步掌握以下内容:(1)通过教师的实物呈现,学生学会用英语正确说出各种学习用品;(2)根据教师说出的文具名称,学生拿出正确的文具。教师收集一些文具,然后询问物品归属,帮助学生回答物品归属;(3)在一系列师生互动之后,教师利用实物和PPT让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会询问是谁的物品;(4)通过朗读模仿课文里的对话,为完成最后一个任务搭建语言支架。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同时,为了增强最后一个评价任务的情境真实性,在上课过程中,笔者会收集一些学生的学习用品放到讲台上。

四、授课过程

因为上这堂课时是一个周一,所以笔者从欢迎学生返校开始,询问学生有没有带齐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

笔者从自己带的schoolbag中拿出pen, pencil, ruler, eraser, pencil box, book, dictionary等,帮助学生正确用英语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每介绍一件物品时,笔者也会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例如,在介绍ruler时,笔者拿着自己的尺子,问学生Do you have a ruler?Please show me your rulers.这时,笔者会有意识到走到学生中间,收集几把尺子。然后拿起A同学的尺子问B同学Is this your ruler?从而引出No,it isn't. It’s his / her ruler. It’s his / hers.然后在B同学的帮助下,将尺子还给A同学:Here you are.同时也不忘感谢B同学的帮助Thank you for your help.每一件学习用品都是一个练习的机会。最一开始是老师询问同学回答,在同学的帮助下找到物主。渐渐地,可以由同桌对话来找到物主。还有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中收集来的物品不要全部还回去,要适当留几样,为最后的评价任务提供最真实的场景。

经过这一段的呈现和练习,学生对school things、询问及回答物品归属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笔者通过ppt对此进行归纳和巩固,尤其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以及Is this/that…?Are these/those…?及其简略回答。

随后,笔者让学生听音模仿了课本P14 2b和2d的两段对话。这两个对话本身就是综合运用本课时语言的很好范例。在学生听音跟读时,笔者进一步跟进学生的语音语调,为学生的最后产出打好基础。

最后,就是检验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时候了。每位学生和自己的搭档根据课文中的对话结构,结合讲台上的实物,经过2分钟的准备,展示一个全新的对话,找到讲台上那些文具的主人。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最后产出)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顺利地运用这堂课上的语言,在同伴的帮助下将讲台上的物品物归原主,基本完成了课前设定的学习目标。

五、课后反思

整堂课上,由于各项活动都围绕同一个话题,而且情境设计很真实,所以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在话题情境中有真实的互动。在完成最后一项评价任务中,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言,以交流(找到物主)为目的,学以致用。

但是,笔者也发现,学生在完成最后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回答物品归属比询问物品归属更熟练。笔者反思了一下整堂课的活动设计,因为在一开始由教师示范询问、学生回答,后来再逐渐放开到生生之间的问答,因此,基本上每位同学都会回答,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会熟练地询问。由此可见,这个教学活动仍需要做一些改进,同时也更加证明了,活动的设计要为促成目标达成而服务。

通过这一次的尝试,笔者切身体会到了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和学习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到手段,学习活动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只有根据评价任务认真设计学习活动、让学习活动为促成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威金斯 著.么加利 译.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发展趋势

在中国,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职称制度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和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全面推行高校全员聘任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教师职称制度探源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助教和教授作为学官并形成一种制度。我国古代的职称制度可能就起源于这里。

(一)助教的起源

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西晋为了世家豪族子弟学习,就创办了贵胄学校——国子学,助教就诞生于西晋国子学中。国子学中的助教称为国子助教,其职责很明确,就是一般的专业教员,在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的总领下,辅佐博士讲授经学。

(二)教授的起源

教授作为学官始于宋代。教授作为学官大量设置则是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宋仁宗诏令各路、州、县立学,置教授为学官,以五经、艺训诲学生。教授的选任标准是严格的,宋代规定,各府州教授须由地方选聘名师宿儒担任,后又规定必须是制科、进士科出身或由上舍毕业,并作过官的才能充当,自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起,教授人选要由朝廷直接任命。在古代,教授的品位一般比博士、助教还要低。

(三)古代高校教师的选任

古代官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治国安民的官吏,大学教师本身就是国家的职官。因此,大学教师的考选、任用、考核、晋升等,基本上由当时政府所实行的文官考选和考绩制度所决定。

二、我国近、现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确立与发展

(一)我国近代教师职称制度的确立

我国近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最早可以上溯至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

