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乡村振兴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下三农问题解决新路径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也应运而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农业产业附加值低、生态治理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等。解决“三农”问题对于产业兴旺、乡风塑造、基层治理、生态优化均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也十分关键。本文则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农村治理的完善优化以及农民素养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现代农业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重要的构成部分,农业发展质量关系着国计民生。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增质提速发展的突出要素。“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统称,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重点。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时“三农”领域也出现了诸如绿色化与技术化水平低、内生动力不足等新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党和国家也对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支持。十九大会议上我国正式提出了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从产业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乡村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出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则做出了新的强调与政策指引,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心需要向解决“三农”问题进行转移,从扶贫转向全面促进农村振兴,继续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领域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供了路径建议。

二、“三农”问题的时代演变历程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人才、物质等生产资料等外流以及空心化、低绿色化等新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领域的新问题。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我国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种植传统作物、养殖传统畜牧等传统农业的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农业产品服务需求,诸如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1]。其次,我国农业产业的质量仍有待提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较慢,传统生产模式下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严重的土壤、水质污染,资源使用效率也较为低下,浪费严重;我国农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仅停留在农产品的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短,自动化、机械化、集约化以及规模化生产没有得到全方位普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够,因此无法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高质量、高端精品农产品数量少。由于农村的冷链物流技术不够发达,导致农产品滞销问题严重,无法进一步打开对外市场。

(二)农村领域的新问题。首先,农村建设过程中生态治理问题仍较为严峻。农村的生态治理一直以来都从属于经济发展的目标,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治理模式。此外,农村的水电、网络、道路等基础设施等建设不到位与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村容村貌改善等难度进一步加大,公厕文明、垃圾处理等面临基础建设上的阻碍。其次,农村的基层治理仍存在较多薄弱之处。部分地区农村的基层领导队伍治理能力不强,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创新服务意识,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存在贪污腐败以及职权滥用等官僚主义问题,导致服务于乡村建设的资源被大量占用与浪费。基层政府内部的架构设置也不够合理,职权分配不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接以及合作沟通十分欠缺,农民群众更没有办法充分参与到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社会监督力度薄弱[2]。除此之外,农村的基层建设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导致农村大量优质人才资源外流,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的缺位以及人才吸引力度不够导致愿意投身于农村建设的高质量人才仍十分欠缺,这给农村治理的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三)农民领域的新问题。一方面,农民群体阶层分化日益突出。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之中,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能够获得的资源与技术难度也更大,依靠“一亩三分地”开展传统生产经营的散户无法实现收入水平的显著提升,而能够利用机械设备开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与特色化经营的农户则可以实现更多、更高质的产出结果,因此不同农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依然较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高,农民的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持续稳定增收难度也较大。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农村的安定与和谐。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三农”问题之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壮年劳动力十分欠缺,这既与农村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相关,也与农村本地教育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有关,因此新农村建设缺乏专业的领军队伍以及建设队伍[3]。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问题解决的新路径分析

(一)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速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转型。为了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夯实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根基,需要加速我国农业发展向现代化方向转型,促进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首先,需要加大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大数据信息技术,应当被充分地融入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分析与实时追踪、农业市场供需动态变化情况、农作物与动物的生长情况跟踪与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精加工与物流运输等全环节之中,构建农业生产的云平台与数据库,实现各项信息的及时流动,让农产品的生产从原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的售后追踪都有迹可循、信息透明化,同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从而能够减少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增进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与新型农业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条过短,大多仅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需要挖掘各农村本土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特色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场等新型农业产业,打造优质的地区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安全治理以及绿色认证,让农产品更优质、有保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直播等新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将线上与线下营销相结合,更好地打开农产品对外市场,加速产品流通。

(二)优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领域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首先需要继续加大农村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构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合理配置,从而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要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激发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农村问题的解决提供持久的动力与精神。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基层治理体系。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的制度建设,对立法、执法、决策与监督各环节制定明确的标准,并且要保证治理的透明度与民众参与度,可以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数字乡村政府”,搭建大数据平台,让各部门以及各环节的信息实现自由流通,让群众能够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并实施监督,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基层政府的职能部门建设,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责任追究到个人,并将生态治理、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可持续性纳入基层干部的绩效考评标准之内,促进农村的全方位进步。

(三)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的解决相结合。为了让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好地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将两者融合。一是要调整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盘活与流动制度,包括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宅基地盘活制度等,让“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充裕灵活、高质量的资源作为物质基础。二是要调整农村发展的蓝图规划、顶层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政策,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竞争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整体统筹整治。三是要统筹建设城乡政策,促进城乡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公共服务制度等的协调,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障。

四、小结

我国目前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对于实现最终建成新农村、实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村生态治理滞后、基层社会治理不规范、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加速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转型、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大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相融合,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慧敏,王成新.新型城镇化时期中国“三农”问题焦点的转型[J].农业经济,2020,(01):34-36.

[2]马良.大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促进“三农”经济转型升级[J].农业经济,2019,(02):90-92.

[3]苟安经.新时代我国的“三农”问题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8,(09):26-28.

作者:刘妮雅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