1、洋务运动时期高校教师职称制度。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者内部有一部分人主张办“洋务”、兴“西学”,创办了一批新型的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为洋务事业培养所需的各种专门人才。这些新式专科学校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在教师任用上,一般都实行教师招聘制,但当时并无严格的招聘标准。

2、时期高校教师职称制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运动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这些新式学堂实行教师招聘制。

(二)现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发展

1、旧中国职称制度。191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大学令》等法令对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和助教二等,必要时聘任讲师。1917年,教育部的《修正大学令》

规定,大学教员分为正教授、教授、助教授三等,必要时聘任讲师。此外,这时期的教育法令还对教师的聘任及有关方面作出正式规定。从实践来看,蔡元培1917年后在北大实施的一系列教师聘任改革措施最具有代表性。

2、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职称制度。

战争时期,根据地和解放区没有统一的职称制度,职称名称也不一样,不进行评审,而是由政府考核、任用,但非常严格。根据地和解放区职称制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待遇最高,实行“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各边区的职称条例都叫“优待专门技术干部办法”。

现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任职标准很高,要求非常严格;二是待遇优厚,知识分子地位很高;三是国统区实行评审制,解放区实行考核任用制。尤其是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实践,其实就是直接聘任制,对我们今天的职称改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建国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发展及趋势

(一)建国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发展

1、技术职务任命制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工作尚未理顺,各高校也沿用了时期的教师等级。1952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技术职务暂行等级表中把高等学校的教师职务分为五级,分别为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到1956年以前,我国对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实行的是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1956年以后,工资基本处于冻结状态,技术职务的任命工作也基本停顿下来。1956年6月,遵循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有关部门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开始学衔评定。

2、职称评定阶段。1960年2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及教育部《关于执行〈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的实施办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高校教师职务条例的形成……1966年“”开始,职称工作也随之停止。

3、技术职称制度恢复阶段。1978年2月,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问题的请示报告》,要求恢复职称评定,并对执行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此阶段职称评定的特点是:职称只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能力的称号,由专家评审确定;没有岗位要求和数额限制;不与工资待遇挂钩;一次获得,终身拥有。

4、职称整顿阶段。由于职称评定在实践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1983年9月中央了《关于整顿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高校职称工作随之进入了两年多的整顿阶段。

5、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阶段。

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中发(1986)3号],决定在全国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

1986年3月,《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颁布施行,标志着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确立。

(二)趋势

历史表明:高校教师职称聘任制才刚刚踏入正轨,“以聘代评”是其总的趋势。

1、科学设岗是职称改革的核心内容。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本着精简、优化、高效的原则,根据高校发展的规模、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等来进行。我们可以借鉴日本按讲座或学科设置岗位的经验,按照教研室任务和学科教学任务设置教师岗位。

2、建立凭能力、重业绩为导向和标准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是关键。论资排辈的职务评聘方式一直贯穿于整个职务申报评聘过程中,很难从根本上破除,这种“排队等候”的评聘模式大大削弱了有才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定位职务评价机制,实现由重学历、重资历的评价机制向重能力、重业绩评价机制的转移,放宽学历、资历等硬件要求,代以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业绩来说话。尤其对个别能力较强、业绩突出的要允许,甚至鼓励自主、越级申报。

3、单位自主聘任是大趋势。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从具备任职资格的人员中择优聘任,可全省或全国甚至全世界公开聘任。受聘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单位签订协议,使专业技术职务管理契约化、合同化。

4、加强聘后管理是重要环节。要革除流于形式的传统考核方式,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动态管理,制定职务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考核作为兑现职责和待遇的最重要标准。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动态管理,制定职务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

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要把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并以日常考核为基础。可以借鉴美国对不同的岗位实行不同聘期的制度,对职称较低的教师一年一聘,也可象英国那样对低职称教师实行“试用期”制度。

总之,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保障机制、人才交流机制逐步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一定会朝着“社会化评价为基础、岗位需要为前提、聘约管理为手段、法律制度为保障”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搞好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指针,中医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田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指导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医药教育工作,开创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摆到了第一生产力位置,强调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是根本。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医药教育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承担起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鲜明的特色、独具的优势,已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思想政治思想素质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崇高科学道德,对中医药学科发展有高度责任感,既具有深厚的中药医药基础理论与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坚持中医的特色.把握中医药学科发展方向,又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能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这就必须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以“单学科的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医药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对中医传统理论、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为核心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经典理论、以往知识为主体,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的内容较少,更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的提高。面对新世纪高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大调整,在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掌握中医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增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内容,扩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

二是要转变“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发挥人的潜能就必须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然而,目前的中医药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为模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是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考核成绩为标准,实际上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考评,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模式进行变革,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变教师输灌式讲授为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应重在解惑;内容选择应由刚性化(书本)向弹性化转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具有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要由教师占领全部学习时间向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并增加实验、实践内容,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师水平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要根据中医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及新技术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人、财、物的投人,加强基础教学设施、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要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适合时代要求,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多层次培养人才.全面服务杜会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是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的奋斗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首先,要变革“一次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竞争是人才竟争、知识竞争、技术竞争,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竞争实力,决定着竞争的胜负。知识更新、新技术发展总是以各种方式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但目前中医药教育基本上是侧重于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校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不再负有知识更新之责。而继续教育基本上由接收学生的单位负责,用人单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重视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际上是“一次性教育”,学生经过在校若于年的学习,一次性”地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由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学习范围有限,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技能及医学发展的趋势,势必缺乏应变力。这就要求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中医院校要象企业出售产品那样,加强“售后’.服务,承担起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利用自身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创造条件,适时地向毕业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机会。

二是发挥优势,拓宽培养层次。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学医科而言,既有临床医学,又有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就药科而言,既包括加工制剂,又包括药品种植,内涵极为丰富。但目前中医药教育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面向科研机构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这对解决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缺乏的间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中医药的内涵及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来看,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影响了中医药教育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

新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问题现状;教学更新;创新思维

一、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教育大纲设计不灵活。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而言投入较少的状况,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往往是没有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作为信息技术培养的关键,这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一大现实现状。根据教学目标对高职人才培养重在体现的知识结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及可持续发展性这几项的更新速度相对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都呈滞后状态,而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依然在沿用几年前的教学大纲,其内容对于外部发展极快,淘汰率极高的高新科技信息技术产业来说几乎完全脱节,根本无法反应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抑或是新理念,新应用的方式方法,随着也缺乏创造性。不仅如此,反反复复的教学造成人才与社会实际运用的代沟,就高职教育五年制的学制来说,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信息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转完一个周期。

2.职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无疑是一门非常需要反复实践应用的学科,在计算机教育中以传统方式,只注重理论灌输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重视的是对新技术的掌握,练习,实践,应用,自主再学习,再研究,甚至是创新,最终达到综合素质、专业技术、创新理念、创造力等方面兼修,实践教学环节的失缺会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效果,更会造成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质疑。高职计算机的教育更应该是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的,就目前的一些高职院校来看,因而多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如教学投入的缺乏,硬件设施的老化和缺乏,系统实践教学的规划不完善,或被教学大纲局限,或受到其他教学条件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和有效的实践设备和实践机会。

3.生源综合素质总体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我国高校扩招的局面所造成的一些弊端已经渐渐浮出社会的水面,高职院校的扩招同样也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信息时代对高新信息技术人才的缺乏又越来越紧迫,IT行业良好的就业预期使大批升学者垂涎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同时高职院校有着入学门槛低的特点,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状况持续好几年火爆,一些综合性的高职院校也为顺应时代和教流开设计算机技术各专业。而扩大招生难免就会降低要求,入学者的基本分数逐年下降,综合素质也就有所下滑,很多学生都是中学时代学习能力较欠者,面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计算机专业,势必为教学带来挑战,增加教学难度。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培养勤奋的学习习惯,往往在高职教育阶段都是勉强通过各科目考试,也没有学到过硬的技术,面对外部环境中飞速更新换代的信息技术产业,造成行业需求缺口大,大批对口人才就业率失衡的尴尬局面。

4.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师资问题日益突出。大多数教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或者搞计算机技术学术型研究的人士,大多对信息技术的理论性掌握很扎实,而缺乏实践经验,其中一些教师是在本专业领域拥有职称,而并非专业人员,极少有真正从事过高新信息技术行业的资深技术人士和技术专家。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更新提高的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改革。高职教育应是明确以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根据社会和职业需求结合学生专业来开设相应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学软件和硬件资源的鉴赏,一切以实用为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未雨绸缪,使计算机教学能以学生毕业后未来工作和生活得到衔接,培养能够迅速适应社会和信息时代快速更新的职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相互反复贯穿,在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同事更加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自我技术更新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挖掘。

2.教材和时代信息技术跟进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我国教育的宏观性和延迟性,教材与时代技术要求的失衡非常正常,而对于相对于国家高等教育投入少许多的高职教育来说教材上的限制性更加严重,各大院校应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这个局面,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组织教师建立各院校自己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部,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自行作更新和调整,以使得理论和实践充分接轨。另一方面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教材也应加大调整力度,针对信息技术更新淘汰快的特点设计更新型教材。

3.教师综合素质提高。针对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创新性强的特点,本着对信息技术产业重要的人才输送环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对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掌握透彻,对技术本身有深刻见解甚至独立研究创造,教师除了自己本身的理论素养之外,还应在专业领域内具备丰富的技术经验,技术研究经验和创造经验,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锐判断力和预见能力,对当前信息技术更新的敏锐触觉,与时俱进,跟紧时代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并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

三、几种高职计算机中创新思维教学的探讨

(一)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式驱动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都是老师通过教学内容为大纲精心编排出来的一环套一环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习教学内容并且实际运用的过程。有时候老师还可以通过任务使学生学习到工作中的经验和技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和缩短了学习的周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任务式驱动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今社会环境下,计算机不断快速的发展,老式教学方式可能只能满足现状,对于学生以后工作中的要求就不敢肯定了。教师通过任务式驱动教学,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可以经常的不限定解决任务的方法思路以及形式内容,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去解决任务,实现层次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这样,学生不光掌握了老师所要求的方法和内容,在操作和细节上可以做到灵活多变,自由发挥。学生的作品也更加具有个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种极大的培养。

3.任务式驱动教学帮助学生把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计算机在操作中本身是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果只通过大纲内容教育学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工作需要以及自身的求知欲望。所以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新东西的渴望,学生通过任务发现按照教学大纲上的指导可能过于繁琐,自己就会去课外寻找解决途径,无形之中学习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向课外拓展,遇到感兴趣的还会继续深入研究。

4.任务式驱动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任务式驱动教学的重点是把教学内容隐晦的安排在一个个任务中,以层层推进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要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规律。设计出来的任务要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接近学生的生活。任务的选择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现在所学的内容和任务都是刚好有用的,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理解的,这样的任务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学生承受不了任务而失去教学意义。

5.教师设计的任务目的性一定要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候要根据课程的需要,重点阐述教学内容中的突出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也要突出目的或者主题。例如教师可以事先把任务中重复或者繁琐的内容做好,让学生直接接触问题的重心,领悟课程的主要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任务的难易度也要灵活改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

6.教师要慎重给予学生任务完成后的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要组织学生一起对任务完成后的作品进行展示,讨论和点评。这样能及时的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通过这种互动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熟练的掌握技能,提高同学间的协作能力,让大家可以互相借鉴,进一步提高能力。

(二)合作学习在计算机教学领域的运用

(1)把小组作为活动的基本单位。首先要确定分组的人员。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小组结构和传统小组结构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学习小组一般都不打考虑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合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的挑选要更加的科学和细致,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性别,成绩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能力等差异,使各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趋势。接着就要提到分组的三种方法:稳定分组方法要求持续时间比较长,一般是一个学期;阶段分组方法是要求教学任务完成就结束;灵活分组方法要求学生一节课就分一次组,下课就解散。(2)成员之间要会分工会协作。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有所收获,所以教师要对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保证每位成员都可以参与其中,是合作小组轻松解决任务。教师首先要对讨论的课题先让学生思考,接着由小组的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可以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务,大家轮流担当,使每位同学都了解小组内的情况。(3)开展小组内部讨论交流。首先同一小组内的成员互相督促,进一步掌握课堂和自学的知识。接着各成员互相讨论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在这时可以对小组进行提示和引导,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积极性,组长要向全班宣布讨论的内容和结果。最后教师发给小组答案单,引导学生在小组门内共同复习,讨论。(4)教师要起到组织协助和辅导作用。在整个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的人员分配,指导学生之间互相辅导,指导小组成员间如何协调意见分歧。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及时给予点拨,学生讨论时卡住了要及时疏导,学生讨论偏题时要及时引导,对还不明白的学生要及时解释清楚内容,表现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评价和表扬。

参考文献

[1]李瑞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8)

[2]孔建益,陈奎生.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

[3]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

[4]陈特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